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学习化学实验的心理看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学实验论文,学生学习论文,初中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的学习是一个知、情、意、行的综合活动过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常常会表现出好奇、畏惧、模仿等三种类型的心理,这些心理对他们在化学实验学习中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只有了解学生学习化学实验时的心理,制定出有计划、有目的地优化学生学习化学实验心理的策略,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笔者从初中化学教材(人教版)实验的教学出发对初中学生学习化学实验时的心理进行了分析比较,总结出了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类型,初步研究了实验学习中的“好奇性心理”、“模仿性心理”和“畏惧性心理”三种常见的心理类型对学生在化学实验学习中行为的影响,并探讨优化学生化学实验学习心理的策略。
一、化学实验教学中常见的学习心理分析
(一)好奇性学习心理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对于刚进入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新学科,而通过学习化学也让学生产生了许多新鲜感和好奇感。初三的学生思维比较敏捷,有一定的独立性,学习的自觉性和目的性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学习中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通过实验这个手段可以让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兴趣从哪儿来呢?兴趣其实就来源于学生的好奇心理,有了好奇心学生自然就有了兴趣,学习也就更加主动和积极。
(二)模仿性学习心理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模仿学会的。班杜拉(Bandura)指出:模仿性学习可以在既没有模型也没有奖励的情况下发生,个体仅仅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反应,就可以达到模仿学习的目的。人们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模仿而习得的,人的不良行为也常常是通过这一途径而形成的。大多数初中学生的模仿水平仅处于机械模仿的阶段,只倾向于对动作的模仿,崇拜是中学生产生模仿心理的根源,然而定势模仿心理会造成思维上的定势。如在化学实验中常常表现出实验操作的思维定势:平时握工具的手势及动作对实验规范操作的定势——手拿试管一把抓;由动作定向不当或夹带某些习惯操作引起的定势——滴液时滴管常触碰试管口,倾倒液体时不顾标签的位置;天平称量时直接用手取拿砝码,将酸稀释的方法用于浓硫酸的稀释;将溶解后的溶液直接由烧杯倒入试剂瓶等等。
(三)畏惧性学习心理
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在个体的行为动机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能力,而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能否胜任该任务的知觉,即自我效能感。化学实验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而感到畏惧,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往往采取拖延或试图回避的方式来对待化学实验的教学。比如:在进行实验设计与改进时,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不同时,总觉得是自己想错了,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怕说错了被同学笑话。又如,他们觉得“好生”水平高,能力强,常常在实验课堂中认为完成实验是他们的事,自己当个旁观者“安全”些。再如,初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实验本身带有危险性和操作不确定性(氢气爆炸实验、浓硫酸稀释实验等)。使得这些实验在教学中往往被学生们所畏惧,不敢靠近实验,观察实验。这些的畏惧心理会使学生产生逃避行为,但也会起到规范实验操作、激发探索创新行为的作用。
二、相应的实验教学策略研究
(一)通过科学探究实验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创设探究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探究过程,而不像在演示实验中只是作为旁观者来体验化学的乐趣。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笔者曾将盐酸与碳酸氢钠的反应演示实验改为科学探究实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盐酸与碳酸氢钠的反应演示实验改为科学探究实验
实验用品:6杯面粉,2杯食盐,4匙食用油,热水,塑料瓶,一个平面板,食用红色液体(如葡萄汁),去污剂(液体),发酵粉(碳酸氢钠)和醋。
探究过程:先把6杯面粉、2杯食盐、4匙食用油混合后加水搅拌,制成火山的锥体,要制得光滑和坚硬。然后把塑料瓶放在一个平面板上,并用刚制得的面团在周围制成圆锥状,把口堵住,也不要让面团掉进去。接着向瓶中加入一些热水和一些食用红色液体,向液体中加5滴清洁剂,向液体中加入2匙发酵粉,再慢慢地向瓶中倒入液体,此时“火山”喷发了!学生们兴奋地尖叫起来。
实验原理是发酵粉与醋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结果。在这个反应中,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它是致使“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产生的二氧化碳在瓶中形成了巨大的压强,把去污剂气泡从瓶中吹出来形成“火山”。加入红色的食用液体,目的是使“火山”喷发的更漂亮。
笔者发现将此验证性演示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后,抓住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运用探究方法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探究实验也可以关注生活,如果把化学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或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其严格的思维品质,他们就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产生积极的情感。
(二)通过演示实验规范学生的模仿性学习,培养严谨的求学精神
初中化学教材把实验分为三种类型: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及家庭小实验。这些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其中演示实验要求教师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严谨、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等。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们从模仿中得到学习,从学习中得到模仿。让每个实验基本操作准确到位、严谨有条的信念深入每个学生的心中。
笔者根据各单元的教学内容除了完成规定的演示实验还补充或改进了一些演示实验。例如,在学习氢氧化钠性质时补充了氢氧化钠与、
反应的演示实验,并以此实验为例分析气球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到压强变化引起气球的变化(如图1所示)。
为了使实验操作更易成功,更易操作,更有说服力,笔者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中,改进了吹灭蜡烛后再点燃白烟,换成用酒精灯帽盖灭再点燃,这一小小改动极大地提高了这一实验的可观察性及说服力,让学生们更深刻地认识到酒精灯帽的用途,而且也改掉了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的习惯。
还有在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中,笔者把红磷和白磷分别放在两支密封的试管中,然后同时放入热水中观察(如图2所示)。通过这样的演示,不仅化学反应现象依然明显,而且使原本有污染性的实验减少了空气污染,让学生懂得在平时的实验中每个实验都要求在绿色化学的思想下完成,力求做到对环境无污染。通过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言传身教,让学生真正在模仿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也消除了学生在模仿学习中思维定势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让他们体验成功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效验的主体自我判断,不是凭空做出的,而要以一定的经验或信息为依据,其中成败经验是个体获得对自己效能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因此,帮助学生增强自我效能感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其在学习上主动获取,体验成功,并在成功中体验一种内部的自我强化。若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对化学实验丝毫不感兴趣,对其做过的化学实验,也不一定会有印象,那当然更谈不上进步。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充分掌握化学实验知识和操作技能,有利于化学的学习。
对于重要实验,教师可作演示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对一些要求不高危险性不大的实验,完全可以大胆的放给学生,让几名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演示。初中的学生好奇心强,富有参与精神,很乐于自己动手做实验,而且一些学生在前面做实验,下面的同学也仿佛自己在做实验,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一起,使得整个课堂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动手做实验的学生由于是在全体同学面前做实验,注意力特别集中,收效特别好。经常让学生动手实验可以大大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也会使学生规范实验操作、激发探索创新精神。
实践证明,对于初中化学实验中出现的学生心理现象,我们只能迎难而上,认真分析其原因并找出对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切实提高初中学生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