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刘彭芝教育与管理思想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思想体系论文,刘彭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21(2010)06-0103-05
刘彭芝从教40多年,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人大附中”)任副校长、校长22年。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中,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都很有建树,形成了独到的教育与管理思想体系,并成为当代著名的教育家。
一、刘彭芝教育思想
(一)人生使命观:教育是我的人生大事,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人生使命,就是你愿意奉献一生的事业,你愿意追求一生的终极梦想。刘彭芝认为,“教育,是我的人生大事;爱,是我在教育岗位上进德修业的原动力。”她说:“人生为一大事来,这是教育家陶行知的话。……做教师时,我的人生大事是做一名好教师;当校长时,我的人生大事是当一名好校长。我的青春,我的全部心血,都献给了我的人生大事。”[1]1刘彭芝认为:“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爱是自然流溢的奉献。尊重是教育的真谛,尊重是创造的源泉。”对事业执著的“痴迷”和“大爱”,使她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朱小蔓教授说:“在人大附中的校园里,教师们用爱为学生们营造出家庭的氛围,接纳每一个学生、用心关注每一个学生;教师被学生亲切地称呼为‘爸爸’。刘彭芝校长对教师们提出殷切期望时讲到‘爱是自然流溢的奉献’,而这也正是她个人工作生活的写照;一位从尊重的平等的爱出发、将生命融入教育、用灵魂去影响和塑造灵魂的人,是怎样的可爱和可敬!”[2]75
(二)教育本质观:人的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
刘彭芝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学生,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发展,教育的真谛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每个学生都是鲜活而不可复制的生命个体,自由幸福地发展是他们的需要,创造一种让他们自由发展的教育是对生命的关爱和尊重。她说:“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是在于把人的本质引申出来,引申出一个超越自己而站立起来的人,赋予人以更丰富的内涵,使人获得尽可能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使人生活得更美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1]367
那么,何谓全面发展?刘彭芝认为:“‘全面发展’是一般学校都应达到的目标。”她指出,“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追求并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平衡;二是正确处理好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关系,追求并实现鲜明个性和团队精神的统一;三是正确处理好‘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关系,追求并实现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的结合。”[3]
刘彭芝为人大附中确立的办学思想是:“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对此,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认为,“刘彭芝校长关于学生个性和潜能发展的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基础上,结合教育实践明确提出了三点基本认识:一是承认每一个人都有价值、权利和尊严,都是值得尊重的;二是承认人的独特性,承认人的差异,尊重人的个性;三是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发展的潜能,都有成长进步的倾向。”[4]
(三)教育方法观:“好玩”、“快乐”——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刘彭芝认为,“学校应该成为孩子们幸福成长的乐园——不仅要让他们通过现在的努力获得将来的幸福,也要让他们现在的成长过程充满幸福和快乐”。[1]358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她主张教学不仅要科学,还要生动。所谓科学就是尊重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所谓生动就是好玩,有意思。在她看来,正确处理好有意义与有意思的关系,是学校教学永恒的主题。她指出,强调有意义,更多地是站在教育者的立场上看问题、想问题。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问题、想问题,他们更强调的应该是有意思,他们更愿意在有意思中接受有意义。更多地强调有意义,是以教育者为本;更多地强调有意思,是以学习者为本。以课程改革为例,从以教育者为本,到以学习者为本,更符合教学规律,是一种进步。寓有意义于有意思之中,让学习成为学生快乐的过程,让学习成为学生主动的行为,让学习成为学生合作研究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才是教学的真谛。[5]
