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在患指伸屈双位状态下,行针刀排切联合药物注射,治疗因各种损伤因素引起的手指弹响、伸屈困难的屈指肌狭窄性腱鞘炎病例,进行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鳞选本院在2015年12月—2017年12月,骨科、疼痛科门诊及住院诊治的手指弹响、伸屈困难的屈指肌狭窄性腱鞘炎60人62指病例,运用在患指伸屈双位状态下,用左手作为压指,触压固定好突起结节病灶部位,右手作为刺手从定位点入针刀,行针刀排切加药物注射疗法进行治疗。结果:在诊治的60例患者中,治愈60例61指,好转1例1指,有效率达100%,治愈率98.4%。结论:对于屈指肌狭窄性腱鞘炎中后期,患指出现弹响,伸屈困难的病例,在分别在手指伸屈双位法定位,运用切刀行排切联合药物注射疗法,临床疗效确切,有效率及治愈率高,且无副作用,无一例合并感染,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伸屈双位;针刀排切;药物注射;屈指肌腱鞘炎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0-0199-02
屈指肌腱鞘炎,又称“弹响指”,好发部位在与掌骨头相对应的指屈肌腱纤维管的起始部[1]。各种损伤因素作用下,因屈指肌腱鞘慢性无菌性炎症,导致腱鞘狭窄,进而影响手指屈伸功能的一种疾病,因多数患者手指屈伸时有弹响出现,故名“弹响指”。严重者患指失去屈伸功能,呈伸直固定位或屈曲定位,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多与职业有关。本人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骨科、疼痛科等门诊及住院求治的60例屈指肌腱鞘炎中、后期出现弹响或屈伸受限的患者,运用在伸屈不位的运动状态下,行针刀排切加药物注射疗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临床疗效,现将临床情况报告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计62个患指,其中男15例,女45例,女性发病比例达75%。选取的病例中,发病年龄在45岁~75岁之间。发病患者中,拇指50指,中指6指,食指4指,无名指及小指各1指。病程最短者15天,最长者达8年。12例患者在伸屈困难和弹响的基础上,合并患指明显肿胀。来本院求诊前在外院接受过针刀治疗10例,接受过局部注射、理疗、中西药外用内服治疗者15例,占比41.7%,因治疗效果不佳放弃治疗,由他人介绍到本院求诊。
1.2 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诊断标准参照拟定,选择患者。(1)发生明显的绞锁征,手指不能自主屈伸活动;(2)掌指关节出现疼痛,屈伸活动困难,手指屈伸活动弹响及“扳机指”现象,近掌指关节掌侧有局限性压痛,并可触及较大硬结,部分病例可有患指合并肿胀,活动明显受限;(3)血常规、尿酸、肾功能、凤湿四项检查正常,排除非特异性感染、痛风性关节炎及风湿、类风湿关节炎;(4)常规手正侧位X片提示无骨质及关节破坏。
1.3 治疗方法
患者取坐位,与术者面对面各坐于手术台两侧,体弱者可取仰俯位,手术台铺上手术巾。将患侧手掌心向上平放于治疗台上,手背下垫一薄棉垫,医者先在患指伸直状态下时找准弹响硬结,并用记号笔标记好需用针刀排切的纵行间距。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后,术者用左手尺侧三指轻压患指,达患指稍过伸位,同时术者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端仔细触摸硬结及弹响位置,再次确认需要针刀排切的间距及入针点。选取4号针刀,刀口与肌腱走行方向一致,选取硬结旁正中顺势刺入有突空感,稍提起针刀至皮下开始行增厚狭窄的腱鞘排切3~5刀,可闻及腱鞘切开的声音。如需纵行排切的间距大于0.5cm以上,可选取2个入针刀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拨出针刀,再嘱患者取手指呈屈曲位,用相同方法在手指屈曲位行针刀排切法。术毕拨出针刀,属患者屈伸患指,如屈伸自如,弹响消失,即提示手术成功。否则再重复一次,达到目的后即停止治疗。局部用曲安萘德注射液0.25ml、罗哌卡因0.25ml加甲钴铵0.5ml,配比为1.0ml行局部注射,术后嘱患者过度掌屈背屈手指3下[2],以进一步松解尚有少许尚未达到彻底松解的残余狭窄粘连。术后用创口帖帖敷,压迫止血3~5min。如合并手指肿胀明显,可予以小剂量的甘露醇针静滴,以利尿消肿。部分病例可口服使用头孢拉定胶囊、云南白药胶囊、双氯芬酸钠胶囊等药物辅助治疗,可达到预防感染、活血化瘀、消炎镇痛的作用。
