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和培养模式创新
——以江南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为例
付李,邹昀,冯小平,王登峰,王城泉
(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江苏 无锡)
摘 要: 高等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适合当今时代发展的高级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其中,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江南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通过走访、调研、交流和文献研究等方法建立了师资队伍的“双导师制”,优化了促进研究生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设立了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和工作站,改革了培养应用创新能力的毕业评价模式。以上培养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已初步取得一定成果,可为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专业学位研究生;师资队伍改革;教学内容优化;研究生创新基地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自2009年开始,我国借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提出高等教育应该使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在具备综合理论知识和人文涵养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以应对未来复杂的技术、环境、社会及全球化挑战。与此同时,我国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指明,高等学校应当探索与行业和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推进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1-2]。我国高校随之进入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高速发展时期,持续转变培养模式,并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追求高质量”为目标,培养能够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面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状,江南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实践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研究成果可为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以及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和工作站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一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与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建筑与土木工程行业发展趋于规范,高标准、严要求的行业发展趋势要求从业人员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突出的实践创新能力。这要求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因此,自2009年起,国家扩大了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要生源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收规模,调整了研究生培养的类型结构[3-4]。这一培养模式的转变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了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对高水平工程师型人才的需求。
表面上看,在企业整个供应链上,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没有关系,比如企业做社会公益看起来并不会给企业带来营收,但品牌建设是一个积累企业无形资产的过程,从长期来看,品牌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这个层面思考,企业承担并履行一部分社会责任对企业的品牌建设和长期发展都很重要。这其实是一个互补的关系。
围绕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各高校积极探索在招生方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毕业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总体来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更加注重服务社会的定位与功能,其根本目的不再是培养学术性的理论型人才,而是主动从社会需求出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培养的思路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注重实践的培养理念打破了传统培养模式的束缚。一批高校尝试建立了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利用企业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和工程师的现场工作经验来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其次,对毕业考核办法进行了修改。新规定摒弃了学位论文送审前必须公开发表一篇科学研究论文的要求,鼓励学生将研究成果进行实际应用的转化。申请发明专利或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以上同样可以毕业。
本专业成立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小组,决定把“双导师制”作为研究生指导的核心制度。
二 江南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措施
围绕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和培养模式创新的中心目标,本研究对国内外同类学校进行了走访、交流和调研,与研究生的用人单位进行了广泛交流,并结合江南大学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开展了系统的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作为初步改革成果,形成了以装配式建筑、环境岩土工程和绿色建材为特色的专业研究生培养方向。具体的改革创新措施可以系统地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 改革师资队伍,建立“双导师”制
基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本研究以江南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校企联合培养为例,积极尝试了校企合作模式下本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建设和毕业考核制度的制定,为校企合作模式下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化、制度化改革提供了客观依据和借鉴经验。