强调好玩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被誉为“玩学理论第一人”的德国著名思想家弗瑞德里希·席勒,早在200年前就从美学的角度谈到了玩的意义,他说:“人性的圆满完成就是美。这样的美是理性提出的要求,这个要求只有当人游戏时才能完成。所以,人同美只是游戏,人只是同美游戏;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6]席勒这里所说的“游戏”是指人摆脱了来自感性的物质强制和理性的道德强制的自由活动。进一步地,玩与人类的认识和创造活动密切相关。人在玩中可以摆脱任何控制、压力、束缚、强制,在放松、自由的状态下,人的创造意识将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刘彭芝深谙此意,也正因为如此,她喜欢组织各种有创意的活动。学生党校、老红军讲座、礼仪讲座、志愿者进社区、赈灾捐款、淑女课堂、成人仪式、学手语迎奥运、争做奥运城市志愿者、走进临终关怀医院等活动和模拟联合国等各种社团、优雅少女俱乐部、科技节、文化节、电影节、动漫节,以及150多门选修课……这些活动让学生享受了适合自己的教育内容,调动着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学生、老师不仅从中获得了知识与能力的提升,而且收获了快乐和幸福。这种现象被许多理解教育规律的同行观察到了:“在高三学生的脸上依然能看得到笑脸,依然能看得到那份自信与从容,依然可以看到他们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的身影。其他年级的孩子就更不用说了。学习、生活在人大附中是幸运的,因为这里不仅有教师的真爱,还有可以让每个学生拥有心灵自由的空间,有高质量、高效益的课堂教学,还有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的各种课外活动。”[7]
(四)学校社会责任观:促进教育均衡,实现社会责任最大化
刘彭芝时常讲的一句话是“我们不能仅仅‘独善其身’,还要‘兼济天下’,有‘忧国忧民忧教育’的胸怀”。刘彭芝认为,当前中国教育最缺乏的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优秀校长和优秀教师,因此她希望能为国家分忧,为教育解困,用自己的探索与实践,为优质学校输出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优秀校长和优秀教师探索出一种新的模式,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8]为此,她把自己辛苦培养的优秀人才输送到别的学校,帮助他们发展。现在人大附中已经向海淀区等周边地区的学校输送了近20位校长、书记和副校长等优秀人才。她认为:“人的生命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蕴含在自己的身体内;大生命,则体现在人群社会中。一所学校的生命也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蕴含在自己的校园内;大生命,则体现在整个教育事业中……我们把一些优秀人才输送到别的学校担任重要职务,让他们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对这些优秀人才来说,是放大生命。这些优秀人才把人大附中的教育理念、教学经验传播开来,对人大附中来说,也是放大生命。”[9]同时,她不仅带领自己的学校履行社会责任,更是身先士卒、身体力行,把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落到实处。刘彭芝除了担任人大附中校长外,更是身兼多个社会职务。她创建了“中国基础教育卓越校长、卓越教师培训基地”,并亲任主持人,为“双基项目”付出了很多的心血,目前该基地有全国150多名校长学员。她认为:“为了实现教育家办学,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必须培养更多的卓越校长和卓越教师,必须打造面向全国的中国基础教育的‘黄埔军校’。”2009年11月13日,刘彭芝被温家宝总理聘任为国务院参事,在教育领域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为老百姓服务,她说:“成为参事后,我会更加关注教育问题,也有机会将自己的想法和研究成果通过更加便捷的渠道提供给决策部门”。
二、刘彭芝管理思想
作为校长的思想,首先是关于教育的思想,但要将这些教育思想付诸实践,还需要大量的管理措施,因此,校长需要管理思想。
(一)办学目标观:办最先进的学校
1997年刘彭芝刚刚就任校长时,给人大附中确定的办学目标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创世界名校”。早在2003年,刘彭芝就提出了世界一流中学的十条标准。[1]12刘彭芝带领全校师生以超常速度奔跑,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既定的目标。2007年,刘彭芝又很快提出了“统一思想与行动,凝聚智慧与力量,为保持人大附中盛名不坠,创百年名校,千年名校而奋斗”的目标。
