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以理性思维为主的研究课——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象论文,函数论文,理性论文,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年全国数学高考中,首次将思维能力提高到理性思维的高度来考查(见本刊2002年第10期晨旭的文章《数学教育改革与高考命题——关于2002年高考数学试题的命题说明》).什么是理性思维?在此我们不作深入的探讨,但我们觉得理性思维应具有理论性、抽象性、严密性等特点,它与形象思维的直观性、具体性、粗略性相对应.高考命题的改革对中学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改革,高中数学教学应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理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研究在新课教学中如何体现理性思维的作用.为此我们设计了一节以理性思维为主的研究课,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这个内容的研究课以前搞过不止一次,记得有一次的主题是以学生为主体;还有一次是体现图形计算器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但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都是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考虑到学生在第一学期已经有了y=f(x)与y=f(x+a)图象关系的认识,那么在研究y=sinx与y=Asin(ωx+)图象关系的过程中,能不能跳出老路子,变“由特殊到一般”为“由一般到特殊”呢?即把y=sinx看成一个特殊函数,研究工作能否从一般函数y=f(x)开始呢?也就是从研究一般函数y=f(x)与y=Af(ωx+)的图象关系入手.这种设计思路所体现的思维要求恰是理性思维的核心,体现了思维的抽象性,所研究问题的一般性.经过几次讨论和备课,我们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课后反思,我们觉得学生能力的高低与教师的引导与培养密切相关,只要教师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就没有达不到的教学目标.
下面就是这节课的教学实录.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虽是市级重点中学,但学生的水平在我区七所重点中学中处在偏低的位置.
一、提出问题
教师:前几节课我们研究过y=sinx的图象,上节课我们又学习了用五点法画y=Asin(ωx+)(A>0,ω>0)的图象,今天咱们来一起探讨这两个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
写出课题.
教师:对于这两个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你打算从哪个角度开始入手研究?我想同学们一定能通过自己的思考确定一个研究方案.
几分钟后,许多同学带着自信的微笑等着老师的提问.
二、研究策略
教师:谁愿意将自己的方案拿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
学生1:我先把A、ω、三个字母赋值,研究他们的特殊情况,比如先研究y=sinx与y=2sin(2x-π/3)的图象关系,然后再将这种关系一般化,研究y=sinx与y=Asin(ωx+)之间的关系.
学生1刚说完,学生2已经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
学生2:我认为没有必要先赋值,可以直接研究y=sinx与y=sinωx的关系,再进一步考虑y=sin(ωx+),最后是y=Asin(ωx+).
学生2说完洋洋得意的坐下.下面许多同学都频频点头,但有几个学生似乎还有其他方法.其中学生3迟疑地举起了手.
教师:学生3你有什么不同的策略吗?
学生3:我想从上学期讲的一般函数平移变换的角度入手研究,能不能从y=f(x)与y=Af(ωx+)的关系着手研究呢?但我还没有考虑成熟.
学生3坐下后,有的学生比较茫然,有的学生若有所思,有的学生向学生3投去了肯定的目光.
教师赞许地环视一周后问:还有同学有其他方法吗?
若没有,下面我们把这三种研究方案整理一下(板书):
教师:比较这三种方案,方案(一)是我们常用的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方案(二)是由y=sinx到y=Asin(ωx+)的研究顺序,而方案(三)是从抽象函数的角度入手,更具一般性和指导作用,难度也更大、更抽象.今天我们能不能先不涉及具体的函数,而由抽象函数入手,按照(三)的方案、(二)的顺序进行研究呢?
有的学生说:能.有的同学说:可以试试.
教师:我非常赞同同学们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下面我们就开始分组研究吧!
三、协作探索
学生先是独立思考,之后开始分组讨论.有的组在分配研究任务;有的组开始小声争论;有的组在倾听某位组员的发言.教师各组巡视,听取不同的思路,并提出意见和问题.(10分钟后)
教师:现在请我们每个小组指定一名同学公布自己的研究成果.哪个组先来?
学生积极踊跃准备发言.
