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后注意防治玉米褐斑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褐斑论文,玉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夏玉米在出苗至拔节期间,高温、高湿天气非常有利于褐斑病的发生。播种期延迟以后,苗期遇到高温、高湿天气的几率增大,因此,今年夏玉米褐斑病的发生有可能会偏重。
一、症状
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有时在果穗外苞叶和雄花上出现黄色椭圆形或圆形的很小斑点。首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出现横带状症状。最初为黄褐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为圆形、椭圆形到线形或梭形,隆起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色。小病斑常汇集在一起,严重时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叶片上的病斑常呈白色透明;在叶鞘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散出褐色粉末(病原菌的孢子囊),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茎上病多发生于节的附近,常常在感染中心折断。
二、发病规律
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地或残体中越冬,第二年病菌靠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遇到合适条件萌发产生大量的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叶片表面上水滴中游动,并形成侵染丝,侵害玉米的幼嫩组织。七、八月份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发病。在土壤瘠薄的地块,病害发生严重,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玉米健壮,叶色深绿,病害较轻甚至不发病。一般在玉米8~10片叶时易发生病害,玉米12片叶以后一般不会再发生此病害。
三、发病原因
1、土壤中及病残体组织中有褐斑病病原体菌。首先,高感品种连作时,土壤中菌量每年增加5~10倍;其次,施肥方面,用有病残体的秸秆还田,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堆肥或带菌的农家肥使病菌随之传入田内,造成菌源数量相应的增加。
2、玉米5~8片叶期,土壤肥力不够,玉米叶色变黄,出现脱肥现象,玉米抗病性降低,是发生褐斑病的主要原因。
3、空气温度高、湿度大。夏玉米区一般七、八月份若阴雨天多,降雨量大易感病。
四、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1)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组织,并深翻土壤。(2)注意氮、磷、钾肥搭配。合理追肥、适时浇水、及时中耕除草等措施,可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又能消灭寄主,减轻病害。
2、药剂防治:(1)积极预防:玉米褐斑病要以预防为主,在玉米4~5叶期,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叶面喷雾,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2)及时防治:玉米发病时,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叶面喷雾,喷药要均匀周到,保护好上部叶片,尤其是雌穗以上的叶片都要喷到。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适当加些磷酸二氢钾、尿素类第,促进玉米健壮,提高玉米抗病能力。喷杀菌药剂应2~3次,间隔7天,喷后6小时内如下雨应雨后补喷。
联系电话:027-8783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