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经济结构调整中的财政政策--以培育企业集团为视角的思考_金融论文

江苏经济结构调整中的财政政策--以培育企业集团为视角的思考_金融论文

江苏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政策——从培养企业集团角度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论文,结构调整论文,企业集团论文,角度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运行体系中,结构调整的效果基本上依赖于现存企业的参与程度,特别是现存大型企业的调整方向及力度。这已为许多国家(包括我们国家)的经验、教训所证实。所以,在新的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中,我们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调整,重在“存量”调整。这里,“存量”是指已经分布于不同产业、不同地区的企业群体;“增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能够通过金融、财政等渠道形成的投资总额。

江苏若要保持其在全国经济中的前列地位,就应在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中,加大“增量”、新辟“增量”渠道;在“增量”确定之后,用好“增量”,最大限度地推动“存量”的调整。从中国现实经济运行的状况来看,新辟“增量”渠道和用好“增量”两个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上升空间”。在新辟“增量”方面,考虑到进一步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增加国内融资投资的限度,我们进一步考虑的重点应该是,在金融领域内开辟新的融资投资渠道。在用好“增量”方面,我们需要加强的是,将用于结构调整的“增量”投入与培养企业集团的工作结合起来;将现实中融资投资的金融手段与企业的“三改一加强”工作结合起来;将金融手段、财政手段、国有资产控制手段匹配使用;推动省内企业集团的高速成长,并以此达到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目的。

企业集团成长与融资投资现状

现实经济中,企业集团的成长取决于其所处的行业、已经达到的规模、生产管理的水平、营销体系的效率、技术创新的能力、资金供给的充足程度,以及主要领导者的企业家才能等诸多方面。然而,多数大型企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企业的资本金不足和企业融资的困难。我们不否认国有企业现存的体制弊端、社会负担、管理松弛、激励不足等等问题,但“资金不足”这一关系企业“生存”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其它问题的解决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我们认为,赋予企业集团中的核心企业以稳定、有效的融资投资渠道,是企业集团高速成长的第一必要条件。

然而,中国大多数行业骨干企业,一方面它们可以作为现实经济中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另一方面它们又不具备核心企业所应有的融资投资渠道。这一两难的境况使得大多数企业集团的成长十分困难。要想改变这一境况,我们首先需要梳理一下目前阶段企业融资投资的状况特征。

多数国有企业资本金不足,且缺乏资本补充渠道。

在历经了旧体制和过渡体制之后,多数国有企业都面临着资本金不足的困难。不仅如此,由于体制的束缚,企业既得不到财政的“注资”,又无法自主地从其它方面获得资本补充,资本的不足只能以“负债”的形式变通地解决。然而,企业的高负债率往往使得其无心去考虑扩张发展。

虽然,中国的资本市场经过培养和调整,在新的“入市”计划方面,已经表现出明显的结构导向,为行业骨干企业进入股票、债券市场打开了通道,但是计划的通道过于“狭窄”,相对于行业国有骨干企业的资本缺口,如果仅只考虑“发行额度”,它的作用还是十分有限的。

占有资本补充渠道的企业,往往又缺乏充当企业集团核心的资格。

由于体制改革的战略性安排,在有限的中国资本市场上,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相对于行业骨干企业而言)。由于这些企业客观上暂时还不具备成为中国经济大型、特大型企业集团核心的条件,相对于“入市计划”这一“稀缺资源”而言,各省、市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补充资本”机遇的“浪费”。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

另一方面,国内还有一些企业,通过各自的努力,完成了在国外资本市场上市(直接上市、购壳上市、托管凭证)的工作,从而弥补了难以进入国内资本市场的不足。虽然这些企业本身可能不足以成为企业集团的核心,但其打开的国际资本市场通道,却不应“闲置浪费”。

现有银行业对企业集团的整合扩张缺乏动力机制和“技术”准备。

由于骨干企业普遍存在着资本金不足,客观上使得它们更加依赖于现有的商业银行体系。然而,商业银行的业务特征决定了它不可能对企业的整合扩张发生兴趣,它更多关心的是融通给企业的短期资金的安全。更何况,从现实情况看,我们的商业银行体系也不具备推动企业整合扩张的“技术”能力。显然,现在迫切需要的是具有“投资银行”功能及能力的金融机构。

国有资产的“条块分割”,使得企业集团扩张中的行政整合无力。

现存的企业集团虽然也有较为成功的案例,但以行政撮合为主的方法,使得多数企业集团“集”而不“团”。行政整合之所以无力,究其原因,在于国有资产形式上的“国有”已为事实上的“条块占有”所替代,不尊重“条条块块”即得利益的行政撮合,其结果多半只能是“貌合”而“神离”。分析较为成功的企业集团发展道路,不难发现,企业资产的重组基本上也都是在利益对等的前提下,通过“交易”而形成的。然而,这种市场化了的资产重组,要求集团的核心企业必须具有充足的资本金和良好的融资渠道。

