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爱华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呼吸是人自然的运用呼吸器官维持生命的一种生理反射活动,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生理运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呼吸是吸气肌肉群与呼气肌肉群相互交替运动,而歌唱时的呼吸既要建立在日常呼吸自然放松的基础上,又要区别于日常呼吸,是一种有意识、有控制的运动。
关键词:歌唱呼吸;呼吸器官
呼吸是人自然的运用呼吸器官维持生命的一种生理反射活动,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生理运动。呼吸器官由肺、呼吸肌肉、支气管和气管组成。肺是两个海绵组织的风箱,它包含无数装满气的小气泡。这些小气泡连结在许多小管子上,叫做支气管。从肺部到出口处,支气管就减少到两个——大支气管,最后通向一个气管。在肺的下面,依附在脊柱和下面的留根肋骨上,横着的肌肉就是膈肌。它的功能是一个收缩和放松相协调的工作,并且和别的呼吸肌肉动作相联系。一般来说,人的呼吸由两组肌肉带动,一组是吸气肌肉群,一组是呼气肌肉群。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呼吸是吸气肌肉群与呼气肌肉群相互交替运动,而歌唱时的呼吸既要建立在日常呼吸自然放松的基础上,又要区别于日常呼吸,是一种有意识、有控制的运动。它需要两组肌肉群同时合作,即气息吸进来要保持住,歌唱时吸气肌肉群保持工作状态,形成对抗,在腰部周围产生压力,这就是歌唱中“呼吸的支持”。呼吸的支持是歌唱的动力,是歌唱的基础,掌握好正确的呼吸方法对歌唱共鸣的获得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歌唱呼吸的探索过程中,人们总结了三种呼吸方法,包括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及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而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是目前公认的最科学也是最符合演唱要求的声乐呼吸法,它是一种运用胸腔、横膈膜及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法。它充分利用了人体的生理条件 ,全面调动呼吸器官的作用 ,强化了胸腹在呼吸中的功能 ,吸气时,两肋张开 ,横膈膜下降 ,胸腔扩大 ,增加肺部容量;呼气时 ,横膈膜上抬 ,但胸部、肋肌仍要保持扩张,小腹微收,即保持吸气状态。
然而在声乐教学中,经常看到初学者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歌唱呼吸概念,导致错误的歌唱状态,如:吸气时,有的学生将气息吸到胸部,依靠胸部的扩张来进行呼吸,外在表现为抬肩、鼓胸。这种呼吸方法仅依靠胸腔上部、腹部、控制气息 ,气量小 ,同时由于锁骨上抬 ,压迫了喉头、颈肌、下颚和舌根,影响了音域的扩大、声区的统一和声音色彩的变化 ,造成声音苍白生硬。另外一种错误的吸气方式是将气息吸到胃里,腹部膨胀 ,胸腔肋骨向内收缩 , 腰部肌肉紧张,造成身体僵硬 ,气息小而深 ,不能积极持续地对声带形成应有的压力 ,造成发声无力 ,无法支持高音 ,导致声音发抖、摇晃。
呼气时,有的学生不能保持住吸气的状态,外部表现为塌胸,吸气时,气息吸到上胸部,整个气息停留在肺的上半部分,得不到横膈膜的支持,当演唱时,没有呼吸支持,气息跑光,胸部自然塌陷。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直观简单的肢体动作,用以帮助初学者解决呼吸问题:
1.双臂上举法:双臂放松,向上举起,比肩稍宽,头略后仰,双脚分开,一脚在前,一脚在后,重心在前脚。双臂举起后,胸腔、肋骨会自然打开,小腹兜起。吸气时,双肋打开,小腹微收,发声时,随着双臂略微打开,双肋更加扩张,后脚尖蹬地,声音往远处传送。
应注意的是每一句唱完之后,两臂仍保持上举状态,但两肩下沉,身体要充分放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双腿半蹲法:
方法一,双脚分开,比肩稍宽,双腿半蹲,类似于武术中的扎马步,双手在小腹处呈抱球状。歌唱时,感觉气息从丹田进入,想象气息环绕在腰部。
方法二:双脚分开,比肩稍宽,双腿半蹲,小臂抬起至腰部,与地面平行,掌心向下,类似于太极中的收式。歌唱时,随着音阶的进行,身体慢慢下蹲,双手感觉向下压住气息。
3.提水法: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腿半蹲,双臂向两侧平伸,与肩持平,半握拳,想象手中提着两桶水,吸气时,随着两臂向两侧平伸,两肋打开,后腰扩张,小腹微收。
应注意的是,意念要真实准确,双手提水要有沉重感,小腹会自然微收。
4.划桨法:双脚分开,一脚在前,一脚在后,身体、双臂像划桨一样匀速前后划动,胳膊划动的同时,带动了气息打开、流动。双臂向上张开划动时吸气,双臂向下划动,身体前倾时呼气。
5.弯腰法:身体放松,向前弯腰,两臂自然下垂,腰部略微拱起,避免翘臀。这种方法会使气息自然吸到后腰上,因此,吸气时,感觉后腰及侧腰都要张开,演唱时,随着音阶的进行感觉两手指尖不断向地下延伸。
6.喊山法:演唱者想象自己站在山顶,向远处招手,大声呼喊。可以用阿姨、嗨、伯伯、叔叔等词分别对应a、e、i、o、u五个母音进行练习,寻找歌唱中的呼吸对抗和腔体打开。“科学”的歌唱是符合自然的,喊山法是最贴近自然的一种训练方法,因为在呼喊时,歌唱的呼吸肌肉处于最为自然、协调、平衡的工作状态中。训练起来行之有效。
7.呕吐法:歌唱时最重要的是寻找呼吸的对抗,即寻找横隔肌和小腹之间的对抗,也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 歌唱的劲”。人在呕吐时恰恰运用到了这种对抗,所以模仿生活中呕吐的样子,可以帮助演唱者快速找到呼吸对抗的位置。起音时,不要吸气,做呕吐的动作,找到对抗后,立即随着母音的演唱松开气息,两肋张开,小腹送气,有叹气之感。
应注意的是,呼吸不应总处在僵持的状态下,一定要流动。
8.咳刺法:同呕吐法一样的原理,想象喉咙中卡住鱼刺,往外咳刺的感觉。起音时,不要吸气,先咳刺,找到对抗后,立即随着母音的演唱松开气息,两肋张开,小腹送气。
9.夹气法:同呕吐、咳刺法的原理一样,双腿稍分开,小臂自然向上蜷起,双臂贴近身体,演唱时,感觉气息在腰部夹住,小腹明显兜起,像坐在气息上歌唱。
10.抱膝法:单腿站立,另一条腿上抬蜷起,双手抱膝,身体挺直。演唱时,气息落在后腰上,两肋张开。
11.仰卧法:身体放松平躺,犹如睡觉时平躺的姿态,这时吸气,气息会吸到小腹,也可在小腹上放上一些重物,直观感受物体随气息的“吸”与“呼”而上下起伏,目的是为了让小腹积极的参与歌唱。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沈湘先生曾说过“谁会呼吸,谁就会歌唱。”“气为声之本”,呼吸作为发声的源动力,推动与控制声音的强弱及音质的变化,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呼吸是声乐学习最重要的环节,亦是能够建立美好声音的关键因素。
作者简介:谭爱华(1958-05-)女,汉族,山东烟台人,现任教于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大学本科,教授,声乐教学与研究。
论文作者:谭爱华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6
标签:呼吸论文; 气息论文; 小腹论文; 肌肉论文; 自然论文; 双臂论文; 呼吸器官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