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和社会科学是培根铸魂工作
文 郑继承 云南民族大学扶贫研究院副院长
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时,深刻阐述了文化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所肩负的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指出文学艺术创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做好培根铸魂工作,必须遵循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的原则。“四个坚持”为新时代文艺界和社科界指明了方向,对推动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投身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新时代文化艺术和社会科学的新使命
文化艺术和社会科学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培根铸魂的新使命,既彰显文化自信的时代活力,又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担当,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界社科界赋予培根铸魂的时代使命,不仅是对文艺界社科界发挥“明方向、正导向,转作风、树新风,出精品、育人才”重要作用的充分肯定,更是对文艺界社科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的时代要求。
可以看出,该值是一无穷大的值,实际应用中,无论采取数字电路还是模拟电路,都不可能实现无限大的增益,而且过大的增益会导致系统可能出现震荡导致安全隐患[8];另一方面,理想的比例谐振控制器只在基波频率处才有很大的增益,对于基波频率附近的输入信号增益几乎为零,然而现实中,电网频率难免有所波动,这就导致了理想比例谐振控制器难以现实[9]。
培根铸魂的新使命,不仅是对新时代文化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目标的鲜明定位,还是对新时代文化艺术和社会工作者职能角色的鲜明定位。从文艺界和社科界的发展目标来看,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的大局高度提出“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的重要论断,给出了新时代文化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时代定位。从文化艺术和社会工作者的职能角色来看,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人民需求的大局高度提出“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指出了文化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时代使命和历史担当。
培根铸魂的新使命,不能是抽象的、形式的工作落实,而应该是实际的、具体的奋斗创新。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准的文学艺术作品和主体性、原创性、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不仅是在于其本身的成功,更大的意义在于精神层面的力量,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激励。通过激发文学艺术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创作激情,全面准确深入浅出地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
新时代文化艺术和社会科学的新担当
立足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坚持”系统概括了文学艺术创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思路、目标、方向和任务,为培根铸魂这项重大使命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历次重要讲话中,人民二字出现极为频繁。仅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就出现过203次。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取得的成绩世界瞩目,一条重要经验就在于,我们确立了一套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时指出:“既通过提出并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立足于新时代,文化艺术和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主动肩负历史使命,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了解人民群众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反映人民心声,着眼于人民需要进行文艺创造、解疑释惑、阐明道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更是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尤其是文学家、艺术家和理论家的初心和使命。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民族之根如何培养,中华之魂如何铸就,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希望大家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广大文学家、艺术家和理论家要在各自领域谱写新时代的新篇章、创造新时代的好作品、贡献新时代的大智慧。
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古往今来,那些历经磨砺而愈显珍贵、大浪淘沙而更加醇厚的传世经典,无不是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就在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奉献于民。一方面,精品应该取之于人民,新时代的精品应该汲取来自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透过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反映现实和观照现实的作品,书写中华儿女的伟大实践,记录时代进步的历史痕迹,弘扬中国精神、阐释中国理论、凝聚中国力量。现实告诉我们,人民的冷暖、万家的忧乐才是文化艺术创作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源头活水。另一方面,精品必须奉献于人民,新时代的精品必须是深入人民精神世界、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作品和成果。随着我国社会消费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多诉求,对文艺作品的质量、品位、风格有了更高要求。因此,新时代的精品必须是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作品和成果,人民的需要是文化艺术和社会科学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
出乎意料,小间的门开了,光线照射进来。大林心里咯噔一响。每次深夜归来,一朵都是轻手轻脚地洗澡,轻手轻脚地躺到女儿的身边,这样的时间段,一朵从不打扰大林的休息,更别说走进小间来打牌了。
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古今中外伟大作品的境界,无不与作者的道德品行相映照,无不与作者的精神世界相契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曾专门解释过,苏东坡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韩愈的文章所凭借的就是“道”,就是文以载道,这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寓意在于,先做人后做文、先立德后立言是文化文艺创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遵守的准则,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志存高远的文艺工作者,通过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鼓舞人民前进;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为了保证水权规定的水量可被利用,除了水权的水量指标之外,对每一份水权的水质也应作出规定,例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的取水水源的水质应符合相关标准,并且要明确谁对水源水质负责。
(责任编辑 郭笑笙)
标签: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时代使命论文; 习近平总书记论文; 云南民族大学扶贫研究院论文; 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