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加精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色论文,精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校发展要有新思路
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坚持发展是高等学校执教兴校的第一要务。高等学校的发展是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用新的思路不断促进内涵式发展是高等学校必须坚持的第一要务。高校的发展,本质是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要始终站在社会的最前沿,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创新,建立创新机制,走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使高校始终成为社会、经济和科技进步与发展的思想库和动力源。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要处理好新形势下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的关系,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观念。我们要大力整合教育资源使其不断产生效益。教育资源不仅单指学校有形资产,也包括其无形资产。教育资源的整合是对有形和无形资产的重组。依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实际和利用高等院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功能,对现有资源重新整合创造出新的教育生产力,将高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提高到新水平。
为推进科教更加进步,要体现内涵式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服务。我校在办学指导思想,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以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为重点,以教育创新为动力,坚持走“科教立校、改革兴校、从严治校、发展强校”的道路。在办学思路和理念上,我们应强调4个字:“特色”加“精品”。“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与众不同、发挥优势”的价值取向,包括构建有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创建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精品”是一种质量的标准,即“人有我优,人优我精”。要有名牌教师、名牌专业、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在体现办学特色与优势的专业体系上要有新思路。在专业设置上要坚持把社会需求放在首位,与学科建设相结合,按专业群方式来组建,要体现区域特色和办学特色的原则。中央民族大学与一般大学相比,具有民族特色;与地方民族院校相比,具有地处中国首都——北京的区位优势;与各类院校的服务对象相比,具有面向民族地区、服务于民族地区的特色。在专业设置上要坚持“改造内涵以适应变化,扩大外延以适应发展”的思路,形成“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根本、以基础学科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思路,把我校办成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为主干,民族学科为特色,应用、科技学科为先导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落实党中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挥民族高等院校支持西部大开发的作用。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民族高等学校的教育使命,向构建有利于全民族“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的方向前进。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来衡量,民族地区国民教育体系的完善还要做大量的工作。根据教育部民族教育“十五”规划,我们必须提高加强民族高等学校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教育手段,为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我们要用新的思路不断促进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为西部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立在先进的生产力基础之上作出应有的贡献。
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发挥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力量。高校要通过教学和科研工作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培养源源不断的高素质的人才,为高新技术创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服务,为使传统产业得到提升服务,在更广的意义上为提高国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服务,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要适应我国的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迅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以科学研究推动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在动态中优化,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与自然有机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高校改革要有新突破
高校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是要加快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实现教育创新。教育创新要求高校改革要有新突破,要体现在办学的各个方面。
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要开拓和建设人才培养多样化的条件,我们要对各学科各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适应人才培养多样化的方案,既要强调体现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要强调教育的灵活性,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要在培养“通才”还是“专才”问题上的认识方面要有新突破,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新增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以增强服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功能,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位一体的建设目标。
高等教育形式社会化。高校要打破办学的封闭状况,就必须加强与外部领域的联系,积极开展与社会其他领域及行业的互动。积极调动地方政府、社会力量和公民个人参与学校办学的积极性。今年,国家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家民委三家重点共建中央民族大学正式签署了协议。教育部明确把我校列入重点建设大学,并在学科建设、科研工作、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北京市人民政府在思想政治工作、学校的后勤工作、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学校建设及规划等方面帮助和支持中央民族大学。学校要抓紧落实协议的各项措施,特别是落实学校新建第二校区的用地规划建设,争取为学校的扩容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要继续坚持自身的社会化改革方向。
高校管理法制化。在当今创新的时代,高校的改革发展关键是要坚持“以法治校,以德治教,从严治学”的办学原则。深化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前提。为更好地发挥人才优势,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学校自2000年起,进行了干部竞聘上岗,深化了干部制度改革。今年学校实施了教师定编、定岗、定员和岗位津贴工作,全面推进了以教师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深入进行了“三定一聘”工作,一个“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新机制正在逐步建立,使高校的改革取得了真正的突破,推进到了分配制度改革阶段,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要继续改革和完善教师岗位津贴发放制度,要引入工作量概念,突出工作实绩考评,把校内津贴分配与教师、科研人员的工作量、工作业绩联系起来,真正做到以制度管理人,以制度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学校管理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
高校教师队伍实力化。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校建设发展要在今后一段较长时间内,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研究型、开放式的国内外知名大学。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紧紧抓住师资队伍建设这一关键环节,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加大师资队伍建设资金投入,造就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核心,能够适应建设国际知名大学需要的富有团结、勤奋、务实、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十五”期间,学校要实施"252"人才工程,即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20名,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50名,优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200名。为落实学校提出的师资建设目标,要制定遴选的程序和标准,最后学校签定聘任合同。通过实施这样的工程,就是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给教师提供展示实力的舞台。学校要保证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特别是在拔尖人才的选拔和稳定上发挥关键作用。学校要积极引进人才,要加强岗位设置与聘任,淡化身份管理,建立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发展新思路,做到一部分兼职教师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学校加大师资建设方面的投入。并在干部任用、奖酬金分配、住房分配等方面对骨干教师倾斜和照顾,要制定奖酬金分配形式不断优化、住房分配教师优先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学校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人为本的良好风气。
