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1]2007年在《PTT/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染色理论及工艺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一种新型的聚酯纤维,PTT具有较易拉伸、弹性和回复性佳、手感好、易染色、抗污性佳等PET所不具备的独特优点,具有广泛的研究前景。为了开发新型纺织面料、获取多种功能、降低成本、改善织物的质感和外观、使织物成品具有多色效果,将PTT与不同的纤维进行混纺交织是PTT纤维开发应用的一个方面。本课题主要针对PTT、纤维素纤维两种纤维各自的性质,研究了PTT纤维的染色性能;讨论了纤维素纤维前处理条件对PTT性能的影响;通过染料的筛选,找出了适合分散/活性一浴一步法染色的染料,确定了一浴一步法染PTT/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的工艺。由于一浴一步法过程中分散染料会沾色纤维素纤维,造成色光的变化,故课题也对分散染料沾色纤维素纤维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并自行复配了防沾色助剂,用耐高温性、zeta电位、粒径分析等手段对防沾色机理进行了研究;同时对不同纤维素纤维染色的同色性进行了研究。本研究结果表明:PTT分散染料染色适宜在低于60℃的条件下始染,碱性条件下染色是可行的。分散染料在经浓碱处理过的PTT纤维上的得色降低。PTT与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一浴一步法染色过程中分散染料在高温条件下,单分子状态的染料对棉沾色起了很大作用。将自行复配的助剂应用于染色,防沾色效果和适用范围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通过染化料的选择,制定适合的工艺,能够在纤维素纤维上得到比较理想的同色性效果。经工艺优化得出的一浴一步法染色工艺为:分散染料/活性染料(质量比)=70/30;元明粉40g/L;助剂2g/L;该工艺与一浴两步法染色工艺相比,除得色量稍低外,其染色成品在染色牢度等方面都能达到一浴两步法的要求,而且具有省时、节能、节水、生产效率高、污水处理负担轻等优点。
汪慧春[2]2007年在《PTT/PA6共混纤维的性能及染色研究》文中提出以不同配比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和聚酰胺6(PA6)进行共混,共混过程中加入离聚物—聚乙基甲基丙烯酸锌(Surlyn)作为增容剂,以改善共混物的相容性,制得了一系列不同组成比的PTT/PA6/Surlyn共混物。用红外、DSC、X射线衍射、SEM等检测方法研究了共混物的相容性,可以看出增容剂Surlyn改善了PTT/PA6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增容剂Surlyn与PTT和PA6充分混合,离聚物分子链上的Zn~(2+)可与PTT和PA6上的酯羰基和端胺基发生配位反应,从而使离聚体与PTT和PA6有较好的相互作用,PTT/PA6共混体系的相容性明显改善,两相分散均匀,分散度增加,界面粘合增强。将不同配比的共混物样品在一定的工艺下纺丝拉伸,得到了PTT/PA6共混纤维。当PA6比例低于5%时,PTT/PA6/Surlyn共混物可纺性良好;当共混体系中PA6的含量增大到6%以上时,共混物可纺性能下降。用声速取向法、X射线衍射、力学性能测试、拉伸回弹性能测试等方法研究了不同配比的PTT/PA6共混纤维的结构和性能。其中纯PTT纤维的声速取向度最低,随着PA6含量的增加,取向因子都有所提高;PA6含量为3%时的取向度、结晶度最高;纤维的模量呈现出与取向度相同的趋势。