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思想品德教材中思想教育的价值取向_思想品德论文

人教版《思想品德》教科书中的意识形态教育价值取向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书中论文,意识形态论文,人教版论文,思想品德论文,价值取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0,G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教科书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科书课程内容、目标、实施和评价在本质上是价值创造活动,是“课堂中的课程”,即显著课程,因而教科书课程内容的研制、设计与结构必须遵循一定的价值取向原则。任何课程建构如若不优先考虑价值取向问题,如若没有哲学价值论引领,都将陷入盲目和混乱。对教科书课程内容的研究是国外公民教育研究的重点,学校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教科书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整个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1]。价值取向是指影响个人或团体对事物所作判断及行为选择的组织化、内在化了的、稳定的理念。思想品德教科书中的公民教育价值取向,是以近年来我国思想品德教科书的课程内容分析为依托,从公民教育的视野来审视其课程内容中所蕴涵的组织化、内在化了的、相对稳定的理念,它是以潜在的和显在的形式呈现。

笔者基于对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认识,基于对近年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两套《思想品德》教科书的研习和教学实践,也基于对《中学德育大纲》等系列教育法律法规的重新研读,加上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公民教育理论的学习,进一步结合国内相关研究[1][2],将思想品德教科书中公民教育价值取向界定为三个类目,即意识形态教育类目、道德教育类目和公民意识教育类目。意识形态教育本身并非公民教育内容,但其功用却是客观的;西方的意识形态教育多以潜在的形式施行,我国的意识形态教育一般以潜在与显在两种形式并用。道德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是公民教育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域的两方面。本项目的基本框架自然秉持意识形态教育、道德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构成:本文就意识形态教育价值取向展开分析。

一、分析方法

(一)教科书的选取

本研究选择我国初中学生曾广泛使用及正在广泛使用的《思想品德》教科书,具体如下。

1.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到1998年4月陆续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思想政治》,共5册(以下称“旧版教科书”),供三年制初中1~3年级学生使用:一年级、二年级每学年各使用两册,每学期使用一册:三年级一学年使用一册。

2.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到2005年4月陆续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共5册(以下称“新版教科书”),供三年制初中1~3年级学生使用;一年级、二年级每学年使用两册,每学期使用一册;三年级一学年使用一册。

(二)分析工具

本研究的分析工具是:1.“思想品德教科书公民教育价值取向量表(文字部分)”,该量表的结构由意识形态教育、道德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3个维度组成;2.“思想品德教科书公民教育价值取向量表(图片部分)”,该量表的结构由社会意识形态教育、道德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3个维度组成。两个量表是笔者制定,如下表1所示。

(三)数据的搜集与处理

采用内容分析法,由笔者对新版、旧版两套教科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文字部分以教科书中每“目”主题为一个亚目单位逐一归类,适当采用复选;图片部分分为综合图片和人物图片两部分,分别以教科书中图片“幅”为亚目单位逐一归类。分别以开放表格罗列有效亚目在每套书中呈现的次数(频度)和比例(%),展示两套教科书中的公民教育价值取向结果。

(四)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是一种量化的分析过程,但并不表示它是一种纯粹的“量的分析”,它是以揭示内容“量”的变化来推论“质”的变化,内容分析法是“质”与“量”并重的研究方法。量的研究适用于分析“显著内容”,即构成文献的物质的非推论的材料;质的分析适用于探讨“潜在内容”,即构成文献材料中推论的、蕴含的和潜在的意义。内容分析法也叫频度差异法,因为,对内容进行量的分析注重类目的选择,并且以其亚目呈现频度多寡为主,其选择范围既大又广。对两套思品教科书公民教育内容“量”的分析,非这一方法莫属;内容分析法是本研究必然、恰切的选择。本研究内容分析法的功用在于“抛砖引玉”,在于反思我国公民教育内容在思品教科书中呈现的、并源于过去与当前国内外局势的客观必然性。内容分析法这一“半实证”的研究方法更便于同质的分析相呼应。

