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
前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物教育研究的深入以及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越来越强调在生物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渗透思想、道德的内涵,促进学生思维和意识的发展,不断熏陶、培养学生[1]。
当今时代生物学科发展迅速,生物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例如转基因技术用于提升农作物产量、增强抗虫抗病能力;控制各种生物的数量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生物教育,重视生物课程的设计,力求充分发挥生物教育的价值。并挖掘生物教材及课堂教学的其他教育价值、例如思维培养、科学精神、道德素养等,力求通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提升高中生的思想认识和品质素养。
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原因分析。
首先高中生物教材、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决定高中生物蕴含很多道德内涵、人物事迹,可以作为道德教育的原材料。生物作为一门科学课程,是无数科学家、无数前辈呕心沥血历经多年探索的成果,每一个重大发现都是无数前辈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因此生物教材及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值得学习的原型及榜样。
其次,高中生物知识本身就蕴含很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吻合的内容,例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揭示了各种细胞相互作用,共同协作完成生命活动,体现了团结协作的理念;再比如神经系统的调节章节讲述了多种激素的作用,例如甲状腺激素,幼年时含量过低会得呆小症,幼年时过多会得甲亢;生长激素幼年时过少会得侏儒症,幼年时过多会得巨人症[2],体现了任何事物都要遵循中庸的原则,适当的、适宜的才是最好的,不能过分强求,不能偏执。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策略。
高中生物教材及其他教辅资料以及教师课堂上设计的教学环节中很多地方都蕴含道德的内涵,都是较好的德育例子,生物教师要积极开发、探索生物课堂中蕴含的德育知识,由教材内容巧妙地加以引导、拓展,帮助学生去思考、感悟其中的道德故事。
(一)在生物课堂渗透道德教育,培养学生以科技发展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怀[3]。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开篇呈现了对邹承鲁院士的访谈内容,真实的再现了邹承鲁院士的事迹与想法。他所在的团队在艰苦简陋的实验环境下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这是生物科学史上的一大壮举。
在学习蛋白质的功能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分析蛋白质的众多功能,如免疫功能(抗体)、结构功能(结构蛋白)、运输功能(血红蛋白)、催化功能(酶)、激素功能(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在学生对蛋白质功能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呈现邹承鲁院士合成激素类蛋白胰岛素的过程,让学生体会邹承鲁院士的科研精神、远大的理想抱负、为国家奉献终身的价值追求。
当被问到:"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你们是怎么想到做这个高难度的课题的?是其他科学家的工作让你们感觉有一定的把握吗?邹承鲁院士坦诚答到:"没有,只是凭一股热情。当时大家就是有一个愿望,做出一项重大的科研成果,为祖国发展做贡献。"这样朴实无华的话语,却让我们感受到一代科学家们为科研献身、为祖国无私奉献的满满正能量,他们不计较成败得失,始终坚守自己内心的科研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楷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生物教师可以巧妙引入邹承鲁院士的事迹及访谈语录,引导高中生思考、感悟,培养学生以科技发展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在生物课堂渗透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坚守本心、永不言弃的科研态度和执着的毅力。
遗传是高中生物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包含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等知识,这些知识是高考的重点,高中生物老师往往也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讲解该模块内容。学习遗传的相关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生物个体的形成过程、树立基因安全的意识、了解疾病的预防原理及策略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提到遗传,就不得不提到奥地利著名生物学家孟德尔,他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在唯有孤独相伴的小庭院里他选择了科学研究,选择了探究生物的奥秘,探究遗传的规律。在人们对遗传学知识还一无所知时,他在修道院的一小块田地上种植了豌豆、山柳菊、玉米等多种植物,进行杂交实验,潜心研究了八年,最终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
这八年无数的失败,无数次的尝试,没有他人的援助,有的只是一方庭院,满园植株,一颗远不放弃的心。孟德尔用八年时间开创了奇迹,打开了遗传学的大门,为后人继续深入研究做铺垫。他这种坚守本心、永不言弃的科研态度和执着的毅力值得我们借鉴。因此生物教师在讲解遗传知识时,要注意挖掘为遗传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的重要品质,让学生感受他们不问名利,坚守本心,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从而树立远大的科研理想和执着的科研态度。
(三)在生物课堂渗透道德教育,培养高中生保护、珍爱生态环境的意识。
选修三稳态与环境是高中生物中难度较大且较重要的一部分课程,该部分内容从整体、从整个生态环境的角度研究生物个体内部、同种生物、异种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将整个生态体系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都处于动态平衡中,整个生态系统也在该平衡中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态系统内部时刻都在进行着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但生态系统整体却能保持稳定[4],这是因为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但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就像一个有弹性的气球,当外界作用超过它的弹性限度时它就会爆炸。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也是如此,当外界干扰的强度超过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整个生态系统可能会崩溃。
因此在学习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多给学生呈现一些实例,让学生感受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巨大危害,引导学生珍爱环境、保护环境,为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而不断努力。
结论:
高中生物课程因学科的特殊性而具有多重教育价值,不仅能传递生物学科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爱国情怀、环保意识等优秀品质,高中生物教师要挖掘生物教学的德育作用,切实发挥生物课堂教学的功效。在生物课堂渗透道德教育,培养学生以科技发展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坚守本心、永不言弃的科研态度和执着的毅力。培养高中生保护、珍爱生态环境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吕晓丽.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中国农村教育,2019(06):5-6.
[2]蒋进.浅谈德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生物教学,2018(06):44-45.
[3]徐爱民.谈德育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3(17):72.
[4]范玉英.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0(25):18-19.
论文作者:武明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4
标签:生物论文; 高中生物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 道德教育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科研论文; 学生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