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审计的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治校论文,高校论文,建议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高校经济活动日趋复杂,一些财务上的问题不断暴露,高校审计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在依法治校的大背景下,高校审计更显重要。本文基于完善高校治理结构的角度对高校审计予以定位,并着重在制度建设和结构设计上对完善高校审计提出建议。 一、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审计的作用与现状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自主办学权利不断扩大,国家财政对高校加大投入,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这些教育改革总体上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使得高校的管理更加灵活自主,经济活动更加复杂多样。但不能否认的是,与此同时也孕育着不受监督规范的高校财务活动,暗中的利益输送使得高校反腐工作日趋严峻。 中央和教育部等相关单位对相关问题予以了充分的重视。2003年7月17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2013年1月16日,又发布《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对师生在参与学校管理、行使监督权力、实现自我发展等方面的权益给予制度保障;党的十六大将依法治校纳入了深化教育改革的工作内容,而“依法治校”的核心便在于完善高校治理结构,规范和制约高校各类权力,让权力在制度的框架内运行。 在依法治校的背景下,高校审计显得越发重要。作为连接高校财务工作和依法管理的重要程序和保障,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监督预算执行。公办高校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对其进行审计监督是财政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宏观的、全局性的重要意义;第二,监控基建投资。中国高等教育的平民化使得越来越多的考生能够进入高校学习,生源规模的扩大随之带来基建项目的迅速增长。但因为基建项目的复杂性和大规模,高校内部的财务工作总是难以做到位,致使高校的利益受到侵蚀。而高校内部的审计工作可以对基建项目实施跟踪,以提高基建项目的工作效率和效果,进而保障学校及师生的利益;第三,监管资金收付。高校日常的资金收付也隐藏着巨大的问题,资金的收付没有明确的来源或对象,含糊笼统,利益输送行为就可能在灰色区域间游走。必须做到严格地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并通过内部审计核查资金预算在执行中出现的问题,找到财务工作的漏洞,促进各项资金收付的合法性、安全性、有效性。第四,参谋管理决策。高校审计的作用并不只是查账、监督,在为管理工作提供咨询方面也大有可为。因为审计永远站在发现问题的最前沿,并可以找到问题根源,提供解决方案。第五,作为对领导干部评价、监督与激励的参考。高校领导干部的评价需要参考内部审计的结果,这是领导干部工作执行情况的最好体现。因为审计结果影响到评价考核,同时就对领导干部起到了监督、激励的作用。 但就目前而言,高校审计现状不容乐观,并未发挥应有作用,突出表现在:第一,审计力量不足,内审机构不健全、人员缺少现象;第二,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审计专业知识和审计工作能力;第三,审计监督不到位、工作滞后、内容局限;第四,审计手段落后、工作效率低下。要想更好地发挥高校审计在完善高校治理方面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对高校审计工作提出更加明确的定位和可行的建议。 二、高校审计在高校治理结构中的职能定位 公司是市场主体,公司的治理结构是用来规范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权利地位,使其最终形成一个为公司股东利益负责的组织,而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职权的界定是否能达到对股东利益负责的目的就需要一个类似于监事会的机构,财务工作方面的具体监管则需要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高等教育体制的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有类似,高等院校主管部门教育部、教育厅代表着众多受教育阶段群体的利益,类似于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高等院校党委直接管理学校事务,类似于董事会;高校纪委、监察和内部审计机构类似于上市公司监事会、内部审计委员会。可以仿照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审计机构在高校治理中的位置予以宏观上的定位,只有整体上对此有了把握,才可以进行更为细化的工作,比如对高校审计机构的工作内容、职务权限等作出进一步的界定。为了达到人、事工作分开的治理效果,可以将行政工作和业务工作分别交予党委书记和校长负责,行政监管由纪委负责并向党委书记汇报,业务监管由监察负责并向校长汇报。内部审计机构不但要对党政部门、行政部门和各高校二级单位予以审计,还要在相关工作中与纪委和监察合作,同时相互监督(如图1所示)。标签:内部审计论文; 审计软件论文; 依法治校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审计职业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审计目的论文; 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