二、分析结果

1.两版教科书公民教育价值取向意识形态差异

笔者对两版教科书中意识形态各亚目呈现次数(频度)和比例(%)差异进行了分析考察,结果见表2。

结果表明,旧版教科书意识形态各亚目呈现次数(频度)依次为:中国共产党9次、社会主义8次、共产主义3次;三亚目对应的比例依次为:45%、40%、15%;新版教科书意识形态各亚目呈现次数(频度)依次为:中国共产党4次、社会主义3次、共产主义1次,三亚目对应的比例依次为:50%、38%、12%。因此,由旧版教科书到新版教科书,公民教育价值取向中,有逐渐淡化意识形态的倾向。结果还表明,两版教科书的公民教育价值取向在意识形态类目中,中国共产党亚目呈现次数(频度)与比例(%)均居首位,而共产主义亚目呈现次数 (频度)与比例(%)均居末位,社会主义亚目的呈现次数(频度)与比例(%)居前两者中间。可见,由旧版教科书到新版教科书,逐渐在淡化意识形态;同时,两版教科书内容均突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两版教科书公民教育价值取向意识形态类目的综合考察

为了进一步确切定量考察思品教科书中意识形态教育、道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等各公民教育价值取向,笔者对两版教科书中涉及公民教育价值取向三类目的各亚目分别做了文字部分、图片部分的总体频度和比例(%)分析,本文考察结果见表3、表4所示。

结果表明,两版教科书中的意识形态教育价值取向,从文字部分和图片部分同时分析考察来看,文字部分的意识形态类目各亚目的呈现次数(频度)、比例和图片部分的意识形态类目各亚目的呈现次数(频度)、比例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旧版教科书的意识形态教育类目的各亚目(文字部分、图片部分)呈现次数(频度)分别为:20次、27次、13次,它们所对应的比例依次为:12%、14%、15%,前两平均为13%;新版教科书意识形态类目的各亚目(文字部分、图片部分)呈现次数(频度)分别为:8次、22次、10次,它们对应的比例依次为:4%、7%、9%,前两者之和为5%;表明意识形态类目比例由13%下调为5%,意味着新版教科书有淡化意识形态的倾向;

两版思品教科书中的公民教育价值取向,从意识形态类目的文字部分和图片部分分别做总体上的考察分析,结果是相互印证的;即两版教科书中文字部分的阐述与图片部分的呈现是相辅相成的。

三、讨论

(一)意识形态教育的巩固和强化功能

“意识形态”(Ideology)一词是法国思想家特瑞西(D.Tracy.1754-1836)所创用,原意是观念的科学(Science of ideas)。他认为,系统正确观念的建立,能形成促进社会进步的知识。课程内容的价值特性充分反映了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统治阶级总是要对知识总体加以筛选,筛选出符合自身意识形态的部分知识作为课程内容。这一作法的目的是达到社会控制[4]。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受到社会文化影响的有关世界和社会的观念体系,包括政治、法律、艺术、哲学、道德、教育、宗教等方面的观点,是指导人们实践、行动的思想准绳或纲领[3]。意识形态的运用范围很广,既可指国家意识形态,又可指集团或个人的意识形态,即社会意识形态。本文的意识形态从国家层面取其意义。

意识形态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将主流意识形态转化为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从而唤起人们强烈的聚合心理,并将其上升为共同信念和奋斗目标;它具有政治性、阶级性特点,明确地属于统治阶级,并为其根本利益和维护阶级统治服务。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是每个国家实现统一和社会整合的必然产物。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是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指导,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任何统治阶级都会通过各种途径巩固和强化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我们也不例外,其中各级各类学校课程,特别是德育课程便是其中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德育课程概括和浓缩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所积累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就是通过对初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灌输,引领其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于此,广义上,思想品德教科书中的公民教育价值取向表现为全部的意识形态教育,即首先,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指导,其次,公民意识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法律”、“法治”、“民主”、“自由”、“公正”等和道德教育中的“诚实”、“信用”等构成意识形态口号系统;这些意识形态口号反映了现代国家特征,与象征国家权威的口号一起组成现代国家的意识形态体系。狭义上,思想品德教科书中的意识形态为单纯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本文立足狭义视角讨论意识形态教育。当今世界各国的德育课程目标和内容均明确规定其核心价值体系,尽管均注重“非政治化”地贴近生活,但其意识形态特质依然昭然若揭。意识形态教育是思想品德教科书中公民教育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建设是意识形态创新的重要课题