PTT/PA6共混纤维的力学性能较PTT单组分纤维有所提高,PA6含量为3%时提高比较明显,当PA6含量超过5%时,纤维性能明显下降。共混纤维仍然保持PTT与PA6纤维的良好拉伸回弹性。PA6的引入,破坏了大分子结构的规整性,结晶度降低,无定形区增加。通过对PTT/PA6共混纤维的染色性能进行研究发现,由于染料分子主要是进入无定形区,PA6的加入不仅未影响PTT/PA6共混纤维的染色性能,而且使染色性能有所提高。PTT/PA6共混纤维可常压无载体沸染,可选用中、低温型分散染料进行染色;其最佳染色温度为110℃;共混纤维的染色升温速率在1.5℃/min有染色不匀现象,升温速率小于0.8℃/min染色较均匀;分散染料在60℃就开始对PTT/PA6共混纤维上染,因此60℃以上共混纤维的染色速率需要控制;PTT/PA6共混纤维在pH为5~9的范围内,K/S值的变化不是很明显,故可在中性染浴中染色,不需要用酸或碱性缓冲剂调节pH值;PTT/PA6共混纤维的染色提升力较PTT纤维有所提高,汽巴分散黑在o.w.f 7%时达到饱和值,分散红60在o.w.f 3%时达到饱和值;耐洗色牢度和耐摩擦色牢度的实验表明,PTT/PA6共混纤维的摩擦牢度、水洗牢度均达到服用要求。对分散染料在PTT/PA6共混纤维体系的染色动力学研究表明,PA6含量的改变使共混纤维上染料的平衡上染量发生变化。PA6含量为3%时,染色初期染料的扩散速度甚至低于纯PTT纤维,染料在纤维中的表观扩散系数最低。PA6含量较小时,共混纤维的表观扩散系数与纯PTT纤维相比,变化不大;当PA6含量达到5%时,染色初期染料的扩散速度明显提高,染料在纤维中的表观扩散系数增大较多。研究表明,在PTT中引入PA6,可改变共混纤维的结构,从而对纤维染色性能产生影响。
王文义[3]2010年在《低聚物存在条件下分散染料微胶囊对PTT纤维的上染》文中研究说明PTT纤维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发成功的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新型聚酯材料,具有许多优良的纺织性能和服用性能,用途广泛。但PTT纤维中低聚物含量是聚酯纤维中含量最高的,低聚物的存在势必对PTT纤维的染色加工过程及染色相关性能造成负面影响。目前分散染料微胶囊用于传统聚酯PET纤维清洁染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而对新型聚酯PTT纤维的染色仅做了初步探索性实验。PTT纤维作为聚酯纤维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不可忽视的低聚物存在条件下,分散染料微胶囊对其清洁染色机理及相关染色性能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鉴此,本文对不同能级的叁只分散染料(低温型C.I.分散蓝56、中温型C.I.分散红153和高温型C.I.分散橙73)在不同芯壁比条件下,采用原位聚合法将其微胶囊化;将制备所得的分散染料微胶囊对PTT纤维实施无助剂清洁染色。采用萃取法对PTT织物表面低聚物进行提取,通过SEM测提取前后织物的表面形貌,通过IR光谱仪分析低聚物的结构,通过TG及DSC分析低聚物的热性能。分别在有或无低聚物存在的条件下,考察不同分散染料微胶囊上染PTT纤维的染色过程和染色性能,绘制相应上染曲线,提升力曲线,并测定相关染色参数值(K/S、L*、a*、b*等值)、摩擦牢度、皂洗牢度、匀染性、染色废液CODcr值以及相关的热力学参数(分配系数K、标准自由能-Δμ°、标准染色热ΔH°和标准染色熵ΔS°),并与商品分散染料染色结果进行对比。所得结论如下:(1)PTT纤维表面低聚物含量约为4.40%;其低聚物可分离出叁个点,说明有叁种组分;提取的低聚物和对应的PTT纤维红外谱图极其相似,都出现了一些共同的特征峰,说明二者有相似的化学基团组成。