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产业选择_转换成本论文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产业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306(2016)03-0058-11

      当前,我国供给侧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产业结构问题,在我国GDP高速增长的背后,是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落后产能过剩,而新兴产能不足。因此,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正发生着方向性的转变。[1]过去那种以传统产业为经济支柱,以高投资、高能耗和高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已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产生了雾霾、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和环境双重压力,培育和发展高技术、高效益和低排放的新兴产业已成为当务之急,并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

      一、文献综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兴”是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的,但它可以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并不完全脱离传统产业这一根基。Osaka在对我国台湾地区纺织产业发展进行研究时认为,纺织产业一方面是传统产业,另一方面又是独立于一般传统产业的新兴高技术产业。[2]这就说明新兴产业不仅可以脱胎于传统产业,甚至还可以相互融合。例如,钢铁产业的高新技术化,可以使钢铁产业向新材料产业转化;新材料技术的引入,可以使传统装备制造业向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化;而新能源技术的引入,可以使传统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化。不难看出,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化是以实现重大技术突破为基础的,而这又离不开政府资金的扶持和引导,因此政府补贴也成为当前政府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手段与方式。国内文献分别就政府补贴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研发动力、[3][4]研发效率和产出绩效等方面展开了研究,[5][6][7]也得到了一些比较有价值的结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现有文献就政府补贴对既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关注较多,而就政府补贴对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化的作用关注较少。虽然并不是所有传统行业都可以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换,但是对那些可以实现转换的产业来说,处理好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化,实现两种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就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企业是产业的主体和微观基础。对于很多行业来说,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化取决于每个企业自主的产业选择,企业需要决定是继续从事传统产业还是放弃传统产业而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最大化自身利益的条件下,企业转换产业的成本、政府补贴的力度、竞争企业的策略行为等因素制约着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化进程。汪秋明等构建了一个政府补贴与企业行为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条件;他们认为,在政府补贴的诱导下企业的理性行为是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8]但是,他们的研究忽略了传统企业针对政府补贴采取的策略性行为对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黄先海等对企业进入产业的选择进行了数理分析,当专注化生产的竞争程度较小时,两个企业进行专注化生产,即两个企业同时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当专注化生产的竞争程度较大时,两个企业进行差异化生产,即只有一个企业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且,补贴强度的增大将促使企业倾向于专注化生产。[7]本文与黄先海等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不同:第一,企业并不能因为选择了差异化生产就逃离市场竞争,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而企业在传统生产上已投入了大量的资本和积累了成熟的技术。企业不愿意将其彻底淘汰而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而是在现有资本和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升,[4]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与传统产业企业会继续在同一行业内展开竞争。如一家原本生产传统汽车的企业并不会抛弃既有经验和技术进入生物产业这一不相关的领域,而是通过技术升级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但它仍然要面临着那些生产传统汽车企业的竞争。第二,本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刻画不仅体现在其边际生产成本更低,还体现在其环境污染更小。这样做不仅能够突出产业特征,而且也有利于我们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来对产业扶持政策的效果进行更好的判断。①当前地方政府正由增长型地方政府逐步转变为民生型地方政府,这说明地方政府的目标不再是一味追求GDP增长而是追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9]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产业会逐渐没落,像王宇和刘志彪那样把产量作为评判新旧产业均衡发展的依据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10]但是产量相对于社会福利而言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要政府补贴足够大,所有的企业都会收敛于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否认,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是未来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但这并不代表整个过程要一蹴而就。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化要循序渐进,而寻找新旧产业交替发展的最佳均衡标尺就是社会福利。

      另外,本文也是对关于企业方向选择方面文献的重要补充。杨其静认为,企业可以在政治关联和自身能力建设两个方向之间进行选择。[11]安同良和皮建才认为企业可以在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两个技术创新方向之间进行选择。[12]徐宁等认为企业可以在加入全球价值链和创造国内价值链两个方向之间进行选择。[13]皮建才和杨雳认为企业可以在逆向并购和自主研发两个方向之间进行选择。[14]但是,现有文献明显忽视了企业在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两个方向之间进行选择。

      二、模型设定与均衡结果

      (一)模型设定

      为简化分析,假设某一行业中存在两个企业,分别为企业i和企业j。这两个企业生产同质的产品,且在市场上进行古诺竞争。市场的反需求函数为p=aQ,其中a为市场规模,Q为市场总产量,即

分别为企业i和企业j的产量。因此,社会福利为

表示消费者剩余,

分别表示企业i和企业j的利润,T表示政府的财政支出,E表示由于企业生产的污染排放所造成的福利损失。

      如果企业选择仍然从事传统产业,对于既定的产量

,企业的生产成本为

,社会的福利损失为

,其中c(c>0)为传统产业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μ(μ>0)为整个社会对环境质量的重视程度。[15][16]如果企业选择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既定的产量

