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设备管理理念论文_张元勋

更新设备管理理念论文_张元勋

云南金鼎锌业有限公司一冶炼厂 671401

摘要:设备是企业提供经济效益的技术基础。设备管理是对设备寿命周期全过程的管理,包括选择设备,正确使用设备,维护修理设备以及更新改造设备全过程的管理工作。设备管理的目的:减少设备事故的发生,保持提高设备的性能、精度、降低检修频率、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设备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系统的子系统,是企业经营运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业务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安全环保管理等子系统共同组成企业管理的大系统。

传统的设备管理是单纯的围绕保证设备完好,控制设备故障,保证业务经营任务正常进行来开展的,是一种固化的常态管理。传统设备管理基本不参与设备的选型决策,只是被动的去使用;在使用方面,仅关注设备与现有流程相关的功能及指标,对设备的全面功能不做掌握,对机器的内外部构造仅粗略了解;而在维修方面,传统管理基本上是急救式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有病则治、无病则走”,同时还要考虑未参与选型决策的因素使设备“先天不足”导致的不服“水土”,往往在投入使用初期就不得不投入改造或进入维修;在经济角度,不注意经济效果,也不分析设备管理每一个环节中存在的经济问题,包括设备选择的经济分析,合理使用的经济标准,检查次数的经济问题,修理的经济界限等。

传统的设备管理观念是单纯的“就设备而论设备”,既不参与前期管理,也不考虑设备相关经济要素,既无相应的技术管理模式,也没有结合经济管理手段。归根结底,仍然是观念上的缺失,传统的设备管理模式只能催生出“被动使用、被动管理”的固化管理模式。

要改变现有的设备管理模式使之适应新的竞争形势的需求,首先就必须从改变传统的“心智模式”开始,要改变对设备本身的认知。单就一台设备来说,就是一个复杂的、集成式的管理对象,一台设备的合理与否涉及到工作效率、工况、功能性、内外部构造、安装环境要求及安装工艺、调试情况、运行条件、经济性(性价比、购置费用与使用期费用总和的合理配比)、兼容性、使用期经济分析结果等多个因素。现代企业管理注重的是对资源的管理,是对企业或组织的内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合理配置利用。这里的资源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如人力、财力、物力,甚至于内、外部的各种关系。而在这里需要我们去加强认知的是,设备同样是一种资源,是企业运转不可或缺的资源,既然是资源,就必然有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生命周期,要将设备作为一种资源去管理,去建档、甚至为其建“病历”。这种资源在企业的经营中以两种形态存在,其一是物化动态,指设备从设计、购置、安装、调试、验收投入生产领域开始,经使用、维护、修理、更新、改造直至报废退出生产领域的全过程,对这个过程的管理为技术管理;其二是经济化动态,包括设备的购置费、运行费用、折旧、收益以及更新改造的措施和运用等,对这个过程的管理称为设备的经济管理。设备管理,既包括设备的技术管理,又包括设备的经济管理,那么如何追求这种资源在其生命周期内的最大效益即投入产出比的最大化,就必然需要构建一个合理的设备管理模式。

为构建适合自身条件的设备管理模式,首先来参考一下目前国外有代表性的三种设备管理模式:

1.美国的后勤学,它是以产品、系统、计划、设备等所有资源为对象,追求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应用于各种资源的整个周期过程,包括系统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生产支援及流通过程的管理与服务。

2、英国的设备综合工程学,它是以有形资产即设备的使用寿命为研究对象,强调发挥设备使用寿命各阶段机能的作用,以提高设备效率,使其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日本的全员生产维修(TPM),它是对生产维修和设备综合工程学的发展,建立以设备使用寿命为对象的生产维修系统,要求凡涉及设备使用寿命全过程的所有部门以及这些部门的有关人员包括最高领导层和第一线工人都要参加到TPM体系中来,旨在通过提高人员的素质和设备的性能,来提升企业的素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综合效率,实现企业的最佳经济效益。

以上三种典型的设备管理模式的目标是一致的,从设备管理的角度来看,都是追求设备效益最大化,而全员生产维修主要针对的却是设备用户,前二者主要侧重于阐述理论,而TPM主要是一种管理制度和方法,侧重企业内部的以生产维修为主体的管理实操模式。三种模式在各自国家甚至海外都不乏成功应用的案例,但是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差异,“照方抓药”未必对症,以TPM的应用为例,单纯从环境来说,企业的设备的优劣状况、人员的平均素质高低,甚至于企业价值观在员工意识中是否统一,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接受程度等因素都直接影响这一管理模式的推广。如果仅仅是实现设备相关的信息化管理,与以往设备台帐的差别仅在于载体不同而已,设备管理的信息系统应该是一个人机逻辑系统,可以为管理者提供出实用化功能,如差异化处理、检索及统计分析等。

综合三种模式的观点,我认为设备管理模式应该是一个以服务公司整体目标为目的,集合经济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及技术管理等多种科学合理的手段对设备的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进行全过程(从规划、设计、选型、购置、安装、验收、使用、保养、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科学型管理的综合管理模式。

一是要紧密依托技术的更新,在设备生命周期内,设备需求者既要介入前期管理即选型决策,坚持设计、购置与使用相结合,要为设备建立全面的技术档案,对设备实施全系统(时间上从有到无、空间上从内到外、功能上从大到小)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

二是以提倡和鼓励设备管理的全员参与意识为前提,根据实际环境条件制定相应检维修规范,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被动的恢复性维修为主动的预防性维修,同类设备中要主动分析故障成因,做到“举一反三、未雨绸缪”,维护、点检与预防性维修相结合。

三是借鉴国外QCC(品管圈)管理概念,组织一线技术骨干、场外专家及供应商技术力量成立“品质-效率小组”,逐步建立专家组后台支持模式,场外专家技术支持与一线业务骨干技术支持相结合,紧密供应商对内部技术人员的技术输入的培训联系,以外促内,推进学习型组织构建。(品管圈概念源自于美国,在过去的36年中,品质圈概念被引入了多达100多个国家。其特点是由基层员工组成的小组,通过适当的训练及引导,使小组能通过定期的会议,通常采用 “头脑风暴法”,去发掘、分析及解决日常工作有关的问题。)

借鉴这一概念,针对设备的使用、维护、维修、效能等方面出现的问题,通过场内外的技术力量的集中讨论,决定最终的解决方案,为使“品质-效率小组”充分发挥作用。

四是要将经济管理手段引入设备的全周期管理中。

设备管理要树立强烈的效益观念。以往的设备管理考核指标,如维修费使用情况、设备利用率、故障率、设备事故率等充分体现了传统设备管理“就设备而论设备”的固化观念。在设备综合管理模式中,要把设备经济管理放到突出的位置,努力追求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和设备产值率。

五是加强对设备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

设备管理要有更广的视野,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和处理设备维修、更新、问题,要主动了解和预见技术发展、市场变化趋势,为设备选型决策提供可靠依据,避免过大的转换成本损失。这就要求设备管理人员不仅要做好设备维修、改造等技术和管理工作,而且要学习和掌握现代市场经济知识和理念,对企业发展战略、核心竞争能力、市场动向、业务计划等过去认为与设备管理关系不大的问题给予充分重视,从而提高设备管理的自觉性、预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企业加大对员工的智力投资,提高设备管理、使用、维修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论文作者:张元勋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0

标签:;  ;  ;  ;  ;  ;  ;  ;  

更新设备管理理念论文_张元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