(2)微胶囊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分散染料的提升性能,中温型C.I.分散红153和低温型C.I.分散蓝56表现最为明显;相同芯壁比的微胶囊分散染料上染提取过低聚物的PTT纤维,其提升力高于上染未提取过低聚物的PTT纤维,从而得到更大的染色深度。在无低聚物存在条件下,微胶囊上染PTT纤维K/S值更大,可获得更大的染色深度;分散染料微胶囊上染PTT纤维,其染色牢度,沾色牢度,皂洗牢度与常规商品分散染料染色织物相当,但有更为优良的匀染性能;此外,低聚物对染色织物的颜色参数影响不大。对PTT织物而言,无论对于何种染料,未提取低聚物后织物的染色废水CODcr值都大于提取后;对于微胶囊分散染料染料,芯壁比为1:2微胶囊染色废水CODcr大于芯壁比为1:4的染色废水;商品分散染料分别上染低聚物提取前、提取后的聚酯织物,其染色废水CODcr远大于微胶囊分散染料,这说明微胶囊分散染料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低聚物对PTT染色废水带来的污染问题。(3)C.I.分散蓝56上染PTT纤维的吸附等温线类型为Nernst型吸附;与常规分散染料相比,微胶囊染料染色的分配系数K明显增加;无论是微胶囊染色还是常规分散染料染色,低聚物的存在对吸附等温线都存在一定的影响。低聚物不存在的条件下,染色熵ΔS°和染色热ΔH°绝对值均变小,这说明低聚物的存在可增大体系的染色熵ΔS°和染色热ΔH°。
刘晶[4]2008年在《聚酯类纤维性能研究及其产品开发》文中提出PTT/PET双组分复合纤维的自卷曲特性使其在弹性及膨松类织物开发上独具优势,市场前景广阔,但目前还没有关于该类纤维及其织物的系统报道。本论文以PTT、PET纤维及PTT/PET双组分复合纤维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研究。首先利用科视达观察了PTT/PET双组分复合纤维的外观形态,发现PTT/PET双组分复合纤维中PTT、PET两种组分呈双边分布,横截面呈不对称的哑铃状,PTT和PET两组分分居在横截面两侧,单丝经热处理呈现出叁维立体卷曲,在无张力条件下卷曲数最多,在一定的张力范围内,随着所加负荷的增加,PTT/PET双组分复合纤维热处理后的蓬松性及卷曲性均下降显着。当超过一定张力范围时,卷曲性能及蓬松性反而会增大。其次在大量实验基础上,分析了加热介质、时间、温度及张力四个因素对聚酯类纤维热收缩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干热加热介质、张力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处理时间或处理温度的增加,PTT、PET纤维及PTT/PET双组分复合纤维的卷曲收缩率均呈增大趋势,PTT/PET双组分复合纤维在140~160℃时卷曲收缩率基本稳定。在湿热为加热介质、张力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处理时间或处理温度的增加,PTT、PET纤维及PTT/PET双组分复合纤维卷曲收缩率基本呈增加趋势,PTT/PET双组分复合纤维湿热收缩率与处理时间呈非线性变化,在加热的起始阶段,卷曲收缩率迅速增加,随之变缓,约20min后收缩趋于稳定。在干热或湿热为加热介质、温度及时间不变的情况下,PTT、PET纤维的卷曲收缩率随负荷的增加略微减小,而PTT/PET双组分复合纤维的卷曲收缩率呈双曲线形状,在张力<11.5mg/D时,随张力增加而卷曲收缩率减小的情况很明显,但在张力>11.5mg/D时,随张力的增加卷曲收缩率变化不大。再次测试分析了聚酯类纤维机械性能特征,发现PTT/PET双组分复合纤维典型的应力-应变特征曲线可划分为6个不同的拉伸阶段,具有与PET纤维显着不同的两个弹性区域及两个塑性区域。在PTT/PET双组分复合纤维中,随PTT组分含量增加,卷曲伸长率逐渐增大,模量逐渐下降。