,企业的生产成本为0,社会的福利损失为0,这是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较之传统产业具有低成本和低污染的特征。②但由于技术升级需要一定的资金和人力资本投入,因此企业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有一个产业转换成本f。③正是由于产业转换成本的存在,如果没有政府的财政补贴,在乎眼前利益的企业就可能没有动力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假设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产量补贴,且每单位产量的补贴额度为s(s≥0),那么企业可以从政府那里获得总额为

的补贴。

      

      综上所述,每个企业都可以选择是否进行产业转换,即从事传统产业还是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模型会呈现以下4种情形:(1)企业i和企业j都从事传统产业;(2)企业i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但企业j从事传统产业;(3)企业i从事传统产业但企业j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4)企业i和企业j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且我们用TT、ST、TS、SS加以区分。我们将4种情形下的模型状态汇总如表1。

      (二)均衡结果

      因为企业之间进行的是古诺竞争,我们根据每个企业的利润函数对其产量进行求导从而得到各自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再将这两个一阶条件联立求解,就能得到每个企业的均衡产量。进而,我们可以得到市场的均衡总产量、每个企业的均衡利润和社会的均衡福利。

      

      根据上述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企业在从事产业选择博弈中的得益矩阵,见表2。

      

      三、企业策略组合的纳什均衡条件与社会最优条件

      我们在第二部分列举了两个企业不同的策略组合之下可能出现的四种经济绩效。根据对称性,我们不难发现,企业i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但企业j从事传统产业和企业i从事传统产业但企业j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情形下的经济绩效是完全一样的。因此,我们对这一博弈的纳什均衡分析可以简化为以下3种情形:(1)两个企业都从事传统产业;(2)一个企业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且另一个企业从事传统产业;(3)两个企业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本文采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就企业博弈的纳什均衡条件和社会福利的最优条件进行分析。

      (一)企业策略组合的纳什均衡条件

      所谓策略组合的纳什均衡条件,是指对于某一策略组合,每个参与人都没有动机去偏离自己当前的策略选择。

      

      命题2意味着只有当企业产业转换成本比较适中时,企业在从事产业的选择上才会出现一个企业选择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另一企业选择从事传统产业的情形。同样,命题2也说明,社会对环境质量的重视程度不会影响这一情形的出现,但补贴额度的增加会影响这一情形的出现。

      

      命题3意味着只有当企业产业转换成本足够小时,企业在从事产业的选择上才会出现两个企业同时选择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情形。同样,命题3也说明,社会对环境质量的重视程度不会影响这一情形的出现,但补贴额度的增加会促进这一情形的出现。

      (二)企业策略组合的社会最优条件

      上文就两个企业从事产业选择的3种情形实现条件做了分析,但以利润最大化为基础的企业从事产业最优决策与社会最优决策并不完全一致,而政府应该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进行补贴,从而促进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化。

      1.两个企业都从事传统产业。从社会角度看,当且仅当两个企业都从事传统产业下的社会福利大于一个企业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个企业从事传统产业下的社会福利和两个企业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下的社会福利时,两个都从事传统产业才是社会最优的均衡结果。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即:

      

      命题4意味着在两个企业同时从事传统产业的情况下,当社会对环境质量的重视程度较小时,企业在从事产业选择上的这一策略组合同样也是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反之,企业在从事产业选择上的这一策略组合不符合社会整体利益。

      2.一个企业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且另一个企业从事传统产业。同样,从社会角度看,当且仅当一个企业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个企业从事传统产业下的社会福利大于两个企业都从事传统产业下的社会福利和两个企业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下的社会福利时,一个企业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且另一个企业从事传统产业才是社会最优的均衡结果。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即:

      

      

      命题5意味着一个企业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另一个企业从事传统产业,当社会对环境质量的重视程度比较适中时,企业在从事产业选择上的这一策略组合同样也是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反之,企业在从事产业选择上的这一策略组合将不符合社会整体利益。

      3.两个企业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从社会角度看,两个企业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必然就是社会最优的选择,当且仅当两个企业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下的社会福利大于两个企业都从事传统产业下的社会福利和一个企业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且另一个企业从事传统产业下的社会福利时,两个企业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才是社会最优的均衡结果。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即:

      

      命题6意味着在两个企业同时从事战略新兴产业的情况下,当社会对环境质量重视程度较大时,企业在从事产业选择上的这一策略组合同样也是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反之,企业在从事产业选择上的这一策略组合不能符合社会整体利益。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知道究竟哪一种情形是企业从事产业选择最理想的状态,这主要取决于产业转换成本的大小。产业转换成本太高,将抑制企业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企业从事产业选择是否符合社会的整体利益,还取决于社会对环境质量的重视程度。本文的模型可适用于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分析,并且能够对政府如何通过补贴政策正确引导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化提供一定指导。⑤

      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此时,社会对环境质量的重视程度也较低,即

⑥),两个企业都从事传统产业,此时政府还没有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补贴支持,即

