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产业化研究(书面发言)_渔业论文

渔业产业化研究(书面发言)_渔业论文

渔业产业化研究(笔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渔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产业化是现代渔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进产业化进程已经成为今后渔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为了研究渔业产业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从理论上和政策上指导渔业产业化的有序实施,进而促进渔业经济更好发展,浙江省渔业经济研究会于今年6月召开了渔业产业化的研讨会。本刊特选会议论文及发言中若干观点发表,以飨读者。

关于渔业产业化中的几个问题

渔业在我国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是较早放开价格的产业。同样在农业产业化中,也是较早走出渔工商一体化一步的产业。应该说,通过市场经济的实践活动,目前渔业产业化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关于农业产业化的概念,近年来,上自领导、理论工作者,下至生产实践者,纷纷进行了各自的表述。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指导我们去认识产业化问题、去考虑产业化的思路、去探索实践产业化的道路无不受益匪浅。至于在认识渔业产业化的问题上,我认为至少有三个重点须要认真研究。

一、提高生产力水平问题

农业产业化的根本问题,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要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把握产业的进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把这些客观规律具体地、分解地加以概括,其主要地是,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商品化;产业组织的群体化、集团化、多样化(特别是将分散的个体生产者,通过龙头企业、产业协会等,组织合作,或以契约形式进行联合生产、既保持承包制不变,又带动它们进入产化的行列);产业结构的系列化、一体化、科学化;产业相关行业的群联化、互利化;产业技术的高新化、动力化;产业经营的贸工农化、企业管理化、高效化;产业劳力的知识化、熟练化;产业流通的网络化、自由化;以及产业的最终行为,在产品增值再增值的前提下,不断向市场提供优质、高新的商品,同时获得最大的利润。运用这些理论,通过实践运作使自给自足产业转化为商品化产业;由低级的、不发达的产业转化为高级的、发达的产业;由传统的产业转化为现代化的产业。这些转化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的过程。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生产力是一个产业的“命根子”,在任何时候都应把它摆在首要问题去研究并付诸实践,产业才有生命力和朝前发展。对于渔业来说,从承包责任使生产力水平得到了一次大的发展,到产业化实施,生产力水平将再一次来一个大发展。

渔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固然离不开生产经营的大变革的直接关系,不过生产力的发展还要与资源的优化配置,包括对资源的保护和节约利用;与政策的鼓励;与投入的保证;与竞争的促进;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与经营的科学管理;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生产成本的节约等的关系也十分重要。因此,在产业化的运作过程中,必须逐项具体落实,保持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方能凑效。

二、走上市场问题

把渔(农)民真正引上市场,是渔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渔业市场的功能殆尽无遗,市场成为一个历史时期的奇形怪物。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政府逐渐退出了渔业市场,这一退出却给市场留下不少空白,诸如生产者商品意识、竞争意识淡薄,渔业市场商品交换环境不完善;政策法规不齐全;更为重要的是为数不少的渔业生产者,不能自觉地、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价值规律去发展生产。这一切给渔(农)民走上市场,乃至渔业产业化的实施,增添了难度。所以,今后要研究:

1.市场的建设

目前急需解决的是建设和健全鱼货批发市场、期货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物资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等,并使其系列化、法制化。发达国家,象日本这样的渔业大国,就拥有一个成龙配套的、完善的、科学的市场体系,使鱼货交换、流通和导向生产都运作自如,充分发挥了市场的功能。日本在渔产区10万人口的城市,建立一个批发市场;在100万人口的城市设立大型批发市场;在东京大都市建立一批中心批发市场(其中著名的筑地批发市场就属此类)。相关的市场分散各地,十分活跃,形成一个渔业“血液输送管道”,给渔业发展不断输送活力。我们要实施渔业产业化,这些经验都应受到重视,把我们的市场功能也充分调动并发挥出来,加快产业化的步伐。

2.掌握和运用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市场中,对商品交换既起“镜子”作用,又担负起给生产“指路明灯”的重担。这就要求渔(农)民、企业家在商品社会中,都要有强烈的市场观念,掌握和运用价值规律在实施产业化运作过程中尤为重要。比如,目前舟山一带不少渔业生产单位,都拥有制冰、粗加工、冷藏、运输等设施,应该说它们还属于低级的、不发达的产业范畴,在商品大市场中很难提供高新档次的新商品,同时也很难使产品增值再增值,这种情况在浙江省内带有普遍性。这就给渔业产业化怎样来做转化工作出了一道题目。要解这道题,一方面要运用价值规律加以指导;另方面要建立一套既有市场调查、市场交换、信息反馈,又要有对策分析的市场研究对策班子。前者要求决策人、经营人都应该有这样的素质;后者则要建立一种制度设立市场研究机构,两者兼施,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增加产品系列,适应日益发达的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需要而立于不败之地。

