让城市不再为垃圾困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为论文,困扰论文,垃圾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一位医生的“垃圾梦”
从一个医生到一个垃圾对策专家,这之间似乎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王维平教授实现了这个逾越,并用艰苦的探索划出了这道亮丽的生命彩虹。怀着“王维平教授之谜”和对垃圾的关注,在他奔波于全国各地、出席各种会议、接待各种来访的间隙,记者五次与他就垃圾问题深入交谈。
王维平教授是一位有独特思想、独立见解、特殊行动的人。八十年代,在医院传染病科诊病期间,他就想,不治环境的病,就治不了人的病;环境问题是关乎人类生存、发展以及健康的大问题。1986年,他离开医院,调到环境卫生研究所,接着,又参加了全国环境卫生规划工作。他发现,环卫行业队伍内部的技术力量十分薄弱,那年,北京市环卫系统有2.3万人,大学本科生只有6人。与此同时,他也发现,在众多环境问题中,垃圾对环境影响冲击最大,最广泛,最普遍,最不受重视,也最难解决。一个巨大问题在他心中升起:在我国庞大的科研队伍中,为什么几乎找不到专门研究垃圾的踪影。例如,针对心脏病,有心脏病学,针对皮肤病有皮肤病学,就拿与垃圾相近的污水来说,仅北京市政设计院就有1800多人在研究污水处理,可全国却没有一所垃圾研究所,没有一个大学有垃圾系,没有一个是我国自己培养的垃圾博士。垃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拥有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从人文、历史和多门类多学科、它与人类生活如此密切相关,而在神圣的科学殿堂里,却没有垃圾的一席之地?
1992年,他自费去了日本早稻田大学专攻垃圾对策研究。学成归国后的几年里,他潜心研究,在一线开展大量调研,针对我国国情,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我国城市垃圾问题的相关对策。
从踽踽独行到另辟蹊径到今天的门庭若市,王维平教授的个人经历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垃圾问题的历程,王维平教授对记者说:“如果不离开医院,我只能是从一个小医生到一个老医生,而今天,我可以站在垃圾经济学的颠峰,为解决人类的大问题,尽我的微薄之力。”他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
“王维平教授之谜”带我进入“垃圾王国”,近两个月,我阅读、调查、采访、思考:垃圾可恶、可憎也可贵、可爱。垃圾这一肮脏,轻贱的废物,要变得十分宝贵和非常美丽,这之间仅需要用两个字,那就是“创造”。
让我们一起走近垃圾,了解垃圾,开发垃圾,在我们解决垃圾困扰的同时,找到一条既能发财致富,又能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2 垃圾在包围城市
如果你有一座美丽的住所,屋内装修考究,陈设豪华,然而,门外到处是垃圾,散发着恶臭,污染着空气、土壤和水,那么,作为房主人的你一定会很尴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的大多城市目前都处在这样的一种尴尬境地中。
据专家统计全国现有668个市,三分之二都在垃圾环带的包围中,航空遥感测量显示,北京郊区50平方米以上的垃圾堆就有7000多个,今年一年北京运往郊区的垃圾有285万吨,相当于两个半景山。如此推算,从90年代至今,北京已被20多座景山一样的巨大垃圾山包围着。
记者刚从西安采访回来,美丽的西安古城,也在垃圾的困扰中,城西、城南、城北都已填满,只有向东,在江村沟利用一个天然河沟,开辟了一个填埋场,据说可用50年。然而仅仅只有6年,第一期征地,1/3的河沟已填满。由于防渗漏处理不善,填埋场下游的鱼塘被污染,农民放养鱼苗大量死亡。新闻媒体一再曝光、居民一再呼吁,管理部门苦不堪言,政府被迫追加拨款;一面加强垃圾处理的管理,一面赔偿二次污染带来的损失。
和西安市政府一样,垃圾是各城市管理中最为头痛的事情之一,全国每年投入的资金近400亿,其中垃圾处理队伍人吃马喂占了约70%,其余是购置设备的费用。这笔巨大的投资相当于全国每年开采黄金的总产量,也就是说,每年我国开采的黄金全都被垃圾吃掉了。各级政府都难堪此重负。即便是如此,中国垃圾的处理仍处在被动接收,末端处理的简单循环中,就是说产生多少、接受多少、清扫——收集——运输——转运——填埋(或处理),没完没了,无穷无尽……
