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武术运动员的赛前心理训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赛前论文,武术论文,运动员论文,高校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04)02-0051-03
随着武术运动在高校中的普及与发展,大学生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各运动员之间的技术动作、训练水平和身体素质越来越接近,但比赛成绩或表现却往往相差甚远。心理状态稳定互否是影响运动员正常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再加上大学生运动员是一个训练基础较差、训练时间紧的特殊群体,如何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是取得比赛成绩的关键。
1 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心理分析
1.1 套路运动员的心理调控
武术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调控,是一个多因素的有机的系统,就其调控的方法、手段而论,必须根据运动员的不同个性特征、不同的心理反应,制订出长期的、系统的心理训练计划,结合赛前的任务、对象开展短期的心理训练,使运动员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大脑对内脏器官活动和思维过程的调节支配能力,加强情绪的稳定性,尤其是要加强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自我控制能力。调控包括三个方面即思维、情绪、行为过程,最终是把运动员最适宜的激活水平控制在赛期中,从而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出高水平的竞技状态,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在武术套路训练中,除了狠抓基本功的训练,还要同时注意套路动作的科学编排,使运动员在技术上达到循序渐进的同时学会并养成调控自己的习惯。也就使运动员在整个训练过程中都坚持心理训练,即提高运动员认识过程的训练,注意运动记忆的训练,想象、思维的训练,情感、意志的训练。对武术运动员来说,认识过程、运动记忆、想象、思维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武术运动员要把套路动作做到精益求精,不差毫厘,动作连贯准确,刚柔力度适合,就要求武术运动员对套路的演练过程有完整的认识,要有很强的运动记忆、想象和思维能力。训练中根据运动员的不同项目,其竞技状态各有不同的特点,从而形成不同的竞技状态类型。从竞技状态表现的对象来看,包含有个体竞技状态和集体竞技状态,从武术运动的特点看个体竞技状态在比赛多数是以个体参加比赛为主,所以我们在训练中特别要注意关于运动员个体竞技状态方面的培养。通过长期心理训练,使运动员在形态、生理、生化等方面的体能状态保持相对的稳定,这是通过长期训练的结果。运动员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放松与紧张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这是武术运动员训练调控所要达到的目标的重点。通过武术训练中对心理调控系统的学习掌握,使运动员自身的调控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参加大型的武术比赛时,较好地发挥了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2 武术套路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是个体特征的核心,也是决定运动员心理水平的重要方面。一般认为高水平的运动员必须具备的个体特征是情感的高度稳定性、坚强性、自信心、勇敢和主动性。个体心理特征主要是培养训练一个运动员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这对训练武术运动员来说是特别重要的。根据运动员所应具备的特点来看,必须要求武术运动员具备以上的心理特征,在武术竞赛和表演中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武术的精、气、神、力。也就是说在长期的心理训练中,使运动员在意识的控制下,把以肌肉运动感觉的心理因素和个人的情绪、情感联系起来。武术运动员具备了这种心理品质,在竞赛或表演中才能使精、气、神高度结合,使动作产生“动如风”“静如松”、“落如鹊”等矫健、敏捷的动作形象,才能达到武术表演的良好的效果,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1.3 对运动员进行全面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认识过程的训练、注意力的训练、运动记忆的训练、想象思维的训练、运动员的意志、情感、个性特征的训练。制订长期的、系统的心理训练计划,同时结合赛前的心理训练,使运动员能达到心理、技术能力比较完美的结合,出色地表现心动统一的技术效果。心理训练方法上,主要是使运动员学会正确地调整和控制自己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活动,使运动员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达到最适宜的兴奋性。一般采取三个方面的训练方法,即生物学手段,调节运动员的生物节律,控制运动员的营养和睡眠。应用生理学手段主要使运动员的本体感受器官和其他分析器官的第一信号系统冲动来影响运动员的兴奋性。利用心理学手段主要是利用语言功能,通过第二信号系统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自我心理调整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我坚定信念,另一方面是自我暗示。对于武术来说,由于项目的要求和动作风格不一样,同时动作难度越来越大,结合武术训练的特点,在训练中多采用念动练习,即想象和回想练习,这种练习在有一定练习的基础、掌握了套路的情况下,让运动员在每次练习或参加比赛前反复进行这一练习,使运动员对套路动作的身体位置、动作力度、幅度、方向、速度、时间、空间等均产生一定的稳定性和熟练性,使运动员形成完整的、清晰的动作表象,从而更好地掌握套路动作,在比赛中充分发挥水平取得好的名次。在训练中对运动员还采用心理自我调整训练,主要是借助语言进行自我调节,应用自我暗示和放松。放松主要是消除运动员的身体疲劳和精神疲劳。运动员由于长期从事大运动量的训练和紧张的比赛,再加上现代体育项目竞技水平不断提高、竞争激烈,运动员的生理负担和心理负担加重,因此,肌肉和心理都容易处于疲劳状态。采用心理调整、机械刺激来消除疲劳是必要的,也为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做好充分的准备。
