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残儿童自卑心理成因分析论文

孤残儿童自卑心理成因分析论文

孤残儿童自卑心理成因分析

王华影

(河北省石家庄市社会福利院,河北 石家庄050000)

摘 要: 孤残儿童是指被遗弃的且身有残疾的儿童,这些儿童普遍存在自卑心理,文章结合过去研究及实践经验,对孤残儿童形成自卑心理的原因进行了探索,为进一步了解孤残儿童及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奠定了一定基础。

关键字: 孤残儿童;自卑心理;成因分析

相关机构在对福利院儿童的自卑心理量表FIS调查中发现,在自卑心理的强度上,福利院儿童处于中上水平,这就表明其这些儿童普遍存在着一些自卑心理。从测量的维度上来看,得分最高的就是交往自卑,最低的就是个性自卑,其他得分从高到底分别是外貌自卑、体能自卑以及学习能力。得分越低则强度越大,也就是说在福利院儿童的自卑感中,社交交往的自卑感最强烈,而对于个性方面的自卑则相对要低一点。结合过去研究和实践经验,现分析孤残儿童自卑心理的成因。

一、由于孤儿身份,从小就有被遗弃感

孤残儿童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孤儿,且福利院的孤儿大多在很小时候,甚至是婴儿期就被抛弃,从而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潜意识中有严重的被抛弃感。很多人认为,很小的婴儿是没有多少自我意识的,即认为无论怎样对待婴儿,他都不会记得,也不会对以后有影响。这其实是不正确的,被遗弃感深深根植在婴儿的潜意识中。被遗弃时那种无助和绝望感深深埋在他们的潜意识深处,即使长大后已经忘记了被遗弃的场景,但当时的感受是不可磨灭的,潜意识中的这种被遗弃感影响着儿童的人格发展,从而使其产生深深的自卑感。

除却被遗弃时所造成的创伤,随着孤儿逐渐长大,自我身份的认同也会出现严重错乱。正常家庭生长的孩子有爸爸和妈妈,有爷爷奶奶及各种亲戚,知道自己从哪来,明白自己的家族渊源。而孤儿没有父母,经常会疑惑自己从哪里来,为什么被遗弃。这种疑惑在得不到合理的外界解释时,就会归因于自己,一定是我不够好,父母才不爱我,才会抛弃我,从而产生深深的自责感和自卑感。

二、身有残疾,自我效能感低

福利院的孤儿大多有残疾,因为残疾而被家人遗弃。由于身有残疾,很多事情做起来都有障碍。孤残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做事情成功率低,容易受挫,如果没有合理的引导,就会有低人一等的感觉,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极其没有自信。自信心来自于不断的成功,而福利院的孤残儿童一方面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另一方面由于残障设施不完善,做事情非常容易受挫,长此以往,挫折感不断累积,就会影响人格的形成,产生深深的自卑感。

对前面节所述的3个热传递过程,根据热电比拟理论和历史热点测量数据通过Matlab建模逐过程计算内部导体温升及外壳内外温升。以外壳外表面热点温度为例,其计算流程见图4。

需要注意的是,文献报道[1-4]的体弹模量存在差异.体弹模量的确定非常依赖于静水压状况[5].由于传压介质的固化,没有传压介质能在压力超过15 GPa以后还能提供完全的静水压环境[6-9].以He作为传压介质可以非常好地达到真实的热动力学状态,因为它帮助减小由于剪切力而引起的效应[10].另一方面,尽管有一些对铬的状态方程研究的文献,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文献对其强度进行研究.

三、福利院集体供养,关注不够

福利院的孤残儿童由于成长环境和自身生理问题,与外在社会人员接触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志愿者服务,包括院内活动和院外活动,接触的人员主要为社会志愿者;另一个是外出就学或就业。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孤残儿童比较容易受到两种不同的态度对待:一种为歧视,另一种为过度关注。福利院的孤儿大多身有残疾,外出时难免会受到别人的侧目,甚至是嘲笑,这给孤残儿童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创伤,容易使其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从小被社会孤立和歧视的儿童,很难树立自信,大部分都会产生深深的自卑。

四、社会人员对孤残儿童缺乏了解,歧视或过度关注孤残儿童

在现在的福利机构中,儿童的养育方式大多数为集体供养,即一个护理员要面对几个甚至十几个孤残儿童,护理员疲于生活照料,很少能顾及到每一个孤残儿童的心理需求。加之很多福利院的儿童智力和身体都有问题,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让人很难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长期受关注不够,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被忽略,使他们不能很好地认知自我,从而产生自卑感。

社会上对孤残儿童还有另外一种与歧视截然相反的态度,就是过度关注。很多志愿者们来福利院做志愿服务的时候,对孤残儿童很热情,甚至可以说是溺爱。他们觉得孤残儿童太可怜了,那么小就被父母抛弃,身体还有残疾,真是太不容易了,所以就会过度关注,过度满足孤残儿童的要求,甚至忽略其不正当需求,无条件地满足,其实这对孤残儿童也是一种伤害。在志愿服务中常看到有的志愿者会抱着一个孤残儿童不撒手,尽管孩子会走也要抱着;对其要求有求必应,不加选择地要什么给什么。这会给孤残儿童造成一个假象:我没有父母,我身有残疾,所以我什么都干不了,我需要什么你都会给我,所以我不用去努力,不用去付出就能得到我想要的,我得到什么都是理所应当的。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孤残儿童对自我认知偏差,甚至产生“我弱我有理”的错误认知,很难产生真正的自信,长大后遇到挫折很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是在不能及时获得别人的帮助时产生怨恨感。

综上所述,孤残儿童之所以会产生自卑心理,有自身的问题,也有福利院养育方式和社会的态度问题,要改善孤残儿童的自卑心理,使之心理更加健康,就要孤残儿童自身、福利院和社会共同努力,为孤残儿童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1.3 方法 ①观察组:使用自制小米垫,垫于背部、臀部和其他受压受压部位,并且协助翻身每2小时1次;②对照组1:协助翻身每2小时1次;③对照组2:使用气垫床并协助翻身每2小时1次。

参考文献:

[1]李昌儒.福利院儿童自卑心理原因分析和改善策略[J].教育前沿,2015(12).

[2]张茜.院舍孤儿自卑心理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广州N机构的社会工作实践为例[D].华中农业大学,2013.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132(2019)08-0183-01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8.161

[责任编辑 张宏丽]

作者简介: 王华影(1988.4— ),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小学一级,研究方向:特殊教育。

标签:;  ;  ;  ;  

孤残儿童自卑心理成因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