3.重视竞争机制

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经济。竞争机制在市场中既起到制约作用,又具有推动力、刺激力和凝聚力,这就表现在“优胜劣汰”和争夺最大利润上。所以,实施渔业产业化工程,必须充分重视和运用竞争机制,也是须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如果在产业化过程中不改变这种地位,竞争就难以发挥其力量,产业化也就很难实现。这里首先须要决策机构为农业产业化创造和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比如在政策、税收、积累、投入等价交换上都要与其它经济部门一视同仁。回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道路,初期是农业支援工业,待到了工业化阶段,都是反过来,工业支援农业。今天我们国家财政收入中工业部份已占到70%以上,可是工业支援农业却无大动作,而且不公平的现象并未完全消除,比如“剪刀差”的问题就是如此。其次,从渔业内部来说,要用竞争机制推动产业化的实施。第一就是要把人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不仅要用竞争去推动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而且要用竞争去刺激其发挥聪明才智多作贡献,从而获得最大收益。第二从产业整体上竞争机制可以一方面使其竞先优化组合各生产要素,采用新技术、加强企业管理、降低生产成本等;另方面要求各生产环节,各部门,提高竞争能力。比如在海洋渔业捕捞生产上,有计划有步骤地采用新设备、新技术,不断提高捕捞能力,增加优质鱼产量并使产品升值。在加工生产上,发展精加工、深加工、系列加工,使产品升级,实现产品再增值。在销售流通上,大力拓展市场,使产品再一次增值并获得产品的最终价值和最大利润。

三、投入、分配问题

渔业产业化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加以保证实施。同时参加产业组织的各个利益体,包括众多渔(农)民、集体组织、公司等,他们参加的动机是受利益诱导规律支配,要在组织拿到各自的最大利益,不然,大家很难走到一起来,产业化的问题也无从谈起。所以,投入和分配是一对既统一又对抗的矛盾,正确处理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对产业化的投入,一种主张是“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从我国国情和一般性原则看,是有道理的。但具体到目前的渔业,却是很难办到的。因为,一方面我们的底子薄,计划经济的30多年时间里,国家给渔业的基本建设投资不足30亿元,再加上统购包销、不等价交换等原因,一段时间里,相当一部分集体经济入不敷出。其劳动积累素质不高,物质积累普遍落后,资金积累寥寥无几;另一方面,进入市场经济后,正如有的同志所计算的,近10年来农产品通过工业部门收购、加工、价格流通等转移出去农业利润近5000亿元,估计其中转移出去渔业利润在300亿元上下;再加上工业产品卖给渔业价格的“剪刀差”,流出去的剩余劳动价值数额就更大了,无疑大大地削弱了渔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功能。怎么办?渔业产业化必须走国家、集体、渔(农)民、农贷,与外部各界共同组成投入系列,对投入各主体也应保证他们获得合理的利益。待渔业产业化发展起来后,投入仍应转化到自我积累上来。

为了从多角度来研究渔业产业化问题,我认为不应该忽略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他们组织的以食品工业为中心,以农业产品为基础,跨产业把一、二、三产业联合起来,搞大的产业一体化。它统筹农业生产资料的供给、产品的鲜、收、加、储、运、销一体化。在运行中各环节紧密合作、互协互促、减少中介、节约开支、产品增值、效益显著。最终利益匀沾,产业兴旺发达。这个大产业联合体无论是经营规模、组织机构营销设施等都比农业本体要大得多。经济实力雄厚,投入问题、新技术问题、科学管理问题、劳动率提高问题,乃至政策问题,都能一一得到解决。如果我国宏观调控部门,吸取其精华,从我国人口众多的吃的问题上作文章,突破农业产业化的圈子去设计产业化问题,我国的产业化、现代化、农村城市化等将会走出一条光辉大道来!

按照目前众多的渔业产业化构建设想的科学性,以及各地龙头企业日益显示出的成效来展望,将来渔业产业化按客观规律运行,必定会取得社会比较利润,利润的分配也将成为现实。其分配原则应该是,积累与分配比例合理,互利互惠、风险共担、利益匀沾、贡献大小有别等。在渔业产业化之初,对担负组织渔(农)民合作,以及创造高新产品的龙头企业要给予照顾。随着渔业产业化的发展,各经济利益体的收益也将不断增加,渔(农)民必将走上富裕的道路。

要从四方面加强对渔业产业化的研究探索

产业化是现代渔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渔业产业化的提出,既有渔业的历史优势和基础的因素,又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的要求,既是由渔业固有的特点决定的,又是渔区改革中发展的产物。而要进一步推进渔业产业化发展,加强研究探索非常重要。针对目前实际情况和刚刚步入产业化的现状,我认为需要在四个方面加强研究探索:

一、渔业产业化研究,有三个概念要区别

①规模经营与产业化有区别。产业化的目的是促进渔业在规模经营的基础上更好推广经验,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在专业化基础上提高专业化经营水平和综合效益。规模经营是由产业化的特征决定的,没有专业化社会化分工的形成过程,没有规模经营,产业化就难以起步。所以说,产业化的基础条件是规模经营。我们去年研究推进规模经营的课题,今年提出探索产业化其原因就在这里。

②产业化与一体化有区别。大家讨论中与产业化比较接近的概念,就是我们所说的产供销一条龙,渔工贸一体化,还有公司加渔船(农户)等等。这些都是渔业改革中的成功经验,对渔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这与产业化有区别。产业化是渔业基于改造和出路提出的,它强调了渔业发展的基本趋向问题,而“一条龙”、“一体化”是对渔业产业化的具体形式和途径产生的。问题很清楚,一体化、一条龙离不开产业化。这是经验。它既可以理解为商贸经验,也可理解为产业的经验。而渔业产业化则主要着眼于解决渔业的基础地位问题。

③产业化与现代化有区别。提出渔业产业化,不能忘记渔业的现代化,两者区别在于渔业现代化是渔业发展的宏伟目标,而产业化则可以看作是实现渔业现代化的起步。如果连产业化都没有实现,还说得上什么现代化。归纳上述三区别,可以这样说,产业化为中心,产业化的基础是规模经营,产业化是现代化的起步,产业化是一体化、一条龙的发展。

二、渔业产业化研究,有三个根本问题要突破

①实现新的组织形式。重点要解决适应市场需求、解决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大市场接轨问题。改变捕养加、产供销、渔工贸的分离状态,突破渔业被多部门分割管理体制的束缚,形成延伸产业链,向渔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方向发展,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即产业化经营。

②实现新的发展机制。我们现在的状况是,市场经济有了发展,但基础是小规模分散经营。两者必须通过产前、产中、产后诸多环节连接为一个完善的产业系统、努力实现捕养加、产供销、渔工贸一体化经营,实现其提高渔业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的目的,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

③实现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大量的工作是正确引导分散的渔民生产转变为社会大生产。这个转变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在现有经营的基础上做好完善提高,但工作重点是将产业链内非完全市场与系统外的市场机制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通过这三项工作,真正解决我们目前小规模得不到规模效益、小规模得不到平均利润、分散经营的利益被分割垄断的问题。

三、渔业产业化研究,有三个重点要改变

①推进产业化的经营形式。从我们实践中看,经营形式必须提倡多元化。目前已逐步形成的是六种形式: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即公司加基地加渔船(农户);二是市场带动型,即专业市场加渔船(农户);三是主导产业带动型,即主导产业加渔船(农户);四是中介组织带动型,即渔业专业协会或渔工贸加渔船;五是科技带动型,即科技服务组织加渔船(农户);六是集团开发带动型,即企业集团加渔船(农户)。这六种形式有个共同点,就是一个“龙”字的组织结构,它的意义就在于打界限,冲破旧体制,促进生产要素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推动产业结构的各项调整,实现系统内利润的互补,达到现代化目标的目的。

②推进产业化的条件。渔业的产业化,从总体说,它必须遵循渔业的发展规律,根据当地的客观条件,提倡多种形式进行。具体说:一是要以自愿为前提,解决好根本性的内在动力;二是要以主导产业和市场为条件,注意主导产业、资源条件和拳头产品的市场容量、商品率、经济效益的决定因素;三是要以支柱产业的商品基地为基础,龙头企业发展必须实行与基地建设相结合;四是要以经营组织为载体,解决产业化经营的依托;五是要以调控管理为保障,解决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总之说推进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必须建立在因地制宜、把握不同情况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发展思路。

③推进产业化的主要环节。渔业在推进产业化中需要重点把握三大环节:一是培植主导产业,发展特色的优势产业,重点是看资源看市场;二是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只要效益好,辐射能力强的,就要大力扶持;三是处理好龙头企业与渔民利益的关系,坚持互利互惠,共同受益的原则。

四、渔业产业化研究,有三个方法要重视

产业化是新事物,因此在推进中必须注意方法。

①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眼点要注意分析发展前景,研究市场的需要量,价格和投入产出的回报率。立足于本地资源,发挥当地优势,积极兴办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加渔船(农户)等模式,加强基地建设,走一条龙一体化路子。这是渔船农户连接市场的好办法,在推进中一定要正确引导,积极支持,加强市场调查,搞好市场预测,立足当地资源,改变经营方式,完善服务体系,实行内联外引,使产业尽快同市场接轨。