在干热、1mg/D张力条件下,温度从100℃逐渐升到200℃时,PET、PTT和PTT/PET叁种纤维的断裂伸长率及PTT/PET的卷曲伸长率都大于未热处理的原丝纤维;PTT、PET纤维的断裂强力大于未经热处理的原丝,而PTT/PET双组分复合纤维的断裂强力比原丝小很多;模量方面,PTT纤维随温度增加而增大,PET纤维随温度增加而明显下降,PTT/PET复合纤维随温度增加有微小增加。在干热无张力条件下,温度从100℃逐渐上升到200℃时,PTT、PTT/PET双组分复合纤维的卷曲伸长率、断裂伸长率随着温度增加而增大,且都好于原丝纤维;PTT纤维的断裂强力和模量随着温度的增大而上升,但较未处理的原丝纤维有所下降;PTT/PET双组分复合纤维的断裂强力及模量随温度升高而下降,且比未处理的原丝纤维下降显着。在湿热无张力的条件下,处理时间不变,PTT/PET双组分复合纤维的断裂伸长率及卷曲伸长率随温度增加而增大,且比未经热处理的原丝好,其断裂强力和模量比未经热处理的原丝纤维下降很多。温度从50℃升到100℃时,叁种纤维的断裂伸长率逐渐增大且都好于未经热处理的原丝纤维。PTT/PET双组分复合纤维的卷曲伸长率随温度提高而逐渐下降,但较未经热处理原丝纤维提高。叁种纤维的模量随温度增加而降低,并且比未经热处理的原丝纤维下降显着,PTT、PET断裂强力大于未经热处理的原丝,而PTT/PET双组分复合纤维的断裂强力较未经过热处理的原丝纤维下降很多,叁种纤维的断裂强力均随着温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在热处理条件下,PTT/PET双组分复合纤维的卷曲伸长率和断裂伸长率随张力的增加均呈一阶指数形式下降,在小张力下的模量及断裂伸长率变化显着,一旦超过某一值后,模量及断裂伸长率基本处于恒定,不再变化。两种单组分纤维的模量都比未经过热处理的原丝纤维有所下降,并且随张力增加而增加。最后探讨了PTT/PET双组分复合纤维与毛混纤织物的性能,对影响织物弹性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织物中PTT/PET双组分复合纤维随PTT组分比例增大织物弹性略微有所增大,PTT/PET复合纤维采用适中的捻度能提高织物的弹性,织物的断裂负荷及断裂伸长率随捻度的增大而增大,不同织造方式对织物的弹性并无较大影响。PTT/PET原液着色织物和白丝织物力学性能及弹性没有太大的差异,染色织物的弹性要好于原液及白丝织物;经过无张力定型处理的织物其织物的弹性变形能力要好于经过拉幅定型的织物。随着PTT/PET纤维细度增大,织物断裂负荷和模量增大,细度较大时织物在小外力作用下不容易变形,但回复性能好于细度较小的织物。
张敏[5]2004年在《PTT/棉混纺纱及其针织产品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新聚酯PT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纤维不仅兼具普通聚酯纤维(涤纶)和PBT纤维二者的优点,而且由于“奇碳效应”具有良好的回弹性和蓬松性,而且在加工过程中可直接作为弹性纱使用,工序简单。此外,PTT纤维还具有特别优异的柔软性、优良的抗折皱性和尺寸稳定性、耐气候性、常压低温易染色性以及良好的屏障性能,能经受住Y射线消毒,因而可开发高级服饰和功能性织物,PTT纤维因具有良好的弹性和柔软性,尤其适用于生产针织和机织物。 在最近的十多年里,聚酯/棉混纺物已成为用途十分广阔的纺织物。除触感外,低比例的涤/棉织物并不比纯棉织物有什么优越性,所以我国目前生产的涤棉织物主要是涤纶混合量较多的品种。新型聚酯纤维PTT具有优异的弹性回复性,而其他性能又与PET相差不大,采用低比例PTT/棉混纺纱线编织针织物则可以得到触感良好的理想内衣面料,符合现代舒适、适体的着衣理念。 本课题研究了低比例PTT/棉混纺纱线及其拉伸性能,并详细探讨了其针织物的染色性能、拉伸回复性能、耐用性能以及透湿汽性能。 