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转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规律的核心_市场经济论文

长期转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规律的核心_市场经济论文

长期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规律的核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经济规律论文,核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才能认识到:长期化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根本趋势,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规律的核心内容。这一认识,也正是我们理解和运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作出正确战略决策的核心问题。

一 长期化的基本含义

长期化概念有两层基本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的决定性目的向企业和社会的长远发展转变。从资本主义发展来看,在自由竞争和私人垄断阶段,获取最大限度利润或剩余价值这一直接目的是其决定性的目的,它决定着其最终目的(积累或资本的增大)的实现。从社会主义实践来看,旧体制以满足人民需要这一最终目的为唯一的决定性目的,改革初期又以近期利润和个人利益最大化这一直接目的为决定性目的,这既违背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共性,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的性质。①

第二含义,是现代企业决策的主要依据由只听市场信号(即近期市场需求与近期市场价格)向注重社会长远需要转变。

二 事实依据: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经验的基本总结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早于10年前在其名著《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的第四章“从短期向长期变化”中曾尖锐地提出:“全世界都在激烈批评美国企业的管理方针。大量的批评都集中到美国管理人员目光短浅、只注意短期的眼前利益上。……美国的作风恰好与日本练达的企业领导方式形成强烈的对比,日本宁肯牺牲现在以换取健全的未来。”不过,他接着指出:“现在有许多迹象显示美国管理人员已经开始转变态度,长期计划已经成为许多商业界人士熟悉的题目,行销全球市场的企业尤其如此。”众所周知,美国三大产业支柱除建筑以外,钢铁业和小汽车生产,在六、七十年代世界商战中都败给了日本和欧洲,其根本原因也正在于短期化。当美国热衷于大型豪华车生产时,日本预见到能源危机的影响和一般买主的消费水平设计制造小型省油车,夺走了美国世界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很大份额。当欧、日积极地研究新冶炼技术时,美国的钢铁大亨们却热衷于向收效快、利润大的部门投资而忽视了自身的技术改造,从而失去了其世界钢铁霸主的地位。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的高速起飞,莫不是得益于政府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贯彻实施。但是,当它们获得了大量积累资金之后,日、韩、台却又都陷入了泡沫经济的困境。其根本教训,也应归结于为了短期利益掀起炒股票、炒房地产的热潮,忽视了对产业空心症的长期防治。

自70年代初,美国管理学家也开始研究日本企业管理用什么秘密武器战胜了美国。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管理学教授威廉·大内。他于1981年出版了《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这本引起世界注意的名著。其主要结论是:日本企业管理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行终身雇佣制,缓慢的(即长期的)评价晋升制度;人与人之间建立了一种微妙、信任的集体负责的整体关系。而美国则实行短期雇佣制,现时现报式的迅速升级和开除制度;人与人之间主要是一种个人竞争关系。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援引了许多美国高级管理人员对美国商学院的批评,说他们培养了大批的“短期利润的鼓吹者”的管理学硕士,并指出:“美国商学院应该对美国企业界只注意短期数字的倾向负主要责任。”笔者认为,我国至今重复建设的短期投资行为屡禁不止,其理论根源在于我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理论。美国管理学院自80年代初已把《战略管理》作为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必修课。美国亚特兰大大学L.L.拜亚斯教授所写的《战略管理:规划与实施——概念和案例》一书,作为企业战略学教材,可说是真正抓住了企业战略管理的真谛。其体系可简要概括为:根据社会需要长期变化的趋势确定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用以尊重个人为基础和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和组织体系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但是,迄今我国许多有关企业战略的论著,往往把企业发展战略同具体的战术性策略的概念相混淆,因而未能得到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要领。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斯隆学院院长莱斯特·瑟罗的近著:《对撞——正在到来的日本、欧洲、美国经济战》是美国1992年畅销书。该书对比了英美式的“个人资本主义”与日本、西德式的“社团资本主义”的经济战略的文化和价值观方面的特点。认为德、日企业的战略是建设大企业和建设社会,英、美则是为了个人近期利益在拼命地制造金银。美英鼓吹个人价值:个人责任,轻易解雇和辞职,利润极大化,敌对的兼并和吞并;日德却鼓吹社团价值:商业集团,掌握技能的社会责任,协力配合,企业忠诚,产业战略和产业政策。美英企业是极限利润的追求者,日本企业是战略征服”的追求者。美国人信奉“消费者经济学”,日本信奉“生产者经济学”。二者究竟孰优孰劣?该书指出:1950年美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倍于西德,15倍于日本。现在日、德的人均GNP已与美国不相上下。②

