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永星1 何磊2
新疆伊犁州奎屯医院
【摘 要】目的:探究骨科内固定术后感染临床分析及外科治疗举措。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4月间本院收治的骨科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8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内固定感染外科治疗,对比感染控制率及细菌感染情况。结果:患者感染菌群由高到低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感染控制率97.5%显著高于对照组8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内固定术后感染要及时查明病原菌实施针对性抗感染治疗,以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促使其早日康复。
【关键词】骨科;内固定术后;感染;外科治疗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5-198-01
临床骨科接受各类骨折患者较多,以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脊椎压缩骨折、桡骨远端骨折等为代表的损伤严重影响个人健康与生活质量。内固定手术作为典型治疗术式,对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有重要价值,但是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也会造成骨髓炎、肢体残疾等严重后果,因此做好骨科内固定术后患者感染的临床分析与治疗探究至关重要。为探究骨科内固定术后临床感染外科治疗举措,选取本院收治的骨科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8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临床报道整理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选取2013年8月—2015年4月间本院收治的骨科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8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纳入研究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签署治疗同意书。80例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34.7±2.2)岁,骨折类型股骨骨折25例、三踝骨折13例、脊椎压缩骨折18例、粗隆间骨折17例、桡骨远端骨折7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25例,内后踝螺钉+腓骨钢板内固定治疗20例,克氏针固定12例,外固定10例,锁定加压钢板固定13例。所有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随即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内固定感染外科治疗。
对照组:按照临床诊断、治疗标准实施手术,患者个人治疗方案的制定均基于患者个人身体素质全面评估与骨折类型评估。常规消毒,结合患者骨折情况做针对性手术,术后3d内患肢禁止活动,3d后做功能康复训练。
治疗组:加强内固定术后感染治疗与换药处理,做抗感染治疗,结合药敏试验与细菌培养实验确定抗生素应用,配合清创、内固定取出等改为外固定干预。
外科治疗:应用负压封闭引流(VSD)做感染部位的彻底清创与清洁,敷料包埋创口与引流管,留大约3㎝边缘以防止病原菌进入创口。将敷料与皮肤一并缝合包扎做封闭式引流管理,清除多余敷料与创口,引流设备加压并控制其始终维持在-350~-100mmHg,每周一次及时更换敷料并清理患肢、体表等。要应用透水性较好的聚乙烯醇材料进行引流,利用材料本身透水性较佳优势配合负压引流设备及时清理感染坏死组织,避免出现因清理不彻底导致的感染复发,同时形成封闭的单元结构防止外源性微生物造成再感染,协调创面压力平均分配,达到彻底清创、预防感染等目的。内固定术后30d内要将内固定器取出换为外固定器,以降低患者感染并发可能性,及时清理感染部位的坏死组织、脓液等,感染稳定后拆除钢板并转为外固定术,配合抗炎处理、创口清理促使其早日康复。
1.3评价指标
对所有患者做药敏试验与细菌培养,判断患者感染控制情况,以确诊感染后治疗1个月仍未好转为感染未控制,1个月内得到好转为感染控制。
1.4统计学
临床医学数据处理以统计软件SPSS16.0为主,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t检验,计量资料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80例患者感染菌群由高到低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治疗后两组感染控制情况见表1。结合表1数据来看,治疗组患者感染控制率97.5%显著高于对照组8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例未控制患者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为主,对照组7例患者中4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2例绿脓杆菌感染、1例大肠杆菌感染。
表1 治疗后两组感染控制情况(例/%)
3.讨论
骨科内固定术作为临床重要治疗方法,内固定术可以较好地保持骨折的解剖复位,比单纯外固定更为直接有效,特别在防止骨折端的剪式或旋转性活动方面效果较好,另外内固定物有坚强的支撑作用,术后可以少用或不用外固定,可以减少外固定的范围和时间,坚强的内固定有利于伤肢的功能锻炼和早期起床,减少因长期卧床而引起的并发症如坠积性肺炎、静脉血栓、膀胱结石等。但是开放切开内固定术式具有一定的感染隐患,如高龄合患者、合并有糖尿病患者、局部皮肤软组织挫伤较重患者均会影响到开放手术切口的愈合,引发术后感染可能。所用内植物也可引起患者体内排异反应,引发术后感染可能,这对于患者康复极为不利,严重者还会造成其他诸多并发症,影响患者功能的顺利康复,因此临床中做好术前、术后感染预防与术后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外科治疗至关重要,有助于减少患者痛苦、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治疗要根据病情轻重采取针对性举措,轻度感染以体表清理、酒精降温、抗生素控制感染即可获得理想效果。严重感染则要则要做全面外科清创处理。要仔细观察患者创面感染情况,(这颜色的可删除)必要时剖面探查,避免关键血管与重要神经的同时清理感染组织、脓液等,保留重要功能部分做缝合、包扎处理与药物抗炎处理。要注意在感染后30d内更换内固定器,外固定器的应用可减少感染危害,对于患者创面恢复、抗炎有积极作用,要避免感染部位外固定术的应用,以减少二次感染可能性,配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监测做好感染控制。在治疗感染中,抗生素的选择要慎重,通过局部用药或全身用药达到理想的抗感染效果。要对感染患者多创面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结合细菌培养结果确定最佳用药,减少用药不当或者污染误差。本次治疗中所有患者均做至少2-3次的细菌培养,结合药敏试验确定了患者的病原菌感染,提升了用药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减少了用药不当造成的感染控制不及时。
外科治疗内固定术后感染中应用到了负压封闭引流技术,通过应用透水性较好的聚乙烯醇材料增强其负压下的虹吸作用,提升与创面之间吸附作用,避免创面暴露,覆盖缺损创面时便于有效清除创面上的坏死组织,减轻换药痛苦,所用敷料对患者机体无毒副作用或者异常刺激,减少了康复期间免疫学反应发生的可能,且由于可根据患者创面大小进行合理裁剪或组合,因此无论是应用效果、安全性、可靠性都有保障,在骨科内固定术后抗感染治疗方面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凭借自身引流通畅、清理创面彻底、快速消肿、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等优势在抗感染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创面血供的恢复与新生血管的生长,提升抗生素作用效果,可显著减轻患者换药与康复期间痛苦,降低了交叉感染、二次感染发生的可能性,本次临床治疗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也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治疗组患者感染控制率97.5%显著高于对照组82.5%,患者康复效果好、预后佳,由此可见术后感染临床分析及外科技术的介入是临床术后感染控制的重要举措。
综上所述,骨科内固定术后感染要及时查明病原菌实施针对性抗感染的外科治疗,以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促使其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欧阳远武.骨科内固定术后感染临床分析及外科治疗策略探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3(1):43-45.
[2]陈建静.骨科内固定术后感染20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4(23):5197-5197.
[3]董晓宇,周新社,朱坤.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分期及治疗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2015(3):277-280.
[4]肖飞,陈聚伍,王福建,等.骨科内固定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5):1204-1206.
论文作者:敖永星 何磊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6
标签: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骨科论文; 创面论文; 外科论文; 固定器论文; 敷料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