1.4 疗效评定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的疗效评定标准参考拟定。(1)治愈:指掌侧局部无肿痛、无压痛、自主伸屈活动正常,无弹响及绞锁现象。(2)好转:指局部肿痛减轻,患指活动时有轻微疼痛或有弹响但无绞锁现象。(3)无效:所有症状无改善。
2.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6个月,平均4个月,每位患者最少门诊或电话随访3次。60例62指患者一次性治愈58例60指,占96.6%,1例1指经2次治疗后治愈,占比0.17%。1例1指经2次治疗后好转,占比0.17%。本组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3例出现针刀术后,手术部位及患指肿胀较前明显,伸屈活动受限加重,占5.0%,经利尿脱水,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治疗后,水肿渐消除,活动正常。术后嘱患者抬高患肢,一般3~7d肿胀即消退,肿胀最长时间12天完全消退,均达到治愈或好转标准。
3.讨论
在日常过度使用手指后,反复损伤不能做到有足够的时间休息,以修复损伤的慢无菌性炎症的腱鞘,屈指肌腱鞘损伤后引起炎性渗出、粘连、瘢痕和挛缩,增厚孪缩的腱鞘卡压肌腱,造成局部动态平衡失调,致使患指伸屈受限,指掌侧横纹处疼痛肿胀或弹响。该病可以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使之不能完成日常手指各种精细动作。
在本组临床资料60例患者中,有45例为女性,说明频繁使用手工操作的职业及家庭妇女,为本病的多发群体。
针刀治疗主要是对屈指肌腱鞘第一环状韧带(腱鞘滑车)近侧缘进行彻底切开松解,此处为形成狭窄的起始部。为避免多次切割带来的副作用,针刀治疗的关键是治疗前仔细判断病变的部位。
该病的病理构架是一个半环状腱鞘卡压屈指肌腱,用针刀切开腱鞘纤维环,手指部的力学平衡就得到恢复[4]。本案例针刀治疗的要点在于运用手指伸位针刀排切基础上,加用患指屈曲位针刀排切,可行之有效的解除患指伸曲困难两种状态下的不同部位的卡压,明显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率和治愈率,减少复发率。
有临床资料报道本病运用针刀治疗可能产生并发症,主要有屈指肌腱断裂、粘连、指神经损伤及术后创口感染。本组60例62指采用伸屈双位状态下,针刀排切术后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
现将总结经验如下。(1)针刀手术操作要求高,属微创闭合状态下手术,施术者务必要熟练掌握该部位的运动精细解剖学。(2)严格按照无菌手术规范操作。(3)针刀切割的部位应集中于发生狭窄的病变组织局部。采用患指伸位和屈位等不同状态下,行针刀排切,可明显提高针刀治疗效果,对于防治复发,可有效提高有效率和治愈率且可减少针刀针次,是本人经10多年摸索出有效方法。(4)针刀排切只能沿肌腱走行方向,不可斜行或垂直于肌腱。(5)针刀排切时应准确到位,力争以最少的切割次数,最小的损伤将狭窄的病变组织彻底切开,争取达到完全松解。(6)本组病例患者中,因术前均有明显弹响,伸屈困难受限,部分病例合并患指肿胀,术后配合少量的消炎镇痛液注射治疗,经临床证实,术后肿痛症状改善快,术后当晚就能正常睡眠休息。
由此可知,在伸屈双位状态下,行针刀排切配合使用局部注射,治疗屈指肌腱鞘炎,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费用低、疗效肯定等特点,适合基层医疗单位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石良.针刀应用解剖与临床[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4.5:459.
[2]吴绪平,张天民.针刀医学临床诊疗与操作规范[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35.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10.
[4]吴绪平,张天民.针刀医学临床诊疗与操作规范[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34.
论文作者:王毓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6
标签:针刀论文; 肌腱论文; 腱鞘论文; 患者论文; 手指论文; 术后论文; 病例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