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城市用地变化分析
董兆丰,陈 莉
(安徽建筑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 利用合肥市2011年~2017年的城市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合肥市2011年~2017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和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结果表明:合肥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其中未利用地变化最为明显,建设用地规模逐年增大,耕地变化不显著却呈现出了逐年下降的趋势,同时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不断提升,利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手段、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实现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显得日益重要。
关键词: 合肥市;城市土地;利用化;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
城市土地是提升整个城市经济实力、推进城市快速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也是维持城市内部正常运转,实现城市合理生产、合理建设的最重要载体之一[1]。近年来,合肥市城镇化进程持续增快,社会经济也转向高质量发展,城市各类土地需求量不断增加,用地规模逐年增加,未利用土地逐年减少,特别是合肥市“十三五”规划的实施,导致城市土地资源需求量进一步增大,土地利用类型不断变化,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得到提升,需要相关部门科学高效分析出当前合肥市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以制定科学合理、行而有效的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措施,实现合肥城市土地稳步提升集约化程度,以达到推进城市土地高效、可持续利用,同时也为城市土地向着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的方向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提出了一种可应用于卫星导航接收机的多频点通用射频模块的设计,利用AD8347与SI4133芯片,搭建了射频模块电路。经过多次试验,该多频点通用射频前端模块与实验室现有数字基带板搭配,能供应准确的定位服务,达到预期的功能;并可以实现单个射频通道对L1,B1频点的同时定位处理,应用于RTK接收机可以实现厘米级定位。
1 研究区域范围
合肥市地处我国华东地区,东经117°25′,北纬31°83′,是安徽省省会,南邻长江、北靠淮河,环抱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作为我国重大发展战略地区的长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合肥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截止2018年末,合肥市下设4个市辖区:蜀山区、瑶海区、包河区和庐阳区,4个县: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和庐江县,1个县级市:巢湖市。合肥市总体面积达11 445.1 km2,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约460 km2[2]。如今,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十三五”规划的稳步实施,合肥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也在发生改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也逐渐提高。
2 土地分类及数据获取
2.1 土地利用分类方法
截止2017年,5次土地分类标准体系中有3种土地分类标准体系被运用到各地方土地统计工作中。鉴于土地利用类别数据存在标准化不同的问题,同时为考虑数据的可收集性及后期数据计算、分析的便利性、可操作性,本文利用3级分类方法,将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如表1所示。
2.2 数据获取
合肥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地利用相关数据来源于合肥市2011年~2017年统计年鉴,同时查询2011年~2017年合肥市各类土地利用的文献资料,获得2011年~2017年间合肥市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地面积数据如表2所示。
表1 土地利用类型
表2 2011年-2017年合肥市土地利用现状 /km2
3.城市土地利用程度变化
3.1 土地利用结构
综上所述,2011年~2017年,合肥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发生了一定变化,合肥市城市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逐年增加,土地集约化程度稳步提升,这是合肥市城镇化进程发展和“十三五”规划落实的必然结果。合肥市发展道路是要科学规划城市土地、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实现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健康的土地开发利用形式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具体建议措施:
3.2 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
毛细管色谱柱:ZB-5MSI 5%苯基二甲聚硅氧烷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 μm);柱温40 ℃(保留2 min),以5 ℃/min程序升温至255 ℃,运行时间45 min,汽化室温度250 ℃,载气为高纯He(99.999%),柱前压7.62 psi,载气流量1.0 mL/min,不分流进样,溶剂延迟时间为1 min。
在混凝土浇筑施工中,需要保持连续作业,施工过程中间隔时间不可以超过2min。这是因为混凝土浇筑作业过程中停止,由于已浇筑的混凝土凝固,前后的混凝土便会出现拉应力裂纹,甚至发生由于已浇筑混凝土的凝固造成后浇筑部分与已浇筑部分没有很好粘结而形成施工冷缝,造成产品质量缺陷。由于本项目设计采用的板体厚度大、面积大,因此不但提高了连续浇筑作业难度,也增加了出现裂纹/裂缝的几率,对于现场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K =(I b -I a )/I a ×1/T ×100%
(1)