②必须坚持试点示范推广提高的原则。群众的探索和创造已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解决了在市场条件下的一些实际问题,但仍未能被广大渔民所接受,发展十分缓慢。研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渔民整体素质不高,对市场经济认识不足,没有感受到产业化对他们带来好处。因此,我们的工作重点要注意渔民素质的提高,促其转变观念。办法是总结经验,扩大宣传,当务之急是有计划地加强试点示范。通过这项工作,拿出样子,指导实践,这是一条成功的经验,一开始一定要做好。

③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产业化是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的一项新生事物和尝试,是通过经济纽带引导渔业进入市场经济的桥梁。因此,如何总结我们的经验教训,确立科学的态度十分重要。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前提要建立在小而散经营体制的基础上。采取的办法:一是正确引导,统筹规划,防止盲目发展;二是注意发挥各地优势,避免推进中出现的趋同性现象;三是要积极培育产业链,逐步形成有序的市场体系;四是加大科技兴渔的力度,加快渔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渔业产业化水平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大农业中,渔业从总体上看,已明显地从以土地为根本、种植业为主体的传统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体系。今年初国务院在批转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快渔业发展意见的通知中强调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大农业、大粮食的观念,把渔业作为农业中的一个大产业,摆上重要位置,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好。”把渔业作为一个“大产业”,这是中央政府对渔业产业地位的确认。事实上,在沿海渔区,渔业的产业体系已发育得比较完整。因此在“推动农业化”这个总目标下,研究渔业产业化问题应坚持从实际出发,既要注意到渔业同以种植业为主体的农业之间的同一性,更应研究异于农业的特殊性,对渔业和农业的产业化水平现状作出客观的分析比较,然后才有可能研究探索切合渔业实际的提高产业化水平的路子。

从同一性方面看,渔业作为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三个基本点是相似的:一是其劳动产品直接取之于自然的一次产业属性;二是一次产业都受自然资源条件的严重制约,从某种意义说,渔业更甚;三是群众渔业生产经营体制在普遍推行以一个作业单位(养殖户)为核算单位的股份合作制情况下,绝大多数从事生产经营的捕捞、养殖单位不具有法人资格,在市场经济下同其他产业部门交换中的弱势地位与产业链条上部门利益分割状况,同农业大致相同。

但是,按照我们对产业化目标意图的一般理解,渔业在推进产业化过程中,比农业具有以下几方面明确的优越条件或有利因素:(1)生产的专业化程度高,专业的海洋渔民是早已脱离土地的一支专业化产业劳动者队伍;(2)产品的商品率历来高于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改革开放初期,水产品又是整个农副产品中最早全面放开实行市场调节的产品之一,十几年市场取向的改革,使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日益强化,也就是说渔业的市场化程度高于大农业中的任何部门;(3)生产工具的机械化程度和科技含量高于大农业中的其他部门;(4)所谓“主导产业”早已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品一般也能遵循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进行适时的调整,并形成批量规模;(5)在沿海渔区以港口、港湾为依托的区域性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有较好基础,渔业生产要素相对集中,有利于在三个层次上形成规模经营,取得规模效益;(6)推进产业化所希望的区位优势相对突出,海洋渔业(包括海洋捕捞和浅海农牧化)大都分布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即使内陆的水产养殖业,主要也分布于江河湖泊周边,而这些地方大多也具有毗邻大中城市、贴近消费市场的优势,事实上农业产业化最早实践并取得经验的也正是山东、广东等沿海省份;(7)还有一点更值得注意:“产业化”这个新概念之名出现于90年代初,提出才几年,但符合产业化所揭示的基本趋向的改革实践,如渔工商一体化企业经营体制,产供销一条龙的管理体制,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目前近20年,各地都始终在进行积极探索,并积累了较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经验。

上述粗略分析比较,我们是否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从总体上看,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其产业化水平目前还是处于刚刚起步、局部实验的初始阶段,要全面的、普遍的形成和发育成熟为现代意义上的农业产业(一次产业),还有相当漫长的路程。渔业的产业化水平现状,虽然还属于初级阶段,但起步较早,实验面广,推进产业化的外部因素,如国际国内市场对产业的影响度,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和互动性以及吸引非渔产业的参与开发等等,都具有相对优势;从内在条件看,全面推行股份合作制已基本解决了产权清晰化这个机制问题,一批龙头企业已经出现。因此,渔业产业化水平目前显然已高于大农业其他部门,并且具有整体推进的特征,今后发展趋向无疑将要快于农业。现在我们对渔业产业化不再是一般的号召或去搞个别试验,而是着眼点在于“提高”,也就是要通过认真总结改革开放近二十年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向,研究提高的对策措施。

