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优教育“丰富教学模式”本土化研究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土化论文,教学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丰富教学模式”又称“全校范围丰富教学模式”,是美国天才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约瑟夫·兰祖利(J.Renzulli)依据“天才三环理论”而提出的。对于资赋优异的看法,兰祖利并不重视智商的突出,认为智商只要达到中等就可以了,但必须具备两个特质,即高度的创造性和高度的工作热忱。“丰富教学模式”就是依据这个理论为天才教育而设计的模式。该模式包括一系列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热忱和成就以及整合先进的学习经验和高层次的思考技巧而创制的特殊教学策略。它主要包括“一般探索性活动”“基本创造技能培养”和“现实问题的探究”三类活动,这些活动组成一个动态的因材施教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开展一种愉快而有挑战性的高目标的学习活动,在深度和广度上给学生创造更大的探索、发展空间,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资优教育‘丰富教学模式’的本土化研究”是笔者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专项(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课题。本课题属于实践研究,以江苏省天一中学30年来资优学生培养的教育实践为载体,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以培养学生拔尖创新人才的素养为目标,面向资优学生群体,以“高学习热忱、高思维品质、高自主能力”为核心价值观,遵循“好奇、发现、建构”的发展路径,着力培养积极的学习者,为所有学生提供充分发现和发展各自特长与才能的机会,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出理论依据的追寻和教育实践的探索。 一、“丰富教学模式”研究的背景 (一)“丰富教学模式”研究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强调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1],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1]。当今的教育从不缺潜在的拔尖创新人才,但缺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土壤与机制,在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有待解决。从学校教育层面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普遍缺乏有选择性的、发展性的丰富课程和个性化的教育方法;二是缺乏自主、宽松、灵活的教育环境;三是教学方式单一且过于注重应试训练;四是教师在组织跨学科、研究型课程学习上缺乏知识准备和指导经验;五是学生学习的情感动机淡漠、能力薄弱、学习方式单一。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借鉴“丰富教学模式”的成功做法。 (二)“丰富教学模式”研究是提升学校超常教育实践水平的需要 多年来,天一中学从鉴别方法、课程设置、教师教育、人格培养等方面对超常教育进行了系统研究,但在人才培养方式和课程实施上缺少重大突破。如何借鉴和运用“丰富教学模式”,普遍提高资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为他们将来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如何通过“丰富教学模式”的培训和实践,提升教师设计和改进教学的能力与水平;如何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和精化、拓宽课程体系来改变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等等,是学校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丰富教学模式”研究是推动先进教育理论在我国实践应用的需要 丰富教学模式已在美国各州中小学实施几十年,采用该模式进行教学的学校有几千所,并有大量研究机构支持。从初期的“三类丰富模式”的雏形到现在“全校范围”的整体规划,美国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但是,基于国情和教育体制、经济文化等诸多不同,这种教学模式在我国进行整体的、大范围的实践应用还较为少见。天一中学的研究有利于扩展“丰富教学模式”的运用范围,在“丰富教学模式”理论中融入中国元素和本土化经验,以为资优教育的理论概括和建构提供新的经验素材和案例。 二、“丰富教学模式”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明确“丰富教学模式”的核心价值观和研究方向 1.将“丰富教学模式”的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凝练为“三高”素养的培养 教科书体系的课程和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将现成的知识体系作为权威体系按部就班地加以传授,使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学到的是“呆滞的”无用的知识。笔者认为,学习的目的并不是掌握知识,而是掌握有效的处理现实问题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丰富教学模式”作为对日常课程的有机补充,旨在加强对学生“高学习热忱、高思维品质、高自主能力”(以下简称“三高”)的培养。只有同时具备这“三高”素养,学生的学习才会主动、生动、有效,才可能成为创造新知识、推动人类进步的拔尖创新人才。 2.明确“丰富教学模式”的研究方向为培养积极的学习者 关于中学阶段在创新人才培养中能做什么,笔者的观点是培养积极的学习者。“作为教育者,必须培养有动力、喜欢学习并能不断实现其潜力的积极投入的学习者。”[2]积极的学习者具有对新鲜事物探究的热忱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对问题灵活的解决能力和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意志力。