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与实现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与实现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指向及其实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发展观勾画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发展观的基本框架,明确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这个根本问题,其中内含的价值指向以及实现途径,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达到了新的理论境界。

一、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指向

(一)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十分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的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作用,这是科学发展观价值的外延性指向,使得发展具有合规律性。

马克思认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不仅主张在实践中要遵循自然的外在尺度以促进“人的自然化”,而且同时主张要遵循人的内在尺度以促进“自然的人化”。马克思阐明了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揭示出了自然界的属人性质和为人性质,作为自然界的产物,人的历史发展既表现为自然史的天然延续,又张扬为自然史的新的开端,而这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无疑是重要的条件和结果。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强调的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历史的物质属性相一致。马克思还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历史既不是脱离了人的活动的无主体的过程,也不是人的无目的活动,肯定了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性作用,主张人创造了历史,人的实践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从人的自身发展来讲,人创造历史活动的目的又是为了人自身,作为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根本价值主体的人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人由群体主体向个体主体再向类主体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历史前进的科学轨迹。

在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具有特定内涵,牢固确立了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人的主体性、人的价值性以及人作为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性,包含了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和如何发展的多重含义,提升了发展的境界,这种发展真正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实现了发展的科学性。

(二)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紧紧围绕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求,将重点落在了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上,这是科学发展观价值的内生性指向,使得发展具有合目的性。

马克思认为“人使自身作为现实的类存在物即作为人的存在物实际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人类的全部活动,只有作为历史的结果才有可能”,强调必须结合人的现实关系和过程来理解人的发展问题,要用历史主义的原则和方法去思考人的发展,也就是说把人的全面发展置于一定的社会历史关系之中,依赖于特定社会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其内涵与历史的发展阶段相关联,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程度和评价标准。而科学发展观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的正符合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要求。从这个角度讲,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正是一个与社会生产力、经济、文化、自然生态持续发展相互协调、逐步提高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而这其中社会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承载着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终极价值目标的阶段性任务,实现了发展的价值性。

(三)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作为主体的人的根本目的,指导着主客体之间的实践活动,这是科学发展观价值的中介性指向,使得发展具有合生成性。

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是由作为主体的人的实践推动的。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造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并被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革命的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它作为一种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客观物质活动,不是离开人而存在的物质实在性,是从主体出发由内向外的创造性活动。由主体到客体的运动是实践的根本目的,在这个运动中主体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手段、必然有一定的目的预设,主体的这些创造性、主观性的思想就内在地包含着发展观。发展观对主体的实践活动起着当然的指导作用,而符合自然规律、经济社会规律和历史规律,符合先进阶级利益并为全体成员所认可的发展观就是科学发展观。从科学发展观对主客体之间实践活动指导的角度来说,科学发展观可以看作是一种精神介体,它来自主体的认识,又调整主体的行动,并最终决定实践的结果,这是一个各种关系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的过程,是一个生成性的过程。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是一种动态的、创造性的具体的发展和进步,符合马克思的历史性生存的本质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特定历史生成的观点,保证了发展的生成性。

二、科学发展观价值指向的实现

在科学发展观实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结合,即实现了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同时通过生成性保证了发展的动态的具体的本性,这既是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又是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的纽带在于利益,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所处的各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正是发展中人的利益是否获得、怎样获得,所得利益是否分配、怎样分配的问题,从而使得作为主体的人在处理各种关系时更好地“为我”、长久地“为我”,最终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指导着人的实践,指导着人的一切主体性活动,是发展的灵魂,内在地通过指引方向,提供动力、给予保障三方面的作用实现着其价值指向。

(一)科学发展观指引着人类主体性活动在方向问题上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方向和人类社会发展、人类历史进步的根本方向,这是由其合规律性所决定的。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方向。发展为了和谐,和谐才能更好地发展,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内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现实实践之中,也就是统一于科学发展观之中。其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人类历史进步的根本方向。科学发展观指明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方向,提出要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根本方向。

(二)科学发展观提供着人类主体性活动在动力问题上的统一

以人为本是人类社会发展、人类历史进步的根本价值取向,这个终极目标的实现是人类主体性活动的动力源泉,这是由科学发展观的合目的性所决定的。由于科学发展观对主体的实践活动起着当然的指导作用,必须在正确地认识和科学地把握自然规律、经济社会规律和历史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并加以实现,这个任务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完成,历史上任何阶级都不可能提出科学发展观,这是由其阶级利益所决定的。科学发展观可以说是一种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发展理念进行了深刻反思后凝练出的科学的阶级意识,是对以往的发展理念的扬弃和超越。它把以人为本规定为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根本价值取向,而这个终极目标的实现则必然是人类主体性活动的动力源泉。

(三)科学发展观提供着人类主体性活动在保障问题上的统一

科学发展的生成性要求着眼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这是人类主体性活动得以取得实效性的根本保障。科学发展观的生成性地位,既体现在它是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体现在它是推动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实践中,科学发展观是主体科学决策的保障,是主客体合理互动的保障,是历史发展目标实现的保障。作为主客体双向互动的实践,一方面受客体的实际所制约,这是实践的物质特性,另一方面主体的意志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实践的能动特性,感性的、创造性的实践才是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动力,而科学发展观正是从科学决策、实践过程和发展目标等方面提供了人类主体性活动的保障。

标签:;  ;  ;  

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与实现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