学生4:我们小组的方案是:先将y=f(x)的图象向左平移个单位,即得y=f(x+)的图象.再将y=f(x+)的图象的横坐标缩小到原来的一倍,得到y=f(ωx+)的图象.最后把y=f(ωx+)图象的纵坐标伸长到原来的A倍就是y=Af(ωx+)了.
教师:大家同意他们的结论吗?(学生点头)他们小组的研究思路非常清楚,而且学生4的表达也非常清晰,其他同学还有什么补充吗?(学生摇头)学生4表述的是否严谨呐?
教师提示点的坐标分为横坐标与纵坐标,之后
学生5:在y=f(x+)变形到y=f(ωx+)的变换过程中应再补充说明纵坐标不变,这样是否更严谨些?
教师:对,你说得非常好!
学生5:同样,在y=f(ωx+)到y=Af(ωx+)的变换过程中应补充说明横坐标不变.
学生们都点头表示赞同.
教师:将y=f(x+)的图象的横坐标缩小到原来的1/ω倍,得到y=f(ωx+)的图象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重要结论.这个结论你们是怎样得出来的?
学生4:类似于平移变换,联想到的.
教师:你们还是很聪明的,下面我再给你们作个详细的解释(略).
教师:别的组还有不同的研究方案吗?
学生6:我们小组的方案是先研究y=f(x)与y=f(ωx)的关系,进而是与y=f(ωx+)的关系,最后是y=Af(ωx+).具体的变换过程如下:y=f(x)到y=f(ωx)是纵坐标不变,横坐标缩小到原来的1/ω倍;再把y=f(ωx)的图象向左平移个单位就可得到y=f(ωx+)的图象.
学生7:不对吧?平移的单位错了吧?
学生7坐在下面不由自主地说.
教师:学生7,先让学生6把话说完再发表你的意见好吗?
学生6接着说:在得到y=f(ωx+)图象的基础上,把y=f(ωx+)的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伸长到原来的A倍就是r=Af(ωx+)了.
教师:刚才学生7对学生6的变换过程有不同的见解,下面请同学7说一下自己的观点.
学生7充满自信地说:由y=f(ωx)的图象到y=f(ωx+)的图象是向左平移/ω上个单位.
教师:他们俩说的的确不同,谁是正确的呢?还是都有错误?
学生3:我们组的讨论结果与同学7的说法是一致的.记得以前在学习函数图象平移变换时学过,横向的变换是针对自变量的,所以应该把ω提出来再进行平移.也就是说左移的是/ω个单位.
教师:同学3解释得很正确.大家都听明白了吗?
同时把平移的过程写在黑板上.(略)
学生齐声回答:明白了
教师:还有其他的研究方案吗?
停留片刻后继续说:下面我们把这两种变换进行归纳、整理,请看大屏幕(屏幕上打出“先平移后伸缩”和“先伸缩后平移”的过程).
教师:我们上面已从抽象函数的角度探讨了y=f(x)与y=Af(ωx+)的图象之间的关系,下面再回到三角函数,看看几个具体的实例.(学生看大屏幕)
教师:下面做两道练习检验同学们是否真的明白.
1.把函数y=sinx的图象向左平移π/3个单位后,再把图象上所有点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1/3,纵坐标不变,所得的函数图象的解析式为______.
2.把函数y=sinx的图象上所有点的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纵坐标不变,再把图象向右平移π/3个单位后,所得的函数图象的解析式为______.
学生的练习与订正错误的过程略.
四、总结收获
教师:谁愿意简练地谈谈上这节课的体会?
学生8:我明白了如何由y=f(x)变换成y=Af(ωx+),而且加深了“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的变换,都是针对变量本身进行的”.
学生3:上学期学习平移变换时,最终得到的结论是用抽象函数表述的,对今天的研究很有作用.
学生1:我们以前在研究一个新问题时,一般都是从特殊情况开始,再推广到一般,而今天却相反,是从抽象函数入手的.
教师:刚才几个同学说的都非常好,这节课我们没有采用以前常用的“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来学习函数y=sinx与y=Asin(ωx+)的图象变换关系,而是用“由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方法.两种方法比较起来,我觉得虽然“由一般到特殊”比“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抽象得多,但同学们却研究得很成功,说明同学们有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我相信你们的抽象思维水平会越来越高.
布置作业(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