上述企业集团成长中的融资投资状况特征分析,给了一些启示。即在现行体制状态下,为了加速培养企业集团,具体可以从哪些方面为核心企业增加资本提供手段呢?是否可以将已有的国内资本市场上市企业纳入结构调整和集团战略之中?是否可以通过金融机构的配合将企业集团直接或间接地送到境外股票市场上市?是否可以利用其它企业已经打通了的国际资本市场通道?是否可以将直接融资工具和间接融资工具结合起来为企业集团的发展服务?是否能够将金融的各种手段与财政手段、国有资产控制手段配合起来,以加强推动企业集团的力度?

可以考虑的金融支持策略

根据上述讨论,在培养企业集团成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金融支持策略。这一系列策略的实施可以通过三个层面展开:首先,用好、用足现有的金融手段;其次,进行一些金融创新,特别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手段组合创新;第三,考虑到金融、财政、国资控制、以及各种行政手段在不同背景下的不同功效,有选择地配套使用上述手段。

由此我们建议:可以在省计经委的组织下,设计并实施一整套以金融支持为核心的“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具体内容有三个方面。

挖掘国内资本市场潜力。

由于国内资本市场进入的计划性,用好、用足上市额度是十分重要的。这里又存在着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新上市计划的使用;二是对已上市公司的考虑(使用其在二级市场上的再筹资功能)。对于新的上市计划,在“中国证监会”的政策范围内,分配给需要支持的集团核心企业即可。关键是对于已经存在的上市公司的考虑,这里的公司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控制的公司,另一类是不能控制的公司。对此,需要分别制定操作方案。

1.对于能够控制的公司(目前又不在省集团化战略之列的),我门应该利用其控股权的转移,将这些公司置于培养的企业集团内部,形成集团核心企业控股上市公司的产权关系。这样,就为一部分企业集团找到了通向国内资本市场的道路。

2.对于不能控制的上市公司,如果从行业的发展情况看还是以控制为好的,可以采取“股权置换”的方法,在省际之间进行股权交换,以双方互利为基础,达到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控股外省上市公司的目的,从而打开通向资本市场的大门(如“一汽”控股“金杯”的做法)。

开辟国际资本市场通道。

由于江苏省在中国经济中名列前茅,在国际资本看好中国的背景下,江苏理应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地为本省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筹集“廉价”的资本。江苏之所以能够廉价筹资,原因在于: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江苏”给国际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留下了一些深刻的印象,即资本市场上所说的“概念”。利用这些印象和概念,我们完全可以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以较低价格的资本(每股净资产较低)发起募集及持续募集更多的资本(每股募集价格较高)。

江苏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最大的概念有两个:一是相对于“浦东”龙头的辐射和长江流域现实经济水平及发展潜能,江苏有着最好的“区位优势”;二是江苏的“苏南”地区,是中国“乡镇企业”这一最具活力的企业形式的发源地,并且成为中国乡镇企业最发达的地区。所以,只要我们稍加策划,并坚持打“江苏”牌,扬“江苏”名,我们就一定能够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创造出“江苏”概念。从而,也就为江苏的企业集团全方位地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围绕江苏的优势,可以考虑如下操作方案。

1.突出“区位优势”,把江苏能够与这一

优势相关联的企业集团排列出来,特别是将本省基础设施及行业的投资组合起来,成立“江苏基础产业投资(集团)公司”,即以若干项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基础项目的部分股权作为发起人股份,以此发起设立国外股票市场的上市公司。这一公司的注册地既可以在国外、也可以在国内(只是上市的方式不同而已)。由此,可以不断地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为江苏的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而将国内、省内的筹资渠道留给那些不能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企业集团。

2.突出“乡镇企业”,我们还可以把省内较好的乡镇企业集团整理排除,选择一些集团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在推动乡镇企业境外上市的过程中,可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突破“小富即安”的狭隘心理,引导企业培养其“船大抗风浪”的能力。在乡镇企业引入境外资本市场的过程中,可以将其纳入省内的结构调整规划,并在不同的所有制之间进行资产重组,从而盘活部分国有资产“存量”。

3.对于在境外上市和控股境外上市公司的国内、省内企业,进行排队。以江苏省有实力的的企业集团通过“场外交易”进行股权置换,以达到控制境外上市公司的目的,进而打通了国际资本市场的筹资通道。

