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宜昌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建议
●中共宜昌市委党校课题组
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2017年以来,中共中央以及湖北省委和宜昌市委分别就加强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出台了改革及实施意见,提出要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当前,宜昌传统化工产业向精细化工转型、汽车医药制造等新型产业的培育壮大都需要一支强大成熟的产业工人队伍提供支撑。在宜昌经济转型升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打造一支高技能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意义重大。
一、基本面——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随着宜昌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产业工人队伍发展逐步壮大。最新关于产业工人范围的统计显示,截至 2016年底,全市共有产业工人58.53万人,占全市职工90.3万人的64.8%,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其中男性占总人数的80%,技能劳动者总量增加到25.2万人、高技能人才(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达1.86万人。结合分析研究,全市产业工人队伍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新生力量增加
不同于传统的农牧业,当前产业工人队伍中,新生代产业工人的总人数占比不断增加,特别是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新生代力量占比超过中年人,一批80后、90后加入了产业工人队伍大军,为产业工人队伍注入了新鲜力量。
(二)整体素质精进
由于各级党委政府、企业和工会组织在产业工人队伍中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以及新生代农民工的融入,工人队伍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政治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增加,整体素质不断精进。产业工人队伍中拥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2.5%,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也不断增加,一批“两代表一委员”以及国家级、省级劳动模范不断涌现,其中“的哥”王华君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
1833年(道光十三年)林则徐在名为《江苏阴雨连绵田稻歉收情况》的奏稿中说:“尽职之道,原以国计为先,而国计与民生实相维系,朝廷之度支积贮,无一不出于民,故下恤民生,正所以上筹国计,所谓民为邦本也。”将“国计”与“民生”,“朝廷”与“恤民”相提并论,认为恤民才能富国,富国才能强国。林则徐的爱国主义情操,饱含着可贵的民本思想。这种思想,既体现在大有作为叱咤风云的时期,也体现在饱受打击的逆境之中,如《致潘芸阁河帅书》。
(三)收入保障改善
当前,宜昌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与全市产业发展前景、企业用工需求等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相比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矛盾:
二、制约点——问题与矛盾
得益于全市经济总量不断提升、执法部门执法力度不断加大,产业工人的权益保障现状全面好转。据宜昌市统计局统计,2017年宜昌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50498元,较2016年增加7%,“五险一金”缴纳人数逐年增长,全市80%以上的工人参加了医疗保险或养老保险。
实践类课程的改革,是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是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技能训练、教育见习、实习等,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及创新反思能力。这一类课程,学生都能勤于动手、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及创新能力。
(一)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基于营口港所需的英语人才现状展开调研,探讨如何改革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即如何将公共英语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建立与专业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二)育人与用人的矛盾
着眼宜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全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现状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打造一支符合宜昌产业发展需要的产业工人队伍,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例如,当电力系统因为某种原因导致了故障之后,相关工作人员要在第一时间内和上级进行报告,其内容包括:跳闸断路器的时间与现象,继电设施的基本情况等,发生特别重大故障的售后,还要将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信息加以披露[3]。
(三)企业管理与工人权利的矛盾
当前,不少企业高度崇尚严格管理、家长作风、加班文化,在按时发放工资、依法支付加班费、带薪休假、人性管理等方面做得不够,同时受职业发展前景的限制,不少工人特别是年轻工人的企业荣誉感、职业归属感不强,中年职工基于养家糊口的心态乐于准点下班、淡于技术创新。导致一方面,企业认为队伍“难带”,另一方面工人确信企业“太抠”,劳资纠纷多发频发,员工整体流动性较高。维护工人权益的各类配套保障政策也有待进一步完善,产业工人维权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较高。劳资关系的矛盾凸显了产业工人成长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四)政府意愿与社会认可的矛盾
各级党委、政府致力于发展实体经济、实施中国制造战略,纷纷出台加快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相关意见,意在打造一支高技能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以更好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但调研显示,不少工人特别是年轻人进厂务工的意愿度不高,工作中吃苦精神缺乏、“骑驴找马”的现象比较严重,产业工人因工人这一身份在婚恋、收入、职业发展方面受阻,导致获得感不强,社会上不尊重劳动工人的各类现象时有发生,工人没有前途的价值观念挥之不去,政府意愿与社会认可的矛盾牵掣了产业工人队伍的成长。
当前,全市产业工人在质与量的方面与经济发展需求不适应,供给与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产业工人整体数量偏少。一是“用工荒”现象依然存在。宜昌市整体上属于劳务输出地,每年有大量务工人员基于薪酬原因习惯于外出就业,导致本地企业出现“用工荒”现象,如宜都市50%以上的农民工在外地务工。二是纯粹产业工人少。在本市就业的务工人员中存在大量的季节性农民工、临时务工人员,纯粹的产业工人数量比较少,例如调研数据显示,枝江市务工人员中农民工占比达67%。另一方面,产业工人整体素质不高。在本市就业的产业工人队伍中普工多、技工少,目前市场能够提供的数控机床、机械设备操作工、电工仅占需求总量的20%左右,技工荒的问题普遍存在。如当阳市产业工人约10.5万人,高技能人才仅0.52万人、省首席技师仅2人,产业工人中高技能人才匮乏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市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型产业培育。
