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印证与拓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唯物主义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不仅是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突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而且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与创新的典范。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视野,来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论内容和创新元素,无疑既有助于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一当代中国主要理论成果之一的深刻意义,也有助于推动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在当代中国实践中的发展。
一、从历史观的高度来认识和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马克思主义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特点,即其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融为一体的,这一特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反杜林论》等经典著作中都得到了鲜明体现。这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就哲学与经济学的关系而言,二者只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吸纳,才能深刻而准确地揭示现实的历史进程。缺乏历史哲学思辨的经济学,与自我封闭于白纸黑字间的“书斋”式哲学,都是难以对现实社会生活起到应有的作用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市场经济目标论、市场经济塑造论等主要内容。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共性,借鉴西方经济学的一些知识来展开分析是必要的,有助于更加方便、科学地获得市场经济建设的诸多可操作性经验。当前,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使经济学科与国际接轨,以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具有一定的迫切性。另一方面,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崭新的事业,不仅中国人以前没有干过,外国人也没有干过,其间的对错得失,单靠实证分析是难以完成的。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历史观的高度来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真实意蕴,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所揭示出来的宏观和微观经济的规律性。
缺乏现实性品格的理论是没有生命力的。无论多么艰涩玄奥的词句,要想具有合理性,就必须具有现实性。从唯物史观自身的角度说,其基本原理和范畴不是死的,不是固定不变的“药方”,必须始终注意针对实际、面向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际情况的变动中使自身得以丰富和完善。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就是从这个最大实际出发而形成的已初显成效的经济改革理论。很难想像,离开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历史观阐发,当代中国的历史唯物主义能够是完备的、有生命力的。
当然,从历史观的角度来认识和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一项繁复的工作。本文将就其中的两个方面来开启这项工作,结论实际上可以先在此归结为两句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推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印证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形成的,它并没有证伪而是证实了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地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至少印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如下一些重要结论。
其一,“物的依赖性”的不可逾越。“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被马克思看作是人的历史发展的第二个阶段。马克思曾不遗余力地批判了“物的依赖性”阶段的冷酷性、盲目性、异己性等致命弱点,但同时也多次指出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物的依赖性”阶段的不可避免性,认为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是过渡到未来理想社会的一个必要条件。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曾经在一段时间里否定商品是理想社会的一个必要条件。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曾经在一段时间里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幻想完全超越“物的依赖性”,奉行计划经济体制。当然,这是历史时势使然,我们不能用后人的药来医前人的病,但这种体制确实影响了社会主义的活力。经过多年的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得以确立,重新恢复了商品市场经济关系的应有地位,这是符合唯物史观对历史脉搏的把握的。
其二,生产力轴心。历史唯物主义承认和突出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中的基础和本原地位,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匙。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一条人所熟知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可惜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许多社会主义国家脱离了这条基本原理,热衷于搞路线斗争、“穷过渡”,使本来相当珍贵的精力和资源被白白浪费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肯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强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各项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标准,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层面上来。
其三,主体性驱动。旧哲学的主要缺点是:或者只看到对象的客体性、直观性,或者只看到对象的主体性、能动性,没有真正理解人的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性驱动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合力”论既避免了历史非决定论,又自觉意识到历史的主体性,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实质上也是群众的主体积极性、能动性得到调动和发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合理要求得到肯定,得到了应该得到的实惠,从而更加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改革中来,使主体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驱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意识到,当前进入攻坚阶段的改革,其诸多问题的症结还是在于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企业与个体的应有主体地位没有明晰化。在这里,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性原理大有作为。
