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当务之急_创新教育论文

创新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当务之急_创新教育论文

创新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紧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创新教育的意义、特征及其功能

“创新”一词最初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他认为社会的发展总是由一种社会经济体系发展到另一种社会经济体系,其根本原因在于经验体系内部的创新运动所推动的。后来创新这个词的内涵和外延被扩大了,现在广泛用于各个领域,如企业创新、技术创新、文艺创新、管理创新、教育创新、知识创新以及思维创新等等。

众所周知,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运用的基础之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植根于教育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离不开教育对它支撑。因此要全面提高我国全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从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

现在的中小学生,在五、七年、十几年以后,将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国家在本世纪前半叶的首要任务和宏伟目标主要要由他们这一代人去实现,这是今天基础教育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创新教育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首先,创新教育所追求的是一种超越式的教育。在价值观的取向上,传统教育坚持追求“昨天”的文化精华和辉煌成就,而创新教育坚持追求“明天”的理想,从本质上培养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其次,创新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创新社会和市场经济要求每个人成为自主命运的主体,这就决定了创新教育必须将学生培养成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和竞争大潮中,自主确定自己的位置,善于可持性发展与自我完善的人。第三,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这种教育努力塑造健全、理想化的人格,并强调人格发展的特异性,坚持探索,不随大流,不轻易从众的独立人格,对陈规旧习持批判的态度。但能博采众长,经过独立思考,坚持己见,独树一帜。第四,创新教育是一种尊重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的教育。创新教育不设一个统一的创新目标和任务,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各自的兴趣爱好特长,在创新要求上制定不同的目标,使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发挥各自的创新才能。

现在世界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创新教育,因为创新教育具有几个特有的功能:一是创造性功能。创造就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创新教育虽然要在过去的基础上进行,离不开传统教育提供的知识、技能背景,但它不是传统教育的简单延伸,而是在批判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创造。创新教育就是在这种批判、继承、创新的过程中,通过调查研究、实验总结、鉴定评价,出新的思想理论、方式方法,造就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要求的那些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管理制度等等。二是激励性功能。创新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成就。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一项新的研究成果,给人以极大的精神享受和鼓舞,成果的价值越高,激励的力度就越大,从而产生的心理效应也就越强。教育创新是种高智力活动,对学校中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现代化,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三是自主意识功能。创新教育是师生员工个人或集体在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活动过程中迸发的思想火花及其实践结晶,这是无先例新事物,是师生在自主意识的驱使下干出来的。一个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强、干劲足、好奇心大、探索问题心切,他的创新意识就越浓,创新精神就越旺盛,出创新成果的机率就相对高一些。创新贵有自主意识。四是批判性功能。创新教育要求人们不唯上、不唯书、不唯众(人云亦云),这是批判自己身、心和行为习性上的某些缺点和弱点,如思想懈怠、不求进取、因循守旧、消极被动、手笨脚懒以及无所作为或简单、机械地模仿、抄袭等等。这些东西与创新是无缘的,要有勇气敢于批判、逆反,实质在于创新。

二.创新教育基本内容及其对传统教育的传承和超脱

创新教育不是平地起高楼的空中楼阁,它与传统教育有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是传统教育的传承、超脱。世界上不少国家特别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灿烂辉煌,内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精粹,许多内容被运用到现代教育中来,甚至实施创新教育也可吸收它的某些思想和方法作为启迪创新灵感。我国的传统教育在世界教育史上不仅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其内容的精华部分无与伦比。如:“温故而知新”——孔子语,是讲新思想、新知识要在旧知识基础上产生出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语,后人概括为“举一反三”,是讲知识可以迁移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载,是讲教师教学要引导学生,不要牵着学生被动地走;教学要培养学生坚强意志,但不要强制、压抑;要启发学生思维,不能代替学生作结论。这三句话的核心思想——学生主体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相长”——《学记》载,这个思想是我国古代朴素系统观的表达。“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语。后人概括为“学贵生疑”。这种无疑→有疑→无疑的思维过程,正是“创新思维”活动,正是今天思维科学着力研究和强调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上述廖廖几例给我们的启示:理解传统教育并不只是完全过时的、陈腐的一面,而是需要加以摒弃、改造,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我们现在的中小学教育领域许多东西是应该批判、摒弃的,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困绕,尚未超脱,应着力变革,加强实施创新教育的力度。创新教育一般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创新意识的教育。创新意识是指崇尚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简单地说,就是渴望创新。有了这种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驱使,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新潜力,释放学习、探索、创新激情。有人说,创新产生于激情驱动下的自觉思维。创新思维是产生于热情、追求、奋斗和奉献所产生的积极的、自觉的思维。例如,研究化学的人很多,为什么偏偏是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规律?据说他做梦都渴望把元素排列成一张有规律的表格。爱迪生由于强烈的创新意识,非常盼望发明电灯为人类服务,所以才能在上万次实验失败后仍然坚持不懈,最终获得成功。当然,中小学的创新教育不比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有其特点,后面再谈。第二,创新人格的教育。创新人格包括创新情感和创新个性。前者是创新的动力,后者是创新的支撑。有了这种创新人格,才有远大理想、坚强信念、诚挚热情、勇敢笃志、坚韧不拔以及一丝不苟的精神。这是创新人格的主要品质。第三,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指创新者操作的技能,如创新思维的能力、创新信息加工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以及创成果的物化能力等,其中创新思维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