将城市内部分未利用土地或者利用率不高的土地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科学梳理这些闲置土地的分布、类型及数量,考虑这些土地的使用功能和当地实际情况后合理投入到市场中,同时老城区改造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构建建设用地综合监督服务平台,对建设用地扩大规模进行实时监督,达到优地优用的目的,进一步提升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图1 2011 年合肥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图
图2 2014 年合肥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图
图3 2017 年合肥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图
表3 土地利用动态度
从表3可以看出,2011年~2014年合肥市土地利用类型中,变化率最大的是园林用地,数值为8.454 5%,其次为未利用地,数值为-7.011 9%,交通用地、城镇及工矿用地、耕地及水利设施用地年变化率分别为2.312 1%、0.351 7%、-0.036 5%、-0.015 7%。
2014年~2017年合肥市年土地利用类型中,变化率最大的是建设用地中的交通用地,数值为5.416 7%,其次为未利用地,数值为-3.093 7%,园林用地、城镇及工矿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及耕地年变化率分别为1.338 6%、0.955 8%、0.208 1%、-0.160 1%。
3.3 城市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
式中:M 是城市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X j是研究区域内第j 级土地利用程度的分级指数;Y i 是示研究区域内第j 级土地利用程度分级面积比重;n 为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数[4]。
(2)
城市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是研究区域在某一段时间阶段的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情况进行数据可视化,该指数的数值大,反映出该区域某段时间节点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高,城市土地利用类型越丰富;相反,数值小,表明该区域某段时间阶段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差,土地利用类型单一。通过这种变化定量地描述出研究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程度变化趋势,进行更直观描述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变化的广度及深度。
本文参考刘纪远研究员等人创立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分析模型[5],结合合肥市土地利用实际情况,又把土地的自然属性及社会属性相结合,将土地利用程度规划为4个级别,且赋予其相应的分类指数,其中:未利用地位1级,园林用地为2级,耕地为3级,城镇及工矿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及交通用地为4级。土地分类如表4所示。根据式(2)计算得出2011年~2017年合肥市城市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如表5所示。
表4 土地利用类型及分类
表5 2011年~2017年合肥市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
城市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的数值取值在100至400之间,从表5可以看出,7年间,合肥市城市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数值保持在一个区间范围内,但数值还是相对较低的,这说明合肥市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是有很大提升空间的。表5反映出合肥市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整体处于上升趋势,其中2013年到2014年上升最快,数值提高了2.36,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数值越大反映该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越高,说明出城市土地利用类型越丰富,反之,数值越小,反映该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越低,说明土地利用类型单一。7年间,合肥市的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得更丰富,这意味着城市土地需求量是不断增大的,城市土地利用的规模是不断扩大的,利用程度持续提高,土地利用水平稳步提升。
4 结 语
选取2011年、2014年、2017年3个时间节点,得出这3个时间节点内合肥市土地利用结构图,如图1、图2、图3所示。从图1~图3可以看出,伴随着合肥市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农业耕地面积逐年削减,但无论是2011年的49.16%和2014年的49.02%,还是2017年的48.70%,农业耕地所占比都是最大的;园林地增幅明显,从2011年14.66%增长到2017年20.64%,而城镇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增幅不大,表明合肥市近年来在注重城市建设稳步发展的同时,加强了城市生态的保护,未利用地面积呈现下降趋势,显示合肥市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量逐年增大,城市空间情况变化较大,但未利用地的数量仍然可观,城市未来开发潜力还很大。土地利用动态度如表3所示。
(3)充分挖掘城市建设用地潜力
通过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地类型的变化趋势,挖掘城市土地利用的潜力,再结合城市整体建设规划的要求,调整城市各类用地的规划及数量,进一步细化城市土地规划要求,合理扩大城区的建设区,达到科学有效地调控城市土地结构的目的,实现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2)制定科学土地考核评价制度
土地利用动态度反映某研究区内某种土地类型利用变化的剧烈程度,可以较为详细地描述研究区域的某个研究时段内某种类型土地的数量变化情况[3]。
严格执行城市用地标准准则,完善土地审批后期监督管理制度,制定土地考核评价制度,以此来评定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进而实行奖惩:对于土地开发利用科学合理,且土地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区域优先实行奖励措施,对于存在粗放开发、圈地不利用及批少占多等现象的区域,要限制该区域用地规模,禁止用地变更,并进行严格行政监督,在互联网平台公布考核结果,切实对城市土地合理利用起到促进和保证作用。
