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圣贤论文,重要性论文,群书治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今天主要分享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圣贤教育为当世所急需?第二、中华传统圣贤教育的核心是什么?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体现在哪里?第三、如何进行圣贤教育才能够深入人心? 一、为什么圣贤教育为当世所急需? 很多人不免提出质疑,我们只要严格法律和监督机制,当世出现的许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但如果我们仅仅制定了严格的法律和监督机制,却忽视了伦理道德的教育,将会有三点问题是不可能解决的。 第一点,难于防患于未然。在《礼记》上有这样一句话:“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礼仪的教化、伦理道德的教育,可以防患于未然,让人们根本就不去做坏事;而法律的制裁,是等消极结果已经产生了,再给以事后的惩罚和补救,但是它所产生的恶果是不可避免的了。 《群书治要·尸子》有则比喻,假设你们家的房子着火了,有人过来把火给扑灭了,你一定会对这些人感恩戴德。但是那些上了年纪的有经验的人,很早前提醒过你,要注意把墙壁的缝隙涂好,把烟囱做好。如果你听了他的劝告,终身都没有失火之患,但是你却当成了耳旁风,觉得这些人真唠叨、真烦,不将他们的提醒当回事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圣贤教育可以防患于未然,但是一般人看不到它的重要性,反而把它给忽视了。 如果我们忽视了道德教育,只是专注于法律的健全和严格,还会导致第二点,那就是“民免而无耻”。人们因为惧怕法律的严苛、法律的惩罚,不敢去做坏事,但是他没有羞耻心。在《群书治要·淮南子》上,说了这样一句话:法律可以把不孝敬父母的人杀掉,但是培养不出像孔子、曾子具有的那样高尚的德行;法律能够把偷盗的人判处刑罚,但是培养不出像伯夷那样廉洁的节操。 假如我们只是重视法律的严苛,忽视了道德教育,会产生的第三个问题,那就是《老子》上所说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我们的法律条款一天比一天地更严密、更具体、更细致,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是社会上违法乱纪的人却愈来愈多。《群书治要·袁子正书》上说了这样一句话,不能制止人们作恶的心,仅仅是以刀具、刑罚制裁人外在的行为,哪怕你每一天在外面判处死刑、执行法律,都不可能制止作奸犯科的事情发生。所有这些阐述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人心正则国治,人心邪则国乱”。诸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心坏了。而要挽回人的良心,光靠法律监督机制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圣贤教育。 二、中华传统圣贤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和西方文化相比,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是什么? 如果说西方文化的特色是宗教文化的话,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就是伦理文化,中国传统伦理教育的核心就是五伦大道,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在这里,我们特别强调一下“君臣有义”。中国式管理的精髓是什么?君就是领导者,臣就是被领导者。领导者必须有仁爱之心,也就是说,做领导者的,不仅仅要领导、管理属下,还要当父母,像父母关爱儿女一样地去关爱他。这还不够,还要当他的老师,教导他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道理。所以,一个好的领导者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职能,那就是君、亲、师的职能。 “君仁臣忠”给我们带来的管理境界是什么?在《史记》上记载着,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贱在治理单父的时候,他在加强法律和监督机制的同时,特别把孔老夫子所教导的“仁、爱、忠、恕”的理念运用到管理之中,最后他的治理达到什么境界?他达到的是“不忍欺”的境界,老百姓不忍心欺骗他。 那么他治理单父究竟有多好呢?他的同学巫马期到单父微服私访,看到一个人在月色下捕鱼,很奇怪的是他捕上了很多鱼,但是看了一看,又把这些鱼放回到河里去了。巫马期走上前去问,“我看您捕鱼,为什么捕上了很多鱼,又把它们放回到河里去呢?”这个人回答说,“我们的长官子贱告诉我们,不要去捕捞那些还在生长中的小鱼。而我刚才所捕上来的,恰恰是那些还在生长中的小鱼,所以我又把它们放回到河里去了。” 巫马期听了之后非常地感慨,回去向孔子禀告说,“子贱治理单父,能够达到即使没有人监管,但是百姓像有严刑峻法就在身边一样,不知道他是如何达到这种境界的?”