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改革力度,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1996—1997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形势论文,年中论文,研讨会论文,力度论文,持续稳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是我国“九五”计划的开局年,也是我国自1993年开始实行的紧缩为特征的宏观经济调控的第四年。1996年底我国政府正式宣布宏观调控“软着陆”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在这个背景下,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于1997年1月中旬在北京联合举办了“1996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研讨会”。在该研讨会上,来自国家政府各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就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当前经济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1997年宏观经济形势展望等问题进行充分讨论。现将研讨会有关内容综述如下: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
关于对1996年我国经济形势总体判断,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自1993年开始的以紧缩为特征的宏观经济调控取了很大成绩,宏观调控“软着陆”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与会专家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1996年我国的经济形势:
1.农业生产继续稳定增长。预计农业产量增长率达4.4%,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加150亿公斤。粮食大丰收有效地缓解了粮食供求紧张的矛盾。
2.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1997年GDP增长率为9.7%,增长速度比较适宜。
3.通货膨胀率大幅回落。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增长13%,消费品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的格局。物价上涨率可控制在6%左右,通胀压力大大缓解。
4.投资增长适度。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预计为12.5%。投资结构有所改善,重点建设和技术改造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
5.外贸形势也较好。1996年进出口额比上年增长了3.8%,进出口保持基本平衡,国际收入平衡状况也较好。1996年国家外汇储备突破了1050亿美元。
6.利用外资继续增加。1996年预计实际利用外资达480亿美元。
7.财政收入连续三年保持增长的势头,金融形势基本稳定,货币流动性有所增强。
8.政策开放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大,新出台的一系列财税、外汇、价格政策进展顺利。
总之,经过三年的努力,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在前进中一度出现的投资和消费增长过快、金融秩序混乱,物价涨幅过大等突出矛盾,成功地避免了可能出现的经济上的大起大落。中国经济开始进入快速和相对稳定的发展轨道。
与会专家又进一步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的一些特点和矛盾,认为: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不能过于乐观,因为虽然从经济指标上看物价是降下来了,但在控制物价过程中也付出高昂的代价。同时,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从长期看,潜伏着很大的危机。
对于1996年经济增长率,与会专家认为:从GDP增长来源的构成分析,1996年消费增长推动GDP增长了4个百分点,投资推动了3个百分点,而存贷推动了1—1.5个百分点,GDP实际增长率约为8%左右。有的专家还认为:目前公布的GDP统计数字有虚增的成份,如利息收入的增加,库存规模较大。
与会专家还从我国经济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分析当前我国经济中存在的问题,认为:90年代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重化工业发展阶段。根据1996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60种工业产品中,有16种产品年增长率超过了20%,而这16种产品大部分都是重化工产品,这说明当前我国工业发展已跳过原材料工业阶段,开始进入重加工工业阶段,这个阶段的经济发展,要求上规模、上水平、上技术。但是目前的经济体制仍然是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产生的政府行为,必然导致投资的盲目性和重复性,不能实现市场经济下的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的专家还分析了发展结构与体制结构之间的矛盾,认为,在重化工工业中主要起作用的是靠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机制,而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行业主要是轻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市场经济力量向重化工业扩展,缺乏相应的生产组织体系、信用基础和制度支撑,而靠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经济越转越困难。这个矛盾将构成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
有的专家还从经济周期角度分析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认为:1996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个循环周期的后期,与第三次周期相比是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经济景气变化比较平稳,波动的幅度明显缩小,经济周期的谷底处于高位。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即有宏观调控手段和力度方面的原因,也有经济运行机制改革方面的原因。
当前经济生活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根据当前经济生活中暴露出的问题和特点,与会专家集中对下述问题进行了较充分的讨论。
1.国企改革问题。
有专家指出:从国有企业行为看,受三股力量驱动。第一股力量是所有者代表,第二股力量为企业经营者,第三股力量为企业职工,这三股在现实中都不能代表和体现全民所有利益。即(1)所有者代表与所有者的利益趋向不一致;(2)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利益趋向不一致。在所有者不到位,没有所有者约束的条件下,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利益完全背离。(3)国有企业职工也不是所有者利益的代表。因为,目前,国有资产是由政府按其行政设置,层层委托,逐级向下代理,结果使最后的所有者利益与最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环节非常之多。据计算,最长的委托代理环节多达64个。)
2.金融体制改革问题。与会专家对当前金融形势表示出忧虑,认为:国有企业经营上面临的困难,直接危及金融部门的资产安全。
