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教育经济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_经济学论文

20世纪中国教育经济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_经济学论文

20世纪中国教育经济学发展的回顾与前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经济学论文,中国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经济和教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础。因此,没有哪个世纪像现代社会如此关注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而且事实上,也没有哪个世纪像现代社会中的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有如此密切的关系。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20世纪在全球范围内被引起高度的重视,教育由滞后跨入超前发展,并由此诞生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教育经济学。它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学术研究领域,拓展了教育学和经济学的视野。

在我国,有关教育经济的思想早已有之,但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教育和经济迅猛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这世纪之交,回顾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总结这门学科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分析学科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揭示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我国教育经济学通向21世纪的重要一步。

一、20世纪中国教育经济学发展概观

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于世界学术之林,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教育经济思想的逐步演变和系统化的结果。在我国古代,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发展教育是使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的条件之一,就有教育经济思想的萌芽。帝国列强入侵中国,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后,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魏源、龚自珍等也看到了教育对改良社会、国家富强的作用。洋务派张之洞等人提倡“新教育”——“西学”,提倡学“西艺”,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自强”和“求富”,在客观上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清末维新运动的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也都看到教育是国家富强的根本,认为教育不良是中国软弱的主要原因。梁启超认为:“中国之衰弱,由于教之未善”(注:梁启超:《学校总论》,见《梁启超文选》(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25页。)。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建议,仿照德、日学制,把书院嗣堂的公产作为学校的公费,提出国家也应大量筹集教育经费,并“鼓励绅民,捐创学堂”。由于历史和阶级原因,维新运动以失败告终。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孙中山、蔡元培、黄炎培等人都提出了发展教育促进国家富强的主张,提出了“实利教育”、“实业教育”、“普及教育”“职业教育”等主张。孙中山谈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时认为,要普及教育必先“治本”,即要先用革命的方法推翻阻碍经济发展的势力,教育普及才有可能。而要使可能变为现实,“凡在自治区域之少年男女,皆有受教育之权利,学费、书籍,以及学童之衣食,当由公家供给”(注:孙中山:《地方自治开始实行法》,见《孙中山全集》第五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20页。)。蔡元培1912年把实利主义教育列为宗旨之一,说:“实利主义之教育,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固以当务为急者也”(注:蔡元培:《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见《蔡元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黄炎培等职业教育家们认为,随着工业日渐发达,工厂日多,职业教育必然要得到不断发展。他们把职业教育作为解决生计问题的根本,看到了职业教育在发展生产和解决生计上的作用。

“五四”运动和马列主义传入中国,给中国的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出现了新的契机。不少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如李大钊、鲁迅、陶行知等对教育与经济的作用、教育与生产发展等都发表了有价值的论著。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关于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论述。他在1918年3月主编的《学生杂志》中提出了“如何可费最少精力而举最大效果”的思想。在其所著《新教育大纲》中,提出了教育是“社会所需要的劳动领域之一,是给予社会的劳动力一种特殊的资格的”。他强调“科学于社会主义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他深刻地指出:“一般的学校,无论是高级,是中级,是小学,都是社会的劳动领域,当赋予劳动力以特种的资格的地方,就是使单纯的劳动力转变到特殊的劳动力的地方。”杨贤江认为,在现代生产条件下,实施知识技能的教育是社会“生产组织自身的必要”,“在工业生产上,不学无术的人与多少会读写的,他们的能力是迥乎不同的。……故当今日,读写的能力,乃是工作本身的要求”,“资产阶级迫于生产组织自身的必要,不得不向劳动阶级也施教育了”。杨贤江还看到教育“受制于经济”,“受制于政治”,并大声呼吁“要力争增加教育经费,使学校各项教育设备臻于完备,反对军阀官僚以任何名义减少或挪移教育经费”。杨贤江关于教育经济思想的精辟论述,是很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的。

