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例学习网上课程的建构研究

示例学习网上课程的建构研究

吴海霞[1]2001年在《示例学习网上课程的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学习社会化、终身化的要求,网络教育必将成为人们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网络教育的发展依赖于技术的进步和网上课程的研究开发,但是目前的网上课程远远不能跟上技术发展的速度,不能满足网络教育的要求。因此对网上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迫切的工作。本文借助于“示例学习网上课程”的研究和设计,探讨了如何进行中小学网上课程的设计,以期对网上课程的设计提供一套新的思路和做法。 尽管网上课程前景广阔,但是目前的网上课程书本搬家的状况比较多,没有从如何实现网上自主学习的角度来设计网上课程。因此本文第一部分分析了当前国内中小学网上课程存在的问题,并从示例学习网上课程的定义及其特点等方面论述了示例学习网上课程的重要研究意义。文章第二部分接着介绍了示例学习网上课程的理论基础:基于产生式表示的示例学习和条件建构-优化理论。第叁部分论述了如何建构示例学习网上课程,包括示例学习学习材料的设计和网上课程的实现两方面。网上课程的实现主要包括网上课程的系统结构设计、交互的设计和界面的设计。文章最后简单介绍了笔者在示例学习原理指导下设计的“示例学习网上学苑”,包括学习材料的设计和课程框架的建构,并对设计过程中的一些心得进行了总结。

刘根萍[2]2003年在《网上示例演练教学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围绕素质教育的开展,掀起了教学改革的浪潮。较为科学的教学改革思想是:充分了解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加工过程,根据学生认知过程和特点科学地设计教材和教法,通过启发式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认知技能。本着这一教学改革的思想,朱新明教授和Simon教授,进行10多年的协作研究提出了示例演练教学法。示例演练教学法将“例中学”和“做中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示例演练”作为基本的学习形式,是一种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 本课题在前人对示例演练教学法的研究基础上,深入理解和分析了示例演练教学法。紧紧抓住示例演练教学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两大优点,弥补网络教学中传统教材电子化、缺乏教学策略的不足,尝试着将示例演练教学法应用于网络教学中,以达到两个目的: 1、解决目前网络教学存在的“书本搬家”的问题,使网络教学开展得更好。 2、变传统的“一刀切”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分类推进、共同进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网上示例演练教学环境下都以自己最好的状态进行学习,将自己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进行最有效地学习。 基于以上两个目的,本课题探索了网上示例演练教学模式,从知识库、学生模型、教师模型、支持系统四个方面入手,提出了网上示例演练教学系统模型。并据此模型,选择初中一年级代数为教学内容,设计开发了一个网上示例演练教学系统实例——网上示例演练教学学苑。

吴海霞, 张琴珠[3]2001年在《以条件建构优化理论指导网上课程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小学网上课程存在的问题 ,根据条件建构—优化理论 ,提出了改进网上课程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郑桂华[4]2004年在《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课程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随着网络技术在我国中小学的普及,语文校本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越来越普及、越密切。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课程正在我国兴起,并将成为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 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课程,是在新的课程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现代科学方法论和现代传播学理论等指导下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理论的阐发和实践的应用研究。全文计有五章: 第一章《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课程建设之基础》,概要地论述了给予网络的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现实条件和理论基础。 第二章《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课程教学模式探讨》,从教学模式的高度较为宏观地阐述了我们对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课程的认识。网络技术介入语文课程与教学,大致可分为叁个阶段,呈现为叁种类型,即“网络辅助型”、“网络增强型”、“基于网络型”。“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课程”,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较高级阶段,人们对此也处在探索中。我们认为,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课程,大致可以区分为叁种模式,即“以网络为信息工具的课题研究”的模式、“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基于专门网络学习平台的专题学习”,本文对叁种模式的意义、价值、特点进行了论述,并结合自己的具体实践描述出各种模式的一般教学程序,分析了各种模式运用在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措施。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重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课程,具体到课堂教学,往往体现在阅读和写作这两个方面。在第叁章《网络阅读教学和网络写作教学》,我们的聚焦点集中在网络阅读教学和网络写作教学。论文分别论述了网络读写教学的现状,结合具体的课例和自己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实践活动,揭示了当前在这两方面探索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所面临的困难以及改进的建议。在本章,还对产生较大影响的“四结合”教学提出了批评,并介绍了美国网络读写教学的一个课例,我们认为,这个课例对认识和把握网络读写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课程,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也产生了一些值得我们去关注乃至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第四章《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课程课堂控制问尹中文摘要题》,集中讨论了网络环境下学习的“游离现象”及其控制的策略和方法。网络信息的结构特点是“关联的,非线性的和分等级的”,它突破了信息传递的时空限制,便于自主学习,但又容易使学习者迷失于其中,出现“学习游离”现象。因此,网络学习也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控制。分解式学习目标与学习阶梯搭建,内置式问题设计与学习节奏控制,分层次、分主题的互动组合与学习兴趣激发,建立过程和结果并重的评价体系,这些都是控制网络环境下学习游离行为的有效策略。 第五章《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课程今后建设》,着重讨论了对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课程今后发展至关重要的两个问题,即网络资源库和课程系列化的建设问题。 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课程,是新生事物,在理论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在实践中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本课题在理论和实践这两方面,有很大的开拓空间。