一方面,改革小组加强了对校内导师选聘资格的遴选考核。校内导师选聘需要其主持校企合作的应用型横向科研项目,并且科研经费充足。同时,校内导师应指导研究生选择应用型研究课题,供评委会评审。实施导师退出机制,强制退出条件不足的校内导师,从而保证校内导师的高质量,督促校内导师的职能转型。
另一方面,改革小组从与本专业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事业单位中长期选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等作为校外导师,签订聘用合同,充实导师队伍,弥补校内导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校外导师的选聘需要其具有相当年限的从业经验,尤其是现场工作经验,并且具有从业资格证书,从而保障校外导师的高质量。选聘对象在学术成果申报与奖励等方面与校内导师享有同等待遇。2018年度本专业新增校外导师10位,分别来自设计院、钢结构公司、装配式建筑公司等覆盖生产、设计和施工的单位、企业。校外导师应与校内导师共同制定研究生的研究计划,督导研究生的研究工作进度,定期组织召开成果汇报会(规定2个星期1次)。在读研究生每年需在企业接受最低限度的指导培训(通常不低于1个月),确保其能够在现场获得充分的实践锻炼。
近年来,我国推行的BIM技术和装配式建筑更是要求从业人员熟练运用BIM和装配式建筑设计软件,进行建筑、结构、机电、绿建、运维等各专业的协同合作设计,从而逐步实现建筑工业化和信息化。本专业据此增设了与装配式建筑设计相关的课程,增加了研究生的上机操作学时和实践学时。另一方面,强调编程和数值仿真能力的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有限元法、离散元法和结构动力学,要求充分结合通用的工程应用软件进行教学。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结合工程实例进行分析和讨论,鼓励学生在实习和实践中学习。个别内容根据需要在施工现场进行教学。
强化“控煤、控尘、控污、控车”协同治理,强力推进“煤变气”工程,拆改燃煤供热设施3.2万台、工业锅炉393台。淘汰“黄标车”1.5万余辆,升级改造建筑垃圾运输车1150辆。完成7家电厂15台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实施高铁片区新能源供热示范项目,新增风电采暖装机85MW,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80万m2。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较同期分别下降6.6%和8.6%。
(二) 改革教学方式,课堂与现场教学相结合
本专业要求担任核心课程讲授的教师逐步改革教学方式。课程教授须从传统的课堂授课单一模式改进为面向工程实践的情境教学方式,在工程现场或实践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引导研究生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加强对实际工程问题的认识,培养研究生发现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修订教学大纲,赋予更高比例的现场教学学时来确保改革推进。
授课期间必须邀请校外实践基地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结合实际工程项目来校做专题教学报告。例如,《房屋鉴定与加固》课程聘请了无锡市房屋鉴定中心的高级工程师给学生授课,专家结合大量的工程案例给学生介绍了鉴定项目中解决疑难问题的有效方法,大大激发了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研究生的眼界。
(三) 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新技术的应用训练
对于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在保证授课学时的前提下,要求优化教学内容,培养研究生扎实的实践技能尤其是应用行业主流、前沿的计算、设计软件的能力,为后续的学位论文的撰写做准备。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发展到了应用大型计算或设计软件代替传统手工操作的阶段,这些软件已经成为建筑与土木工程行业进行结构分析和设计必备的工具。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应兼顾理论知识的教授和相关计算、设计软件以及模型使用方法的学习、训练,既要让研究生对基础理论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又要引导其熟悉和使用先进的计算、设计软件求解结构在受力分析和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实际问题。
本专业努力推进“双导师制”,保证每名研究生配备1名校内导师和1名校外导师的指导模式,初步实现了校内、校外导师共同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业的培养模式。
说来也怪,自有这观音阁后,村里的水渠与河流从没有干涸过,也没泛滥过。而之前,村里是发过大水的,水漫过渠道,冲破堤岸,冲毁桥梁,淤塞了河床。
(四) 建设研究生创新基地和工作站
2016-2018年,本专业通过两年的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专业通过聘请富有实践经验又有专业理论知识的资深工程师及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研究生的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的专业研究和技术实践。研究生在创新基地和工作站学习期间,通过参与重要研究课题和技术开发工作,在组合结构开发等领域取得了以下成果:
图1 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的建立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明确提出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以此大形势为契机,本专业的校内导师与江苏华江祥瑞现代建筑发展有限公司共同申请了2018年江苏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重点研发项目“标准化设计模块化施工的装配式框架结构体系关键技术应用研究”。研究生能够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参与最前沿的应用技术研究。这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在前沿技术领域的应用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陈老太太说:“二手烟更厉害。熬银耳粥很简单的。哪天没事,我来教你。”说着话,目光在念蓉的脸上瞟过来瞟过去。
依托设计院,研究生参与设计方案制定;依托施工单位,参与施工企业的生产、科研和管理工作;依托工程检测企业,参与工程检测方案制定、计算与评估检测结果、分析与处理工程病害。通过上述专业实践,本专业尝试将研究生培养为面向社会需求的建筑与土木工程设计师、建筑师和工程检测师。研究生在创新基地和工作站的学习期间,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科研项目的研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图2 校企联合培养战略合作伙伴之一(北京绿建软件有限公司)
(五) 严格论文选题,对培养过程进行全程追踪与考评