可怕的还不止是严重的垃圾现状,而是垃圾越来越多的增长趋势。农业时代物质的匮乏,人类产生的垃圾本来就不多,其内容又多为灰土和有机物,很容易被环境降解。而现在,经济繁荣、消费激增,丢弃的废物随之增加,垃圾的容积量越来越大、热值越来越高,有毒有害物增多,据计算,平均每个城市居民每天产生的垃圾已近一公斤。
城市垃圾的产量还与城市化率成正比的。城市化率是指城市人口与国家总人口的比例。1949年,我国城市化率是10.6%,1990年增长为19.4%。随着我国农村人口涌进城市,1997年,突飞猛进到29.1%,今年我国城市化率已达到30%,有四亿人口生活在城市中。
一方面城市生活垃圾迅速膨胀,另一方面我们对付垃圾的法子还不多,中国现有垃圾处理技术仍十分低下,真正符合国家环境控制标准和建设标准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有25%左右。那么每年仍然有75%的有害垃圾,年复一年地在积累、在增长。
人们一方面对可恶的垃圾无不怨声载道,另一方面,又在大量地产生垃圾,到处丢弃和随意堆放。今天,垃圾已经对我们自身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在垃圾的包围下,我们将自食恶果。
3 最头痛的城市病
今年春天,北京遭受多次严重的沙尘暴,今年夏季,北京出现难耐的持续高温,引起人们对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产生警觉。“植树种草”、“治理汽车尾气”、“克服水、气污染”呼声日高,开始频频见于报端。相比之下,已成围城之势的垃圾环带,给城市带来的污染问题比所有其他的污染源,都要严重的多、广泛的多、复杂的多。 垃圾是危害巨大的综合性污染。大量堆埋或堆放的垃圾在腐化过程中,产生大量势能,携带着氨、氮、硫化物、甲烷等有害气体形成恶臭,污染空气、散发热量,从空中包围城市。谁能说气温变暖,城市夏季持续高温与垃圾无关呢?安徽省马鞍山市对垃圾产生的温室效应做了研究。每吨垃圾在厌氧情况下产生甲烷气体4.4立米方。那里有一个占地5.3公顷,堆存70万吨的垃圾填埋场,每年向城市上空排放甲烷气体高达5000万立方米,成为城市上空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因素。难怪中国垃圾引起联合国环境署的极大关注。
垃圾堆放场经常发生自燃、自爆现象。北京海淀区北侧位于昌平境内的阳坊镇垃圾填埋场,在遗弃的旧沙石坑堆放垃圾,由于未采取防渗和导气措施,发生垃圾爆炸致使一人重伤,三人轻伤。1994年7月中旬,上海杨浦区一艘120吨装垃圾船因甲烷气爆炸,一声巨响,气浪高达10米,甲板上三位职工被震得高高弹起,狠狠摔下,腿顿时断了五条。
大量堆放、堆埋的垃圾,经雨水渗沥,极易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目前北京丰台区每天产垃圾800吨,都堆放在永定河的泄洪道上,一旦遇到汛期,后果将不堪设想。长江重镇重庆,沿江城镇的生活垃圾多堆放在沿岸,任由降雨或经流入江中,水上船泊的生活垃圾也大多抛入水中,这种习惯延续至今。据统计,目前全市每年88万吨垃圾进入水域,若无积极措施,再过十年,入江垃圾将达到270万吨,将导致长江上游水质不断恶化。当“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壮观美景变成“滚滚浊流,目不忍睹”的惨状,我们这一代也就成了历史的罪人。
垃圾堆放场是滋生几乎所有有害微生物的温床。包括病毒、细菌、蠕虫、支原体和蚊蝇、蟑螂等疾病传播媒体,啮齿类动物(如老鼠)也在其中大肆繁衍、横行霸道。
垃圾的危害还不仅仅是垃圾的自身,更为严重的是它对人类赖以生存资源的严重破坏力。现在全国垃圾堆存侵占土地总面积已达5亿平方米,约折合75万亩耕地,据统计,我国的耕地面积有20亿亩,相当于全国每1万亩耕地就有3.75亩用来堆垃圾,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
垃圾堆放除了占用土地还污染土壤。由于垃圾里化学产品含量越来越高,填埋后数十年甚至上百年都不会降解,加上有毒成份和重金属含在其中,这些土地就失去了使用价值。
垃圾对资源的破坏力还表现在其不可逆转性,比如土壤和地下水被污染后,要想恢复几乎不可能,其结果,只能是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转移搬迁。