我国进步教育家古楳在中国教育经济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他在1934年著的《中国教育之经济观》一书中,用经济观点充分阐述了中国的教育问题,并准备写一部《中国教育之经济学的研究》,首先提出了教育经济学的概念,古楳的教育经济思想主要表现在:1)教育者应具有经济观点。提出要先了解“中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要明确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决定教育应如何去办。2)发展生产要重视人才。他提出,发展生产“最难求的是人才,是真人才,是学识经验兼容的人才,是以事业为前途肯奋斗耐劳的人才,是工业人才”。3)要注意研究教育成本。提出“学生费用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研究的目的是:“(一)使家庭父兄知道培养一个子弟要准备多少钱;(二)使办教育者知道现在的学生家庭负担有多重;(三)使学生自己也可和他人比较,知道自己用钱多还是少;(四)使研究者更可籍此推论国民的经济能力和今后教育发展的关系”。4)办教育要讲经济效率。古楳提出:教育者在教育领域要注意提高经济效率,应当在经费、劳力、时间与机会方面谋求最小限度的浪费,在生产的效能与事物的利用方面取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果。5)受教育要具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古楳用大量的调查材料说明,在人民没有能解决吃饭问题的情况下,就无力受教育。提出办教育要量经济之力而行的思想。古楳的教育经济思想构成中国教育经济学的早期雏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经济和教育事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中国教育科学奠定了理论的基础,提供了充分发展的阵地。当教育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在60年代初在西方形成之后,由于当时的特殊环境和比较封闭的状态,没有在中国经济学界和教育学界引起注意和重视。直至1965年在《人民日报》上才发表了第一篇介绍教育经济学的文章。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这一刚刚开始的教育经济学的学习、探讨工作又被扼杀,使教育经济学在西方蓬勃发展的十年,成为中国教育界对其一无所知的十年。这是在中国开展教育经济学研究非常迟缓的主要原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的经济和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随后教育被确定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为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社会环境。1977年到1979年的三年,在全国各报刊上发表了数以百计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的关系的文章、译著,介绍了国外教育经济学的一些材料。在1979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上正式提出要建立我国的教育经济学。1980年8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工作交流会,于光远、许涤新、董纯才等著名经济学家和教育家,在会上倡导建立我国的教育经济学。1981年8月由刚成立的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筹备组,在北京举办讲习班,由华东师大邱渊教授首次在我国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和前苏联教育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和基本内容。此后,陆续出版了一批译著、论著和教材。1984年9月中国教育经济学会在黄山正式成立,1985年学会与华中师大联合创办的《教育与经济》杂志正式出版,与美国、英国的《教育经济评论》成为全世界仅有的两本专业杂志。与此同时,自80年代初以来,在北京大学、北师大、华东师大、华中师大等几十所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教育经济学课程,经批准在北京大学、北师大、华东师大、华中师大相继设立了该学科的硕士点,已培养了数十名硕士生,少数院校已开始招收博士生。总之,可以说,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已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起来。

二、中国教育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明确和形成

尽管教育经济学这一学科在中国形成较晚,但发展迅速,并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我国教育与经济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初步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

1.教育投资的经济价值理论。在教育投资问题上,传统的观点认为,教育投资是非生产性投资,与其他消费性投资相似,因此,根据“先生产,后消费”的原则,教育投资也就被排到次要的位置上。这种观点影响很大,危害严重,以至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我国教育经济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者论证和阐明了虽然教育部门是非生产劳动部门,教师的劳动属于非生产劳动,但是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的投资,而决不是一种纯消费性投资。这是因为教育能提高劳动者这个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知识、技术和生产能力,使物质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并决定着人类发明、掌握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因而,教育投资尽管带有某些消费性,但仍然可以看作是一种最基本、最有价值的生产性投资。依据劳动价值理论,劳动者的知识、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可以在单位时间内使一定的活劳动形成更多的物化劳动,生产较多的产品,从而使单位产品的价值下降,达成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在教育——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这个因果链条中,可以明显看出教育的经济价值。尤其对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的现代经济增长来说,教育投资的经济价值比单纯的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投入所产生的经济价值要高得多。教育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源头活水。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也正是依靠教育投资在内的人力资本投资的强有力的推动。