创新思维是指在探索、研究某个问题时提出新思维、新理论、发明新方法、新手段的一种思维活动。创新思维具有几个明显的特征: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体系、新颖灵活的灵感和带有一定的风险性。这种创新思维能力,保证学生能顺利地解决对他们来说是从未有过的、崭新的问题,高水平的、灵活的掌握知识,并能使知识广泛地迁移运用,举一反三。创新教育必须着力培养学生这种思维的能力。有了这样的思维能力,其他方面的创新能力就迎刃而解了。

三.创新教育在中小学的实施

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各个方面应大力开展创新教育活动。

1、中小学创新教育目标的设置

中小学教育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它要因人而异,实行弹性目标。有人提出中小学创新教育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也是最低层次的目标,是相对于自己而言的创新,是指学生使用自己以前从未使用过的方法创造出的新事物,但却是其他学生和社会上已经有的了;第二个层次的目标,是相对于全体学生而言的创新,是指学生使用了同年龄组甚至同教育阶段(小学或中学)的其他学生以前从未使用过的方法创造出的新事物,但却是社会上已经有的了。这两个层次的创新对社会并无现实的价值;第三个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的目标,是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的创新,这种创新具有社会性的价值。由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能力、条件的限制,对于他们创新教育的目标,应以第一个层次的创新为核心,以第二个层次的创新为奋斗目标。

2、中小学创新教育的几项主要举措

首先,教好、学好基础知识。由于创新不是凭空想象的活动,只有插上知识翅膀,才能“天高任鸟飞”。这个知识不是死记硬背的条条、结论,而是创新的知识。创新知识从何而来?要有两个条件:一个扎实的书本上的基础知识;二是创新的思维。创新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运用创新思维,举一反三,发现和创造新知识。如果只有基础知识,而不去与实际联系,不作进一步思考,这种知识只能是死的、没有生命力的知识。但是,如果只有想象力而无扎实的基础知识,这种想象只是幻想、空想。可见,基础知识与创新是密切关联的。

其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前面讲过,创新意识就是强烈追求“创造前所未有事物”的渴望。中小学生对创新人才是高度崇拜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条件的在专题创新课程中,用典型、生动形象的创新人物及创新事例启迪、激发学生的创新渴望,碰撞他们的创新思想火花,从小培养他们创新欲望。

第三,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多种思维形式中的一种,是指思维主体(思维者)从各种不同方向、角度、层次进行思考,以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它是辐合思维(或称集中思维、收敛思维)的对称,具有多维性、变通性等特点,它是创新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这种形式思维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一是能提高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二是能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三是能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四是能使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发现问题和认识问题。

第四,培养学生好奇感。“思维始于惊奇”。(亚里士多德语)我国古代一位有名的能工巧匠——鲁班,有一次上山打柴,手被草划破皮,鲜血直流,如是引起他好奇心,为什么别的草划不破皮呢?他通过仔细观察划破他手皮的那棵草,发现草叶的两侧长有排列整齐的尖刺,引起他的创新灵感,创造出人类第一把锯子。教师上课如能在课的开端先面向全班学生提出一个与本堂课内容有关的奇特问题,这样学生听课时思维就活跃起来了。因为,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去发现新知,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这里开始的。

第五,培养学生勇于向教师质疑问难。学生学习要能从教师讲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向教师质疑这是很不容易的,反映学生理解某个问题超越了教师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水平。在这样情况下,教师应从内心高兴自己学生的成长;质疑问唯好学生本人当然首先要有勇气、敢字当头。郑板桥是众所周知的奇才,据说,有一次老师领他郊游,见桥下水面上浮飘着一具少女的尸体,老师信口溜了一首打油诗:“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郑板桥不以为然,向老师发出一连串的问题:老师,您怎么知道她是16岁?怎么知道是风俗吹落小桥的?又怎么知道她有三魂、还有七魄?老师说你问的很好,能不能给我修改一下?郑板桥沉思了一下说:“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白面泛波涛。”老师频频点头,连声称赞“改得好”!这个故事说明了:郑板桥幼时读书勤善于思考,不盲目信教师,勇于质疑问难;同时也说明了教学民主的老师对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活动作用是很大的。

第六,小心翼翼地对待学生的标新立异。标新立异就是逆反“常态”、“常范”的事物,往往被人视为“出风头”,由于这种习惯势力,束缚、压抑着学生创新思维活动和创新能力发展。青少儿学生由于传统观念稀薄和社会阅历浅,思想上条条框框少,常常“想入非非”,易于迸发创新思想火花,喜欢标新立异,教师要破除“师道尊严”,热情诱导、扶植学生那些含有创新价值的标新立异。

第七,教育学生善与他人合作。联合国教科书组织号召21世纪教育学生“四会”(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和学会生存)之一的“学会合作”,即学会与他共事。今天的中小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处于优越的地位,娇生惯养,又无兄弟姐妹一起生活,形成了一些缺点和弱点,如合群能力较差。还需要学校、家庭、老师、家长要多创造一些条件让孩子多与他人合作、共事、一起活动,在交往中产生真挚的感情、真诚的态度、开朗的性格、合作的精神、从众的行为以及培养为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探索、争辩的能力和习惯,这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分有益。一个独来独往、思想闭塞的人思维容易迟钝、僵化,难于形成创新能力。

标签:;  ;  ;  ;  ;  

创新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当务之急_创新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