浙江渔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路

尽管我省渔业产业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起步早,发展慢。我省1979年就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渔工商企业——螺门渔工商联合企业,实行渔、工、商综合经营、责、权、利非常明确。18年来,虽有继承和发展,但也有曲折与迂迥。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省渔区普遍推行的股份合作制,在明晰产权、调动积极性方面无疑是历史性的进步。但部分地区分散经营后,集中服务没有跟上,从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协作要求看,从产业化角度来分析,不能不说是一个后退。因此,我省产业化进程虽然起步很早(应该说全国领先),但发展仍然滞后,不少地方至今尚未形成渔工商一条龙、供产销一体休的产业体系。

(二)规模小,骨干少。虽然我省也涌现出一批龙头型企业,但总体上规模比较小,除农业部直属舟山海洋渔业公司外,几乎没有像山东省邱家、靖海、龙须岛那样固定资产2亿以上,渔业产值3—5个亿,积累3千万以上,在国外设有办事处的大公司,全省“亿仟企业”(指总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的屈指可数(兴业、舟水联、欧诗漫、海鸿、海泰、泰和、天物、宁渔、桃渔、华磊),由于大公司、骨干企业少,自然也影响了全省渔业产业化的进程。

(三)不平衡,难度大。所谓不平衡,指产业化发展地区、行业不平衡。从地区看,舟山市渔业龙头企业多,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而温州市渔业龙头企业少,产业化程度相对低了些;从行业看,远洋渔业龙头企业多,远洋开发步子也大,而养殖龙头企业少,发展难度也比较大。

(四)不紧密,矛盾多。即龙头企业与船队(或渔户)往往不是利益共同体,而是商业伙伴、买卖关系,很少有象渔工商那样的以利润返回、价外补贴等形式将加工、商业利润返回部分给渔民,而是斤斤计较,甚至尔虞我许、寸利必争,加工企业与渔民、加工企业与供销企业之间还存在不少矛盾,这也影响了渔业产业化的发展。

(五)买卖难,尚存在。由于龙头企业少,社会化服务没跟上,使千家万户的渔业生产者与千变万化的水产大市场不能实现对接,因此,买难卖难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如名特优养殖品种苗种难买,网箱养殖鲜活鱼货难卖;有些质优价廉的渔需物质买不到,而丰富的上层鱼产品卖不掉……影响了渔民生产积极性,制约了生产的发展和渔业效益的提高。

“九五”和2010年是我国我省实现“三步走”目标的重要时期,也是浙江渔业抓住机遇,稳步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全省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和全国渔业发展计划,结合本省渔业实际,确定“九五”和2010年渔业发展总体目标是:计划2000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力争达到400万吨,其中海洋捕捞280万吨,海水养殖60万吨,淡水渔业60万吨;渔业总产值(现行价,下同)280亿元;出口水产品10万吨,创汇5亿美金;渔民劳均和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5000元和5000元。到2010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00万吨,其中海洋捕捞320万吨,海洋养殖120万吨,淡水养殖60万吨,渔业总产值500亿元;出口水产品20万吨,创汇10亿美金,渔民劳均和人均收入分别达到3万元和1万元。

推进渔业产业化既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深化渔区改革,实现渔业经济“第二次飞跃”的内在要求。根据中央和省委要求,结合我省渔业产业化实际,拟定推进我省渔业产业化总体对策思路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水产品加工增值为重点,突出资源产业优势,围绕主导产品开发,优化组合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通过市场培植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以基地连接渔船(渔户),逐步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捕养加一条龙、贸工渔一体化、渔科教相结合的渔业产业体系。

具体思路是:“九五”到2010年,要选择海洋捕捞特别是远洋渔业、海、淡水名特优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以及水产品内外贸易这五个主导产业,围绕远洋鱿鱼、东海上层鱼、鳀鱼、虾类、蟹类,海水鲈鱼、大黄鱼、鲷类、对虾、青蟹、泥蚶、羊栖菜,淡水河鳗(重点是欧洲鳗)、甲鱼、河虾、湖蟹养殖,鲜活水产、系列虾制品、珍珠产品、鱼糜、模拟食品、风味调理食品和功能保健美容食品及海洋药物等20余个主要产品,培植100个龙头型企业(包括大型水产批发市场),带动全省渔业产业化体系的建设。

下步着重要做好“五个一”工作:

一是统一一个思想。即要把推进渔业产业化作为我省渔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作为深化渔区改革,搞好股份合作制完善提高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解决当前渔业经营体制小、散、低问题,作为统领渔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来抓,力争近一两年有突破性进展。

二是总结一批典型。根据农业部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开展一次渔业产业化的专题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全省各渔业产业化基本情况,掌握各地产业化发展动态,推出一批各具特色的龙头带动型产业化典型,发挥示范作用,促进全面发展。

三是制订一个规划。要求各市(地)围绕渔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要求,来研究制订“九五”和2010年渔业产业化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来指导推进渔业产业化工作。