彭天力[5]2008年在《农业类高校网络教学形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网络教育为代表的第叁代即现代远程教育飞速发展,网络高校方兴未艾。网络高等教育为解决城乡教育不均衡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而对面向服务“叁农”肩负了更重要社会责任的农业类高校而言,在新形势下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网络教学形式,是本项研究提出的背景。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专业的文献信息分析研究、数据资料采集加工、典型案例实证分析及统计分析等方法,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对我国涉农教育的现状,以及加强农村教育建设之于解决中国的“叁农”问题所具有的重大意义进行了分析。对网络教育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平台、网络课程、网络课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等与网络教学模式有关的一系列概念、理论,进行了调研,并对农业类高校开展网络教育的特点进行了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统计、比较测评,对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教学状况进行了调研,并依据调查结果,进行了综合需求分析,提出对其原有网络教学模式的调整目标和原则。进而设计出网络教学形式新方案,说明了以新方案为基础的教学形式研发活动的进展情况,并对当前新方案的研发成果以及实施效果与旧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验证了在新的发展的外部环境下,新方案更能适应我国涉农教育的新形势,新模式比旧模式更具先进性与优越性。本文通过对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成立几年来开展网络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过程进行一番梳理,分别从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教务平台建设这两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农业类高校开展网络教育,有关教学形式方面的建议。