2.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理论。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是教育经济价值的进一步推广。所谓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是指教育在经济增长及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经济增长是指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经济发展包括着相应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制度的变更,这就是说,教育不只是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价值,而且具有改善社会环境和经济社会制度的社会功能。对教育在促进一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将其归结为五个方面:第一,它向社会提供一支能在科学上有发现、发明,在生产技术上有创新、变革的科学研究和设计队伍。如果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在科学技术上至多只能步别国的后尘,很难取得重大的突破。第二,它向社会提供一支能掌握和运用先进生产方法的技术队伍。如果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即使有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它们也不可能充分发挥作用。第三,它向社会提供一支适应于工业化水平的生产和技术管理人员的队伍。如果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就会造成生产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就不能发挥先进技术的优越性。第四,它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为新产品的推广使用、为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和提高准备条件,同时也为今后技术力量的成长提供广阔的基础,为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的供给提供保证。第五,它使社会累积起来的科学知识和生产经验得以保存和传播,这种传播可以不受国界和时间的限制。累积起来的科学知识和生产经验作为人类共同财富,通过教育从一个民族传播给另一个民族,从这一代传播给下一代。对于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厉以宁教授则将其概括为两个方面:1)发展教育事业不仅能保证经济以稳定的速度持续增长,而且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促使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这就是说,只有通过教育造就一大批具有高度政治思想觉悟的、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者,才能保证建成现代化的、民主的、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发展教育事业,使劳动者得到全面的、综合的发展,使历史遗留下来的旧式分工所形成的差虽将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过程中逐步消失,并最终达到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注:参见厉以宁《教育经济学》,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第2-3页。)。此外,许多教育经济学家,还从教育与经济的一般关系,即从教育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入手,着重说明教育不只具有提高劳动者能力的经济价值,而且还能够提高劳动者思想道德素质,使之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吻合,促成社会主义教育机会公平、平等以及社会主义社会有机协调的发展。同时,不少学者还就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关系,详细阐述了超前发展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从而亦建立了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理论。

3.教育投资短缺问题研究。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一直为投资短缺所困扰,因此,缓解教育投资短缺的矛盾一直为中国教育经济学界所关注和重视。

教育投资短缺,是指教育投资供给小于教育投资需求的失衡状态。这种失衡状态既可能是供给不足所致,也可能是需求膨胀所造成,还可能是供求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教育投资短缺之顽症,许多学者认为,正是供给不足与需求无限膨胀所共同酿成的。因此,要寻找造成我国教育投资短缺的原因及其对策,必须从上述两方面同时入手,方能奏效。所谓教育投资供给不足,主要是由于国家主渠道不到位,企业缺少投资教育的意愿,个人对教育投入太少所造成的。因为在任何社会条件下,教育投资最终都来自国民收入,而国民收入的分配是由国家、企业、劳动者个人三部分构成,教育投资来源基本上也由三部分构成:即国家(包括各级政府)的教育投资、企业团体的教育投资、个人的教育投资。教育投资供给不足,主要就是指这三个方面的投入不足。与教育投资供给不足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家、企业团体、教育单位及个人对教育需求都存在着无限膨胀的趋向。这就使本来捉襟见肘的教育投资显得更加短缺。既然我国教育投资短缺是供给不足和需求膨胀共同造成的,那么,缓解投资短缺矛盾的最根本途径是增加供给和抑制需求。由于我国教育投资主要是由国家、团体和个人(或家庭)支出所构成,加之上述各方又是教育投资的主要受益者,所以学者们认为,增加供给不仅仅是国家的事情,企业团体和个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增加供给的同时,还必须抑制需求。在我国,尽管个人、企业团体和国家对教育投资都存在无限膨胀的问题,但学者们深入研究发现,对教育投资需求的无限膨胀主要是由于人口规模过大,某些政策不当和约束条件的软化所造成的。因此,要抑制教育需求无限膨胀的趋向,必须从如下几方面作出努力:1)控制人口规模;2)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确立合理的教育发展目标;3)改变教育以外的各种错误刺激;4)减少对各种非义务教育的补贴;5)硬化对微观教育单位的约束。

