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先德后日”战略与中国抗日战场(1941-1945)

美国“先德后日”战略与中国抗日战场(1941-1945)

黄正柏[1]2005年在《读《战时美国大战略与中国抗日战场(1941—1945年)》》文中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战时盟国领袖如罗斯福和斯大林都曾对此作过高度的评价。然而战后在相当长的时期中,这一点并没有成为人们广泛的共识。国外学者在一定程度上论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地位和贡献,但总的来说估计不足,有人甚至加以否认。

韩永利, 张士伟[2]2010年在《二战期间美国战争资源的对外投放考察》文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对欧亚非反法西斯的主要战场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资源投放。这种"投放"是根据美国国家根本利益受到威胁的程度而逐步推行的,同时也受到美国战时"先德后日"战略的制约,因此在规模上因战争阶段和战场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美国的"投放"是推进反法西斯盟国之间合作的重要纽带,会同各盟国的战时努力推进了战争胜利进程。美国利用"投放"获得了最大的战时战略利益,也达到了获得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主导权的目的。

方伟[3]2014年在《论太平洋战争时期中美英三国在缅甸战场的合作与分歧》文中研究说明缅甸战役是中美英三国在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后第一个协同作战的军事行动,但是由于中美英三国之间的国家利益、战略目标、缅甸对中美英三国的厉害关系的不同,三大盟国在缅甸战场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所以缅甸战役也是盟国在抗战时期存在分歧最多最激烈的一次行动。本文主要就是对三国在缅甸战场的合作与分歧做出详细的论述。本文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盟国在第一次缅甸战役期间的合作与分歧。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入侵缅甸,面对着日本的侵略,盟国却在缅甸防卫问题了发生了严重的分歧。首先是英国政府为了维护其在缅甸的利益阻挠中国军队入缅作战;其次是中国远征军的指挥权问题;最后是战略问题,英国面对日本的入侵,采取的是撤退战略,中国采取的是小心谨慎的策略,而史迪威主张进攻。最终由于盟国的分歧,导致了第一次缅甸战役的失败。本文第二部分论述了反攻缅甸问题的提出与搁浅,第一次缅甸战役失败后,重占缅甸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反攻缅甸成为盟国讨论的重要话题,1942年7月和10月,史迪威和中国政府相继提出了反攻缅甸计划,但是英国政府从战后对缅甸的殖民统治上考虑,在反攻缅甸问题上很不积极,最终导致反攻缅甸问题的搁浅。本文第三部分分析了1943年盟国反复讨论反攻缅甸问题。1943年盟国召开了几次重要会议商讨反攻缅甸,英国总是找各种借口阻挠反攻缅甸计划的实施,美国出于“先欧后亚”战略的考虑,不断向英国妥协,而此时蒋介石参加反攻计划的前提是两栖作战,而英美在没有两栖作战的配合下,蒋介石也拒绝实施反攻缅甸计划,这导致反攻缅甸战役一拖再拖。本文第四部分主要讲述了盟国在缅北反攻战役实施过程中的合作与分歧。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率先发动了缅北反攻战役,但是由于驻印军无法抵御日军的抵抗,罗斯福多次致电要求蒋介石让云南军队入缅参战,蒋介石迫于无奈,被迫全面实施缅北反攻战役。

胡德坤, 韩永利[4]2005年在《中国抗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开辟了道路》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四大主战场之一,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国之一,中国不仅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之一,而且还有力地支援了盟国在各战场的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指出:“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

户涛, 王志军[5]2008年在《二战前后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文中研究指明二战时,德国"闪电战"攻势凌厉,法国败亡,英国岌岌可危,困守英伦三岛,德国在大西洋上对美国造成了直接威胁;日本蓄意南进,太平洋地区的局势十分紧张。为了应对东西方的双重威胁,促使美国政府不得不重新考虑和调整其世界战略。

张文禄[6]2011年在《二战初期中共认同“先欧后亚”战略原因论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41年3月,美英正式提出"先欧后亚"战略。此时,中国独自抗日已将近四年时间。"先欧后亚"战略的提出,意味着中国还将承担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大部分任务。国民政府对此战略提出了强烈抗议。但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对世界局势、中国抗战的艰巨性、未来中国和世界关系、苏联的"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等的认识,对该战略持肯定态度。

时晓明[7]2011年在《试论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对华援助减少的原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期,在中国独立作战的不利形势下,苏联给予中国道义上支持和大量军事援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和勇气,改善了中国抗战武器装备落后和匮乏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由于要把主要精力用来对付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对华援助曾一度减少。集中主要力量用来解决主要矛盾——对付法西斯元凶德国,是苏联一度减少对华援助的起因和最主要的原因。此外,《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苏联"先欧后亚"("先德后日")大战略的实行、美国对华援助的增加,中苏关系一度趋冷等变故,也是导致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对华援助减少的一系列因素。当希特勒德国被苏联打败后,中国抗日战争后期,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对日作战。这对加速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和中国抗战取得最终胜利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读《战时美国大战略与中国抗日战场(1941—1945年)》[J]. 黄正柏. 世界历史. 2005

[2]. 二战期间美国战争资源的对外投放考察[J]. 韩永利, 张士伟. 世界历史. 2010

[3]. 论太平洋战争时期中美英三国在缅甸战场的合作与分歧[D]. 方伟. 安徽大学. 2014

[4]. 中国抗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开辟了道路[J]. 胡德坤, 韩永利. 当代韩国. 2005

[5]. 二战前后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J]. 户涛, 王志军. 黑龙江史志. 2008

[6]. 二战初期中共认同“先欧后亚”战略原因论析[J]. 张文禄. 广西社会科学. 2011

[7]. 试论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对华援助减少的原因[C]. 时晓明.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文丛第六辑. 2011

标签:;  ;  ;  ;  ;  ;  

美国“先德后日”战略与中国抗日战场(1941-1945)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