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班组管理模式的实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班组论文,管理模式论文,实验研究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课题的提出
现代教育表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取决于学校管理者是否具备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必须结合学校实际才能发挥其作用。我校面对班级年年增多,学校管理工作量和管理难度日益加大等诸多问题,综合了国内外名校分校式、分部式、班组式、教师个体竞争等管理模式,在管理体制和授课模式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最终确立并稳妥实施了班组管理和班组授课模式。
二、班组管理模式的建构与实施
(一)班级捆绑与教师竞岗。学校以年级为单位设年级管理小组,每个年级内部又设若干个班组,每个班组有若干个班级,班组内所有教师均为一个整体,各方面的考评、奖惩全部捆绑在一起。班组内的教师,在学校统筹下,一部分由年级指定,一部分自由结合,班组可以少聘1-2名教师,可以拒绝聘用某位教师,也可以中途辞退某位教师。班组设班组长一人,接受年级统一指挥和考查,年级对工作不力的班组长可随时撤换。
(二)量化考核与竞争机制。所有评比结果一律量化,分阶段做好总结。学校建立全体教职工考核电子档案,每次评比分别详细记录,作为学期末评定优劣的依据。在公平竞争环境下,将德、勤、能、绩量化,并引入竞争机制。能者上,庸者下。学校对班组宏观调控和指导,不进行过细干涉,学校授权年级主任按学校规章制度对各班组进行管理。
(三)分层考核逐级量化。在校长室→年级组→班组的管理链条中,校长室对年级组实施考核,年级组对班组实施考核,分阶段总结,多元化评估。每阶段以学校为整体评出优秀年级、优秀班组、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在教务处、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的管理链条中,每阶段以教研组为单位评出学科优质课、优秀教案、优秀学案。
(四)阶段考核教学量化。我校对教师的考核分为教学成绩考核和教学态度考核两部分。
1.教学成绩的考核。每学期划分为4个考核阶段,在教务处监控下,每个阶段由各年级对班组进行考核量化。“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的口号,“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是学校的培养目标。我们分阶段对教师教学情况及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查,并对各个阶段学生素质检测成绩细致分析,从巩固率、合格率、优生率三个方面对班组进行考核量化。巩固率=参加检测人数/开学初班级人数;合格率=合格人数/开学初班级人数;优生率=优生人数/开学初班级人数(由年级统一划出合格分数线、优生分数线)。同年级不同班组之间对比,同班组不同学科之间对比,同学科不同教师之间对比,同一教师不同阶段对比,并分别确定各班组、班有、任课教师的名次及积分,根据积分确定奖金数额。教务处为每一位教师建立了电子档案,将每次检测成绩在坐标系内形成升降曲线图,作为检测教师教学能力和努力程度的依据。
2.教学态度考核。学校在学年初,把“教学五认真”细化为“教学工作十认真”,即:“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辅导、认真批改、认真考核、认真教研、认真进修、认真管理、认真协作、认真育人”。每一条都有具体实施细则以及量化评比标准。学校坚持日查、周评、阶段总结,学期末举行一次“‘五个一’大比武”评选活动,即:一篇好教案、一篇好学案、一篇优秀教学案例、一篇优秀论文、一堂好课。各项赋分综合,并结合老师自评、学生测评等方式最终评定老师的教学态度。学期末每位教师教学态度得分通过校内刊物《实中教学》予以公布。
(五)奖罚分明动态激励。学年初,学校制定了“有劳有酬,多劳多酬,优劳优酬”的奖励原则,大力奖励在教育教学中做出贡献的教师。学校在每个阶段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分配到各年级,再由年级根据考核结果分配到班组,班组再根据任课教师考核分值合理分配。教师间奖金数量最多的是最少的数倍,差距明显,真正打破了“大锅饭”,凸现业绩和贡献主导奖金分配。
三、实验和反思
(一)成效。实施班组管理实现了学校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学校管理权下移,管理机制由金字塔结构的三级管理变成了二级管理,二级管理体制的第一级是决策层(校长室)和服务层(处室),年级(操作层)是管理的第二级。日常管理权下放到年级,并使其拥有教师聘任权、考核权、奖惩权、学生管理权。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可以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转变角色,由管理走向服务,落实学校关于处室“指导、调控、矫正过程,诊断、反馈、评估结果”的工作职责。这样,从上面的决策服务层到下面的操作层,中间没有隔离层,实现了组织结构从上到下的直接转移,让基层组织(年级)或其成员(老师)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从而形成格局,一方面“大”学校变“小”了,管理层减少了,另一方面,环境人性化了,管理自主化了。管理效益自然提高。