上述方案的实施,有一个认识问题需要讨论并澄清:境外上市,是否会有利益损失?关于这个问题,首先应认识到:如果不做,丧失了发展机遇。这就是利益损失;如果做了,损失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关将看如何操作,而操作的主动权在我们自己手里。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我们应学会在与别人分事利益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增加自己的利益。

整合支持手段,分别制定方案。

以上两个方面的讨论,主要是从资本市场的角度,分析了在目前阶段解决企业集团资本不足问题的现实之路。但是,应该进一步看到,虽然资本市场是企业补充资本金的最佳渠道,然而它未必是企业高速扩张的最佳道路。企业集团的高速成长,往往是在资本充足的前提下,更多地采用收购、兼并、产权重组的方法,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规模扩张,从而抓住市场机遇这一点,对我们这样一个已逐步进入“大企业主导型”经济阶段的市场背景,企业的合理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正由于此,在推动企业集团高速成长的规划中,作为省政府综合经济职能部门的计经委有可能、也有必要,在给予和引导企业集团打通资本补充通道之后,进一步梳理、协调各种经济及行政手段、对于不同的企业集团进行分类,以不同的组合手段给予支持,推动企业购并及资产重组。

我们可以考虑的手段组合大体上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金融体系内部将各种手段配合使用。其中特别是,“直接融资”手段和“间接融资”手段的搭配。第二个层次是,将金融手段和其它手段配合使用。其中特别是,金融与财政、国有资产管理权等手段的搭配。

1.金融内部手段的组合匹配。根据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银行业与信托、证券业实行分业管理,这一体制导致了金融各业在企业集团化战略中,或者是手段单调、力度不够,或者是体制约束、不能主动介入。即在现行体制下,由于一方面不允许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另一方面,信托、证券业又缺乏合理的短期融资(存款、短期债券)渠道,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在信托、证券机构从事投资银行业务、推动企业购并重组时,就需要政府综合部门协调信托、证券机构与商业银行机构,共同拟定具体方案。

如果方案充分兼顾了各方利益的,则商业银行机构是会积极参与的。比如,对于一个“死了”的企业,银行是不愿货款的,但如果是在盘活企业的总体方案中,银行完全可能出于对自己已经“陷入”的贷款资产的考虑,积极参与购并行动,提供必要的银行贷款。这可以说是一种“贷款发行便利”安排的金融创新。

2.金融手段与其它手段的组合匹配。除了用好、用是金融手段外,将财政、国资控制权等手段纳入企业集团的总体培养战略是十分必要的。从现实看,财政方面的手段主要有:税、费的减免、补贴、以及土地使用费价格等;国有资产控制权手段主要有:资产的托管、归并,资产形式的转变(实物形式、现金形式),资产控制权的置换等等。

如果上述手段能够较好地匹配使用,各施所长,就能大大地加速江苏企业集团的成长。比如,当将某一集团的核心企业送上股票市场,为了使其能够在资本市场上更多地吸纳资本,可以考虑在财政上做一些“让步”,使得该企业的利润水平有一个提高。这样,不仅使得该企业能够不断地通过市场扩股增资,而且有利于发起人的资本利益(募股、配股价格更高);同时,从地区发展的总体利益看,以较少的财政损失换来十倍、甚至数十倍的资本吸入,后者的经济利益(包括未来的财政利益)将是巨大的。总之,在这些方面有许多工作做。

结 语

如果上述工作能够在省经济主管部门的主持下逐步展开,就能够在微观上推动各集团核心企业不断“盘活”其它企业的“资产存量”,同时在宏观上逐步实现经济总体结构的跨世纪“调整”,从而抓住经济发展的第三次机遇。

在这项“系统性”的工作展开之际,还需要注意:制定全省总体计划及综合推进和制定个案计划及具体操作应该有一个分工,前者由省计经委负责,后者由省属金融机构负责。这一分工,一方面符合体制转轨的方向,培养了省计经委在体制转型阶段的职能效力;另一方面也使得自己的金融机构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

同时还需要指出,相对于企业集团的成长,金融支持虽然是不可缺少的,有时甚至是关键性的。但就集团发展战略来看,它只是一种策略。之所以称其为策略,其原因在于:它不能解决企业存在着的生产管理、营销体系等更核心、更重要的问题,更不能替代企业的技术成长,等等。但从现实中的国有骨干企业的状态看,这一支持又是基础性的。因为它首先解决了企业的生存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才,有可能进一步谈“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科学管理”等发展的问题。同时,还应看到,金融支持策略的实施过程,往往也正是企业主动或被动地转变经营机制、谋求发展优势的成长过程。

标签:;  ;  ;  ;  ;  ;  ;  

江苏经济结构调整中的财政政策--以培育企业集团为视角的思考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