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教育投资与人力资本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陕西论文,实证论文,人力资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人力资本基本理论及其关于教育投资的阐述
1960年舒尔茨发表了《人力资本的投资》,对人力资本做了系统论述,由此开始了对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热潮。舒尔茨使用人力资本的概念,分析了战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尤其是日本和西德的经济复兴)中出现的用传统资本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80年代以来,罗默、卢卡斯等从新的角度分析了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提出了“新增长理论”,其核心在于在新古典的生产函数中加入人力资本的投入,给人力资本理论增添新的内容。
自人力资本理论引入国内,国内学者对人力资本做了大量的研究。张维迎认为人力资本产权决定人力资本所有者能否拥有企业所有权。李建民把人力资本产权理解为人力资本所有权,认为人力资本产权是存在于人体之内、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乃至健康水平等的所有权。在人力资本现状方面的研究,观点比较一致的有:中国的人口数量多,但高质量的人口却严重不足;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特别是中国农村的人力资本严重匮乏;人力资本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我国的人力资本利用率低下;中国的人力资本结构是一种“小托大式”结构;高智能、高技术劳动力所占比重极小。
对于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内大部分研究都是介绍新经济增长模型,或引用外国的实证资料来论证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但也有学者分析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机理。沈利生、朱运法[2004]从数量分析角度研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建立了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定量分析。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可以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同时它又通过促进科学和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的增长。科学和技术进步依赖人力资本的提高,而技术进步是人力资本规模收益率提高的根本原因。
教育支出是对人力资本的长期投资。教育有双重效应:一方面,人们受教育后,获得了知识,提高了技能,从而增加了对新的工作的适应性和工作中发挥专长的可能性,即“知识效应”;另一个方面,人们受教育后,可以改变不正确的价值判断,提高纪律性,加强责任感,促进受教育者参加经济活动并提高作好工作的积极性,即“非知识效应”。
二、陕西教育情况实证分析
1.教育投资增加
表一: 2000—2003年陕西教育经费情况单位:亿元,%
全国陕西
2000年 2003年 增长率 2000年 2003年 增长率
教育经费 3349.0 6208.3
85.4 101.5 186.0
73.0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2281.2 3850.6
68.8
66.8 102.6
53.6
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经费
62.9 259.0 311.82.6
17.5 573.1
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 125.9 104.6
20.41.62.2
37.5
学费和杂费 466.6 1121.5 140.4
18.9
39.1 106.9
其他教育经费409.5 872.5 113.1
11.5
24.6 113.9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
以人力资本的主要渠道教育作为考察对象,陕西和全国一样教育投资不仅在总量上大幅度提高,而且在教育经费结构上有了很大的改善。
由表一可以看出,陕西省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持续增长,由2000年的107.5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186.0亿元,净增78.5亿元,增幅达73.0%,但仍略低于85.4%的全国平均增长水平,在全国的比重也由2.5%提高到3.0%。
陕西的民办高等教育在全国名列前茅,拥有万人以上民办高校5所。民办高等教育在没有国家投资的情况下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2003年教育部扩大社会力量与高校联合办学的范围,西安有15所院校招生,进一步扩大了高等教育规模。
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经费迅速增长,全国2003年比2000年增长311.8%,陕西增长势头更加明显,从2000年的2.6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7.5亿元,增长达571.3%。
2.高等教育的发展
近几年来,陕西高等教育持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也有所提高。
由表二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从1041所增加到了1731所,增幅为66.3%,陕西则由39所增加到62所,增幅为5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3%;2004年全国专任教师比2000年增加39.5万人,增幅达85.3%,而2004年陕西专任教师比2000年增加1.6万人,增幅为76.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1%;2004年全国高校在校生数为1333.5万人,比2000年增加777.4万人,增加了139.8%,陕西高校在校生数增加了34.2万人,增加了141.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全国高校招生数比2000年增加了226.7万人,增幅为102.8%,陕西高校招生数增加10.5万人,增幅达110.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总体上看,陕西在高校数量、专任教师人数的增长低于全国水平,而在校生人数和招生数上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出一定的规模效益。
表二:陕西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单位:所,万人,%
高校专任教
高校数
增长
增长 高校在校生数 增长 高校招生数 增长
师人数
率 率 率率
2000 2004
2000 2004
2000 20042000
2004
全国1041 1731 66.3 46.3 85.8 85.3 556.1 1333.5 139.8 220.6 447.3 102.8
陕西 39
62
59.0 2.1 3.7 76.2 24.2 58.4 141.3 9.5
20.0 110.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陕西省统计年鉴》(2005)
三、陕西人力资本状况
1.陕西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本存量分析
表三:高等学校专业人员培养与相应的人力资本存量比较单位:人
高等学校专业技术人员培养情况 国有企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吸收情况
理学毕
工学毕 农学毕 医学毕
年份 工程技 农业技 科学研 卫生技 比上年
业生人
业生人 业生人 业生人 合计
术人员 术人员 究人员 术人员 增加
数
数 数 数
2000247117831
923 1752 106620 18966232876737 204651 ——
2001461118359
981 1795 100312 19350240078838 200900 -3751
2002568120662
11852526
95458 20701254080306 199005 -1895
2003
1558133221
20553931
96386 23668264884113 206815 7810
2004
1013642881
25335899
93023 24350286892498 212739 5924
合计
38480
132954
7677
15903 491799 107035
12784
412492 1024110 8088
资料来源:《陕西省统计年鉴》(2005)