4.教育资源合理配置问题研究。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当今世界上,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可用于发展教育的资源十分有限,这几乎成了所有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十分突出的问题。为此,在我国教育经济学界,不少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认为从总体上和趋势上进行观察,教育资源配置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级教育间的配置,教育部门内部的配置,地区间的配置等三类。由于教育资源是发展教育事业的物质条件,是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的,因此,教育资源如何配置,直接关系着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具体来说,教育资源的配置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影响教育结构及调整,同时影响教育质量。教育资源配置是教育政策上的战略选择,它涉及有限的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进行分配。由于各国教育体系不一样,加之各国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方面的差异。因此,教育资源配置模式不尽相同。审视世界各国教育资源的配置,大致可分为政府配置、市场调节和自主配置等三种模式。从实践来看,三种模式都利弊并存,不存在非此即彼的简单取舍。由此得出结论,我国教育资源的配置,一方面要修正和完善已有的宏观调节机制,克服僵化和主观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加速让三种模式共同成为我国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构成要素。

5.教育的生产理论。教育生产理论所包含的内容甚广,择其主要的,大致包括教育要素组合理论、教育成本理论、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理论以及教育规模经济理论。教育生产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一切经济资源都是稀缺的,从事教育生产过程与从事其他生产过程一样,都要消耗一些宝贵而稀缺的经济资源,或者说需要消耗一些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这就要求节约教育资源。而教育资源节约的途径只能是两条:提高教育投资的利用效率和降低教育成本。在提高教育投资利用效率方面,必须使教育生产要素有一个合理配置的比例,使之以较优的要素组合方式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同时,还应有适当的教育规模,在这种教育规模下,教育生产的经济效果达到最优化。在降低成本方面,教育经济学把教育成本分成所谓生产成本和机会成本,所以,降低教育成本不单纯是把生产成本降到教育生产的最低限度,而是至少要把它降低到整个社会成本的一般水平。这样才不至于使投入教育生产的机会成本过高和造成资源的浪费。

6.教育经济效益问题研究。教育即是一种投资。这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经济学的观点看,投资是为了产生未来的效益,尤其是经济方面的效益。假定投资不能产生经济效益,投资再多也没有多大用处。教育既然是一种投资,无疑也是要讲求经济效益的。因此,教育的经济效益问题始终是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围绕这一问题,中国教育经济学界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认为教育的经济效益是客观存在的,但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教育和教育经济效益并非是一种直接的线性关系,也就是说,教育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产生经济效益,它往往需要经过一个中间环节作用于社会经济活动之后,才能产生经济效益。这个中间环节,即是教育经济效益的形成过程。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生产技能、正式约束规则和非正式“悟性”这些具有经济价值内涵的实体,使受教育者能够在实际的社会经济活动中作出更多的贡献,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但是,这些能力的获得,则主要是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的。所以,不少学者认为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经济效益的形成过程。然而,一个完整的教育经济效益观,除了必须从现实关系出发揭示教育经济效益的形成过程之外,还必须阐述教育经济效益的实现过程以及教育经济效益充分实现必须具备的条件。这些都应是教育经济学进行专门研究的问题。

7.教师劳动报酬问题。教师劳动报酬的高低,影响着教师队伍的素质,影响着牵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教育大业。教师的劳动报酬,作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中国尤其强烈地触动着研究者的神经,极大地唤起了他们的研究热情。他们从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这个问题的存在,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政策不合理的因素,并提出了解决教师劳动报酬偏低的一些措施和建议。除此之外,研究者还认为教师收入低,是造成教师队伍中优秀教师直接外流和师范生素质差这一潜在外流的根本原因,应该从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教师的劳动报酬问题。

8.教育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问题。这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理论问题,我国学者在深入研究教育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对教育如何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认为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的发展要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教育的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可能提供的条件相适应。具体来讲,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相适应;教育结构必须与国民经济结构相适应;教育投资必须同经济发展所需劳动力的培养费用相适应;教育体制必须同经济体制相适应等等。此外,为配合专门人才需求预测的需要,1983年以来,我国教育经济学界还在建立教育发展预测和人力需求预测模型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这些方面的研究,为制定教育发展计划或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

三、中国教育经济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毫无疑问,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也应看到,随着21世纪的来临,知识经济的崛起,我国教育经济学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而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我国教育经济学也将会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任务。