刘彭芝想办最先进的学校。她提的是“一流”,实际上是追求最先进。她几乎想把所有先进的东西都要弄到人大附中来。她本人好像就是一个淘宝者。她到兄弟学校、科研院所去淘宝,到美国、芬兰等国外最先进的学校去淘宝。为了学生得到最先进的发展,她到各行各业精英人物那里去淘宝。这是一种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对最先进的追求,也是对教育本质的思考的结果。
(二)学校发展观:以创新促科学发展
刘彭芝高度重视创新,并把它看成作为一名校长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在她看来,一个创新的校长,才能带出一批创新的教师,才能缔造出一个创新的学校,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生。
具体说来,刘彭芝认为,第一,教育理念创新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在她那里,理念的创新表现为“熔铸中外精华,坚持综合创新”,这就需要做到“五个打通”:打通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之间的关节;打通信息、知识、智慧、能力之间的关节;打通严格考试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节;打通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之间的关节;打通感情凝聚和制度管理之间的关节。[10]第二,课程创新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把人大附中的课程体系建设成为世界最先进的课程体系之一。第三,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标志。要切实把学校发展的切入点放在课堂。第四,培养创新型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着力点。要注意从以下方面打造创新型的教师队伍[11]:一是点燃激情,让教师树立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二是搭建平台,让教师实现人生的价值。三是重视团队建设,建立有利于教师共同发展的机制。四是加强校本培训,引领、促进教师成才。五是关心教师身心健康,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五是培育以创新为特征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努力培育“突破能创新,变通能创新,融合能创新,追求能创新,反思能创新,压力能创新,理想能创新,激励能创新,实践能创新,执著能创新,卓越能创新,完美能创新,求真能创新,务实能创新,处处能创新,事事能创新,时时能创新,人人能创新”的学校文化氛围。六是以审慎科学的态度创新才能促进学校的科学发展。刘彭芝认为,一项科学实验可以有999次失败,而一所学校在教学创新、教育创新上的一次失败就可能贻误一个年级甚至几个年级的学生,这样的失败成本太高,损失太大,所以,教育创新要慎提“不怕失败,宽容失败”。一定要以审慎科学的态度,求真务实的精神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深思熟虑,谋定而动,力争一动而成,将创新的风险和成本化为最低。
(三)校长观:校长是个领跑人
在我国实行校长负责制的今天,校长对于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12]35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13]47刘彭芝则将校长定义为“领跑人”,她说:“关于‘校长’的定义,古今中外有许多种。我对‘校长’含义的理解,最深切之处就在于,校长是个‘领跑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领着全校教职员工不停地奔跑,领着一茬又一茬的孩子不停地奔跑。‘领跑人’的办学理念在奔跑中反映,‘领跑人’的心智情感在奔跑中展现,‘领跑人’的人生价值在奔跑中实现。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个优秀的‘领跑人’。做一个优秀的领跑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科学而明确的目标,让团队围绕这个目标统一思想和行动,形成共识和合力。”[1]5
“领跑人”,首先是“领”。“领”是大家在现实中工作的时候,校长要拓宽视野,展望未来,探索规律,指明方向;“领”是在大家遇到困难,处于迷茫时,敢于担当责任,给人勇气,鼓舞士气;“领”还是凝聚大家,建设奉献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专业成长共同体。其次是“跑”。“跑”是身先士卒,给人示范,是一种永不停息,永远创新的状态。这是教育所需要的特有的精神状态。
上海市教育科学院研究院副院长顾泠沅在《在极限边缘处领跑》一文中写道,校长是全体教师和学生的“领跑人”,有三层意思:“第一,校长得亲自使劲‘跑’,既不能照章办事、慢条斯理地走,也不能端坐不动吆喝别人跑,甚至坐着别人抬的轿子跑。第二,你还得‘领跑’,领跑人方向不能搞错,同时还要处处跑在别人的前面。第三,要成为‘全体教师和学生的领跑人’,这就难上加难了,所谓全体,就包括那些本不想跑或者往别的方向跑的人,能领着所有的人都朝着学校的追求跑动起来,这才是真本事、大本事。这三层意思,刘彭芝竟然奇迹般地做到了。”[14]
