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研究_战略思维论文

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研究_战略思维论文

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导干部论文,思维能力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31.3 文献标识码:A

战略思维,作为一种着眼于全局和长远来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和领导艺术,是每个领导者必须具备的能力。江泽民同志2000年6月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大力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并告诫大家“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对理论学习不重视,对重大实际问题不进行战略性的思考和研讨,是很难做好领导工作的,而且是很危险的。”[1]江总书记的话很中肯,份量也很重。21世纪,一个有效的领导者,必须具有较强的战略意识,善于制定战略规划,并能够正确地确立战略目标,从而不断取得事业的辉煌。

一 现代化建设事业呼唤现代领导者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什么是战略思维?这首先要从战略这个概念的含义说起。一般说来,战略是指在整个社会生活中,那些事关全局、具有根本意义或长远意义的重大问题的决策或方略。就其广义而言,则是指研究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认识规律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分析和解决宏观性、前瞻性、政策性等重大战略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古人云:“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万世之谋,全局之谋,就是战略之谋。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实现我国发展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加强对全局性、长远性问题的研究,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

(一)这是当今世界形势发展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迫切要求。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与社会信息化三大趋势值得高度重视。这三大趋势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对未来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等将产生重大影响。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要紧紧地盯住这三大趋势的变化,切不可游离之外,而是要汇入其中,加强对重大问题的战略性思考和研究,学会敏锐地观察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种变化,主动采取应对的战略措施。因此,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需要我们有战略眼光,不仅要站在中国看世界,更要站在世界看中国,切实提高对国际重大问题的战略思维能力和超前认识水平,要抓住世界变化带来的机遇,更加主动地走向世界,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

(二)这是顺利推进改革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党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是德才兼备。但是,仔细分析一下,不同时期对领导干部的素质要求还是有所区别的。就战略思维能力来说,计划经济时期对绝大多数领导干部没有提出明确要求,因为那个时期权力高度集中,决策特别是战略决策在中央,下面主要是执行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权力的下放,各级权、责、利的明晰,决策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其中很大的变化是由集中统一决策发展为层次化的各级决策,各级领导者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决策权。决策必然涉及到全局性的战略决策,这样,各级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就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特别是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改革任务的艰巨性,涉及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引发的社会矛盾的多样性都日益凸显出来。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随着改革的深化,许多体制上深层次的矛盾进一步暴露,解决问题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比如收入分配调节问题;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问题等等,这些既是我们工作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又是关系改革能否进一步推进的战略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和解决。要解决这些问题,靠就事论事的事务主义是不行的,靠边拍脑袋想当然的经验主义也不行,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战略思维。同时,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国也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可以这样说,我国面向新世纪的根本问题是发展,当前我们所进行的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都是我国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在完成这些预期的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有一系列重大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如:农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加入WTO有机遇更有挑战,生态环境和人口问题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等等,如果不对这些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战略性思考,无疑会影响这些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这是新时期领导干部必备的思维素质。领导者思维素质的优劣体现出领导水平的高低。由于种种体制和认识方面的原因,在当前的干部队伍中,确有一部分同志存在经验主义、事务主义和地方主义的倾向。整天埋头具体工作,很少静下心来考虑一些长远性的问题,急功近利,甚至回避矛盾,搞一时的所谓政绩。实际上我们日常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在决策中造成的一些失误,往往都与这些倾向有关。高明的领导者应该是战略管理的实践者。但是,在实践中却有这样一些领导者,他们缺乏战略思维,领导工作是“脚踏溜冰鞋”,“溜”到哪儿算哪儿。战略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有的地方今天确定这样一种发展战略,明天因为某种原因又确定另一种发展战略,使战略决策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如前些年一些地方在寻找经济增长点上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地方今年把某某作为经济基础增长点,明年又把别的作为经济增长点,一年一个花样。经济增长作为一个地方的经济规划本应精心选择,不是随意拍拍脑袋就可以定的,而一旦确定就不可轻易变动。