四是召开一次会议。为了总结交流全省各地发展渔业产业化工作和经验,研究部署下步推进渔业产业化工作,计划在今年四季度召开一次全省渔业产业化会议。

五是出台一个政策。根据农业部关于产业化政策精神,结合本省实际,制订一个推进渔业产业化的政策性文件,以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

舟山渔业产业化的实践与成效

舟山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渔业基地,追溯渔业产业化的历史渊源,早在70年代末,部分渔区学习南斯拉夫的做法,开始向渔业的产前产后延伸,发展渔工商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建办起20多家渔工商联合企业,形成了渔业产业化的雏型。80年代中期,伴随着渔业体制改革和鱼价放开,各地以渔港和水产冷库为依托,组建了30多家群众渔业公司,并以此为“龙头”,实行渔工贸一体化规模经营,渔业产业化初露端倪。进入90年代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目标之后,舟山各地为推进渔业产业化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并形成了一些富有特色的做法,渔业产业化进入了稳定发展的轨道。

(一)扬长避短,培植支柱产业。舟山海岛众多,每个海岛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为使渔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各地注意瞄准市场,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培植支柱产业。如桃花镇依据自己渔业实力和资源条件,实施“远洋搞开发,近海调结构,浅海上养殖,陆上兴加工”的发展战略,把远洋渔业、海水养殖、水产加工作为该镇三大支柱,实行捕养加综合开发,渔工贸一体经营。佛渡乡地处边缘小岛,不到三千人口、二千亩耕地,但拥有一个优良的港湾,该乡以目前拥有200多只网箱的东方养殖有限公司为龙头,积极引进大企业投资,计划筑堤围海,形成万只网箱养殖规模,把网箱养殖作为支柱产业,将佛渡建成“网箱之岛”。

(二)扶优扶强,培育龙头企业。支柱产业是一种龙型经济,龙头是关键。牵住龙头,才能带动龙身,联动龙尾。近几年,全市上下采取“多轮驱动”的措施,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发展渔业产业化的切入点,培植区域性,多层次的“龙头”企业。市政府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第一批选择十个大企业、大公司,作为全市渔业产业化十个龙头,并对它们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实行倾斜,进行重点扶持。普陀区将海水养殖和水产品加工的8个项目列为产业化启动项目,结合项目开发,实施“八龙工程”,使它们成为全区渔业产业化的排头兵。

(三)海陆连接,拉长产业链条。过去,舟山渔业的一个明显弱点是“两头在外,肥水外流”。海洋捕捞,渔民从外海捕来的鱼,大都投售在外地市场;海水养殖,从外地运来苗种,买来饵料,养上来的产品,又到外地出售。产品附加值和转化增值率低,渔民和养殖户只充当“第一车间”,自己得益不多,利益大量流失。在渔业产业化的引导下,不少地方抓住加工这个主要链环,实行海陆连接,利用资源上加工,围绕基地上项目,突出重点抓“龙头”,并注重各个链环的衔接,拓展了渔业产业链的广度和深度。如普陀、嵊泗等地鳀鱼开发取得突破,鳀鱼产量倍增。为了提高鳀鱼身价,他们把前几年卖掉的鱼粉生产设备又买了回来,把闲置废弃的加工设备重新改造好,开发鱼粉生产,发展鳀鱼加工,既保护了渔民利益,又实现水产品转化增值。

(四)外引内联,发展商品基地。商品基地是渔民产业化的基础。各地在建设商品基地中,一方面眼睛向内,筹集民间资金,引导群众投入,或采取股份合作办法,注入建设资金;另一方面,眼睛向外,争取大企业进入基地建设。鸿丰养殖公司兴办欧鳗养殖场,需1200万资金,他们与上海一家打桩公司联手,由对方出资45%,实行股份合作,促成了欧鳗养殖基地建成。岱山县仇江门海涂,长期无人问津。近几年,当地政府出台政策,并承诺“谁开发,谁使用,早开发,多优惠”,还设民警值勤点,保护养殖区,引来了当地和外地养殖户争相投资开发,使当初潮来白茫茫,潮退一片荒的滩涂,成为全县重点养殖基地。

(五)开放搞活,优化资源配置。发展渔业产业化目的在于使资源配置优化,利用集约化,效益高度化。为此,各地着重抓了四条:一是完善渔业股份合作制,推进渔业规模经营。坚持围绕一个项目,培植一个龙头,组合一支队伍,形成一定规模,并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二是加快水产企业转机建制,推进企业集团化经营。全市原有500多家水产企业,通过改制转制,现改组为300多家。企业个数少了,但机制活了,规模大了,实力更强了。目前,全市水产企业已形成国有、股份、企业集团、中外合资、个体私营等多元化组织结构,有20多家大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三是改革滩涂使用制度,推进滩涂流转机制建设。有的地方为解决“有滩无力开发,有力无滩开发,有滩无意开发,纠纷无法开发”的问题,对既有滩涂通过全面规划,统一布局,实行定权发证,有期有偿使用,建立滩涂流转机制。四是扩大向外开发,推进外向型渔业发展。渔业资源的公有性决定了渔业产业化,只有通过向外开发,充分利用国外资源,才能扩大发展空间,提高产业化水平。目前,全市从事远洋捕捞渔船300多艘,中外合资企业45家,水产品出口注册企业70多家,自营出口水产企业8家,国际航线水产运销船45艘。