培养学生就业方向多元化。高校必须坚持“三个面向”方针,坚持走与经济社会相结合的道路;坚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校在课程设置上要着眼和服务于构建培养就业方向多元化人才。主要包括:基础型与应用型并举,采取强调基础,拓宽口径,重视应用,贯通培养的方针。实行双学位制度教育。积极开展双学位课程建设,尽快形成双学位培养规模。实行主辅修制人才培养计划。打通文理学科界限,实现不同学科交叉。大力推动产学合作,在产学研相结合中培养锻炼开放式人才。
高校开放要有新局面
教育创新要强调国际视野。中国的高等教育只有置身于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不断改变自我,才会继续进步与发展,而与国际教育接轨,开拓中国高校教育的国际化道路也将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发挥民族文化优势,推进文化创新。要在坚持弘扬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大力开展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文化更新、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交流要沿着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在中华民族同一文化系统内部不同民族文化因素之间的交流与相互作用;二是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特质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作用。发展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交流融合,始终要把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放在首位。大力发展民族先进文化,要把文化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推进中国高校教育与国际教育的接轨。国际化是我国的一个很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的教育,在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应该去适应国际化教育的趋势。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教育创新的机会。要做好国际教育市场开拓工作,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和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学联合办学,培养国际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同时,推动人才的培养与选用标准将与国际接轨,对学校现有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加入WTO后,教育成为一种服务,学生将从教育对象而转变为教育服务的对象,学校要成为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主体,学生的权利必须得到尊重和保证。实际上,未来谁提供的服务越好,越人性化、越符合国际标准,学生就越选择接受它的服务。学生选择高校,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推进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成为今后中国高校发展的方向。
推进高校参与国家文化竞争力构成的建设。文化竞争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努力加强文化建设,务必在文化的竞争中学会发展。我们要通过完善的、高效的体制和策略,把文化创新、经济参与和高科技的支持,组合和协同成为一种整然有序、运转灵便、功能强劲的系统工程。其次,文化竞争力的形成有赖于文化的创新能力,文化创新需要融合价值观、伦理观、时尚观。高校既要充分发掘本土传统文化资源,又要有效地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创造性的两相融合中形成先进的文化价值体系和强劲的人文魅力机制,保持高校参与文化创新的高起点和高水准支持的力度。
进行高素质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储备,并且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高校在未来人才建设上,要发挥知识储备、人才汇集的优势,下大力气改善人才的环境,注意用伟大的事业来凝聚人才,用崇高的精神来鼓励人才,用真挚的感情来关心人才,用适当的物质待遇来吸引人才,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创业的工作环境,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民主活泼的学术环境,比较舒适的生活环境,尊重理解的社会环境,努力在全学校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要使学校成为教学科研型大学,要在搞好人才储备的同时,着力提高人才的知识与技术创新能力。我们要把中央民族大学建成为培养全国优秀少数民族高级专门人才,解决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重要基地,在民族院校中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立足北京,辐射全国,最终实现国内知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综合型大学的整体目标。
高校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进一步挖掘潜力满足民族地区社会需要,巩固本科教育,扩大研究生教育和发展成人教育。我校普通本科生教育在1999年以前只有600人招生规模,2000年我们扩大招生达到1280人,2001年达到1839人,2002年达到2488人;研究生教育(硕士、博士生)在1999年以前只有104人,2000年上升到170人,2001年241人,2002年304人。成人教育在1999年徘徊在800人左右,2000年上升到1160人,2001年2608人,2002年3000多人,成人教育将达到总数8000人,普通本科生达到了7000人,两部分在校生合计已经达到15000人。一年等于又办一个中央民族大学,三年等于又办了三个中国民族大学。我校今后教育教学的发展定位是巩固本科教育的招生规模,稳定每年招收2500名学生,四年实现在校生一万名。扩大研究生的教育规模,2005年达到2000名研究生的在校生规模。积极发展成人教育,使更多的成人享有终身学习的机会。我校承担的为民族地区培养大批民族教育和各类人才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我们不仅要使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了本民族的大学生,还要培养他们读硕士和博士生研究生,在这方面中央民族大学责无旁贷。
进行课程学分制改革,努力实践教育创新。学分制是以课程结构为基础,以学分为评定学生学业标准的一种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我校在1999年开始实行部分学分制的基础上,今年开始试行课程学分制。对长期实行的课程设置僵死、修业年限划一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变革,是实践教育创新的新举措。这项改革也是根据教育部创新教育实践的要求,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各学科、专业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实行课程学分制为契机,深入研究我校各专业、各学科之间的相关性、社会适应性和实用性,研究学分制管理与素质教育观念和模式的结合问题,推动我校教育实践不断创新。
全面推进我校教学改革,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现在起要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建立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其要点是:建立适应社会需要、体现办学特色与优势的专业体系,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制定和修订本科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抓住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建设;强化教学评估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检测手段建设;实施课程学分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建设;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加强教学质量信息收集建设;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制度建设。学科建设是高校的核心和主线,我们要靠学科建设带动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总体实力的推进,要不断优化和调整学科的结构。
进一步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学校要引进高素质人才,完善教师培养、使用政策,建立教师聘用考核制度。学校坚持将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推向教学科研第一线,坚持教师任职评聘条件,积极支持教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973"、"863"课题和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学校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建立青年教师科学研究课题基金,支持科学研究。大力推动学校教师水平,提高他们的综合竞争力。要不断推动高校承担国家更大的科学研究项目,提升发展先进文化的能力和水平。推动科学研究深入实践第一线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企业、政府的决策提供咨询服务方面取得更大成果。
推进高校民主治校建设,进行教育制度创新。高校管理要坚持依法治校、依德治教、从严治学的管理原则,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和方针在高校贯彻实施。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具体形式就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通过对党在高校领导制度和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实现管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序化。
加强对学生的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教育,使他们真正成为能够担当起历史重任的一代新人。我们要大力加强对学生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水平、精神状态、文化修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培养。同时,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加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宗教观、民族观,完善人格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