于颖[6]2017年在《计算思维主导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结构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算思维是21世纪学习者的必备能力。高中生作为典型的“数字原住民”,需要拥有计算思维,才能应对未来社会技术快速变革带来的各种挑战。当前,各发达国家相继把计算思维纳入国家课程标准,我国也将计算思维写进国家课程标准,并将其列为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现行教材已与新课程理念不相适应了,根源问题主要有二,一是以工具或经验为取向,对学科思维认识不清晰,二是对信息技术学科思维主导的教材设计方法不明了。而计算思维是具有学科最本质属性、最能体现学科思维的核心素养,以计算思维为主导设计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为此,研究主要采用了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并结合准实验、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开展了以下叁个方面研究工作。第一,回答“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计算思维是什么”的问题。尽管学界关于计算思维的讨论众多,但目前尚未形成公认的概念界说。在信息技术课程领域,新修订的课程标准虽然给出了明确的概念界定,但相对概括,在实施层面需要将其结构化。为此,研究基于新课标,在思维叁棱锥结构和六组计算思维分类观基础上,建构了信息技术课程的计算思维结构,并结合示例,探讨了计算思维结构具体化于课程模块的一般方法。第二,回答“计算思维主导的信息技术教材结构如何设计”的问题。研究建构了计算思维主导的信息技术教材结构设计的基本框架——CTACK,并基于CTACK设计了教材内容结构、程序结构和形式结构。具体又可分解为以下四个方面:1.建构了计算思维主导的教材结构设计基本框架——CTACK通过对课程标准及计算思维发展载体与路径的分析,适当吸收已有研究成果,得出计算思维与学科知识及活动间的相互依存与共生关系,建构了该关系框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基于CTACK的教材结构设计总体思路。2.基于CTACK的教材内容结构初步设计采用学科知识取向与社会经验取向融合的思路设计内容结构。两种取向的融合,规避了单纯以知识或经验取向设计教材内容的局限性,将计算思维、活动与学科知识有机融合。3.基于CTACK的教材程序结构初步设计以CTACK为统摄,在宏观的模块层面,设计了序列化结构和层级结构,在中观的单元层面,设计了项目化结构和学科生活主题系列结构,在微观的学法层面,设计了有意义接受式结构、探究式结构、体验式结构和协作式结构。尽管较之传统程序结构,各个子结构的名称并未发生较大改变,但其内涵和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超越了单纯对知识内容的组织,走向了对知识、活动与思维的联结组织,凸显了教材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功能定位。4.基于CTACK的教材形式结构设计在形式结构方面,主要探讨了活动、知识和计算思维在教材中的图文表征,特别是,关注活动、知识与计算思维的存在方式,以及与存在方式相对应的过程性与结果性表征,以科学、准确地表征CTACK框架中各要素与要素间的关系,使计算思维主导的内容结构与程序结构得以形式化再现。第叁,回答了“如何检验并改进计算思维主导的教材结构”的问题。研究通过教材编写实践和课堂教学应用实践,检验并改进了初步设计的教材结构。经实践检验发现,计算思维主导的教材结构能有效促进学生计算思维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专家组对基于该结构的教材编写进展总体上持肯定态度,师生对基于该结构编写的教材基本满意;在使用教材前后,学生的计算思维发展水平呈正态分布。在共计四大轮八小轮的实践过程中,研究发现了教材结构存在的若干问题,并进行了修正。例如,“项目—问题—任务—活动”结构不宜继续作为程序结构,不宜用“环节”概念表达活动过程,增加对任务和活动的区分度和关系说明,加强思维支架设置的指向性、思维动词表达的准确性,调整CTACK叁要素在活动中呈现的先后次序,增强叁者的内聚力,等。本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在研究视角方面,充分体现新课标的“学科育人”理念,摈弃了以往以工具取向或经验取向设计教材的思路,以计算思维为主导去设计教材结构。2.在理论研究方面,一是建构了信息技术课程计算思维结构,二是探讨了计算思维主导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结构设计方法,包括,建构了教材结构设计的理论框架——CTACK,基于CTACK设计了教材内容结构、程序结构与形式结构,并基于该结构形成了高中“数据管理与分析”模块新教材。研究凸显了信息技术学科思维,使得信息技术教材理论研究更具学科特色,为基于新课标的信息技术教材设计与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叶润楠[7]2008年在《基于问题的大学物理实验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教学应运而生,并逐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在世界上,克林顿早在1996年初就要求美国在2000年以前把每一间教室和每一个图书馆都联到Internet上,英国从198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的所有高等学校中实施计算机、多媒体与远程通讯技术的结合,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到教学组织形式上进行彻底变革。本文从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和一般教学模式的关系入手,从近年来关于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来看,发现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进程缓慢的原因,针对现行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不足,构建了基于问题的大学物理实验网络教学模式。以系统论为指导,建立开放的教学系统;以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为原形,开发物理实验教学策略;以抛锚式教学模式为原型派生新的物理实验教学环节:创设物理问题情景、设计出多元互动的教学系统、在虚拟实验室中做实验以及反思、探索与评价;对基于问题的大学物理实验网络学习环境进行设计,其中包括学习环境要素的分析和学习支持设计,并研究了在此模式下教师角色的转变,确定了评价体系。把该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应用于《多用电表的设计制作和定标》中,设计这一课例,主要从学习内容、学习者、培养目标、教学活动、教学策略以及评价系统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予以实施、总结和讨论。重点在于基于问题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开发和设计,结合在传统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教学中的体会,对原有模式和新型模式的优劣及实施办法等方面做了探讨和研究。

王静[8]2005年在《美国网络学习环境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的变革,人们纷纷将远程教育的重点集中于网络教育。国内外众多高校、企业、中小学、以及职业学校都在开发网络课程,将网络教育作为学校辅助的或完全的教育方式。网络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目前,美国和中国在线学生的数量均已达到200万左右。为了增强网络学习的效果,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是非常必要的。网络学习环境作为学习环境的一种类型,是指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用来支持、组织学习过程和促进学习交流活动的硬件、软件和教育内容的统一体。网络学习环境的特征包括:开放性、自主性、互动性、以学习者为中心、体现教育平等和节约学习成本等。 美国网络学习环境的研究和设计是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的,这些理论包括建构主义理论、情景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是研究的关键,在网络学习环境开发方法论的指导下,技术环境的设计包括界面设计和平台介绍,情感环境的设计重点在于交互性网络学习环境和网络学习环境中文化氛围的创建,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过程包括计划、设计、制作和维护等阶段。除了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外,其管理和评价也为网络学习环境的完善起到重要作用。学习者处于网络学习环境中,其学习规律不同于传统的学习环境。因此,要对网络学习环境进行管理和评价,需要先了解学习者在网络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规律。学生支持服务是网络学习环境管理系统的重要环节,是决定网络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对网络学习环境的评价有一定的评价原则、评价框架和评价标准。 我国的网络学习环境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对美国网络学习环境的研究,目的是为我国的网络学习环境建设提供借鉴。在对美国网络学习环境的研究和本国网络学习环境发展比较的基础上,笔者总结出2个方面的重要启示:互动性网络学习环境的创建和学生支持服务。在我国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与学习内容、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性都有待增强。另外,因为各地网络学院的迅速扩大招生,令网络教育机构不堪负重,更无暇顾及学生支持服务在网络教育中的实施。 总之,本文从网络学习环境的涵义、理论基础、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管理和评价等方面,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美国的网络学习环境。其目的是借“他山之石”,总结出美国网络学习环境的研究对我国的启示,为我国网络学习环境的研究提供借鉴。