我市渔业产业化发展经过不断实践和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效,突出的有四条。

一是推进了渔业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为渔民走向市场开辟了通途。当今渔业生产除面临固有的自然风险外,又增加了市场风险。我市渔业组织化程度不高,不少单位规模偏小,实力脆弱,很难抵御这“双重风险”。渔业实行产业化经营,由龙头企业“领航”,一头联系国内外市场,一头联系生产单位和商品基地,把渔工贸、产加销环环相连,形成风雨同舟的“联合舰队”,增强了抵御各种风浪的整体实力。我市兴业、舟水联、桃渔等龙头企业,凭借自身实力雄厚、信息灵敏优势,在近几年国内外市场变幻莫测的情况下,带领大批中小企业和生产单位,结成利益共同体,为广大渔民集群出海,闯荡市场,开辟了通途。许多关联企业和作业单位反映,过去我们分散经营,在渔场和市场上势单力薄,现在“一体化”经营,小船依在大船旁,发展有靠山,利益有保护。

二是提高了渔业比较效益,为发展高效渔业铺平了道路。渔业是基础产业,也是弱质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水产品进入了市场,现在面临的是如何实行渔业生产和加工企业结合,解决水产品价值的增值问题,如何实行渔业产业链向二、三产业延伸,解决渔业生产获取社会平均利润,提高比较效益问题。渔业实行产业化提高了渔业专业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丰富了渔业经济的内涵,有利于三次产业融为一体,通过加工、流通、服务等诸环节,实现多层次重复增值。前几年,我市水产品在市内加工和流通量只占总产量12%左右,大部分以“原料鱼”流入大陆市场,进入城市“菜篮子”,渔民的收益和渔业的比较效益低下。近几年,各地以港口和市场为依托,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既扩大了水产品消化量,又增加水产品附加值,水产品在市内加工,流通量逐步回升。产业化把渔业生产与加工和贸易结合在一起,实行互惠互利,使渔业直接分享到工业利益,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三是促进了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为渔业科技进步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渔业产业化的基本要求是渔业装备现代化、生产手段现代化、生产技术科学化、组织管理科学化。渔业产业化的发展为渔业科技进步注入了强大动力。这是因为“龙头”企业只有用高新技术武装自己,才能发展壮大,提高市场竞争力,它们科技进步的欲望会越来越大;龙头企业实力强劲,在应用科技、发展科技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它们科学技术的水平会越来越高。同时,随着渔业在产业化经营中比较效益的提高,将有力吸引大型企业介入,吸引社会投入,促进了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流动和组合,提高了渔业整体科技水平。我市普渔集团、兴业公司等企业分别引进日本“黑字还流”资金,采用中外合资方式,发展远洋渔轮、现代水产加工企业,对全市渔业科技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和幅射力。

四是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建设,为解决渔区剩余劳动力拓宽了门路。渔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促进了渔业与工业、渔场与市场、渔区和城市连接,成为联系城乡的纽带,它一方面按市场取向组织生产,为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加工资源,促进了加工业发展,进而带动了商品流通、交通运输等二、三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渔业二、三产业发展,使城镇的技术、人才、信息等更多地流向渔业,城乡生产要素结合,促进了渔区集镇建设,提高了渔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融合速度,为促进渔区剩余劳动力向多产业转移拓宽了门路。近几年,全市崛起了8个渔业新镇,渔区有近万个剩余劳动力进入集镇的工业、商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

从连家渔船发展到集团公司的思考

欧诗漫集团前身是1968年通过对连家船渔民的渔业社会主义改造组建的雷甸水产村。该集团公司以水产养殖为基地,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赶超国内企业为目标,以优质高档产品和良好的管理为依托,实行多元化合作,多形式经营,跨行业发展,内外贸结合,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渔业产业化之路。目前集团公司拥有总资产1.2亿元,自有资产8400万元。1996年公司工农业总产值10402万元,比1995年增长105.6%,利税1106万元,比1995年增长120%。

一、因地制宜,探索路子

公司利用水面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在发展渔业生产的同时,学习外地经验,于1968年开始插育珠蚌。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育珠技术,突破了三角帆蚌的人工繁殖技术,育珠生产迅速发展,至1981年公司珍珠年产量达到281.9公斤,产值达137.8万元,占当年公司总收入159.8万元的86.23%。