(四)用人观:不拘一格,激活每一个细胞
刘彭芝认为:“一个学校绝对不能藏龙卧虎,是龙就得让它腾,是虎就得让它跃。龙藏着虎卧着,就是人才最大的浪费。”[1]440“管理工作的最佳境界,是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校长应该是‘用材’高手,让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能者显其才,贤者彰其德。”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刘彭芝的人才观——不拘一格发现人才,激活每一个细胞,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她说:“我希望我们的教师能在世界一流的环境中成就世界一流的工作业绩。他们能翻多大的跟头,学校就给他搭建多大的舞台”。她不断给每个人创造发展的机会,给干部机会、给教师机会、给学生机会。机会是更具体的愿景。加里·尤克尔认为,为组织所有成员提供平等机会是非常重要的。[15]496人大附中正是在这种文化下,围绕“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办学目标凝聚了一支有理想、有才华、有奉献精神的教师团队,“不干便罢,干就要最好”已成为这个团队的自觉诉求。
刘彭芝“不拘一格,激活每一个细胞”,其实都是为了学生和教职工充分的发展。正如刘彭芝所说:“如果将学校比作一个乐团,校长就是乐团的指挥,职工就是拉大提琴、小提琴、吹长号、打架子鼓的乐手,只有激活每一个细胞,才能形成智慧的合力与力量的合力。只有激活每一个细胞,才能带动学校飞速发展。”[1]440-441
(五)决策观:干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干事更重要
刘彭芝认为,“当校长管理学校,也有个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我当校长最大的体会就是,做什么比怎么做更重要,干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干事更重要。”[1]460这里,实际上涉及了“领导”与“管理”这两个概念。西方学术界普遍认为,真正意义上的领导是不同于管理的,沃伦·贝尼斯和伯特·南尼斯明确指出,“管理者是做事正确的人,而领导者是做正确的事的人”。[15]37领导,就是“做正确的事”,确定一个团队努力的方向和价值的追求。领导,包括分享观点、达成共识,形成团队的共同愿景,也包括责任的分担。而“管理”是指“正确地做事”,他强调做事的规范和程序的合理性。好的管理就是把事情做到位,减少内耗和运行成本,因而管理当然会增加效益。然而,作为校长,教育思想的领导是第一位的,这是因为教育是影响人的心灵成长的价值领导的工作,学校是精神感召的场所。人的行为是思想的参悟、观念的参悟,因而方向是第一位的、精神是第一位的。
刘彭芝认为,“‘干正确的事’,关键是作科学的决策。作科学的决策,关键又在准确地把握形势。什么叫形势?‘形’是已经客观存在的现实;‘势’是客观现实中蕴藏的未来的发展方向。由此可见,准确地把握形势,就是既要符合实际,又要有超前意识,只有这样,我们做出的决策才能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刘彭芝还认为,校长是学校的一把手,得在一些关乎全局的大事上作决策,团结大家一起干事。这就是谋事在众,决断在己,成事在众。[1]482所谓“谋事在众”,是指决策之前,一定要充分发挥民主,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决断在己”是指在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大家意见的基础上,作为一把手的校长要勇于拍板,敢于担当;“成事在众”则是指一旦决策之后,不必事必躬亲,要放手让大家去干,靠大家的共同努力去把事情做成。一个领导者即使再高明,其知识、经验、眼界也是有限的,如果在决策之前集思广益,多听听大家的意见,不但能避免少犯错误,而且能使自己的决策更正确,更科学合理。
(六)事件观:激活学校系统
事件,在《辞海》中有两个意义:一是指“社会和生活中的大事”;二是来自古语,意指“动物的内脏”。古语反而更接近现代实践的概念。在社会这个超级系统中,事件可视为社会和生活中的基本要素(器官)。事件的视角,我们称之为“事件观”。和世界观、历史观、时空观一样,事件观是现代社会为现代人提供的又一视角,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将事件作为看待社会、历史、人类行为的唯一视角,透过解构事件建立独特的新的世界观;二是事件是空间和时间的美的统一。[16]
刘彭芝有很强的激活学校系统的综合设计能力,善于用“事件”(活动)激活学校系统。研究表明,学校发展是有周期的,所以要周期性地通过“事件”激活学校发展。刘彭芝深谙其理,她极为重视“关键事件”的作用,努力通过对关键事件及问题的梳理与思考,触动员工“灵魂深处”的隐性教育观念,改变其心智模式;她还定期举办科研年会、暑期培训、迎新教工文艺演出等活动,策划事件,努力塑造一种全员职工有智慧、有归属感和幸福感的生活方式。
在事件管理方面,刘彭芝坚持“一深入就具体”,“细节决定成败”。比如,中国基础教育双卓基地第二次培训大会暨人大附中2009年暑期教职工培训,刘彭芝按惯例在活动开始前检查各个细节,在她的布置下,一夜之间与会近600名代表的名签悄然摆到了各自的桌上。对每个人平等的尊重以及时间之紧张、工作量之大,折射了刘彭芝对细节的关注和投入。
收稿日期:2010-07-20
标签:刘彭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