二 战略思维的基本要求

(一)战略思维一定要增强全局观念。一般而言,战略思维有三大要素:全局性、战略性、系统性。其中,总揽和驾驭全局的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领导艺术。

1、总揽和驾驭全局,必须把全局作为考虑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这是战略思维的出发点。全局由局部所组成,但它不是局部的简单相加,而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局部所组成的整体。所谓总揽和驾驭全局,就是要求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高瞻,就是站在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远瞩,就是立足当前,又放眼未来。如果不是这样,只是就局部论局部,挂一漏万,顾此失彼,或只顾眼前、不顾长远,那就不是全局性思维,而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形而上学思维了。战略家和庸俗事务家的区别就在这里。目无全局的将军,即使争得一城一地,最终难免全军覆没;目无全局的棋手,纵然围得一子一目,最终难免“全盘皆输”。人们常说:“有所进有所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讲的就是照顾全局的大道理。当前,我们在经济建设上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正是为了把今天的发展同明天的发展联系起来,避免由于追求今天一时的发展而使明天的发展丧失必要的条件。而要这样做,必然使某些局部利益受到损失,这种损失不仅是局部的,而且是暂时的,换来的是全局的、长期的、更好的发展,而全局的发展必将为解决局部的困难创造有利的条件。所以,邓小平同志告诫我们:“要提倡顾全大局。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从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大局看可行。归根到底要顾全大局。”[2](P.82)总之,一切着眼全局和长远,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战略思维的基本要求。

2、总揽和驾驭全局,必须紧紧抓住全局工作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这是战略思维的根本方法。全局是由局部构成的,但战略思维并不要求平均主义地对待所有局部。毛泽东同志把局部分为两种:一种是带全局性的,即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另一种是带局部性的,即对全局无决定意义的。“总之一个原则,就是注意那些有关全局的重要的关节”。[3](P.177)舍不得“打烂坛坛罐罐”的保守主义,忙忙碌碌的事务主义,“两个拳头”打人的平均主义,都是战略思维的大忌。从一定意义上说,抓住了重点就是抓住了全局,丢掉了重点就丢掉了全局。下棋时,“一着不慎,满盘皆输”[3](P.175),这一着当然不是普通的一着,而是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关键的一着。

3、总揽和驾驭全局,必须重视解决事关全局的一系列重大矛盾。这是战略思维的根本原则,也叫“统筹兼顾”原则。战略思维是坚持客观性和全面性原则的思维方式。毛泽东同志指出,战争指挥员要抓住战略重点,同时也要关注非战略重点。因为非战略重点虽然对全局不起决定作用,但也起重要作用。更何况,战略重点与非重点的界线本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顾头不顾尾、顾此失彼 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毛泽东同志《论十大关系》讲的就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1995年江泽民同志发表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对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12个重大矛盾关系作了系统阐述。

4、总揽和驾驭全局,应当善于发现和解决制约全局发展的薄弱环节。在解决主要矛盾和重大矛盾的过程中,各方面工作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善于抓住薄弱环节并切实加以解决,常常成为推动全局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即一个木桶由许多木片相围而成,木桶的容水量不取决于那些较长的木片,而取决于那些最短的木片,你要增加木桶的容水量,将长木片再加长也无济于事,而必须将最短的木片加长,它是最薄弱的环节,是木桶容水效益的突出制约因素。比如我们常提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就是长线过长而短线过短。只有加强短线这个薄弱环节,才能实现相对平衡,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尽管非公有制经济不是主体,但它在当前一些地方可能成为需要特别强调的薄弱环节,而解决这个薄弱环节对经济全局的发展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事物发展的这种不平衡性,要求我们注意解决薄弱环节,以实现事物发展的相对平衡,从而提高事物整体的快速、健康发展。这与管理科学中的“木桶理论”道理是一致的。当然,何者为薄弱环节,那是因时因地而异的,需要进行具体分析而作出战略性选择。