1988年后,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珍珠价格暴跌,育蚌生产受到严重的挫折。对此,公司领导分析形势,正确决策,逐步把工作重点转向抓珍珠系列产品开发。先后创办了3家以珍珠加工为主的工业企业,1家中外合资企业。研究开发了洗涤、护肤、美容为主的珍珠化妆品系列、珍珠珠宝首饰系列、珍珠医药保健品和药品系列等100多个品种,产品畅销国内外。通过开发珍珠系列产品,有效地促进了公司经济的发展,公司珍珠和珍珠系列产品总销售收入占全公司总收入的70%以上。

二、依靠科技,建好基地

公司在河蚌育珠初期,大部分的插种河蚌没有形成珍珠。为了攻克河蚌育珠的技术难关,公司抽调了几名有文化的青年渔民,于1972年组成科研小组,在现任公司总经理沈志荣同志带领下,经过十多年的艰苦探索和研究,终于从试验结果中分别摸索到最佳数据,并根据试验成果及时改进操作工艺,珍珠的产量和质量随之大大提高。

在进行提高育蛛质量试验的同时,经过6年的反复实践,外荡网箱大规模人工繁殖三角帆蚌于1976年在国内首次获得成功,为公司搞好珍珠生产基地,开发珍珠系列产品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82年爆发蚌瘟病,为了揭开蚌瘟病的奥秘,挽救面临夭折危险的育珠生产,公司投资20多万元添置了各种科研仪器,充实科研力量,于1983年成立了德清珍珠研究所。研究所在上海医科大学的协助下,整整化了8年时间,经过大量的科学实验和基地生产实践的验证,确定蚌瘟病由病毒所致,并摸索出一套三角帆蚌“蚌瘟病”综合生态防治技术,使育珠蚌的成活率达到90%以上。1990年蚌瘟病研究课题顺利通过部级鉴定,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从此,公司珍珠生产、提高质量有了保证。

三、深化加工,滚动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司领导班子认识到公司发展不能再靠单一的养殖生产,而要多种经营,优化结构,合理配置资源。他们通过市场调查,看到了开发珍珠系列产品潜力巨大,在1981年创办了浙江珠丽化妆品厂,生产“珠丽”牌珍珠系列化妆品,先后研究开发了洗涤、护肤、美容等8大类多个市场适销的珍珠系列新产品,在全国各地建立和形成了200多个销售网点,并在此基础上组织了中外合资浙江欧诗漫特种化妆品有限公司,年销售收入达3000多万元。

1984年,公司创办了珍珠首饰厂,利用本公司和雷甸等地生产的珍珠,加工珍珠项链、耳环、戒指、手镯、领带、表带、鸡心等珍珠饰品投放市场,深受国内外客商的厚爱。

公司在浙江医科大学的配合下,对珍珠层粉和珍珠粉的药理性能和临床效果进行研究,于1988年创办了生产珍珠层粉和纯珍珠粉的浙江医科大学药厂雷甸分厂。1992年投巨资对分厂进行技术改造和厂房搬迁,组建了欧诗漫医药保健品厂,进一步研究开发了龙珠含片、洋参珍珠丸等医药保健产品。1994年又在医药保健品厂的基础上,建成了专业制药厂,专业生产珍珠系列医药保健品和药品。在开发珍珠系列产品的基础上,公司不但积累了资金,同时也积聚了人才和科技。公司在上述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其他各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四、重视人才,增强后劲

企业要发展、上规模、上水平、上等级,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人才,为求经济发展,公司十分重视智力投资和人才培养、引进。1983年公司定向选送2名高中毕业生到浙江水产学院学习,1986年公司向德清县职业高中投资办学,并与该校商定,凡未考取高中的公司职工子女,均可由公司推荐进职高读书。1984年又与浙江农业大学等单位联合投资创办华夏乡镇企业学院,定向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公司还先后在杭州大学、浙江大学、浙江水产技术学校、中国医科大学等定向培养大、中专学生,公司形成了未经职业高中培训或高中未毕业者,不得参加公司工作的制度。

随着珍珠系列产品的不断开发,愈来愈需要各方面的专业的人才。近年来,公司通过多种招聘渠道,从省内外引进药剂师,精细化工专业工程师、懂经营会管理的经济师、会计师、公关营销等30多名中、高级专业人才,同时直接从省内外大专院校招聘毕业生几十名,充实到公司生产、技术、营销第一线。

公司领导从创办实业中尝到了甜头,也从创业中悟出了道理。企业要发展,必须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走产业化道路,提高规模效益,使企业摆脱庭院作坊式的小农经济意识,依靠科技进步,向现代高科技方向发展,建立良好的信誉和名牌产品。

标签:;  ;  ;  ;  ;  ;  ;  ;  

渔业产业化研究(书面发言)_渔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