。由命题1可知,由于产业转换成本较大且没有政府补贴,企业没有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动力,从而两个企业都从事传统产业是企业博弈的纳什均衡。企业的发展动力不足将阻碍就业、环境甚至社会福利的改善。⑦[17]产业转换成本较大抑制了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很自然地,政府期望通过补贴政策来诱使企业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纠正这种外部性。

      

      

      因此,根据上述分析,针对当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我们有如下政策建议:

      1.政府可以逐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支持,从而使得企业从事产业选择的纳什均衡由最初的所有企业都从事传统产业转变为有的企业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有的企业从事传统产业,转变为所有企业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企业在从事产业选择上存在策略反应,因此政府要想诱使更多的企业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就要不断提高补贴的额度。一方面,不断提高补贴可以补偿企业的产业转换成本,诱导传统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不断提高补贴增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威胁到了传统产业企业的市场地位,从而促使传统产业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现有文献研究发现,政府创新补贴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出绩效是显著的,但就单个企业的产出绩效而言政府创新补贴的作用并不大,他们对此的解释是政府创新补贴的外溢效应是显著的。[6]本文对此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即政府补贴除了直接作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之外,还间接对传统产业企业形成一种威慑,这就迫使传统产业企业进入并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性环境下的企业进行创新的动力也更大,[19]政府补贴这一作用机制的良好运行也要得益于行业内企业的竞争。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初期,政府应利用好补贴这一杠杆,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这一支点,撬动更多的传统企业进行产业转换;同时,为了弥补垄断带来的负面影响,补贴应向那些整体竞争水平较弱的行业倾斜。当然,此时政府需防范企业骗补等道德风险。

      2.虽然政府可以通过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诱使企业选择自己想要的均衡,但只有以社会整体利益为目标的均衡结果才是最优的。当前需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有些地方政府的产业扶持思路与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并不相容。他们片面地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市场中的比重应该越大越好,从而盲目追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我们认为,政府应该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行业布局特点,有计划、分层次地推进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化,不能盲目大跃进,要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均衡发展。[10]近年来出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过剩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政府的激励过当,而企业在这一强激励下必然会纷纷进行产业转换,并且不顾市场需求盲目地扩大生产。黄先海等的研究也支持了我们的观点。他们认为当竞争程度较高时,继续补贴会弱化企业对竞争压力的敏感性,导致企业“为补贴而生产”,从而产生产能过剩的风险。[7]

      3.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首先,政府可以弥补市场的不足。技术创新具有外溢效应会降低企业研发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企业投资不足和市场失灵。此时政府就有必要来纠正这种外部性还原市场的驱动功能,即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初期通过补贴政策来刺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转换。[20][21]其次,政府的作用要依靠市场。政府的补贴政策只有借助于市场的力量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引导作用。市场驱动机制运行得越好,政府干预成本相应的越小。最后,政府不能代替市场。政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使得政府激励相容于市场驱动,而不能指望政府激励取代市场驱动。对于培育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政府不能拔苗助长,从而导致产能过剩现象出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中后期,一旦市场能够有效驱动企业进行产业转换,政府就应该将产业结构配置的权力交还给市场。

      当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是复杂多变的。企业的所有制性质、来源属性和创新方向不同,政府的补贴政策也有所区别,从而我们的模型可以在以下3个方向进行拓展。(1)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可以不同,企业既可以是国有企业,也可以是非国有企业。比如,肖兴志和王建林就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谁更适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过比较深入的分析。[5](2)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可以来自传统企业,也可以来自新生企业,并且根据企业进入时机的不同,博弈模型可以分为传统产业企业决定是否产业转换同时新生企业决定是否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企业先决定是否产业转换再由新生企业决定是否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生企业先决定是否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再由传统产业企业决定是否产业转换3种情形。(3)企业的技术创新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向,企业既可以选择降低生产成本,也可以选择提高产品质量。[12]此时博弈模型变为一个两阶段的同时行动博弈,即在第一阶段两个企业同时选择各自进入的产业;在第二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同时选择各自的创新方向并且进行生产,而企业技术创新的多向性必然会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程。

      ①虽然当前学术界并没有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达成一致共识,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据此,我们不难看出,资源能耗低、污染排放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题中应有之义。

      ②为了使分析更加简便和结果更加直观,本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污染排放做了简化处理,即假设它们都等于0,但这并不改变本文的基本结论。

      ③我们假设企业的产业转换成本不过分小,即f>4ac/q。

      ④可以验证,在该条件下,两个企业都从事传统产业是唯一的纳什均衡。

      ⑤考虑到篇幅问题和现实的政策指导意义,下文并没有就模型的所有可能进行一一罗列,而主要是针对现实经济活动中的普遍情况进行了分析。

      ⑥社会对环境质量的重视程度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上升。 

标签:;  ;  ;  ;  ;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产业选择_转换成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