如果我们还是麻木不仁地不采取有力措施,将来需要搬迁的不只是首钢等大企业,而是北京等一些大城市了。
4 视点前移 开采城市金矿
去年四月,朱镕基总理去美国洽谈中国加入WTO事宜,美国提出的对等条件之一:要求中国向美国开放环保市场,其中首先——垃圾产业。可见,垃圾已被做为不断增长的资源,在发达国家得到高度重视。
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被世界许多国家的实践都证明了是开发垃圾资源的成功之举和必由之路。我国从八十年代后期就提出了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对策,目前,垃圾无害化处理的高潮正在全国兴起,全国各地都在大规模的兴建垃圾处理厂,每天,网上有关垃圾处理的信息有1300多条,其中80%是发布有关垃圾处理项目的。
国际上较多采用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是卫生填埋、高温堆肥和焚烧制能三种办法,这些办法均可将资源转化为清洁能源,用于发电、供热、制冷或制成肥料、资源建材等商品。1998年,各地兴建无害化垃圾处理厂的投资是86亿元,1999年突破了100亿元。据预测,今后我国环保设备的市场需求每年约为400亿元。尽管如此,实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依然没有启动,缺乏可操作的办法和措施。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是指把以往事倍功半的被动地接受垃圾,末端的治理对策,视点前移,在废物形成的全过程:资源开发、生产、流通、消费、收集各个环节,均采取相应对策,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
在城市生活垃圾中,约有30%是可以直接回收再利用的。在日本东京有4700多个中小货车走街串巷收购废旧报纸、纸板。人们上班时把废报纸放在门口,回家时就可见到手纸和彩卷,此项业务使东京的废纸回收率高达75%,为造纸工业提供了一半的原料,仅此一项每年可少进口300立方米木材。据估算,北京生活垃圾中,每年可产生140多万吨的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得好,价值高达10亿元。垃圾的回收利用,还可以大大减少能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美国《国际先驱论坛》发表的统计资料披露,铝和塑料的再造可以节省能源90%,一吨纸的再生可减少74%的环境污染。
日本从1989年到1999年9年间,实施垃圾处理减量化行动,出现了垃圾八年连续递减的历史奇迹:少产生垃圾940吨,节省处理费用54亿美元。实践证明,对策视点越向前,成本越低,资本环境效率越高。北京市现在每年产生垃圾285万吨,如果每人每天能减少垃圾0.1公斤,每年即是30万吨,仅处理费一项就可节省7500万元。这也是一笔可观的效益。
业内专家和管理工作者通过大量的可行性研究和经济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垃圾资源化、减量化的措施;譬如净菜进城;限制过分包装和包装再利用;垃圾分类收集;建立垃圾回收加工体系;计量收费;发展以垃圾为原料的多元化产业等等,为制定垃圾对策,提高解决效率,大有益处。目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已开始推行上述方案,鼓励回收利用,减少末端治理费用。
我们可以大胆地预言:通过神奇的回收技术及现代“炼金术”,不仅能增加社会财富,克服城市污染,未来世界将不再有多余的垃圾。
5 实现产业化 商机无限好
垃圾是一项公众行为,人人生产垃圾,人人受害于垃圾,垃圾处理也应该由全社会共同来承担,而不应该全靠政府一家包下来,“政府办环保,永远办不好”因为多数人在制造垃圾,少数人在治理垃圾,建设和治理永远也赶不上破坏速度,中国垃圾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正如以往,垃圾处理做为一项公益事业,费用由国家全额提供,杯水车薪,缺口很大,远远难以满足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要求。垃圾处理的环卫大军全部由国家管理,“计划经济、财政拨款、行业封闭、劳动力密集”,加之政企不分,管理职能、服务职能与监督职能三位一体,致使劳动效率低下。