1.意识形态与政党的关系。意识形态总是与政党联系在一起的。政党是意识形态的载体,“意识形态把政党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任何政党的产生和存在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前提,从逻辑上说,先有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认同,然后才可能有政党”。意识形态实际上成为一个政党区别于另一个政党的显著标志。执政党的意识形态与非执政党意识形态相比,具有强烈的整合性;体现在建设性、延续性和包容性等三方面。作为中国共产党,它所掌握的公共权力是属于全体人民的,其意识形态就不能只是代表“部分”,这就要求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有较大的包容性。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做到既坚持自己所彰显的意识形态,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重课题,对于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其执政地位具有特殊意义。

2.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面临挑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我党四代领导核心是马克思理论的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这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凭借主流意识形态来培育民众的认同感以凝聚人心,从而控制和领导国家的政治生活。不要否认,我党的意识形态,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确发挥了强大的社会动员力量,激发了民众为美好理想而战斗的热情。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关系的变革,社会政治文化相应地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西方文化和各种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侵蚀与渗透,而且,这种渗透表面上是以淡化政治,甚至是以经济生活方式的参照性来实现的,即以无为达到有为,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这种去政治色彩、潜移默化式、贴近生活的教育手法容易令人丧失警惕性,认同西方的价值观念,进而质疑和否定我们民族的文化及价值观念,动摇其已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造成其价值判断的混乱与困惑。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主导地位面临挑战。

3.推进我党意识形态整合与创新的机制。首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我党的意识形态。江泽民在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一论断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认识,也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党的意识形态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指南,即在党的意识形态的建设上,一定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根据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勇于和善于创新。其次,将意识形态与民族精神培育统一起来。在创新党的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如何成功地将意识形态嵌入民族精神之中,运用民族精神发生作用的机制,“与无声处”实现意识形态的功能;在意识形态的整合与创新中,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嵌入到民族精神之中,回归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心灵世界,就能使意识形态获得更好地认同,从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再次,顺应时代潮流,充分吸纳世界文明精华。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有着鲜明的阶级性。任何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都是统治阶级意志和思想体系的反映,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规律。但是,人类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沉淀、积累和创新的过程,不同的社会形态和不同的历史阶段之间的思想发展具有继承性,特别是对前一社会思想成果的吸收和继承。意识形态虽然主要反映的是特定阶级的愿望和要求,但其中包含某些人类共同的要求和愿望。它所继承和吸收的不是特定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体系,而是具有人类特性的那部分价值因素。

(三)本研究的相关启示

1.《思想品德》课程建设应科学把握意识形态教育。借鉴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关于公民教育中的意识形态教育层面统整经验;科学把握思想品德教科书课程中意识形态教育的显在内容与潜在内容的辩证关系;在润物细无声中,有效推进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确保突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建设。在编制与统整《思想品德》教科书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中,抓住实效性、针对性、主动性等环节下工夫。

2.《思想品德》教科书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应避免成人化。即教科书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要合乎初中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教科书中的图片和教学辅助资料应占较大比重;课程内容的表述应增强趣味性和探究性,在符合科学性的同时,语言尽可能通俗、生动、健康、优美:版式设计应新颖、美观,符合初中生的审美情趣。本研究中,由旧版教科书到新旧教科书,图片部分无论亚目呈现频度,还是比例(%),均有显著增加的趋势,而且,两者所反映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与文字部分呈一一对应的关系。应继续保持这一严谨的教科书编制风格与品味。

四、结论

新、旧两版《思想品德》教科书课程内容中,就意识形态教育显在的内容而言,是呈淡化的趋势,就其实质或潜在的内容而言,它是强化的;在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这一当代中国主流意识的同时,突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标签:;  ;  ;  ;  

浅析思想品德教材中思想教育的价值取向_思想品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