谈到向国有企业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注资问题,与会专家指出:这可以有三条途径,一是政府注资,使企业继续保持国有;二是由老百姓注资,使企业转为“民有”,转为股份有限公司;三是引入外资,将国有企业转为中外合营或外资企业。在目前国家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对于必须由国家注资的企业如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可以采取发长债的办法。但对大多数国有企业应采取直接融资办法,吸引社会资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只靠间接融资用储蓄存款发展经济和建设企业,其结果是建成一个,亏损一个。实践证明,靠高负债维持企业经营这条路是行不通的。
对于发展金融市场问题,与会专家认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有待于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发展的作用,一是把国有企业从沉重的债务负担中摆脱出来。现在我国储蓄向投资转化是主要是通过国有银行进行的,银行承担着巨大的信用风险,这种情况金融当局已感到难为续了。二是有利于制度改革,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有利于建立产权明晰的新型企业组织结构。对于发展什么类型的资本市场,与会专家认为:资本市场可分为二大类,一类以美、英为代表的以脚投票的资本市场;另一类为以日本、德国为代表的法人持股的资本市场。我们目前应发展的法人持股为主的资本市场。发展这种类型的资本市场有利于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另外也有利于克服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过度投机的现象。与会专家还表示: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企业,应是以法人持股的主要方向。
3.财政问题。与当前财政形势还不容乐观。首先,还未实现收入与GDP同步增长。其次,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财政收入中60—70%来自国有企业。以1996年情况看,国有企业亏损扩大,造成企业欠税、欠息情况更为严重。第三,税制本身也不规范,税收征管漏洞很大。第四,财政收入分配秩序混乱。1996年财政部对全国预算外资金进行清理整顿,按自报的数计算,全国预算外资金达3800亿多元,全国建立的基金将近700项,各种收费项目达几千种。第五,中央财政收入比重继续下降。近几年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了30%左右,而中央财政收入只增加了10%。据有关部门估计,1996年中央一级的财政收入在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还会下降,大约不到50%。
与会专家还从财政运行风险角度分析了当前的财政形势,认为,财政运行风险主要表现在财力、财源分散和财政秩序混乱上。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存在着随意减免税,随意决定税赋的问题。有些地方政府不顾中央的三令五申,巧立名目,非税的收入数额巨大,与税收收入的比例超过了1∶1。税权分割的现象也很严重。目前财政部门掌握的预算内财力仅占实际财力的1/3,出现游离财政之外的第二、第三财政。出现了层层设有小金库的不正常的情况。财政秩序混乱表现在“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支出”上。上述这种情况,弱化了中央财政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危害了财政健康运行,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同时也是滋生腐败的一个根源。从实质上看也是对国家政权的挑战,危害着国家安全。因此,必须以国家政令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认识当前出现的财政风险问题。
4.农业问题。与会专家对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着隐患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1996年粮食大丰收,为今后国家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三个积压:即棉花积压、粮食积压、化肥积压。如按目前敞开收购的政策,在国有粮食企业库存超过15000万吨时,市场上还有近3500万吨粮食待售,以目前的市场容量和财力,国家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收购那么多的粮食。由于粮食市场上出现“卖难”,1997年粮价将下跌20—35%,其后果是1997年可能成为近四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率首次低于5%的年份。
对于粮价问题,与会专家指出,自1993年以后,国内粮食价格持续居于国际市场价格之上,一旦国家支撑不住过高的粮价,又会出现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形成新一轮的粮食的短缺。
5.外贸问题。外贸企业经营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尤其是国有外贸企业和经营一般贸易的企业。一至九月国有外贸企业亏损53亿元,比1995年同期增长了30亿元。外贸企业亏损面大约为67% 。造成外贸企业大面积亏损的主要原因是退税率下降。据估计两次下调退税率影响换汇成本大约为0.62元。
对1997年外贸形势,与会代表指出:当前的外贸出口有二个增长点:一是三资企业;二是加工贸易。据专家预测,1997年出口增长速度约为10%。
1997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展望及政策建议
对于1997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会专家普遍保持乐观的态度。与会专家认为,1997年我国经济的主旋律是稳定发展,稳中求进。宏观政策仍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抑制物价上涨幅度;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切实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快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开拓市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经过几年的宏观经济调控,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的矛盾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农业大丰收为1997年进一步抑制物价上涨奠定了基础;经过1992年以来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产业得到了加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大大缓解;最后,随着居民收入增加,消费需求仍将保持较旺盛的态势,固定资产投资也将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
与会专家也分析了1997年我国宏观调控的特点和难点,指出:1997我国将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同时非经济因素对经济有推动作用。政治周期与经济周期重合,这种情况较容易引发新一轮的经济过热。关于1997年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选择,与会专家指出:要正确处理以下几方面的关系:(1)银行与财政的关系;(2)银行与国企的关系;(3)银行或资本市场的关系。对于1997年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会专家建议,应加大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以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