由于班组管理模式的实施,学校明显出现了三种可喜现象。一是争着上辅导课的多了,有的自习课甚至有两三位教师同时进班个别辅导。二是与学生个别谈心的多了,尤其是从前被列为另类的所谓“双差生”,教师谈话的内容也从单调的成绩分析深入到心理辅导。三是教师主动家访的多了,家长回访的多了,教师对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做到心中有数,为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打下基础。由于班组内教师“人人都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力度加强,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明显减压,又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益。班组管理模式还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在三个年级各个阶段的检测中,学生平均成绩普遍提高,不及格人数大幅度减少,有的班级甚至消灭不及格现象。在寒假前的期末考试中,初一年级渠瑞华老师所带班组学生成绩合格率为100%,优生率达到70%以上,创下实验中学建校以来的最好成绩。在全国初中英语能力竞赛中,我校参加复赛的学生人数居全县公办初中之首。
(二)不足与对策。班组管理强化了竞争机制,盘活了人力资源,但却弱化了学科间的凝聚力。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加强了对教研组的督导。在继续推行“和谐教学法”、完善“学案”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科教师在教研上跳出班组小集体,着眼全局,发挥教师群体优势,使集体备课正常化、规范化、科学化,弥补了班组管理的不足,做到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上下一盘棋,具体做法是:
1.转变教育观念:一是坚持周例会培训。从2002年起,学校确定每周一、三、五第三节课为周例会培训时间,并制定了周例会培训制度,教务处、政教处就学习内容定期印发学习材料,教师集中交流学习体会。每周确定中心发言人,详细介绍自己学习经验及思想转变情况。二是举办教育思想讲座。学校在经费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先后聘请县内外教育教学知名人士及专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正面引导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和质量观。三是开展读书活动。去年,学校以教育部配发中小学教师自修教程为内容,向每位教师提出了每年精读两本教育理论,每学期上交一篇高质量论文的要求。学校每学期检查一次读书笔记,年级就指定内容进行测试。
2.五条途径提高教学技能。第一落实集体备课“首备责任制”。每次集体备课,由备课组长主持,确定一人为“首备责任人”各备课组以“和谐教学”模式统一教案、学案,并侧重学法指导,做到备课学教一体化,实现“一人首备、集体研讨、资源共享、个人调整、课后反思”制度化。第二,开展多样听评课活动。学校逐周安排达标课、视导课、研究课、示范课、观摩课,每位教师每学期开展一次全校性“一堂好课”活动,每学年组织一次优质课擂台赛。第三,举办“教学开放周”。学校动员一批骨干教师在规定的一月时间内,面向全校教师及学生家长开放式教学,授课期间可随时走进他们的课堂听课学习。第四,开办“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学校以电教资源为依托,分期分批就“网络应用”、“课件制作”等内容对教师开展校本培训,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拓展教学思路。第五、实施“青蓝工程”。学校对分配或调入的新教师,精心策划“青蓝结对”活动,定期组织评比。一年多来,共扶持培育新教师26人,绝大多数已担负起教育教学重任。
3.三大举措培养科研能力。首先举办现代教育理论讲座。讲座分教育技法讲座、专题汇报讲座、专家专题讲座和教研教改成果汇报会四种,每月一题,每周一技。教育技法讲座由教务主任主讲,主要针对平时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向老师们选择介绍一些教育教学技法;专题汇报讲座由外出培训教师主讲,主要汇报学习情况,畅谈学习体会;专家专题讲座由教育专家或知名人士主讲,形式上有聘请专家到校和看录像两种。其次,实施“科研课题育名师”策略。学校是中央教科所教科研示范校,现有国家及省市级立项课题20余项,以科研课题为中心,形成多个中心课题组,基本做到人人有专题。第三,实施“名师工程”。着力培养一批有特色、有成果、有影响的知名教师,并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压担子,优先外出学习等途径,促其快速成长。三年来,我校教师获省市级奖励40余人次。2002年徐州市初中优质课评选,丰县获一等奖的11人中,我校占有8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