通过测试PTT/棉混纺比例分别为50/50、35/65、30/70、25/75、O/100的五种纱线的拉伸性能,结果表明,弹性纤维PTT含量较低时,纱线的断裂强力较高,而断裂伸长率较低;混纺纱在25%的断裂负荷下拉伸1小时的急弹性回复率大约在57%~70%之间,缓弹性回复率在5.3%~7.4%之间,塑性变形在24.4%~36%之间。PTT含量增加,则纱线的弹性提高。 本课题研究了织物的染色性能和拉伸回复性能,在染色时,根据色泽深浅选择调整前处理方案,再分别用四种方案即分散/直接染料—浴法、分散/直接染料两浴法、分散/活性染料—浴法及分散/活性染料两浴法染色。在染拼色和深色时采用两浴法方案,染较浅色泽时则用—浴法方案。除易染性外,优异的弹性回复性是新聚酯PTT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因此本课题重点进行了PTT/棉织物的拉伸回复性能研究,包括一次和叁次定伸长拉伸、较高拉伸比和较低拉伸比拉伸以
董召勤[6]2004年在《PTT纤维的染色性能研究》文中提出PTT纤维性质类似于PET,但具有较易拉伸、弹性和回复性佳、手感好佳、易染色、抗污性佳等独特优点,是一种新型的聚酯纤维,具有广泛的研究前景,因此对PTT纤维染色性能的研究不仅对新纤维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还能对合理的生产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目前,我国对PTT染色性能方面研究报道还少,本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差热分析(DSC)、临界溶解时间(CDT)等分析方法研究了热定型和染色对PTT纤维结构的影响,探讨了热定型对PTT纤维可染性的影响,同时进行了多项PTT纤维的基本染色性能试验,探讨了不同染色温度对上染百分率及表观色深值的影响、不同染料的升温上染特性、不同染料的移染性能和染深性能以及PTT和PET纤维同浴染色时染色温度对它们的染色深度的影响。实验重点研究了分散染料对PTT纤维的染色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 热定型增加了PTT纤维结晶程度,PTT纤维的可染性随着热定型温度的升高先降低后增加,170℃定型试样的可染性最低;分子量大的偶氮分散染料对热定型造成的PTT纤维微细结构差别的敏感性大;不同分散染料染色对PTT纤维结构的影响方式和程度是不同的。分子量小的蒽醌分散染料在高温染色时促进了PTT纤维的解结晶,降低了结晶度,并且随着染料浓度的增加,其影响程度越大。 PTT纤维在低温下就有良好的可染性,染色温度比PET纤维大约低20℃。分散染料对PTT纤维的升温上染特性与染料结构、纤维品种等因素有关,其临界染色温度比PET纤维约低15~20℃。分子结构较小、低温水溶性较好的低温型染料的染色转变温度比分子结构大的高温型染料约低20℃。110℃下分散染料对PTT纤维的移染性能比对130℃下对PET纤维的移染性能差。在染料提升性能方面,染料结构与提升性能的关系不同于涤纶染色,杂环染料的提升性能并不好。选用低温型染料进行高温染色,有利于PTT/PET混纺交织物获得同色染色效果。 提纯染料对PTT纤维的染色速率常数高于PET纤维,半染时间也短,而且染色速率随染色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提纯分散染料在PTT纤维上的吸附等温线属于Nernst分配型吸附,分配系数随染色温度的升高而降低。PTT纤维用低温型纯染料蓝56和