由于陕西民营经济不发达,人力资本主要集中于国有单位。2000到2004年的理工农医类毕业生总数达到133565人。但四类技术人员增加了8088人,仅占毕业生总数的4.15%。
2.陕西省人力资本质量
人力资本质量与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劳动力健康状况、营养状况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仅选取反映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和营养状况指标进行分析。
表四:陕西人力资本质量一(2004年)单位:%,人
文盲、半文盲率 大专及以上人口/10万人 高中人口/10万人
全国 10.32 5760 13396
陕西 10.56 7172 15756
注:①本表文盲率、半文盲率是指15岁及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比例
②大专及以上人口/10万人,高中人口/10万人是大专及以上、高中人口在6岁以上人口的比例
陕西省的文盲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24%,但每10万人中大专及以上人口、高中人口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出1412人和2360人,这主要是由于基础教育薄弱造成的。
表五:陕西人力资本质量二(2004年)单位:元,%
城镇居民人均食品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农村居民人均食品
消费支出 支出/食品消费支出 消费支出
全国
2709.68.8
1031.9
陕西
2236.5
10.2686.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
陕西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73.1元和345.5元。一般地说,居民粮食消费支出与居民食品消费支出之比越低,居民的食品消费构成越具有营养价值,反之亦然。陕西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支出占食品消费支出高出全国1.4%,城镇居民营养状况比全国平均水平差,这是经过实证后得到的结论。
3.陕西人力资本积累能力
影响人力资本积累能力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投入和医疗卫生设施等。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陕西处于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科教兴国战略实施,陕西与全国差别不大。保健支出是人力资本投资一个重要方面,是具有“修理”或养护性的费用。本文选取人均教育经费支出、每万人拥有的医生数和床位数考察。
表六:陕西人力资本积累能力(2004年)单位:元,人,张
城镇人均教育经费支出 每万人拥有的医生数 每万人拥有的医疗床位数
全国559.0 1523
陕西634.5 162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
从表六可以看出,陕西人均教育经费支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5.5元,每万人拥有的医生数比较接近,每万人拥有的医疗床位数也比全国平均水平多。总的来说,陕西人力资本积累能力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陕西教育状况与人力资本状况的矛盾——人才流失分析
陕西是教育大省,高校数量多,专业设置全,人力资本积累能力也比较强,但人力资本存量、质量并不容乐观,与教育大省的地位不符,教育对人力资本贡献不大。究其原因除了经济比较落后,基础教育薄弱等原因外,主要是因为人才流失。一方面,人力资本回报率较低;另一方面,人力资本在陕西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人才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科技成果不能有效推广和转化,人力资本不得不外逃。
在要素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只要发达地区存在容纳高层次人力资本的空间,人力资本迁移的收益高于成本,落后地区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就只是发达地区的人才培养基地,“孔雀东南飞”就不可避免。陕西人才流失更为严重,80%以上的硕士毕业生选择东南沿海,留下来的也主要是因为有着良好的社会关系或没有机会到更发达的地区。
五、措施及政策建议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决定经济增长潜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资源。在现代市场环境下,谁能够吸引优秀的人才,谁就能够在现代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占领先机。
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资本的短缺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资本缺口和外汇缺口通过引进外资、动员国内储蓄等可以得到有效弥补。而人才的短缺、优秀人才的流失,却不是短期内能够弥补的,这已经成为制约陕西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为提高陕西人力资本存量,聚集更多的人才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发挥人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增强人力资本利用率,这是当务之急。
1.搞好载体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从而遏止人才外流
实施人才发展战略需要载体来支撑。综合而言吸引人才的先决条件主要包括产业主体和生活空间两点,要想提高人才密集度,陕西省政府必须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突出成效:一是抓住国际产业转移以及人才回流有利时机,大量吸引包括境外人才、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在内的“世界员工”促进产业和专业技术人才密集度的“双高”;二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受城市功能规律性影响,城市规模大小与人才多寡成较强的相关性,政府应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有大的思路,通过城市规模的扩大,居住环境的优化为人才创业发展和安居乐业提供空间环境。
2.加大综合改革力度,扫除人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入世后政府的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应抓紧转变。要推行人才发展战略,在发展中取得先机,就必须扫除人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政府应转变职能,变“堵”为“留”。俗话说得好:“家有梧桐树,不愁引不来金凤凰”。现代社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建立有利于人才价值实现的分配激励机制,在人才使用的各个环节打破论资排辈传统,完善用人制度,做到人才使用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提高人才使用效率。无论是初次分配还是再次分配都更关注公平。通过改革创新,促进人才价格显性化,为人才自由流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盘活人才存量资源。
3.创造环境,稳定和壮大人才队伍
向资金、效益、环境、待遇等条件优越的地方流动是人才流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要盘活现有人才资源,特别是专业人才和杰出的创新人才,就要关注人才群体的基本要求,激发其高层需要。陕西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群贤,在陕西形成尊重人才,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社会风气;尽力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做到“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一方面稳定现有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制度好才能吸引更多人才来陕西,打破人才使用上的条条框框,陕西的腾飞指日可待。
标签:人力资本论文; 投资论文; 中国统计年鉴论文; 陕西经济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 人力资本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