积极的学习者不一定具有全面优秀的学科成绩,但一定具有创新的品质,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好奇”为主要特征的人格品质;二是以“发现”为主要指向的能力基础;三是以“建构”为主要目的的思维方式。 在教育教学操作中,积极的学习者包括三个层次的递进:好奇者→发现者→建构者。其中,好奇是科学探究的源头,是学习的起点;发现是好奇的延续和实施,是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做法,每位学生都可以是在好奇心驱使下的发现者;建构是发现学习的终极目标,学生运用所学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寻找自己的答案。 (二)构建“三高”目标下的三类丰富课程 在“三高”核心价值观下,天一中学对照兰祖利的丰富课程,结合学校原有的基础和现有条件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开发了本土化的三类丰富课程。 1.好奇类课程 好奇类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接触基于课程又超越课程的内容和常规课程通常不接触的广泛的学科、专题、问题及职业等,以丰富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唤起他们的探究欲望。 好奇类课程的实施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课堂渗透,主要在学科教学中进行(课堂教学始于好奇);二是专题讲座,包括开展名人课堂、科学大讲堂、网络公开课、视频阅读等;三是实地参观考察,包括参观高新企业、科技馆或博物馆、科技成果展等;四是亲身体验,包括夏令营、冬令营、会员招募活动、科技社团成果展示、趣味科技比赛活动等。 当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激发出来时,“学习”就成为“度假”“游戏”。珍视好奇心,重拾好奇心,保护学生的兴趣,会使教育更接近科学本源,这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 2.探究类课程 探究类课程主要是通过创设各种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做一个快乐的探究者、发现者。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其大胆思考、批判性地思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探究类课程的实施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在学科学习中去探究、发现,包括探究发现问题、方法、策略等;二是生长课堂观下的科学教育课程;三是基于E-Learning的信息、通用、研究性学习技术整合课程;四是各种科技类校本选修课程;五是各类社团活动培训课程;六是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课程中的科技活动项目、自主探究项目。 当学生抱着科学探索的态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时,他们就有机会加深对各种事物的客观理解,而这种理解的积累会极大地丰富并推进他们以后的科学研究。 3.建构类课程 在建构类课程中,学生担任实地探究者的角色,像专业人士一样去思考、感觉和行动,运用相关知识、研究手段、创造性思考等来解决真实存在的问题。该课程促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分析错综复杂的问题,积极想象,大胆思考,接受各种挑战,最终成为学习的建构者。其实施途径主要有跨年级的兴趣小组和社团、自主创新研究项目、创新实验室深度研究项目、大学企业合作项目、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国内外挑战性比赛项目等。 内心有了兴趣,才会有长久的坚持。所以,发现和培养学生对某个领域的兴趣,促使其形成高学习热忱,提高他们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许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好奇、探究、建构三类丰富课程为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三高”素养的积极学习者创设了机会和舞台。 (三)开展丰富教学理念的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践 1.实践培养“积极学习者”的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激发好奇,引起兴趣→根据现象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思考探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加以点拨)→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规律)→展示成果交流评价→结论(规律)的应用(培养能力)”的教学过程,学生形成“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思考、讨论和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含教师帮助)→得出结论(原理)→解决相关问题(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迁移)”的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形式。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去思考、探索、实践、发现规律和解决问题,富有个性地解释、批判、解剖知识,使教学成为丰富多彩的自主发现建构的过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作为探究者和知识的建构者参与教学过程,成为积极的学习者。 2.建立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科课程体系 围绕培养积极学习者的目标,各学科教师坚持丰富教学的原则,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以各种方式启发、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数学学科组教师开辟的课前演讲项目,参与的主体是全体学生,内容包含数学家的故事、数学的故事(数学史及当前数学发展状况)、我的数学故事(“数学学习中的感悟及困惑”“数学研究中的收获与分享”“数学日记或小论文”“好题赏析”)。