王琳[7]2007年在《PTT纤维针织面料的研制》文中认为PTT纤维是一种引人注目的新型聚酯纤维,具有较好的延伸性、优良的弹性回复性、良好手感、易染色、抗污性佳等独特优点,具有广阔的纺织应用前景。由于PTT独特的分子结构,比常规涤纶更适于开发手感柔软、弹性优良的针织面料,以满足人们对于服装舒适弹性的需要。本文测试分析了PTT短纤维的拉伸、应力松弛性能,PTT长丝纱与PTT/PET复合长丝纱的强伸、回弹性能、残余扭矩和摩擦系数。根据纤维性能,与工厂联合探索PTT针织物的研制,优化织造、染整工艺,开发出了PTT双罗纹、纬平针、集圈、衬垫纬编针织面料。将组织结构相近的PTT针织物与PET针织物进行性能测试和对比分析。PTT织物的断裂伸长率较大,耐磨性较好,定伸长条件下的弹性回复率较高,悬垂性较好,抗起毛起球性能较好;PET织物的断裂强力较高,顶破强力较高,折痕回复性能较好;二者的光泽度较高,色牢度较好,透通性较差,无明显差异。不同原料、不同组织结构PTT针织物的力学性能、外观保持性能、舒适性能有所不同。
潘刚伟, 侯秀良, 杨一奇[8]2013年在《PTT织物的染色性能——一些染整技术的回顾之八》文中指出综述了PTT纤维的染色特性,包括染料的选择,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染色工艺参数如温度、时间及pH值对PTT染色性能的影响,以及PTT/PET、PTT/棉混纺织物及PTT/PET交织织物的染色性能。分散染料最适合PTT纤维的染色,可无载体常压沸染。分散染料在PTT纤维上的吸附等温线既属于分阶段性的Nernst型吸附,又属于Langmuir型吸附,特别是染料浓度低时,更趋向于分阶段性的Nernst型吸附。在染浴组成相同的条件下,PTT在100℃即可染得与PET在130℃时相同或更深的色泽。由于染色温度较低,分散染料染色PTT所适用的pH值范围也较宽,为PTT织物及其混纺、交织织物染色提供了方便。
王春梅[9]2008年在《并列型复合纤维的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COPET/PTT并列型复合纤维是一种新型的具有耐氯漂、耐化学药品等优良性能的卷曲弹性纤维。采用自行合成的COPET与PTT切片通过复合纺丝法制成叁维立体卷曲结构,从而形成了独有的专利技术,该复合纤维具有良好的卷曲弹性及常压可染性。本论文采用OLYMPUS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复合纤维的横截面、纵向双边分布及其卷曲形态。采用声速法、DSC、WAXD研究了单双组分纤维的超分子结构差异,以及不同热处理工艺条件下复合纤维的取向和结晶结构,并将COPET/PTT并列型复合纤维与其他纤维混织成针织物和机织物,采用HD026N型电子织物强力仪和KES分别测试了织物的的拉伸性能及其弹性回复性能。纺丝拉伸-定型工艺对复合纤维的结构与性能有重要的影响。两组分的相容性是制备并列型复合纤维的必要条件。纺丝温度严重影响纤维的横截面形态。当COPET组分纺丝温度为270℃,PTT组分纺丝温度为253℃时,COPET/PTT纤维的横截面呈现花生型。研究COPET/PTT复合纤维中各组分的取向与结晶发现:PTT组分结晶结构致密,且结晶度大于COPET组分;COPET组分的取向度大于PTT组分;由WAXD发现,COPET/PTT复合纤维的X射线衍射峰只是各单组分衍射峰的迭加,没有发现新的结晶峰。当拉伸温度在70℃~75℃范围内,定型温度在130℃~150℃时,COPET/PTT复合纤维表现出最大的潜在卷曲性能。组成比对纤维的卷曲性能也有较大的影响,COPET/PTT复合纤维两组成比为50/50时,纤维的卷曲率以及卷曲回复率呈现一个最大值。热处理温度、时间、张力、介质以及热处理方式等均影响COPET/PTT复合纤维的卷曲性能。温度是影响COPET/PTT纤维卷曲显现的最关键因素,无论是在湿热还是干热条件下,温度的升高均加速了纤维的解取向程度,导致了纤维的收缩,热处理时间5-15min,复合纤维的卷曲性能便完全显现出来;不同的热处理介质对其卷曲性能的影响是不同的,在沸水中处理更有利于卷曲的显现;在热处理时,加载适当的负荷有利于提高复合纤维的卷曲弹性回复能力;复合纤维在低倍(1.2倍)拉伸热处理后,其卷曲弹性最好,弹性回复率达80%以上。研究COPET/PTT复合纤维的形态结构发现,复合纤维呈现叁维螺旋卷曲结构,COPET组分在螺旋卷曲的内侧,PTT组分在螺旋卷曲的外侧;不同的热处理条件,复合纤维的卷曲数多少是不同,与定量法测得的卷曲率结果一致。研究了含COPET/PTT复合纤维的针织物与机织物的收缩性能以及弹性回复性。结果表明,针织物的组织结构以及面密度的大小影响织物的弹性回复性,其弹性回复率基本都在60%以上,最高的达90%。织物热处理后其弹性回复率明显提高。对机织物而言,斜纹的组织结构有利于织物弹性的显现,组织结构相同时,含有氨纶包芯纱织物弹性大于COPET/PTT纤维织物。