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有较大差异,因此,改革小组对毕业考核制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首先,按照最新规定,研究选题必须具备实际的工程背景,以解决明确的工程问题为目标,同时选题应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体现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
然而,当前国内高校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尝试多数是从宏观把控,缺乏系统地课程体系改革,缺少导师队伍(尤其是校外导师队伍)选聘的具体制度,鲜有长期稳定、成熟的研究生创新基地,并且毕业考核、评价模式的改革相对滞后[5-6]。
最后,新规定要求严格中期考核环节,细化考核指标,对培养过程进行全程追踪与考评。在培养评价体系中,引入校外企业评价机制,综合校内、校外评价结果完善培养评价体系。
在POAG的治疗中,PGA滴眼液疗效确切,临床使用频率较高,但有学者认为该类药物会使患者角膜变薄[12]。一项使用PGA滴眼液4年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其只在使用初期(前2年)会降低CCT,在后续治疗期间(后2年)CCT并无明显改变[4]。Meda R等[13]研究发现,在停止使用PGA滴眼液后,CCT会逐渐增加。也有研究认为,PGA滴眼液对CCT的影响不明显,与使用前相比,使用后CCT降低不到25 μm,使用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另有研究认为,人工泪液可增加角膜纤维数量,PGA滴眼液联合人工泪液可改善患者角膜厚度降低的程度[15]。
急性阑尾炎是临床十分常见的急腹症,其在急腹症中发病率居于首位,主要由阑尾腔堵塞及细菌入侵引起,血象增高、麦氏点压痛反跳痛、转移性右下腹疼痛是诊断急性阑尾炎的金标准,但是部分患者不存在上述典型症状,同时急性胰腺炎、泌尿系结石、胆囊坏疽穿孔等其他急腹症同样存在上述症状,因此有效诊断、鉴别急性阑尾炎具有重要意义[1-2]。本研究分析急性阑尾炎的CT诊断及其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三 江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改革实践成效
为了保障学生接受校企联合培养,本专业与施工企业、设计院和工程检测企业合作实施产学研合作模式,分别建立了研究生创新基地(包括上海欧本钢结构有限公司、无锡同济钢构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江苏瑞通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江苏华江祥瑞现代建筑发展有限公司等)和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如图1所示)。
(一) 标准化设计模块化施工的装配式框架结构体系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绿色建筑作为本专业前沿的热点问题和我国的战略发展产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我国要求到2020年,50%以上的新建建筑应达到绿色建筑相关国家标准。因此,本专业与时俱进,于2018年12月与北京绿建软件有限公司签署挂牌校企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如图2所示),为研究生提供在绿色建筑领域进行设计、实践的高水平专业平台和参加全国高等院校“绿色建筑设计”技能大赛的机会。
左达说:“不是变卦,是我突然想起来,找人借钱可不是什么好事,我悔就悔在找人借钱上,再说了,你又不是他妈的银行。”
(二) 预制装配式组合框架体系的研发
组合结构在我国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猛,它可以充分利用多种不同工程材料的优点大幅度提升结构的整体性能。另一方面,我国近年来迅速推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进程,推动预制装配式结构的应用和普及。在此时代背景下,本专业研究生在上海欧本钢结构有限公司校外导师的指导下深入工程实际中(如图3所示),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装配式组合结构构件的研发和试验。
图3 研究生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组合构件试验(所在场地:上海欧本钢结构有限公司工厂)
经过不断地试验和理论探索,本专业研究生与上海欧本钢结构有限公司校外导师合作研发了预制装配式组合框架体系,并取得了洋山保税区A3701地块项目——上海同华储运有限公司工业仓储中得到了工程应用(如图4所示)。
图4 预制装配式组合框架体系的工程应用之一(工程名称:洋山保税区A3701地块项目。建筑类型:工业仓储)
此外,本专业研究生还参与编制了最新的国家标准《预制装配化混凝土建筑部品通用技术条件》和行业标准《波纹钢组合框架结构技术规程》《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装配式建筑用预制混凝土构件》,通过这些进一步加深了本专业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技术实践,为推动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对比以传统作圆求交点法所制梯形槽参数与理想梯形槽参数(如表2),可知,以作圆求交点法所制梯形槽参数中圆角半径R、槽口宽Bs0及槽口高与理想梯形槽尺寸相同,极靴高Hs1和槽深Hs2比理想梯形槽尺寸偏小。具体对比梯形槽可知,如图10,理想梯形槽是平底槽,而作圆求交点法所制梯形槽非平底槽。
(三) RUITON不锈钢彩涂压型板屋面应用技术的开发[7]
为规范不锈钢彩涂压型板屋面的应用,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工程质量,本专业研究生与江苏瑞通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RUITON不锈钢彩涂压型板屋面应用技术,并参与编制了相应的应用技术规程(江苏省工程建设企业技术标准),为提高工程建设企业在该领域的标准化水平做出了贡献。
(四) YLB轻质叠合板的研发工作[8]
随着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工程结构构件日益要求高强度化和轻质化。在无锡同济钢构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工程师和校内导师的共同指导下,本专业研究生参与了提升叠合板性能的研究工作,最终研发了质量轻、强度高、抗震性能好、价格低的YLB轻质楼板,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此外,研究生还参与编制了YLB轻质叠合板的江苏省工程建设企业技术标准和图集,为新技术在工程领域的标准化应用做出了贡献。
(五) 学科竞赛获奖
在校外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的指导下,本专业研究生参加了江苏省大学生工程管理创新、创业与实践竞赛(研究生类),发表了成果论文,制作了比赛设计作品,获得了多项一等奖和优胜奖的成绩。例如,本专业研究生蔡璐、高传超、向前超等在2019年全国高等院校首届“绿色建筑设计”技能大赛中获得三等奖(如图5所示)。因此可以看出,研究生在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中所取得的成绩也进一步展现了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的显著成效。
图5 本专业研究生学科竞赛获奖之一