三、突破口——对策和建议
一是企业自主培养意愿低。虽然各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用工需求比较迫切,但是限于经营理念、眼界格局、成本控制等因素影响,用人单位自主培养产业工人特别是高技能技术人才的意愿度不高,热衷于通过高薪聘请、“挖墙脚”等方式直接引进熟练技能人才。由于企业培育产业工人主阵地的作用未能完全有效发挥,导致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成长缓慢。二是技校培训与市场需求脱节。应该看到,各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培训与市场用工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大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倾向于升读大学或前往外地就业。调研发现,宜都市职业技术中心年招录新生约700人,毕业时其中400人选择升读大学,其余300人中有200人外出就业、另外100人留在本市就业,而选择进入本地企业就业的学生因实务能力缺乏也未能直接转化为市场需要的技能人才。
(一)浚源:产业发展和队伍建设要协同发力
产业发展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两者犹如鱼水,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必须有效统筹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是要发挥产业带动的基础作用。强大成熟的现代产业工业体系是催生产业工人队伍发展壮大的经济土壤,没有强大成熟的产业工业体系,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建议立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围绕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与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力推进传统化工向精细化工转型升级、推进先进制造业技改项目高速实施等,着力打造一批产业链、形成若干产业集群,全面扩展就业空间,为产业工人队伍发展壮大培育土壤。二是要树立服务产业的发展理念。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不能毫无方向,必须牢固树立为产业发展服务的理念,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方向必须要聚焦到当前正在转型的传统产业、正在培育的新型产业上来,切实通过锤炼打造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产业工人,以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努力实现产业发展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互动。
(二)铸魂:信念教育和舆论引导要同步推进
一是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理念,建议落实“第一书记”派驻非公企业制度,在车间、班组一线设置党支部、党小组,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进一步提升党组织在工人中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工人队伍内部定期组织开展“五星级”党员、党员技术能手等模范典型推荐评选活动,并采用工人兄弟熟悉的表达方式向他们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先进典型事迹、职业道德及技能知识,以全面提升产业工人思想境界,促进产业工人全面发展。二是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建议工会、人社、广播、广电等部门深入挖掘市内产业工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并制作相应的纪录片、宣传片全方位宣传他们的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先进事迹。创新方式组织开展“宜昌工匠”、宜昌劳模的评选、表彰、宣传等系列活动,在产业工人队伍中营造“劳动最美、奋斗最美”的思想观念,稳定产业工人有技术、有智慧、有品德、有前途、有地位的心理预期,努力让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蔚然成风。
(三)提能: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和工人能动要多管齐下
培育技能过硬的产业工人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和工人能动作用。一是强化政府推动作用。建议市场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以严的执法环境倒逼企业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产品质量。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定期就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专业设置状况进行有效评估、合理调整,有效解决技校培训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探索实行职业院校教师停薪留职进入企业进行有偿挂职、企业技术能手进入职业院校有偿授课制度,推动理论资源与实务资源互通共享。二是发挥企业主动作用。充分发挥企业作为产业工人技能培育的主阵地作用,引导企业开展多层次、经常性的岗前培训、岗位练兵、师徒结对帮扶、劳动和技能竞赛等活动,鼓励企业设置职工创新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产业工人自我成长搭建平台。三是激发工人能动作用。引导企业推行产业工人技能人才以技术入股,在工资增长、职务晋升方面优先考虑取得技能等级考试的工人,扩宽技能人才的职业晋升通道,全面激发产业工人立足岗位刻苦专研技能的内生动力。
(四)强基:权益保障与扶贫解困要并驾齐驱
一是要健全权益维护机制。严格落实职工工资平等协商、正常增长、支付保障、职工带薪休假等各类工作制度,建议在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人就业集中的行业全面推行用工上岗登记、企业工资支付专用账户管理、用工结束注销登记制度,并组建相应的网络系统进行精准管理,切实将双方权利义务履行情况置于工会、人社等部门监管之下并赋予证据功能,对拒不承认用工事实、拒不发放工资、拖欠工资社保、拒不缴纳社保的企业进行处罚,着力解决工人权利弱势的问题,全面保障产业工人各项经济待遇落到实处。二要全面提升社会地位。建议将高级产业技能人才纳入党管人才的范畴,注重从一线产业工人中特别是技术能手、一线劳模中推荐选拔“两代表一委员”,探索实施工人乘坐公交票价优惠、工人文化宫向工人长期免费开放等工人看得最清楚、感受最深刻的具体举措,让工人增强改革获得感、找回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三要着力帮扶解困。建议加大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的帮扶和保障力度,统筹解决好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产业工人的婚恋交友、住房、户籍、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等现实问题,逐步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均衡化、推进农民工就地市民化、产业化,实行困难职工参加技能评定考试免费制度,以更好地解决产业工人后顾之忧,让更多产业工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本文系中共宜昌市委党校2018年度重点项目“宜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政策研究”(项目编号:2018DXZD03)的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杨成珍、高青、方康、陈卓、胡晓玲。
责任编辑/姜 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