经验告诉我们,哪个行业地区改革开放的力度大、哪个行业和地区就会进步快、发展快。垃圾处理也是同样的道理。垃圾应该做为一项再生资源开发,走社会化、商品化、产业化的道路。也就是政府行为、公众行为、企业行为有机三结合。迅速开放垃圾市场,鼓励各种性质的企、事业单位、大学、科研院所、国际投资公司、生产企业进入我国垃圾产业,最终走上政府扶持、社会兴办,有偿处理,行政监督的路子。
在市场中,垃圾的资源效益像巨大的诱耳在前方引导,垃圾造成的社会困扰和人类对环保的迫切需求,像两只大手在后方推动。社会涌动着垃圾处理产业化的巨大冲动。
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把垃圾处理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正以极大的热情,积极投入开发。在西安以垃圾处理立项,准备投入资金、技术向市政府申请报批的公司、企业,就有30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改革中,也捕捉到垃圾处理这一亮点。沈阳矿山机械厂,产品无销路,几万工人闲着没事干,他们在政府的支持下,引进设备,引进技术,建了一个垃圾焚烧设备公司,走引进、消化、吸收之路。产、学、研合作攻关,是发展垃圾产业的有效途径。浙江大学能源研究所、杭州锦江集团、杭州锅炉厂三家联合,利用浙大开发的城市生活垃圾内循环异重流化床焚烧炉技术,日处理垃圾150吨,发电功率6000千瓦。
老百姓中也蕴藏着投身垃圾处理产业的巨大积极性,当各地农民涌进城市后,不少人看中垃圾这个无本生意。在广州“垃圾丐帮”队伍不小,约有3000人从事拾破烂的营生。他们年收入比城市人口平均收入要高得多,组织管理得好,在城里从事垃圾收集、分选、运输、回收利用等,是解决就业的一个途径,在全国可以让230万人脱贫致富。
由于城市生活垃圾是当今世界性公害之一,中国垃圾问题已起国际关注,在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资助3520万美元,支持中国实施“城市垃圾管理国家行动方案”,在国家环保总局的领导下,在南京、马鞍山及辽宁鞍山三个城市进行垃圾填埋厂甲烷气体回收发电项目,同时在鞍山市建立了联合国垃圾填埋技术开发培训中心。利用国际援助和国际资本是推动我国城市垃圾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在垃圾资源化、商品化的技术开发和经营中,国际上许多大的公司企业也都有积极的合作愿望。
把来自政府、民间、企业、国际各方积极性有效地调动起来,组织起来,就能大踏步地加速产业化进程。政府管的事是进行对策研究、规划指导、立法立规、宏观调控,企业要做的是环保项目投资、技术设备研制开发、运营效益管理。
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说明,专业经营性公司垃圾处理的费用是市政机构的一半。如果将垃圾清运处理单位从政府部门中独立出去,转变为企业化管理体制,并采取入股、兼并、合资等多种形式建立垃圾处理公司,就能打破行业封闭、落后低效、管干不分的僵化格局,形成竞争有序的垃圾处理产业。
如何使投入垃圾产业的公司、企业和个人有利可图,有钱可赚,获得赢利的信心,是实现垃圾处理产业化的关键。本着环境法中提出的“环境有价,污染者负担”的原则,政府已经出台了和正在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运用价格、税收、信贷、财政等手段,创造一个宽松的投资环境,扶持环保资源产业化这一新生事物的健康发展。
对垃圾产业专项立法也很重要,在推行垃圾处理从无害化向资源化、向企业化、向市场化转变中,以法开道,依法治理,避免重复建设和趋之若鹜地无序开发。
垃圾问题关乎每一个人的生存质量,关乎每一个城市的外在形象,它已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管理水平、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之一。我国有600多座城市,2000多个城镇,让每一座城市都穿上整洁的新装,以天蓝、水清、气爽、城洁的新面貌,迎接新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