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与人才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才培养论文,早期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在,人们越来越明白这样的道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旺,文化的繁荣,无不取决于人才;国际国内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重视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它牵动着亿万家长的心。人们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各类有用的人才,而且早早成才。
关于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与人才培养问题,我以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早期教育的正确理解
关于早期教育的问题,近来有多种提法,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启蒙教育,幼稚教育等等,笼统说来,都是指孩子正式进入学校之前这一特定阶段的教育。至于早期教育的内容,也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有人误以为早期教育就是读书识字,或学习一技之长,实际上,这种理解不全面。早期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乃学校教育的奠基工程。因此,它必须帮助孩子在身体、心理、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为进入学校学习做好准备;同时,利用幼儿时期大脑发展快速,可塑性强的特点,开发幼儿的智力潜能,为学校教育打好基础。
幼儿的智力发展,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演变过程。从60年代以来,人们对开发幼儿智力潜能有了新的认识,在良好适宜环境的刺激下,儿童的智力潜能,可以有惊人的表现,也就是训练与不训练是不同的。可见,儿童早期智力开发是有一定作用的。如果幼儿完全失去环境刺激,就会造成智力发展迟滞。例如,某地有用沙袋育儿的陋习,把小儿放进沙袋里,限制他的活动,虽然家长省事一些,但这种孩子的身心发展,比之同龄儿童明显滞后。
幼儿智力发展,有极大的可塑性,短期效应显而易见。但是,儿童的智力发展,最终受到生物性规律的制约。强化训练,也只能达到一定的程度,绝不能无限制地提高其水平。有的学者认为,2岁前儿童的训练,对以后造成的智力差异影响不大。如果一味追求幼儿的智力开发,牺牲了儿童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对儿童的智力开发一味强化训练,其长期效果如何,学术界仍有争议。
早期教育的奋斗目标
既然早期教育是为入学做准备,打基础,其奋斗目标就不可期望太高,绝不可人为地“制造神童”。许多研究材料表明,有些所谓“神童”,实际是早慧儿童,即比常态儿童发育得早些,其后来的智力水平,未必超乎常人。当前被誉为“神童”的孩子,多数是有一技之长,比如“小钢琴家”、“小歌手”、“小画家”、“小舞蹈家”……其中不少是以牺牲全面发展作为高昂代价的。这类孩子往往每天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去参加训练,游戏活动的时间比一般的孩子少得多,不利于长身体,不利于小朋友之间的相互交往。有些人以为,弹琴、歌舞、绘画也是游戏活动,是用游戏方法训练幼儿,是“寓教于乐”。可是,当游戏实际上变成了强制教学的手段后,这种游戏并不能真正成为孩子们的愉快活动,像这样的事情,在日常幼儿的教学活动中并不少见。
“制造神童”,未必真正能够像某些家长所企求的那样,会给孩子带来幸福。一些心理学家认为,“神童”或者被称为“小天才”的儿童,较易出现病态,其兴趣、爱好,常与常态儿童格格不入,往往不合群。被贴上“神童”标签以后,周围人过多的夸奖赞扬,这种孩子逐渐形成高人一等,看不起别人的心理和毛病,一旦不能突出自己,心理上就承受不了,因为他自我评价不客观,心理素质不过硬。还有一点,“神童”往往受家长过多保护,成天忙于训练一技之长,生活上的事情,概由家长代劳,自己不用动脑动手,生活上不能自理。像这样的孩子,不仅在年幼时已受到较多的心理压力,而且在成长进程中,也会遇到种种不愉快和心理负担。
早期教育的基本方式
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其基本方式是托儿所、幼儿园和学前班,进行正常教育,不必热衷于另行强化训练,加班加点,比如在幼儿园和学前班之外,再给孩子增加这样那样的专业培训班,让孩子不得安身,家长疲于奔命。
城市中的孩子上托儿所、幼儿园,这是我国幼儿正常受教育的基本形式。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发展,学前班也在城乡广泛兴起。学前班的异军突起,是适应幼儿园与小学相衔接的迫切需要,深受家长及幼教界的欢迎。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和要求,是国家教委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经过长时间反复调查研究,精心制定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条例中提出来的,那些规定,就是给幼儿正常教育全面发展提供的最佳营养配方,不必要在此之外另加什么“强化食品”,不要去弄巧成拙,不要去拔苗助长。现在,社会上有一些孩子因家长不恰当地使用“强化食品”,有的成为肥体儿,有的又像“豆芽菜”,家长本意是要使孩子更加健康,却事与愿违,损害了孩子的健康,这是始料不及的。同样,在婴幼儿的早期教育问题上,我们也要防止重犯这样的错误,要努力在办好幼儿园、学前班方面下功夫,在贯彻执行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条例上下功夫,注意全面发展,摒弃强化训练那一套办法,这无疑是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正道,是一条光明大道。
早期教育的核心和重点
婴幼儿的生理心理正处于迅速变化和发展的进程中,早期教育的核心和重点,应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把学习做人放在首位。比如,幼儿正在长身体,家长要为孩子的健康身体打好基础,从小让孩子正常进餐,不零食,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食,不乱吃强化食品和营养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衣食睡玩自立自理。
现代的健康概念中,还包括了心理健康。家长要特别注意让孩子生活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活得轻松、愉快、开朗、活泼,从紧张和各种压力中,从焦虑、忧愁、恐惧中解脱出来。
在婴幼儿早期教育中,家长要经常注意孩子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点,以及家庭自身的条件,帮助孩子在某个方面有更好的发展,使之成为一种专长。
婴幼早期智力开发,家长应重视一般智力素质,比如观察力、注意力等的培养,更要着重非智力因素,如勤奋好学的习惯,坚强勇敢、不怕苦、不怕难等精神品质的培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非智力因素往往在孩子成才方面,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要想孩子成才,必须注重调动和发挥孩子的主体积极性,教育要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加以促进。强加于婴幼儿,短期似乎奏效,实际上是发展中的扭曲。须知,出众拔尖的人才,在众多的人群中总是占少数,家长盲目攀比的心理是要不得的。近些年来,家长对子女过高期望所带来的弊端和危害,已为世人所熟知,理应从中吸取应有的教训。
现代教育证明,对婴幼儿就应从身体、心理智能多方面入手,注重人才素质的培养,更多注重儿童学习的过程,改变人们单纯追求知识技能训练和单纯追求学习结果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