孔老夫子说,“我曾经听子贱说过,一个人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有至诚恭敬之心、有精诚之心,这个影响自自然然地就会波及到远方。我想他是把这种管理的方法,运用到治理单父之中了。” 这就是告诉我们,中国式的管理,就是领导者仁慈,而被领导者竭尽全力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对领导者忠心。所以这个忠,在古代解释为“尽己之谓”,竭尽全力地把领导者交给自己的工作做好,这就是尽到了忠心。 那么我们从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在历史上为什么没有提出过人权的观念,是中国人落后吗?中国在历史上之所以没有提出人权的观念,是因为没有必要,因为它有更好的观念,已经把人权问题解决得非常好了。 很多企业将传统文化引入到企业管理之中,老板不仅仅关心员工的经济收入,而且关心到他家庭的幸福、夫妻和睦相处、儿女的教育,关心到他的方方面面。员工还需要拿着人权去和老板讨价还价吗? 所以中国历史上没有提出很多的观念,并不是中国人落后,而是因为他有更高明的理念,把这些问题已经解决得很好了。譬如说中国人为什么没有提出环境保护的观念?因为中国自古以来都有“天人合一”的理念,从来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人和自然是一种伙伴的关系,没有资格去征服、改造、破坏自然环境,所以在历史上环境保护问题从来没有成为问题。再譬如,中国人为什么没有提出过心理健康的问题?很多人说:“你看,西方人有心理医生,有问题还可以去找心理咨询,中国人就没有提出这一套。”但是打开中国的任何一本经典,它的核心内容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的前提是什么?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经过了这四个步骤之后才谈得上修身,所以每一部经典都是在调理人们的心理健康。 三、如何进行圣贤教育才能深入人心?中国古人在圣贤教育方面积累了哪些经验? 第一个经验就是高度重视道德教育,并且将道德教育视为一个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所构成的完整体系。 《礼记·学记》有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国家,建立一个企业,领导一个国家的百姓,领导一个企业的员工,什么是最重要的?伦理道德的教育、做人的教育是最重要的。因为教育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使人的善良不断地增长,而使人的过失得以挽救,所以做人的教育、道德的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中国古人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视是从家庭开始的。早在几千年前,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在怀孕的时候,就非常地重视胎教。不好看的景色不去看,淫词歌舞不去观听,口里讲的话很温柔,连傲慢的言语都没有,更不会讲粗鲁骂人的话。正因为周文王的母亲是一位圣人,所以她教出的孩子——文王,也才是一位圣人。孩子出生了,眼睛一睁开,还不会说话,不意味着他没有在学习,他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像摄像机一样,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成为他以后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原则。现在我们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一点了,很多母亲一边抱着孩子喂奶,一边在生气、说谎、骂人,结果这些都被孩子看到了,他也学会了生气、说谎和骂人。 家庭教育始从胎教,贯穿了一个人一生的过程,到终的时候是慎终追远,谨慎地办理丧事,追奠亡故的先人,民风自然淳厚。所以中国人有祭祀祖先的传统,家家户户都有祠堂,祠堂里供奉的是祖先的牌位,每到春秋祭祀的时候,把全家族的人召集在祠堂之中,宣讲祖先的德行。哪朝哪代家族中有哪一位有德行的人,他对国家有什么贡献,他有什么德行我们需要学习和效仿,你做为他的后代子孙,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小心谨慎,不要给祖先抹黑。我们想一想,一个人连祖先都能够念念不忘,对于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照顾的道理?他不可能一边去祭祀祖先,一边还打爹骂娘,这个子情于理都是不合适的。 学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延续,而学校教育的首要内容,就是教导孩子如何孝顺父母。我们看这个“孝”,上面是一个“老”,下面是一个“子”,告诉我们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体的,不是两个。我们都知道,舜被列为二十四孝之首,为什么他被列为二十四孝之首?