(二)科学预见是战略运筹的前导。战略是对一定历史条件的认识,是一个历史过程,指导一定历史时期的实践。既然战略一般要管一个较长的时期,因而战略决策者必须具有明确的未来意识,必须有远见。“事未至而预图,则处处常有余;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急功近利,鼠目寸光,是干不出大事的。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董事长威尔逊曾这样说过:“我整天没做几件事,但有一项做不完的工作,那就是计划未来”。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说过:“在农业社会阶段,在时间观念上人们习惯于面向过去,工业社会的时间倾向是注意现在,而在信息社会里,人们的时间倾向是将来。”“能预测对方棋子动向的下棋人、具有长远观点的经理人员以及在读一本书之前先扫一眼目录的学生,都比别人略高一筹。”因此,战略预测在现代战略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正是人所说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思维原则。我们以往的一些失误,同忽视预测,不认真研究未来情况,特别是不认真研究一项战略决策可能产生的后果和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战略预见既是战略运筹的前导,又是战略决策成败的关键。

(三)战略思维与机遇意识密不可分。机遇意识是战略思维的重要内容。现代科学和实践都证明,机遇在事物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机遇不仅影响到事物发展速度,而且影响到事物在可能性空间中的发展方向和结局。抓住了机遇,战略思维就能成为现实。抓不住机遇,再好的发展战略都无法实现。毛泽东同志在实施“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时候,十分重视选择战略退却的时机问题。邓小平同志也十分重视机遇的问题,邓小平战略思想的一个很突出很鲜明的特点,就是把大局观念同抓住机遇这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把能否抓住机遇看作事关我国实现现代化、跻身世界强国行列的重大战略问题。他说不争论是我的一大发明,就是怕丧失机遇。江泽民同志把抓住机遇的问题提到了战略的高度:“抓住机遇、知难而进,就是要全面认识当前世界发生大转折带来的历史机遇,善于发现和利用好机遇,始终掌握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权——不断开创新的局面。”[4](P.302-303)一些地方由于机会把握得好,因势利导借风行船,因此发展较快。如在前些年引进外资方面,苏州市在机遇的把握上比周边的一些城市要好,而周边的一些城市则错过了当时难得的机遇,至今在引进外资方面还远落后于苏州。实践证明,抓不住机遇,再好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都无法实施。

确立战略思维,必须强化机遇意识。为此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对机遇趋势性的总体把握。[5]从一定意义上讲,大的趋势也就是大的机遇。如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大的趋势,同时也是一个大机遇。然而,如果只是被动地跟着大的趋势走,而不是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那么大机遇可能就会擦肩而过。历史经验表明,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把握大势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只有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把握大势,我们的艰辛探索和辛勤劳动才不至于半途而废,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回想一下,“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在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历史时刻,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正确把握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大势,作出了全党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这一重要决策,同时实行改革开放,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使我们抓住了20世纪最后20多年这个世界大转折的历史性机遇,迅速发展了起来。由此看来,学会“审天下之势”,是培养战略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是对机遇规律性的深刻理解。机遇指的是对特定事物的发展而言并非必定出现但一经出现就可能改变事物现存状态的事件和条件。机遇的特点是具有不确定性和非常驻性。机遇能否出现,在何地出现,是不完全确定的,这是它的不确定性。机遇并不是总是存在的,即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是它的非常驻性。正因为机遇具有不确定性和非常驻性,所以机遇往往表现为偶然性,但机遇出现的背后又有必然性。机遇体现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因此,机遇也不是深不可测的运气,它是有着内在的规律可以认识和遵循的。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机遇规律性的深刻理解。

