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保护要求下的长江中上游城市群一体化研究——以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为例论文_王世海,高浩武

王世海 高浩武

宜昌市地理信息和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湖北 443000

摘要: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国内构建城市群的诉求愈发强烈,长江中上游分布有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两大国家级城市群,覆盖了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四省。本文以四省为研究区域,选取GDP、人口、二三产人均增加值等评价指标,基于Arcgis平台,应用空间自相关理论定量分析四省一体化发展特征,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空间自相关;区域一体化;城市群

1.背景

随着城市化逐步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呈现无序蔓延态势,各种城市病也随之出现。针对城市病问题,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采用组建城市群的方式来规避之,其中美国2007年就已形成10个较大规模的城市群。目前,中国正处城市化高速发展期,城镇人口集聚增长,同样存在各类城市病,城市群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一体化逐渐成为地理毗邻的两个及以上城市之间相互影响作用的一种新型模式。自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以来,城市群逐渐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长江沿线城市发展迎来新机遇。

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四省作为长江经济带“龙腰-龙尾”,其城镇密集,是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两大国家级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区域进入到各城市彼此交融的阶段,空间一体化将成为区域空间结构发展的主要特征,一体化发展的各空间单元将产生频繁、密切的作用。四省一体化发展程度对提升四省乃至长江经济带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

本文选取长江中上游的湖北、湖南、重庆、四川4省为研究区域,研究至县(区)层级,4省共有383个县级单元。

2.2 研究方法

首先,以各县GDP、年末常住人口、人均GDP、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建立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以各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及相关统计年鉴为数据来源,基于Arcgis平台建立评价指标数据库。然后,统计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判断区域各指标在空间分布是否具有空间相关性,如果各指标存在空间正相关,则采用高/低聚类(Getis-Ord General G)方法判断是哪种类型的集聚,即是高/高集聚还是低/低集聚。最后,用热点分析(Getis's-Ord Gi*)来进行局域空间相关性分析,找出各类集聚的具体空间分布区域(因为全局空间自相关假定空间是同质的,不能反映局部空间关系)。具体Moran'I指数、热点分析(Getis-Ord Gi*)的数学公式如下:

其中,n表示研究区域范围内地区数,wij表示空间权重值,xi和xj表示i与j两个区域的属性观测值,X表示研究区域内属性值的算术平均值。

3.研究结果

3.1.相关指标现状比较

通过对各县GDP、人均GDP、年末常住人口、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五项现状指标进行比较,发现如下结果:

(1)在GDP方面,省会城市成都、武汉、长沙等周边区域GDP较高,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中,襄阳市区、成都市区、渝北和常德市区等县GDP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而川西大部分县和鄂西、湘西少数县GDP较低,经济发展落后,GDP规模低于100亿元。

(2)在年末常住人口方面,年末常住人口呈现人口稀少区域和人口密集区域交错分布,共四大片区。其中,川西、鄂西和湘西两大片区为人口相对稀少区域,年末常住人口在50万以下;而川东和重庆片区、区域东侧大片县为人口相对密集区域,年末常住人口则多在50万以上。年末常住人口最多区域则分布在成都市区和遂宁市区。

(3)在人均GDP方面,各县人均GDP绝对多数在10000元以上。四川的石渠等14个县、湖北的郧西等6个县、湖南的保靖等2个县人均GDP在10000元以下;四川的绵阳、金堂,重庆的城口、丰都,湖北的伍家岗、猇亭、宜都、江汉区、江岸区、汉阳区,湖南的常德市区、怀化、长沙县和长沙市区,人均GDP则在100000元以上。

(4)在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方面,四川省西部及北部较多县、重庆的云阳等6个县、湖北的郧西等县区、湖南西部的龙山等多个县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在10000元以下。而四川的成都市区、丰都,湖北宜昌的远安、猇亭,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则在100000元以上。

(5)在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方面,绝大部分县在10000元以下。四川的成都市区、重庆的丰都、湖南的常德市区和怀化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则在50000元以上。

3.2相关指标空间自相关分析

(1)全局Moran'I统计: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I指数对五项指标进行计算,结果为:z得分均为正数(分别为5.310966、19.006237、3.820415、4.975322、4.091166)、且p值很低(分别为0.000000、0.000000、0.000133、0.000001、0.000043),说明研究区域的五项指标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比较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即高/高GDP或低/低GDP集聚、高/高年末常住人口或低/低年末常住人口集聚、高/高人均GDP或低/低人均GDP集聚、高/高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或低/低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高/高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或低/低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集聚。其中,年末常住人口较GDP、人均GDP、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和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空间相关性更为显著(Z得分最高,p值最低)。

(2)高/低聚类分析:通过对五项指标进行高/低聚类分析,结果为:z得分均为正数(分别为7.164355、11.918785、8.849782、6.160820和4.532522),均有较低的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和0.000006),z得分均为正数且大于1.65,因此研究区域各县五项指标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比较显著的高值集聚的特征。其中,年末常住人口高值集聚性较GDP、人均GDP、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和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更为显著。

(3)热点分析:通过对五项指标进行热点分析,结果为:在GDP指标方面,整个区域内存在4个“热点”片区和2个“冷点”片区;在年末常住人口指标方面,整个区域内“热点”和“冷点”并存;在人均GDP指标方面,整个区域内以“热点”分布为主,少数片区为“冷点”;在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指标方面,整个区域内同样以“热点”分布为主,少数片区为“冷点”;在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标方面,整个区域内以“冷点”分布为主,少数片区为“热点”。