1.根据知识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研究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即研究如何通过发展教育来形成和积累人力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因为从根本上说,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根据这一思想,我国教育经济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研究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规律,教育与经济是怎样互相制约、影响和作用的,教育是如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在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到底体现在哪里。这些都需要教育经济学给予回答。

2.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大力发展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教育经济学要研究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与劳动力供求的关系,教育在解决劳动者就业问题中的作用,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劳动力市场提供理论依据。这是因为:如果假定教育的产出就是学生,而教育是有周期的(培养周期),它与经济周期并非同步。教育培养的学生与劳动力市场和社会需求,在数量、结构、质量上也并非是简单的对应关系。我国一直都在不断制定教育规划和计划,其中基本依据之一是教育的供给与需求,然而教育供求问题,包括它的内涵与外延,影响的因素,测定的方法,目前可以说尚属空白。

3.根据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理论,以及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的现实状况,教育经济学要研究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投资从何而来,教育投资应由谁负担以及负担的比重。此外,教育投资应当多少,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应占多大比例才合适,衡量和判断教育投资比例合理与否的依据和标准是什么,在教育投资总量给定的条件下,教育投资按照什么比例在教育内部各部分之间进行分配,都是一些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4.根据经济学中的投入——产出理论,研究教育成本、教育的产出效率和效益。教育的产出或教育投资的经济效果表现在两个不同层次上。首先是教育的直接产出,或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是教育的间接产出,或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都是教育经济学的难点问题。但是现有的教育成本概念、构成基本上是从经济学或预算会计中移植过来的,这需要根据教育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特点加以界定。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都是在教育产出质量相同的假定下度量产出与投入的关系,学生质量评价的数量化是国内外尚未解决的难点。现有的国内外关于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着眼于评价指标和考核,着眼于因素分析和探索途径。而最重要的问题是学校作为一个非盈利机构,有没有提高资源利用率(或成本最小化)的动力和压力,形成学校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机制。而教育的产出效益,即教育的经济效益,仍然主要是一个新的未经探明的领域。因此,这些问题如不从理论上和制度上解决,其余的研究不是空话,也是作用甚微。

5.应在国内外教育经济学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教育的社会与个人收益率研究。有关这一问题西方已进行了长期的大量的研究,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而在我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刚刚起步。但这一问题的研究对宏观教育投资决策、学校、家庭和个人教育决策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借鉴国外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成果,结合我国的实际,将这一问题的研究深入进行下去,无论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是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都是大有裨益的。

6.根据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学说以及《教师法》的要求,进一步研究阐明教师劳动的性质和特点、工作的职责和任职条件;结合我国工资制度改革的实际,分析教师的劳动报酬,提出改善和提高教师经济待遇的措施。因为发展教育,教师是根本。而教师的教育活动也是一种劳动者的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是否愿意从事教育事业,即教育劳动力是否供给,教师在教育岗位上实际劳动的供给,即付出多大的精力教学,取决于从事教育事业和付出教育劳动所能得到的报酬,也取决于其过去人力投资的现在收益。这与其所得的报酬水平有关,报酬与劳动在与其他行业劳动付出与所得之间横向比较的过程中平衡,如果教师报酬与教师劳动付出之间相差较大,人们就不愿选择教育职业,也就是说劳动力有不愿向教育供给的行为;目前从事教育职业的教师,也会努力从教育行业退出,停止对教育的智力和体力供给,这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7.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非义务教育的性质,对接受非义务教育的学生收取学费作为教育成本的补偿是无疑的,但学费标准根据什么确定,随之而来的学生资助中的学生贷款,其资金来源管理,还款机制等问题都急需研究解决。

8.根据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从国家经济、科技、社会诸方面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探讨教育事业发展全局的总任务,以及为实现总任务所要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方针、战略目标和措施。

展望前途,我国年轻的教育经济学尽管存在种种问题,面临艰巨任务,可谓任重道远,但航路已经开通,坚冰已经打破。21世纪的中国教育经济学必将有一个更加辉煌的发展。

标签:;  ;  ;  ;  ;  ;  ;  ;  ;  ;  ;  ;  ;  ;  

20世纪中国教育经济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