其四,次生社会形态的独立性。在1881年给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中,马克思曾间接地将社会形态区分为原生的、次生的、再生的等不同类型,认为具有二重性特征的次生社会形态是可以独立存在和发展的,这就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这个阶段,用五形态论来解释有点困难。而如果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社会看成原生社会形态的逻辑序列,那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形态,就是一种原生社会形态之间的次生或再生形态。这是一种转型阶段的社会,具有明显的二重性,也就是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所概括的九大转变特征。这些特征使它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具有自己特殊的发展战略目标和战术手段。对这个次生社会形态的科学认识从无到有、从粗略到精密,正是历史解剖学趋于成熟的标志。
其五,实践与认识的辩证法。实践出真知,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辩证运动。这些不光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原则,也是历史观意义上的原则。实践与认识的辩证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过程中也得到了体现。例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曾对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存在的“严重缺点”作了分析,提出要“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此后,经过实践与认识的多次升华,至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深刻多了。
其六,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联系。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分工导致了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之间的分裂和矛盾关系。而一般为人们所忽视的是,普遍利益又分为真实的和虚幻的两种。真实的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之间的关系是必需的前提,将导致世界历史性的普遍交往;虚幻的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之间的关系则是一种异己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同样注重以统筹兼顾的方式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既明确肯定了市场微观主体——个人和企业的特殊利益的正当性,理顺了社会动力和活力机制;又努力维护社会主义的真实的普遍利益,保障了绝大多数群众的长远利益;还紧密地反对腐败等虚幻的普遍利益,致力于建立一个相对公平合理的利益关系格局。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拓展
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这样的创造性实践,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应用提供了绝好机遇,更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提供了绝好机遇。社会主义市场理论在多方面拓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其一,对制度与体制的新理解。在传统观念中,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着天然联系,市场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核心,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创新中,一方面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相离析,形成抽象意义的市场经济范畴,认定市场经济是一个体制性范畴;另一方面又强调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与一定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从而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新概念,这就使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制度与体制的认识深化了。制度是基本的居主体地位的经济关系,可以有意识形态上的性质不同;而体制则是一个中性范畴,是社会资源配置方式,可以相互借鉴。
其二,更加全面科学的社会结构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视野中的社会结构,是一种复合型的社会结构,符合现实的逻辑。比如所有制结构,就不是纯而又纯的单一公有制,而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且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都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分配结构,就不是机械的原子式的结构,而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阶级阶层结构,不是决然对立的你死我活的社会关系结构,而是既有纵向上的合理分层,也有横向上的独立分层,既有阶级阶层之间的区分,又有阶级阶层内部的利益群体区分。已有一些论者指出,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社会结构诸领域存在一种从“合一”到“分离”的趋势,分离化趋势其实也就是一种复合化趋势。
其三,国家及其政府职能的复归。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国家的本质,认为其基本职能有二,即借助于暴力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及发展生产力。而对于国家如何发挥自己的职能,传统的看法是主要依赖于强制性的垂直命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两个基本要素,即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市场不是万能的,必须重视和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然而,政府不能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动作方式同样具有间接性、客观性和有限性。政府应该成为一个清正廉明、善于利用经济规律的政府。这样,政府职能的定位表面看来是力度小了、范围小了,实质上却更有效率,定位更准确。
其四,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新型社会正义,改变了过去轻视物质价值、片面强调社会价值的错误观念,确立了物质价值对社会价值、效率对公平的优先地位。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区分了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重新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目的价值的地位,建设综合机会公平、起点公平、结果公平在内的社会主义的全面公平,以确保最终消除剥削和两极分化。这种新型的社会价值观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核心理念的变化,从注重血缘、地缘、权力、关系,转向注重能力、知识、努力、机会,将使人的解放程度大大提高。
其五,崭新的历史思维的萌生。每一种历史观都是从一定的历史思维范式中推导出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还导致了历史思维方法的创新,使之发生了从线性到非线性、从观念化到现实化、从合目的性到合理性的转向。市场经济社会是瞬息万变的,必须进行发散的、多角度、多方向的把握,才能摸清其运行规律。在这里,过去那种简单的直线式的理解是无能为力的。在市场经济社会,成败的判断标准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是实用的。这就要求人们摆脱从概念演绎概念、从观念推导观念的迷误,在进行决策时经常注意到现实的深层根据。这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将很难预设一个尽善尽美的目标,并靠市场的自发运行来达到这个目标,而只能有限度地接近实践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