总之,长期化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这已成为当今未来学、企业管理学、文化比较学、经济发展比较理论等方面的共认。但是,只有坚持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才能发现:利益关系的长期化是在当代社会发展的许多新方向中的决定性因素。

三 理论依据: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分析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结论

邓小平同志要求我们写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③这是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

首先,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是经济动力(本质)决定经济运行(现象形式)。社会基本经济规律中社会生产目的范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的核心与主线。现在一讲市场机制只讲运行机制(竞争、供求与价格)。这是因为西方经济学回避生产目的这一本质问题,用“经济人”追求私利最大化的抽象假设代替不同社会形态或其不同发展阶段上生产目的(经济性质)的变化。马克思则认为竞争等经济的外部运行规律是由资本的内在动力或内在本性决定的。④我国自改革初的经济调整时期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大讨论之后,基本上再未进行过深入的讨论。主要原因是由于对被斯大林简单化的“单一目的论”的一系列理论突破⑤未能得到我国经济学界的普遍重视。斯大林认为社会生产目的单纯由社会制度决定而同社会经济形式无关,从而断言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是利润或积累,社会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则是满足人民需要。改革以来当人们抛弃“单一目的论”时,也把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范畴安放在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冷宫里,在经济学论文甚至指导性文件中则消声匿迹了。其实,马克思是从所有制和社会经济形式两个角度比较分析社会生产目的问题,从而建立起生产目的层次论的理论体系。前者决定最终目的和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而后者则决定着直接生产目的及其转化为最终的所必要的中介动力的社会形式。按照这一方法,自然经济的直接目的是使用价值,简单商品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发达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共性,则是直接以m或利润为目的。资本主义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它已经历了三个阶段:自由竞争、私人垄断和现代资本主义。其最终目的都是“为积累而积累”。但在前两个阶段中,直接目的是决定性目的:只要能获取最大限度利润,资本就能生存与发展;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长期的积累和企业发展则成为决定性目的;企业成员的共同利益则成为必要的中介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直接生产目的也是m或利润,最终目的则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积累和企业发展则是必要的中间环节,而且它作为决定性目的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共性。

其次,分析现代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基本矛盾分析法和历史的方法。马克思经济理论是在分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基础上建立起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范畴体系的,它能正确反映市场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经济规律的特点及变化趋势。而西方经济学体系则是由理论假设与逻辑推导组成。其科学性在于:假设的提出或补充、修正都必须以客观为依据;逻辑推导中必须保持严格的一致性;推导出的定理、推论还要经过事实的验证。但是,其根本缺陷则在于其非历史的研究方法。其主要表现是(1)追逐私利最大的“经济人”假设的永恒化、绝对化。“经济人”假设在西方管理学领域已几次被否定,但在对我国经济理论影响最大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则被永恒化了。(2)由此假设出发,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条件下的“长期均衡状态”,被定义为效率最高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另文)。(3)新制度经济学也是以科斯的经济人“为基础”的,因此所谓“制度创新”也不过是私有者出于利己本性一种选择(另文)。(4)当发现市场缺陷和失灵之后,凯因斯主义理论和国家干预并没有改变古典经济理论的基础假设。按照西方经济理论的综合成果,市场经济的理想模式是国家间接调控下的充分自由竞争。当凯因斯主义的实施使西方经济陷入滞胀之后,又产生了现代货币主义和供应学派“对凯因斯革命的反革命”。但总地说来,由于西方经济学的非历史方法使其无从把握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趋向,一直陷于加强干预与回复自由放任的往复循环之中。如果我们照搬西方经济学的方法和结论,也就不可能走出“放、乱、收、死”的怪圈。邓小平同志要求我们在改革中“思想更解放一些”,“不能照搬”别人的东西,这不仅是总结了过去照搬苏联吃到的苦头,更是告诫我们改革中不能照搬西方。⑥

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历史的科学。列宁曾及时地把握第二次科技革命带来的新变化,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划分为自由竞争与私人垄断两个阶段。列宁正是运用了动力机制决定运行机制的方法,指出垄断资本主义的决定性的特征是垄断。用垄断的手段攫取高额垄断利润这一根本动力使垄断阶段的经济运行不同于自由竞争阶段。新的科技革命的深入,已经使新技术、新产品日新月异,使任何一两个大垄断集团都无法垄断某行业的技术进步。这必然使企业生产的决定性目的由近期利润最大化向追求企业发展转变。使二战以后的市场经济进入了现代阶段。同时,企业决策的条件也变化了:在自由竞争时代产业部门和生产技术是相对稳定的,当某个行业由于短缺而价格上涨时,只要有足够的实力就可及时向该部门转移资本以获取超额利润。在垄断阶段,市场价格与新技术都只是垄断寡头的囊中之物。在自由竞争与私人垄断阶段所谓厂商决策的最优原则不过就是最大利润原则。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如果不考虑长期性因素(所谓风险概率),那么产品利润最大所需要的信息也是不难得到的。但从发展角度,所需要的“完整信息”就很复杂了。所以,西蒙所谓满意原则,应该说反映了以长期化原则为主的决策方。