因为舜的后母,还有他的父亲,还有一个弟弟,三番五次地要置他于死地,但是舜不仅没有怀恨在心,想着去报复他们,反而总是反省自己,做儿女的没有尽到孝道,不能够让父母欢心。虽然得到了天子之位,还经常到原野上去哭泣。最后他的德行感化了他的后母,感化了天下的百姓。 舜被列为二十四孝之首,告诉我们,一个仁者的心中没有和任何人起对立,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仁者无敌”。这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能够化敌为友。靠的是仁慈、真诚的心感化。 把对父母的孝、对兄弟的友悌之心向上提升,就变成了互爱,也就是《论语》上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互爱之心再向上提升,就是互助,就是《孟子》上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社会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扩展,社会教育就是指诗词、歌舞、戏剧、小说等等。这些社会教育都秉持了孔老夫子的一个重要理念,那就是“恩无邪”,不要给人们带来邪曲不正的行为和思想。在古人看来,文学作品、文艺表演,都应该起到教化人心的作用。孔老夫子还没有到一个地方,没有问这个地方的政事办得如何,首先听一听他们流行什么音乐,他就能明白这个地方的社会风气如何。 《群书治要·史记》记载,古圣先王制礼作乐,并不是要满足人们耳目口腹的欲望,而是教导人们养成正确的好恶之心,返回到做人的正路上来。所以中国古人的文化,被称为礼乐文化。通过礼,规范人外在的行为,通过音乐,调伏一个人内心的性情。这样一配合,人就能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 宗教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完满。中国文化非常地有包容性,它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和而不同,所以,无论是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印度教、道教、佛教,虽然看起来是不同的宗教,但是他们的核心思想都是引导人们向善,都是宣扬仁慈博爱、诚实守信,所以古代皇帝欢迎他们来传教。正是这四种不同的教育共同配合,才把人教好了,社会安定和谐了。 第二个经验,就是强调了道德教育的先后次序,并且通过各种制度建设,保证推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有规律的,也是有先后次序的,道德教育从哪里做起?中国人讲“百善孝为先”,人生在世,对我们恩德最大的,无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果一个人连父母这么大的养育之恩,都不能记在心上,想着去报答的话,请问还有谁的恩德,值得我们念念不忘想着去报答?所以,一个人不孝敬父母,这一生就不能树立一个重要的处世原则,那就是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世原则。《孝经》上说,一个人不爱他的父母亲去爱别的人,这个是和道理相背离的;一个人不尊敬他的父母亲去尊敬别的人,这也是和德行相背离的。 从汉代开始,中国就实行了“举孝廉”的人才选拔机制。就是把地方上具有孝、廉品行的孩子选拔出来,做为官吏的候补,由国家培养。因为一个孩子孝,就会对国家忠;廉洁,就没有贪心,这是选官的两个重要的标准。为了避免地方官把自己的亲朋好友推荐出来,谁送钱给他多他就推荐谁,还有一个制度加以保证,那就是“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也就是地方官为国家推荐的人才确实对国家很有贡献,德才兼备,推荐的人受到国家最高的赏赐;而一旦手下有人才,但是因嫉贤妒能,把人才给埋没了、蒙蔽了,一旦被发现,地方官受到国家最高的惩罚。所以这些制度一实行,就把德才兼备的人选拔到领导的位置上,社会风气就自然纯善。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一个最大的差别在于,它培养的是每一个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意识。为什么中国人遇到事情不去责怪别人,而是反省自己?因为“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遇到问题,大家相互指责、相互抱怨、相互挑剔,这个时候就天翻地覆,情况愈演愈恶化;遇到问题,大家都反省自己,这件事我错在哪里,我应该尽到什么责任,结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天清地宁。所以,中国古人从小教导孩子“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假设我们每一个人都按着这个原则来要求自己,而不是指责对方,相信世界和平就不再遥遥无期。 (节选自刘余莉教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演讲)从“群书统治要旨”看圣人教育的重要性_群书治要论文
从“群书统治要旨”看圣人教育的重要性_群书治要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