三是要善于驾驭事物发展的态势。从哲学的角度看,机遇也是一个过程,而任何过程都可以区分出若干个阶段。战略思维是主动性极强的思维,不是消极被动思维。它不仅要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更重要的是它力求驾驭事物发展的态势。我们讲机遇与挑战总是相伴而来的,机遇和风险同在,所谓逼上梁山而后出现柳暗花明,需要的是化险为夷的本事。比如,邓小平同志在讲到如何看待国际形势时说:“不能看成一片漆黑,不能以为形势恶化到多么严重的地步,不能把我们说成处在多么不利的地位,实际上情况并不尽然。世界上矛盾多得很,大得很,一些深刻的矛盾刚刚暴露出来。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6](P.467)这里的善于把握,就是要善于驾驭事物发展的态势。进行战略思维就是要有效控制机遇的阶段性,使之向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方向变化,把难得的机遇利用起来。

三 怎样才能不断提高和增强战略思维能力

领导干部是否具有战略思维能力,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实践证明,一个人的战略思维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中逐渐培养和锻炼出来的。领导干部要培养战略思维能力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要加强哲学修养,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正确的战略是对事物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即规律的认识,因而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这样,为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战略而进行的战略思维,就不能不具有理论思维的性质。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但是理论思维无非是才能方面的一种生来就有的素质。这种才能需要发展和培养,而为了进行这种培养,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7](P.382)这就是说,哲学是训练理论思维的惟一方法。在当前,主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领导者战略思维是辩证思维在思考重大问题、全局问题时的具体运用。

(二)努力拓展知识面,用丰厚的知识积累作为战略思维的材料。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经验总结,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只有通过知识的丰厚积累才能形成和发展起来。战略学家约翰·科林斯指出:“如果说在某个领域通才比专才更为可取,那么这个领域就是战略。科学家是沿着相当狭窄的途径探索知识领域的,而战略家则不然,他们需要有尽可能广泛的基础知识。”我国历史上许多出类拔萃的人物,无不是博古通今、知识广泛、经验丰富的人。因此他们在分析问题时,总能独出心裁、技高一筹,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战略决断。所谓“学愈博而见愈远”就是这个道理。当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具有文、史、经、哲、数、理、化、生无不精通的才能,但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却是必须具备的。当前我们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新学科、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节奏在加快。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注意加强新知识的学习,孤陋寡闻,学识浅薄,不要说充当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家了,就连自己的本职工作都将难以胜任。

(三)要在实践中锻炼。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实践是一切真知的最终来源,也是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可靠基础。战略思维能力作为领导干部的一种素质,它不可能是在脱离实践的课堂上直接培训出来的,而必须从实践中锻炼出来。因此,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最终还要靠崇尚实践,勇于实践,善于实践。战略思维属于直接指导实践的实践理性,必须具有对客观实际情况的深刻把握。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6](P.382)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永远离不开实践的磨炼。对于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青年领导干部来说,就应该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中提高战略性思维的能力。

(四)要善于利用外脑。战略思维所要认识的对象往往相当复杂,仅凭个人智慧是难以胜任的。因此,除提高自身的能力外,还要善于利用外脑,即利用自身以外的智力。是否善于做到这一点,也是自身能力和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荀子在《君道》中说:人的视力和听力都是有限的,而自己管辖的地方那么大,职责那么大,如果仅仅靠个人的那点能力,根本就不够用的。怎么办?他主张君王以身边亲信、辅臣的智力来延伸自己的智力,使其局限性得到弥补。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出现了以现代科学手段和方法研究战略战术的专门机构,这就使得利用外脑不仅是迫切的需要,而且具备比过去优越得多的条件。专门的咨询业从上世纪初就已经产生,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专业咨询发展到综合咨询,从技术咨询发展到战略咨询,从经济领域发展到政治、军事、法律等各个领域。积极发展和利用现代咨询业,对于提高战略和战术思维水平,促进各项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战略思维是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高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锻炼和提高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是新形势下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以丰厚的知识为基础,积极投身实践,增强全局观念,强化未来意识,善于把握机遇,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收稿日期:2002-04-06

标签:;  ;  ;  ;  

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研究_战略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