邓峰[9]2007年在《基于手持技术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HBCIM)的构建及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主要着眼于如何将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应用于现行化学新课程,尝试构建基于手持技术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同时对该模式与传统化学模式、化学学习、化学表象、化学思维、化学探究能力的关系作相关探索。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建模的思路,大致分为四部分:(1)选模——首先在对国内外有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确定建模的教学目的,并选取广州市两所高中(广州市47中与花都区新华中学)实施教学与科学探究辅导工作,以进行相关的案例研究(即预做实验);(2)建模——对教学案例做深层次的分析,结合其特征确定关键词,简要地表述新教学模式(“6S”与“10C”两个子模式)的含义;(3)用模——再次深入高中化学课堂,承担高二年级两个化学选修班(实验条件平行的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学工作,教学内容为选修模块4中第叁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并根据教学实际对模式进行针对性的检验与修改,其中在实验班、对照班分别以新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施教;(4)评模——结合相应的量表与问卷等研究工具调查师生对新模式的态度,并通过前、后测的方法研究新模式对学生的化学学业成绩、学习兴趣与态度、概念理解、元认知水平及图像技能的影响情况。主要的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法(开放性问卷与量表相结合)、访谈调查法(半结构性访谈与个别访谈相结合)、观察调查法(参与型观察与非结构型观察法相结合)、口语报告法;相关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等。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与国外研究接轨,并弥补有关领域的空缺——手持化教学模式研究是目前国外关于教学模式方面研究的主流,但在具体化学学科的应用并不多;(2)基于理论建构与案例应用两个层面,一定程度上拓展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模式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国内虽不乏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模式、网络化化学教学模式及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模式的研究,而对于将手持技术整合于化学课程(尤其是新课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做科学”的化学教学模式研究非常罕见;(3)首次实现手持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国内化学教学绝大多数建立在定性教学的基础上,如教学手段常为定性演示或探究实验等,而相对缺乏以手持技术作为定量教学手段的教学实践;(4)进一步将手持技术作为化学学习的认知工具研究——国内有关研究大多倾向于将手持技术作为探究工具使用于课题探究,而较少探讨手持技术对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等认知领域的问题;(5)通过定量数据与定性材料综合分析学生与化学教师对手持技术的态度与感受以及手持技术对学生化学学习的帮助——国内非常缺少数据表明师生对手持技术的态度,以及手持技术对学生学习兴趣、化学概念理解与元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影响;(6)综合运用多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有关量表的编制及其信度与效度的分析,以及一些较高级的统计方法(如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的使用。

谈云康[10]2007年在《四川省中小学远程教学资源的开发策略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概述了我国远程教学资源开发策略研究的现状,回顾了国内外远程教学资源的发展历程,站在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从存储格式、使用年级、内容结构等方面对四川省2006年中小学电子音像推荐教材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探讨了进入四川省中小学校的电子音像教学资源的总体分布情况,为全省远程教学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参考策略。同时,分析研究了自己存学习、实习期间的开发案例,归纳总结了将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教学资源的实际开发工作结合起来的实证研究成果,以及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实践中融注素质教育等一系列新课标理念的设计思想。最后,介绍了自己根据资源开发工作的需要而编制的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和主要代码。

参考文献:

[1]. 示例学习网上课程的建构研究[D]. 吴海霞. 华东师范大学. 2001

[2]. 网上示例演练教学系统研究[D]. 刘根萍. 华东师范大学. 2003

[3]. 以条件建构优化理论指导网上课程的设计[J]. 吴海霞, 张琴珠. 中国远程教育. 2001

[4]. 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课程研究与实践[D]. 郑桂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5]. 农业类高校网络教学形式研究[D]. 彭天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6]. 计算思维主导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结构设计研究[D]. 于颖. 东北师范大学. 2017

[7]. 基于问题的大学物理实验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D]. 叶润楠. 湖南大学. 2008

[8]. 美国网络学习环境的研究[D]. 王静.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9]. 基于手持技术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HBCIM)的构建及其研究[D]. 邓峰. 华南师范大学. 2007

[10]. 四川省中小学远程教学资源的开发策略探索[D]. 谈云康. 四川师范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示例学习网上课程的建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