最后,正确把握现代市场经济根本趋势的现代市场经济理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础。这一理论可简要概括如下:现代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是市场主体目标与行为的长期化。其运行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现代竞争的一系列特点:它是对垄断的否定和平等竞争的回复;它主要不是成本与价格的竞争而是在效率基础上创新与质量的竞争;它是以劳动者主体化(这是对“机器附属物”地位的否定)为基础的企业凝聚力与综合国力的竞争;它是全面开放的竞争。⑦总之,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趋势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致的,它又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

四 理论与实践价值

如果我们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假设和基本方法来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会产生一系列不能解决的悖论。如果我们在把握现代市场经济动力机制长期化基础上利益关系整体化的根本趋势后,建立起以动力体系为主线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上述一切悖论就会迎刃而解。

其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⑧西方学者认为二者水火不容,我国也有一种就是因为他们把市场经济的“本性”(私利最大化)永恒化、绝对化了。我们说二者不存在根本矛盾,就是因为看到了现代市场经济动力机制长期化基础上利益关系整体化的客观趋势。

其二,要在理论上讲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于资本主义,就必须首先证明在其动力体系上优于资本主义。这主要表现于三个方面:第一,资本主义直接目的是为了私人资本赚钱,社会主义则是为了公家赚钱;资本主义最终目的是无限度地积累私人资本,是人为了钱而拼命地掠夺地球,所谓有效率的利用资源实质是有效率的耗尽资源;社会主义积累的最终目的是人本身,钱是为了人,有效率的本质是节约社会劳动和社会资源。长期化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目的,这一共性从根本上说同资本主义为私利而赚钱的直接目的以及“为积累而积累”的最终目的是矛盾的,这种根本对立在社会主义个人、集体、社会三者根本利益一致的动力体系中得到解决。第二,计划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共性,但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⑩这当然要求以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第三,与社会主义经济动力体系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精神动力体系。总之,必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体系,才能真正解决“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才能真正认识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

为了防止照搬西方经济理论和苏东改革理论所造成的干扰,应明确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主要内容是(1)以长期化为根本特征、以现代竞争一系列特点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理论;(2)以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层次论为核心和主线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3)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改革理论。

其三,以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改革理论。世界经济理论一般认为中国经济改革的主要特色在于其渐进式。其实中国经济改革的主要特色有二:一是不以私有化为前提,而以“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为总的目的;二是不是以自上而下的压力而是以“充分调动人民和各行各业基层的积极性”(11)为改革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动力。只讲一个“放”字(即放开政策、计划与价格)的改革理论,只能在“一步到位”的“爆炸式”与渐进式之间进行转轨方式的选择,我们可称之为单纯转轨式改革论。这是一种以私有化为前提的压力中心改革论。中国特色的改革理论是培育和生成行为长期化、利益关系整体化的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这是以巩固公有制为目的,以调动人民的基层的积极性的内在动力为主的改革理论,我们称之为生成式改革论。(12)

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的有一种提法应予纠正:即所谓一是以最大利润和效率为目的,这种提法容易导致行为短期化。

宏观改革的目标应摒弃那种“企业只听市场信号”的完全间接调控的目标模式。因为,如果企业不服从产业政策的直接引导“全国一盘棋”就没有微观基础。因此,宏观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应是:在企业行为长期化的基础上,建立以科学的信息引导、组织协调、长期开发性的财政和信贷投资为主导,以法律和间接经济手段为保证,以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为目标的宏观调控体系。

注释:

①⑤ 参见拙作:《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层次论》,《天津师大学报》1987年第4期,并参见方恭温:《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的结合》,《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② 见[美]瑟罗:《对撞——正在到来的日本、欧洲、美国经济战》,《改革》1993年第5期。

③⑥⑧⑨⑩(11)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83,256,148,42,16-17,241页。

④ 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52页。

⑦ 参见拙作:《改革必须遵循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改革》1992年第5期。

(12) 参见拙作:《论中国特色的改革理论及核心目标——再论生成式改革》,《天津师大学报》1994年第4期。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长期转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规律的核心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