(1)制定合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充分按照农民的要求建立整治的标准和顺序。建立政府、村集体以及农民等共管和共评的机制。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从而增强村民的环境意识和参与整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式中:K 为研究区内某一种土地类型的利用动态度;I a 、I b 为研究区的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大小;T 表示研究时长,年。
(4)加强对耕地的保护
胶质瘢痕抑制了神经元轴突的再生,但是,抑制胶质瘢痕形成是否就能促进神经元轴突的生长?一些专家[14]利用转基因技术清除SCI后活化的AS,结果却发生严重的脱髓鞘反应、继发性损伤,以及少突胶质细胞死亡。分析原因可能是SCI初期,损伤局部发生过度的炎症反应,并产生大量毒性氨基酸、自由基和氮氧化物等,继而出现继发性神经损伤。这一阶段胶质瘢痕对维持内环境稳定、隔离损伤刺激及调节炎症反应均发挥关键作用,但之后却成为神经修复的障碍。因此,能否找到合适的干预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胶质瘢痕的有利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数学益智游戏”校本课程由学校自身组织、规划,不仅活动方案由学校自身研究设计,而且课程实施力量也来自学校内部,因此课程开发时要注意发挥校内教师的作用,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前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了解到实施游戏教学的形式会受到班额大,空间范围小的限制,因此,我们结合学校现有条件开发了系列数学游戏微课程(见图2)。教师各显神通,有的用手机录制,有的用PPT录制,有的用超级录屏或Camatasia Studio录屏软件……课程的跨时空性大大地提高了数学游戏开展的可操作性。
强化保护耕地的责任意识,建立耕地目标责任制,分解耕地保护指标,提高地区征地补偿的标准,合理解决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所带来的利益分配问题,减少耕地被不合理、不科学征占的问题,稳定城市耕地的数量,提升耕地的质量。
(5)完善城市土地管理
图1表明,该洞段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密集带占比大,断层与节理裂隙相互切割,且结构面呈滴水~线状流水,围岩稳定性差。隧洞开挖后,受结构面切割岩体失稳、断层部分泥化、高岭石/土扰动失水崩解等影响,塌方严重难成洞,采取超前支护及钢拱架与锚杆措施后,才完成了开挖与衬砌。
城市土地市场监察要进一步健全,加大对城市出现违法用地现象的查处力度,特别是对破坏耕地、园林用地资源的问题,保证合肥城市土地向着可持续利用方向发展,保障合肥市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磊,赖迪辉,李慧明.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物质代谢效应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 (10):14-19.
[2] 白洪伟,吴满意.合肥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规律及趋势预测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03):28-31.
[3] 邓聪,涂建军,王德惠,等.2003-2008年香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监测与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01):111-117.
[4] 解靓,钟凯文,孙彩歌,等.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模型研究概述[J].农机化研究,2008(07):8-12,17.
[5] 刘纪远.西藏自治区土地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60-61.
[6] 魏薇,邱道持,郎义华,等.“新农村”试点地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以重庆市白市驿镇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5):175-179.
[7] 王娟.安徽省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分析[J].中国统计,2011(06):28-30.
Analysis of Urban Land Use Change in Hefei
DONG Zhaofeng, CHEN Li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China)
Abstract: In the paper Hefei city i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urban land use data of Hefei city from year 2011 to 2017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change of land use structure and the degree of urban land use intensification of Hefei city from year 2011 to 2017.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gree of change of land use structure in Hefei is not obvious, and change of the unused land is most obvious, and increasing scale of construction land is obvious, and cultivated land change was not significant, which shows the downward trend year by year. At the same time, urban land use intensive degree, using mor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policy measures, the reasonable use of urban land resources, the importance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urban land resources are obvious.
Key words: Hefei; urban land; use; land use; intensity
DOI: 10.3969/j.issn.1674-5043.2019.03.008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5043(2019)03-0035-05
收稿日期 :2019-07-10
作者简介 :董兆丰(1994-),男,天津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