四 结语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探索一套效率高、效果好的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建筑与土木工程是典型地注重应用和实践性的专业,其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创新对于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实践型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江南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通过与施工单位、设计院、工程检测企业深度合作,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融合各方资源优势,搭建研究生工作站,将学术知识教育与工程项目的科研、实践相结合,促进了研究生培养向应用性、实践创新性、学科交叉化方向发展,弥补了单一的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可极大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学校多年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表明,基于校企双重科研资源,借助校企研究生工作站,通过参与国家或企业的重点基金项目和重大基础工程建设,学生不仅能快速地接触建设工程的最前沿,了解最新的科学技术动态,拓宽科研和专业视野,增长专业知识,还激发了自身的创新活力,培养了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为未来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克非,万剑平,吴超凡,等.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培养机制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7, 31(2):120-123.
[2] 陈伟,曾文,闫瑾,等.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6,25(4):45-49.
[3] 尤志国,陶志强,韩建强,等.全日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探讨——以华北理工大学为例[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7(2): 112-116.
[4] 谢建和, 向晨瑜, 李丽娟, 等. 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分析与改革建议[J]. 高等建筑教育,2017,26(06):32-37.
[5] 朱丽华,史庆轩,任瑞,等.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 2014, 23(4): 112-115.
[6] 郭健,李倩,李婷,等.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2017, 36(4): 99-104.
[7] Q/320205-JSRT03-2018,RUITON不锈钢彩涂压型板屋面应用技术规程[S]. 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站,2018.
[8] Q/320211 TC01-2017,YLB轻质叠合板[S].江苏省工程建设企业技术标准设计,2017.
Reform of Course System and Innovation in Cultivation Model For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
FU Li,ZOU Yun,FENG Xiao-ping,WANG Deng-feng,WANG Cheng-quan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and Civil Engineering,Jiangnan University,Wuxi,Jiangsu)
Abstract: The target of graduate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degree is to cultivate application-type and practical talents and cultivating of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ies is the most important. For innovation in cultivation model for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 the reform group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field of Jiangnan University established “Two Tutor Systems” for teacher’s group; optimized course setting to better cultivate the applied practice ability of student; built innovative practice base and work station for student; reform the graduation evaluation mode to cultivate the applied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 by the way of visiting, survey, communication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Som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achieved by above reform and innovation mechanism, and it can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innovation of cultivation mode of graduate student in the engineering field.
Key words: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reform of high quality teacher’s group;optimization of course setting;innovative practice base for graduate student
本文引用格式: 付李 等.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和培养模式创新——以江南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 教育现代化,2019,6(75):206-210.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5.075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6年江南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培养模式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项目编号:51378240);2018年科技厅社会发展面上项目(项目编号:BE2018625);2015年江苏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科技支撑项目;2016年江苏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项目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付李,男,河南人,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结构抗震;
通讯作者: 邹昀,女,安徽人,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结构抗震。
标签: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 师资队伍改革论文; 教学内容优化论文; 研究生创新基地论文; 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