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全面发展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或者说是根本命题。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首先应当坚持这一根本价值和最高命题。① 中国共产党人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上经历了艰难的探索,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我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结合中国的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产生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逐步深化对这一命题的认识和实践,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再度创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开辟了践行这一根本命题的新道路。
一、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的完整内涵与意蕴
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的提出,或者说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散见于不同时期的著作之中的,因此,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必须从其多种表述的内在涵义的完整性上去把握。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最早见于恩格斯1845年在爱北斐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活动家讨论会上发表的演讲中,而1845—1846年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形成。此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又在《哲学的贫困》、《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经济学手稿》等著作中进行丰富与完善,到《资本论》问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已趋于成熟,并提出了最高命题。
1.“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获得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所论述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物质基础,人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和发展这一物质基础,并消除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消除和克服人在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人的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精神劳动、物质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并使人的潜能和天资、兴趣和才能得到空前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人的身心、精神(道德)、才能、个性全面而丰富地发展,也就是说,“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能力和志趣、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多方面的发展。马克思指出:“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② 在资本主义社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的大工业的本性要求劳动者尽可能多方面地发展。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人的发展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迅速掌握新工种或新工艺等多方面的能力。而生产过程中智力因素的不断增加,对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发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有利于缩小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人的发展上的差距。所以说,社会发展将使人不断在更高层面上获得发展,马克思将此称之为“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2.“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历史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由片面发展逐步走向全面发展的。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旧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分工方式使人的发展仅仅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和孤立的区域内。而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在客观上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使人全面发展的需求和趋势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但资本主义私有制又成为阻碍这种发展趋势的社会力量。因此,只有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消灭旧的分工,废除私有制,消除物的关系对人的统治。到这一社会形态,人的发展才不再受物的关系的统治和偶然性对人的压抑,“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3.“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革命的实践过程。人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马克思称之为是“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③ 的实践过程。他强调指出:“无论为了使这种共产主义意识普遍地产生还是为了实现事业本身,使人们普遍地发生变化是必需的,这种变化只有在实际运动中,在革命中才有可能实现;因此,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成为社会的新基础。”④ 马克思之所以如此重视实践活动,特别是重视革命实践活动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就在于他看到了实践对人的发展作用的全面性。马克思考察了人类历史后认为,无论是从全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或是就人类个体的成长过程来说,人的发展都是与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能在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中才能实现。
4.“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一是每个人的发展不再屈从于强加给他的任何活动和条件;二是人的发展能为其个人所驾驭。在这种情况下,“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⑤ 这就意味着人类真正实现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⑥,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⑦。到那时,“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⑧
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的提出,是与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相联系的。这一命题的构想就是要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三个目标:一是彻底消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旧式分工对人的发展带来的片面性;二是要通过人全面发展的渐进性,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消灭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三是达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也就是在共产主义制度下实现观念与现实、观念与人的发展的一致性。
二、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中国化的伟大实践
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上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科学理论,这其中也包含着我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的伟大实践。
1.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实现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上的有益探索。我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人民第一次获得了独立的政治权利、应有的人格尊严和基本的生存权利,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这一时期实践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主要贡献是:重视人的个性发展。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强调重视人的个性发展。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能设想每个人不能发展,而社会有发展,同样不能设想我们党有党性,而每个党员没有个性。”⑨ 我们“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就是为了“几万万人民的个性解放和个性发展”⑩。在《论十大关系》中,他又进一步强调:“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能发展得更加活泼。”(11) 所以,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2)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贡献侧重于通过政治革命实现对人的解放,来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2.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实现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上的成功实践。我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吸取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通过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变,推进人们由依附型人格向自主性人格的转化,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环境支持,找到了一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人的个性的现实道路;强调将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与人的精神生活,引导人们增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人们实现自身价值、完善人格、提升能力提供了不竭动力。这一时期实践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本质相联系,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阐明生产力是决定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力量。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贡献侧重于人的经济关系的发展,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目标。
3.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实现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上的理论创新。我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创新。这一时期实践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贯穿于始终,纳入社会主义本质,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13),统一之处就在于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最低纲领的发展方向,也是最高纲领的奋斗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了包括物质、精神、政治、生态和社会文明在内的、正确处理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经济、文化发展以及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关系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思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贡献侧重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把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践行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的历史性突破
十六大以来,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且在践行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提供了新的实践基础。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进一步明确了这一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目标和任务。全面小康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状况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是“经济发展更高水平的小康、民主更加健全的小康、科教更加进步的小康、文化更加繁荣的小康、社会更加和谐的小康、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内涵和外延更广的小康、对外更加开放的小康”。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过程,无疑是践行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的过程,也是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过程。
2.科学发展观为实现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十六届三中全会引人注目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此后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14) 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求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内在和谐,要求人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协调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也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的逻辑要求。但从全社会范围来看,要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需要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是生产力发展和物质财富的积累,还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完善,都不可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注意处理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长远的指导方针,作为践行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的方法论原则。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的科学内涵。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既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阐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又进一步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提出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的科学内涵,也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践行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的本质及当代价值”阶段成果,项目编号:05BKS002;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4JYA002)
注释:
①殷真、刘荣荣:《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访中共中央编译局俞可平教授》,载《理论动态》2004年第5期。
②③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卷第24、234、15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91页。
⑤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633—634、633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3卷第649页。
⑨《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416页。
⑩《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79、1060页。
(11)(12)《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67—268、388页。
(13)《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383、46页。
(14)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新华日报》2004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