4.讨论

通过对各县GDP、年末常住人口、人均GDP、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以上五项指标在空间上均同时存在“热点”(高值集聚)和“冷点”(低值集聚),且不同指标包含的“热点”和“冷点”具体空间位置各异。按集聚明显性及集聚县数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年末常住人口、GDP、人均GDP、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和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上述指标均反映了四省区域一体化程度,对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意义可见一斑:

(1)GDP“热点”分布在成都市区及周边区域、重庆主城区及周边若干县、武汉及周边若干县、长株潭城市群及周边县,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片区内存在成都、武汉、长沙等省会城市,经济实力较强,一定范围内的周边其他城市受省会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整个片区内各城市经济规模均靠前,呈现集聚发展。“冷点”分布在汉源县及周边县构成的片区及湘西龙山、来凤、永顺和秀山构成的片区等2个片区,是由于地理位置、历史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经济发展落后,虽然近年来经济也存在增长,但GDP规模增长相比区域内其他城市而言差距较大,从而表现为“冷点”。

(2)年末常住人口“热点”分布在四川以东和重庆以西县、湖南长株潭及周边县、武汉及周边县三大片区,是由于成都、重庆主城区、武汉、长沙做为省会城市,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得以上城市对周边地区产生较大的向心拉力,吸引人口在此集聚,形成常住人口大规模区域。“冷点”主要分布在四川以西较大规模县及宜昌、恩施、湘西、怀化等相关县,则是由于伴随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出现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及省会城市转移,加之本地缺乏充足的就业岗位,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较小,人口流出大于人口流入,造成了常住人口规模下降而成为“冷点”区域。

(3)人均GDP“热点”分布在重庆主城区及其周边县、宜昌市及其周边县、武汉“1+8”城市圈相关县三大片区,“冷点”分布在巴中市区及周边县、龙山及周边县两大片区,原因在于人均GDP和GDP都能反映本县经济发展水平,重庆主城区及周边县、宜昌市及周边县、武汉“1+8”城市圈相关县为人均GDP较高的县与人均GDP较高的县集聚,巴中市区及周边县、龙山及周边县为人均GDP较低的县与人均GDP较低的县集聚。此外,对于成都、长沙两大省会及周边县市人均GDP不存在集聚性而GDP为“热点”,原因可能在于成都、长沙两大片区虽然GDP总量靠前,但其常住人口规模也大,常住人口对人均GDP的影响大于GDP对人均GDP的影响,二者综合决定了片区人均GDP偏低,空间上表现为“冷点”。

(4)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热点”分布在重庆主城区及其周边县、宜昌市及其周边县、武汉“1+8”城市群相关县、株洲市区及周边县四大片区,原因在于上述片区工业较发达,且不存在产业同构现象,各县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也相对较高,各县第二产业以集群式发展,在空间上表现为“热点”。“冷点”分布在龙山及周边县,则与“热点”区域相反,各县之间由于行政管理等诸多原因造成经济往来少,关联度小,人均第二产业相对偏低,空间上表现为“冷点”。

(5)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热点”分布在近整个重庆市,可能重庆的第三产业发达,分工合理,形成互补性较强的第三产业产业链。城市“冷点”分布在巴中市区及周边县、屏山及周边县两大片区,则可能是片区内各县虽然已形成产业链,但规模整体相对偏小,为低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与低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集聚,空间上表现为“冷点”。

5.对策及建议

首先,针对四川省经济“非集聚”发展,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1)提升首位城市,深化区域合作,协调各方利益,依据本省各地区要素禀赋优化产业布局。通过调整成都市的产业结构提升其经济发展和产业层级水平,通过相关产业转移进一步扩大成都作为增长极对周边地区的正向空间溢出扩散效应,更有效地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2)提升城市规模,形成合理梯度。四川省大城市数量少,是其一体化发展的“软肋”,制约了成都等大城市对其周围城市的辐射,在结合现状城市规模的基础上,可考虑将乐山、德阳、内江等向大城市发展,将川西的石渠、川北的若尔盖、川南的宁南等众多小城市向中等城市发展,从而提升接收辐射和自我辐射能力。

其次,人口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其分布的差异会加大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同时也会加入人口的迁移和流动。针对四川省经济及常住人口“非集聚”发展,可以通过在本县内创造更多条件“留”住更多人口,减少人口外流。如通过相关政策吸引企业来川投资,增加就业机会,使得市民能够在本地工作,从而减少人口迁移和流动带来的弊端。

最后,针对四川、湖北武汉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第三产业“非集聚”发展,需要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一是继续做大做强成都、武汉、长沙,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通过加强第三产业关联,促进产业相互渗透和整合。二是统一市场和竞争规范,强化省会城市的辐射功能,加快改造提升商贸、金融等传统服务业和大力发展信息、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提升成渝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11],拓展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青,国外城市群模式以及我国城市群发展现状[J],区域经济评论,2014.

2.佟宝全,区域整合理论体系的构建于实证研究—以蒙东地区与东三省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06

3.周斌,区域一体化视角下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0

4.吴希,中原城市群发展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5.孙晶等,城市集聚的空间经济学分析-以宁镇扬一体化发展为例[J],产经评论,2011

6.程馨,武汉城市群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

论文作者:王世海,高浩武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

标签:;  ;  ;  ;  ;  ;  ;  ;  

长江大保护要求下的长江中上游城市群一体化研究——以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为例论文_王世海,高浩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