这些演讲项目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家和数学发展史,激发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有趣、有用和美,从而开始自己的数学研究之旅。 又如,地理教师创设了多层次的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地理课程结构体系(见下页图1)。 三、“丰富教学模式”研究的成效 (一)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能力 在丰富教学模式下,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过程,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和自己喜欢的领域,学习的热情、主动性、能力都有大幅提升。例如,学校的郑怡同学就是通过三类丰富课程产生了对研究的兴趣,明晰了自己的志向。她先后参加了人工智能项目、计算机科研项目等,参加2014亚太计算机科学及应用会议并发表演讲,发明了“生理参数疲劳驾驶报警系统”,撰写论文“基于TGAM模块的疲劳检测”并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还被评为“美国物理教师杂志月度物理挑战答案积极贡献者”。又如,学校的天文社从2011年至今,累计发现主带小行星18颗,认证近地天体3个。天文社成员连续三年赴英国开展天文项目研究与交流活动,并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在中英天文合作“月球陨石坑研究”项目中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开展的“城市夜空光度测量”项目获“全国天文社团品牌活动评比一等奖”。 (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1.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的提升 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学校涌现出一些能带领学生进行跨学科研究的教师,教师也享受到了“变化”“挑战”的乐趣。例如,学校沈新荣是一名地理教师,由于对天文的爱好,他成为一批学生天文爱好者的领头羊,带领这些学生利用选修课和社团活动时间以及假期开展有关天文的研究,足迹遍布中国的许多城市和乡村,也走向了世界。他带领的团队于2012年被选为“全国天文社团发展论坛委员会委员”、获评“江苏省优秀中学天文社团”等。他自编的教材《斗转星移》获“江苏省校本课程优秀成果评选三等奖”,其个人被评为“江苏省优秀中学天文社团指导教师”。该社团还受邀成为全国高中天文教材(筹)的五个参编社团之一。又如,信息技术组和劳技组的教师成为学生心目中“最牛”的老师,从以前的空闲到现在的忙碌,教师辛苦着、快乐着。“天一科学院”“创新实验室“STS课程基地”,到处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每年孵化一批项目参加省级科技比赛并获奖,现已获得45项国家发明专利。 2.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 “丰富学生的学习与活动,以多种方式引领学生学习”已成为学校大部分教师的自觉行动。教师都在自己的学科中贯彻了丰富教学的原则,以各种方式来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例如,语文教师探索丰富式课堂教学形式,包括学生课前演讲、学生做老师、分小组备课、学生作专题讲座、邀请专家讲座、组织学生外出考察采风及组建班级文学社等,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在多元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实施一年半后,教师对多元化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变化进行测评和判断。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对语文课情感态度价值观变化呈现正面、积极的发展,在对语文课的评价、个性能力培养及课的价值评价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推动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当前,“丰富教学模式”本土化研究的初步成果已在学校教学和学生指导的各个层面应用。例如,“丰富教学模式”总体方案与行动计划已在全校实施;根据“丰富教学模式”设计的拓展和深化课程方案实施后受到学生的欢迎;丰富教学三类课程的构建已在选修课程、课外研究和学生活动组织中普遍应用。学校因此而更有活力、更具特色。学校成为教育部“中小学科学探究学习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验研究”项目示范学校、江苏省创新人才试点学校、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优秀学校、江苏省课程基地优秀学校。在培养具有“三高”素养的积极学习者理念下组建的天一科学院,于2014年荣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丰富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美国丰富教学模式理论内涵和内容博大,需要我们在研究、转化、实践中不断学习和理解,汲取其理论精华,更要结合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和校情的具体实践。实践中的诸多困惑也急需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体制层面,高考制度“以分取人,分分计较”的选拔方式还制约着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学校层面,“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学校保持极高的高考升学率,导致课程的丰富性和管理的灵活性都比较缺乏;在师资层面,教师常规工作以及高考的负担已很重,从小接受的应试教学也使得他们在组织跨学科、研究型、拓展类课程学习上缺乏知识准备和指导经验;学生和家长层面,在高考的压力下担心参加与考分无关的课程后会影响应试成绩,毕竟创新能力的提升对高考获取标准答案并不一定都是正向迁移的。这些问题也是本土化的问题,需要我们通过更大的制度创新和更多的实践创新来加以解决。资优教育“丰富教学模式”本土化的研究与实践_大学社团论文
资优教育“丰富教学模式”本土化的研究与实践_大学社团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