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的适度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导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每个组织,在各个时期内都有自己预定的目标。管理学家亨利·艾伯斯指出,上级领导的职责就是把下级的行为纳入一个轨道,以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对任何组织的领导者来说,如何做到管理适度,让组织按设定的轨道运行,最大限度地获取管理效益,是领导者管理水平和管理艺术的重要体现。
一、保持适中,追求最佳的原则
保持适中,就是避免管理不足和管理过度两种倾向,在度的范围之内实施管理活动。追求最佳,就是在适度的前提下,追求最佳管理效益。
首先要提高对两个极端的警惕性,增强度的意识。什么是“度”呢?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使用这样的词语,如办事情要掌握“分寸”,拿准“火候”,注意“界限”等等。这里所说的“分寸”、“火候”、“界限”就是事物的度。所谓适度指的是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把握好事物一定的质和量的界限,严防“过”或“不及”两个极端。作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要防止“一统就死”,或者“一放就乱”,能够做到“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放活”,即既要管,又不要管得太多太死,达到管理的有效性,这才是最佳适度的管理。
其次,克服“中游”思想,努力争取最佳适度。“中游”思想是一种消极的适度思想,是一种低层次的适度。这种平庸的“中游”思想,虽然比管理不适足和管理过度的效果要好一些,但是,随着事物的发展,甘居平庸的精神状态往往导致不足的结果。所以仅仅防止两个极端,使管理保持合理度,还可能出现“甘居中游”的情况。我们研究适度管理的目的,是使人们追求高层次的适度,达到或接近最佳适度。“中游”思想有可能做到暂时适度,要想长远保持是不可能的。
作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要防止“一统就死”,或者“一放就乱”,能够做到“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放活”,即既要管,又不要管得太多太死,这才是最佳适度的管理。
二、审时度势,随机制宜的原则
管理要达到适度,必须反对绝对化思维,反对机械论的观点。这种观点,不论时间、空间、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一味地照搬上级的指示;一味地坚持原定的计划:一味地套用过去的经验和模式,是一种机械的管理行为。这样的管理,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保证适度的,但是,一旦情况和条件发生了变化,这种固执的管理行为就显得非常不适度。事物的静止总是相对的,而运动变化则是绝对的。只适应相对静止的管理,不适应运动变化的管理,还不是一个成熟的,高明的领导者。
管理中的审时,一是审视管理过程在时间上的流动性,从而决定管理进度的快慢。二是观察事物发展过程的时机,及时地抓住机遇,掌握好“火候”。三是审视管理过程不同的时期、不同阶段的特点,确定目前所处的时期和阶段。四是对未来进行预测,对管理在下一个时期可能出现的情况,预测出大概的发展趋势。
管理中的度势,首先是要认清管理所处的形势,分析和判断本组织管理的形势或态势:二是思考如何利用形势的有利方面,避其不利方面;三是研究管理工作如何造势,管理工作的势是由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三个基本因素组成的,将三个因素有利条件有机地组合为整体,就是造势的过程;四是预测管理的趋势,使管理占据主动之势。
审时和度势是领导者掌握管理适度的必要条件,领导者审时度势的能力和水平决定着适度的水平。有些领导,一严就严得过度,一宽就宽得过度,好犯“冷热病”,往往是由于缺乏审度客观的“时”和“势”,只根据某个口号和“精神”办事,单凭主观意志办事,这就背离了适度的原则。
三、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原则
管理的过程是领导者的主观与客观(管理对象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管理的成功,意味着领导者的主观适合了客观的规律。管理的适度,要求领导者主观必须与客观相统一。
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原则,首先要遵循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解决好出发点问题。确定主观究竟从哪里出发?是从自己的经验和主观意志出发,还是从上级的指示精神出发,或是从书本出发?这些出发点都不对,只能一切从实际出发。所谓实际,就是管理对象和环境的客观情况,包括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环境、管理传统、被领导者的素质、思想、行为、心理等等。其次,要做到主观服从客观。我们讲统一,是说主观与客观相统一,领导者的主观必须与客观相统一,谁是重点,谁服从谁的问题必须明确。
四、系统与要素相统一的原则
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和要素存在的,一个事物相对于更大的系统来说,它是要素,但是相对于自己的组成部分来说,它又是系统。在管理过程中,处理好系统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二者统一是非常重要的,这是适度管理不可缺少的一条原则。管理适度,最重要的是系统整体适度,这是衡量管理适度与否的主要标志。要做到系统整体适度,领导者须注意处理好三个问题:
第一,着眼全局,自觉地在大局下掌握好管理的度。一个领导者管理是否适度,不仅要看他管理范围之内的适度水平,还要看他是否符合全局的要求。
第二,照顾整体,把握好分管工作的度。对于主管一个系统的领导者来说,本系统就是一个全局。全局性的工作在同一时间内会有若干项,上级各机关部门也往往各强调各的重要。在这种情况下,领导者必须善于抓住重点,以一项工作为中心,统筹安排其他各项带全局性的工作,分清轻重缓急:协调有序地推进各项工作,使各项工作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实践中,往往领导班子确定分工后,成员就各抓各的事,单纯考虑自己那一摊,以为每个人都抓出成绩,加起来就是整体的成绩。这种机械的整体观点,是与系统论的整体观点不相符的。每一个分管领导要从系统整体考虑分管的工作,使分管工作与系统整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单纯把握要素,不考虑系统,要素也是把握不好的
审时和度势是领导者掌握管理适度的必要条件,领导者审时度势的能力和水平决定着适度的水平。
第三,主动协调,处理好要素与要素的关系。系统的整体性不仅要求处理好系统与要素的关系,还要求处理好要索与要素的关系,使各要素达到有机关联。所谓有机关联,是系统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指任何具有整体性的系统,它内部诸因素之间的联系都是有机的,诸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地构成系统的整体。各个因素,在系统中不仅是各自独立的子系统,而且是组成母系统的有机成员。要把握好管理的要素,就要认清要素与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其相互协调,有机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