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 421001
【摘 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肠旋转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3年6月到2016年6月间,在我院选择小儿肠旋转不良8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治疗方法将患儿分为开腹组(n=40)和腹腔镜组(n=40),开腹组患儿进行常规开腹手术治疗,腹腔镜组患儿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患儿的手术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状况。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全量进食时间、住院时间与开腹组相比明显较少,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开腹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肠旋转不良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小儿肠旋转不良;效果
小儿肠旋转不良是小儿中常见疾病,多发生在新生儿及儿童时期。是指胚胎期肠管及肠系膜上动脉为轴心的旋转运动障碍,引起肠管位置变异、肠系膜附着不全的一种先天性疾病[1]。加强对患儿的早期治疗,及时改善患儿肠道功能是当前临床研究的重点。当前微创技术的发展使得腹腔镜手术在临床上的运用越来越多,此次研究中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肠旋转不良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小儿肠旋转不良提供更加优质的治疗方案。以下进行具体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3年6月到2016年6月间,在我院选择小儿肠旋转不良8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无规律胆汁性呕吐症状、腹痛、腹胀状况,不能正常进食;均采取手术病理检查确诊;排除存在腹裂、膈疝、脐膨出患儿;排除存在其他严重内科疾病患儿;所有患儿家属均自愿配合研究。根据患儿治疗方法将患儿分为开腹组(n=40)和腹腔镜组(n=40),开腹组患儿中男女比为22:18;年龄3天-3岁,平均年龄(1.5±0.7)岁;肠旋转不良部位:上消化道14例,下消化道13例,十二指肠远端13例;腹腔镜组患儿中男女比为21:19;年龄2天-3岁,平均年龄(1.4±0.3)岁;肠旋转不良部位:上消化道15例,下消化道13例,十二指肠远端12例。与开腹组对比,腹腔镜组患儿性别、年龄、肠旋转不良部位等一般基线资料无差异(P>0.05),可在研究中进行比对分析。
1.2 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调节、营养供给、抗感染治疗等。开腹组患儿进行常规开腹手术治疗,给予患儿常规影像学检查,确定患儿病灶部位,并根据患者实际病灶状况,取仰卧位,给予患儿全麻后进行开腹手术治疗,行开腹Ladd手术治疗。
腹腔镜组患儿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对患儿进行气管插管复合静脉全麻后,使患儿取仰卧位,常规术野消毒,于患者脐部下缘建立弧形切口,建立气腹,保证腹压约为9-11mmHg,置入腹腔镜后,观测患儿腹腔状况,了解患儿十二指肠、盲肠、消化道状况,并根据患儿实际状况,于患儿左上腹及右上腹行小切口,置入相关器械。在腹腔镜下,将患儿十二指肠周围韧带、膜式索带至空肠部位粘连部位进行松解,对扭转肠管进行复位,十二指肠拉直并置于患者右侧腹腔,将小肠置于右侧腹腔,结肠、盲肠置于左侧腹腔,根据患儿实际状况进行常规阑尾切除术。建立气腹,检查患儿手术状况,解除气腹后,常规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对比两组患儿手术治疗效果:对比两组患儿术中出血量、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全量进食时间、住院时间状况。
②对比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结果均采入到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手术治疗相关指标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t进行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率(%)表示,以X2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手术治疗效果对比
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全量进食时间、住院时间与开腹组相比明显较少,P<0.05。详见下表。
3 讨论
小儿肠旋转不良患儿表现为小肠旋转及固定异常,是因宫内小肠发育过程受扰而引起的解剖学异常状况[2]。胚胎期肠发育过程中,肠旋转存在一定旋转方向及过程,若肠旋转异常或在任何阶段中止均可导致肠旋转不良发生。当前研究结果显示,完全不旋转、头侧段旋转异常、头侧段反方向旋转、头侧段不完全旋转、尾侧段不完全旋转、尾侧段的旋转异常等均是导致肠旋转不良的重要因素,患儿常出现胆汁性呕吐症状,诊治不及时将导致肠梗阻出现,严重时甚至威胁患儿生命安全[3]。采取手术治疗,及时改善患儿肠扭转不良状况,促进患儿肠功能恢复是当前临床研究的重点[4]。此次研究中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全量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与开腹组相比明显较少,说明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肠扭转不良效果更佳。Ladd手术是临床治疗肠扭转不良的常用治疗术式,能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纠正肠管异常状况[5]。但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时,对患儿手术创伤较大,患儿术后恢复较慢,术后易出现多种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出现肠粘连,导致肠梗阻出现。而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时,对患者损伤较小,能减少患者出血量,术中能避免患儿肠管暴露,减少患儿体液丢失,有效促进患儿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减少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儿早日康复[6]。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时,对患儿耐受性要求更低,更适用于婴幼儿的治疗。
综上,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肠旋转不良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改善患儿手术相关指征,减少患儿术后并发症,促进患儿早期康复,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纪亮,李乐,潘静,等.开腹和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肠旋转不良的临床对比研究[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5,15(6):674-677.
[2]杨涌,戚士芹,未德成,等.小儿急性肠梗阻诊治分析[J].安徽医学,2015,36(9):1109-1110,1111.
[3]周崇高,李碧香,王海阳,等.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的微创手术治疗[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6,15(2):167-169.
[4]曹淑荣,李索林,耿娜,等.腹腔镜治疗新生儿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围术期管理[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5):378-379.
[5]吴晓霞,陈兰萍,任红霞,等.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新生儿肠旋转不良伴肠扭转的对照研究[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3,12(6):458-460,480.
[6]李炳,陈卫兵,王寿青,等.腹腔镜在小儿先天性小肠闭锁和狭窄诊治中的应用[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4,16(8):816-819.
论文作者:易朝锋1,谭雄2,王双利2,熊春松2,周沫2,陈思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3
标签:患儿论文; 腹腔镜论文; 小儿论文; 手术治疗论文; 不良论文; 术后论文; 状况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