王斌[10]2009年在《PTT/PA6复合超细纤维染色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通过正交实验,根据减量率、开纤率确定PTT/PA6复合超细纤维和PTT/PET复合超细纤维的最佳开纤工艺。对PTT/PA6和PTT/PET复合超细纤维以及PTT纤维的染色工艺进行了研究,研究了分散染料在不同温度下对纤维的初染率,染料提升性,最高染色温度及染色时间,升温上染速率曲线等性能,探讨了不同种纤维染色存在差异的原因。采用叁种类型分散染料对PTT/PA6复合超细纤维进行了升温上染速率曲线的绘制,确定不同类型染料的最佳染色工艺,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实验结果。采用单丝强力测试,差热分析(DSC)等方法对PTT/PA6纤维开纤前后的性能变化进行了较为深入分析。采用残液法测试分散染料的上染百分率,在染色残液中加入有机溶剂丙酮或DMF来辅助溶解分散染料,通过染料标准吸光度曲线的线性相关度来讨论有机溶剂用量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溶剂DMF使用效果比丙酮好,测试误差对其浓度的敏感性不是很强,丙酮也可以用在残液法中,但其用量必须加以考虑,否则误差太大。采用分散红FB对PTT/PA6和PET/PA6复合超细纤维以及普通PTT及PET纤维进行了染色热力学和动力学实验;通过测定其染色热力学(亲和力-△μ~0、染色热△H~0、染色熵△S~0)以及动力学(扩散系数D、半染时间t_(1/2))数据,来分析说明PTT/PA6复合超细纤维与另外两种超细纤维(复合超细PET/PA6、超细PET)以及两种聚酯纤维PET、PTT的染色性能差异。纤维结构、线密度和温度是影响纤维平衡吸附量的重要因素。复合超细纤维PTT/PA6及PET/PA6在不同染色温度时分别呈现L-N型和Nernst吸附,普通PTT纤维及PET纤维在两种温度下,纤维的吸附等温线基本都为Nernst吸附。PTT/PA6超细纤维的染色亲和力低于PET/PA6超细纤维,染色熵变化比较大,染色热比PET/PA6纤维高。
参考文献:
[1]. PTT/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染色理论及工艺研究[D]. 陈琳. 苏州大学. 2007
[2]. PTT/PA6共混纤维的性能及染色研究[D]. 汪慧春. 东华大学. 2007
[3]. 低聚物存在条件下分散染料微胶囊对PTT纤维的上染[D]. 王文义. 东华大学. 2010
[4]. 聚酯类纤维性能研究及其产品开发[D]. 刘晶. 东华大学. 2008
[5]. PTT/棉混纺纱及其针织产品性能研究[D]. 张敏. 东华大学. 2004
[6]. PTT纤维的染色性能研究[D]. 董召勤. 苏州大学. 2004
[7]. PTT纤维针织面料的研制[D]. 王琳. 苏州大学. 2007
[8]. PTT织物的染色性能——一些染整技术的回顾之八[J]. 潘刚伟, 侯秀良, 杨一奇. 印染. 2013
[9]. 并列型复合纤维的结构与性能研究[D]. 王春梅. 北京服装学院. 2008
[10]. PTT/PA6复合超细纤维染色性能研究[D]. 王斌. 青岛大学.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