2 赛前训练方法及其要求:
2.1 表象训练法
表象训练法是体育运动领域最为常用的一种心理技能训练方法,被视为心理技能训练的核心环节。它是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景,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表象训练法有助于强化运动技术的学习,加快动作的熟练和改进速度,加深和巩固动作的技艺效果。比赛前对于成功动作表象的体验将起到激励作用,使学生充满必胜信心,达到最佳的竞技状态。进行表象训练时,要在形成正确的运动表象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暗示应简单明确。在学习技术和战术阶段,重点是掌握和提高学习效果;在比赛期间重点是提高武术运动员对兴奋、焦虑及注意力的控制。
2.2 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法是针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进行模拟实战的反复练习,目的是为运动员参赛做好适应性准备。模拟训练法的主要作用是在于提高学生对比赛应激情境的适应性,在脑海中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结构,以便使技战术在意外情况下正常发挥。模拟训练法可分为实景模拟和语言图像模拟两类:实景模拟是设置竞赛的情境和条件,对学生进行训练,包括模拟对手可能采用的战术、技术、赛场上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语言图像的模拟是利用语言或图像描述比赛的情境。在武术模拟训练中,常运用设置比赛地点、模拟裁判、模拟比赛中的观众等。不同地点的比赛可以锻炼学生的场地适应性,模拟观众大声呼喊、喝倒彩、笑骂等,给学生心理上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和干扰,从而有助于学生比赛时调整心态,减少应激反应,发挥出平时的水平。
2.3 自我暗示训练法
自我暗示训练法是利用语言等刺激物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进而控制行为的过程。体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暗示能够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和成功率。根据学生武术训练和比赛的特点,可适时运用暗示的方法,把运动员对比赛名次及多方面的焦虑和担忧,转移到正确运用技术和提高自信上。这样会缓解武术运动员比赛中的紧张情绪,从而正常发挥水平。
2.4 注意调节法
注意调节法指有意识地改变和调节注意的指向性,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具有积极情绪作用的事物上去。武术运动员上场前感到十分紧张,就把注意力指向以前某次成功的比赛,回忆自己在获得优异成绩时的情况,尽力回想起当时的兴奋状态。如果比赛前运动员的注意力是指向和集中考虑自己尚未完善或尚无把握的某个动作时,就应该迅速把注意力指向完成较好的动作上去,多想自己有把握的动作,提高自信心,从而稳定情绪。教练员应特别注意赛前训练中提高运动员完成难度动作的成功率和把握性,这对稳定学生参加比赛时的情绪具有重要作用。
2.5 激励调节法
激励调节法是教练员用称赞和忠告的语言对运动员的心理活动施加影响的方法。当运动员临场时情绪过分紧张时,教练员应说:“你的水平我知道,前三名没问题!如果失败了,由我承担责任”。用诸如此类的口气激励学生,对稳定学生情绪状态,使其从紧张不安状态中解脱出来,往往会有调节心理状态的良好效果。
2.6 游戏转移法
游戏转移法指通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来轻松转移运动员比赛前的心理恐惧、急躁焦虑或冷漠等不良情绪的训练方法。这是避免焦虑情绪在比赛前过于堆积,以致影响比赛时技战术水平发挥的有效方法。游戏的选择要根据训练目的进行,所选择的游戏作为一种身体练习,要有严格的规则和要求,而且趣味性一定要浓厚。在游戏过程中,把武术运动员的不良情绪化解于游戏活动中,把对运动员的思想教育寓于集体活动中,以调动运动员参赛最佳心态。游戏转移训练法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游戏活动使武术运动员在比赛前转移掉紧张焦虑情绪,使他们的心理状态接近最佳状态,以利于全身心投入比赛,取得优异成绩。
3 结论
现代体育训练与比赛,由于动作的不断创新,并且不断地向高难度发展,竞技水平在不断提高,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要想在高水平的竞技运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除了要有高水平的运动技术外,还应具备高水平的心理能力。心理训练是现代竞技体育训练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坚持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科学化、系统化地抓好这三个方面,使运动员的技术得到充分提高,心理状态达到充分的稳定,在重大比赛中才能赛出好成绩,收到较好的比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