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一探到底”——“20+20”课堂教学模式下有效探疑研究论文_陈怡玲

(广州市增城区第一中学)

摘要:我校“20+20课堂教学模式”卓有成效的关键,是有效落实了“引、展、探、评”四个环节。本文以《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为例,探讨在必修一自然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探疑”的方法,并就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出一些看法,以期为同行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20+20教学模式;探究;核心素养

一、研究背景

地理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综合发展思维”、“ 地理实践力”、“ 人地协调观”为目标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多年的实践证实,我校“20+20课堂教学模式”是适应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课堂模式。笔者积极参与其中,并在第17周周四开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的年级研讨课。

笔者认为,在自然地理课堂教学中,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层层递进,“一探到底”,是把抽象的原理规律具体化、简单化,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发展思维”这一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

二、案例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为人教版必修一自然地理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本部分的课标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对象分析

高一七班为普通班。学生应用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较差,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还较缺乏,因而洋流知识成为学生的学习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对地图的使用,引导学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掌握新知识,深化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加强知识与技能的联系。所以本节研讨课,笔者在教学设计上,以问题探究的形式,设计了5个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务求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树立信心,培养小组合作能力,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课堂探究问题,不应是为探究而探究,在问题设计的时候,要注意探究问题的可操作性、必要性、吸引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根据问题的难易及课标的要求等,全体探究、小组探究、个人探究相结合,各个击破,有效解决重难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力以及解题能力。

1.全体探究,共同解疑

这一探究模式主要用于课堂导入环节以及课本有文字提示,比较浅显的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迅速吸引全体同学的注意力,也可以在共同解疑的过程中增强同学们的自信心,消除同学们对新知识的畏惧心理。例如,在本节新课导入时,笔者通过PPT展示“日本福岛核泄露,中国国内抢购食盐,有没有必要?”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迅速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从而投入到“洋流及其运动规律、影响”这一主题探究中。

又如,在“寒流与暖流的判断”过程中,多媒体展示世界洋流分布图,引导学生根据课本57页第二段洋流的描述,判断A是 流;B是 流;C是 流;D是 流。

因为课本有“洋流的概念”描述,学生根据概念的阅读,可以迅速判断洋流的性质。这一探究过程,加强了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以及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以上两个都是比较浅显的问题,通过全体探究,共同解疑,再配以相应的练习,提高同学们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2.小组探究,突破难点

小组探究这一模式,适合探究课本中比较难的知识点。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自然地理每一章节都有相对抽象、个人学习起来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点。通过小组探究,分工合作,发挥组内成员各自的优势,往往可以节省时间,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小组探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合作精神。例如,在探究“洋流的分布规律”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就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了如下问题:

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课本P57图3.5),四人小组讨论,思考以下问题并填《表一 洋流的分布规律》(表略):(5分钟)

思考1:观察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看看两个海区洋流运动方向有什么差异?为什么?

思考2: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方向是怎样的?在南半球呢?

思考3:观察在北印度洋,冬季和夏季的洋流方向有什么变化?

学生根据以上问题,分组讨论,归纳小结洋流的分布规律,填表一,然后小组代表上台说明探究结果,其他小组质疑、补充,最后教师引导同学们作总结,就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化难为易了。再辅以相应的练习巩固所学原理、规律,本节课的重难点也就各个突破了。

3.个人探究,归纳总结

此探究模式,适合课本中有详细图表、文字介绍,需要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本,归纳总结“中心思想”的内容。例如,在探究“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时,课本通过图文介绍的形式,详细例举了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海洋航行等等各方面的影响,如果此部分内容由教师讲解,费时费力不说,一节课下来学生精力有限,到此时容易犯困,所以在答题时往往不能答全。因此在探究模式的选取上,笔者让同学们在规定的时间内个人探究,归纳总结知识并完成《表二 洋流的影响》(表略)。

学生回答,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了答案,课堂气氛热烈、友好、和谐,让学生体会归

纳总结的重要性。

师生共同小结: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综合考虑,要辩证分析。

三、教学反思

本次研讨课中,教学的设计较合理,通过5个由浅入深的探究问题,化难为易,较好地解决了课标要求的重难点;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启发了思维,培养了合作探究能力;每一相应探究问题后的巩固训练,则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验证探究结果,提高解题能力的同时,增强地理学习的信心。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发现不少问题。如:探究问题较多且探究二、探究三的难度较大,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既要探究问题,又要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还要预留时间做相应的练习巩固,所以授课的时候节奏过快,有些知识点补充不够到位,原理规律的总结显得有些仓促;问题的指示不够清楚明了,个别学生不理解问题设计的目的,跟不上节奏学得较吃力……这些问题,都鞭策我要进一步提高专业素养,精简课堂内容,特别是设计探究问题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生活实际,从而让学生真正投入到问题探究中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论文作者:陈怡玲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7

标签:;  ;  ;  ;  ;  ;  ;  ;  

自然地理“一探到底”——“20+20”课堂教学模式下有效探疑研究论文_陈怡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