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001
【摘 要】目的 探究基因芯片检测应用于遗传性耳聋的临床价值。方法 此次实验对象均选择本市38例非综合征性聋哑儿童和父母,对其开展听性脑干反应测试或纯音听阈测试以及问卷调查,检测突变通过耳聋基因芯片,将杂合突变的结果再次检验并测序。结果 所有患儿中,15.79%(6/38)为GJB2 235delAT纯合突变,2.63%(1/38)为PDS IVS7-2A>G杂合突变,13.16%(5/38)为PDS IVS7-2A>G纯合突变。结论 对于耳聋患者来说,遗传几率较大,通过耳聋基因芯片检测可以准确检出,用于临床筛查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减少和预防遗传性耳聋的病发率,提升耳聋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遗传;耳聋基因芯片检测;纯合突变;杂合突变
耳聋属于严重障碍性疾病的一种,是五大残疾疾病的一种,病发原因较多。新生儿中约有0.1%至0.3%病发率,但有近二分之一患者均为遗传性耳聋,其中约有70%至80%患者中会检出致聋基因突变[1]。以往常用基因测序、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等检验方式,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就需要选择更有效检查技术进行筛查诊断。此次针对基因芯片检测应用于遗传性耳聋的临床价值进行了研究,并选择本市38例非综合征性聋哑儿童和父母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所示。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实验对象均选择本市38例综合征性聋哑儿童和父母,其中男患儿20例,女患儿18例,年龄2-15岁,年龄均值为(8.5±4.7)岁。经患儿家属完成调查问卷的填写,主要内容有体检指标、患者母亲妊娠期状况、头部外伤史、是否应用耳毒性药物、聋前传染病史、家族史、耳聋病发年龄等。
1.2 方法
取患儿和家属3至5毫升外周血液,送至相应的生物工程公司提取DNA,耳聋基因芯片检验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热点,其中试剂必须按照说明使用;之后检测PDS基因和GJB2顺序,检测GJB2 235delAT纯合突变的患儿和其父母的GJB2全基因顺序,同时检测PDS IVS7-2A>G纯合突变患儿和其父母的PDS全基因顺序;通过高分辨率颞骨CT对所有PDS基因异变患者进行检查,对扫描数据进行设置,其中层厚设置为1毫米,间隔设置为1.5毫米,以3000作为窗宽,500作为窗位[2]。CT诊断前庭水管扩大以峡部后或者前庭总脚与前庭水管外口中央直径超过1.5毫米作为标准。
2 结果
2.1 检测结果
38例患儿中,检出GJB2 235delAT纯合突变6例,PDS IVS7-2A>G纯合突变5例,PDS IVS7-2A>G杂合突变1例。详见表1:
表1 38例患儿检测结果(n/%)
6例GJB2 235delAT纯合突变患儿中:4例父亲和母亲均是GJB2 235delAT杂合突变,1例父亲为GJB2 235delAT杂合突变,母亲没有血液检查,还有1例患儿父母双方均未进行血液检查。5例PDS IVS7-2A>G纯合突变患儿存在兄弟姊妹关系,且父母双方全部是PDS IVS7-2A>G携带者。1例PDS IVS7-2A>G杂合突变患儿中,PDS IVS7-2A>G杂合突变携带者是父亲或母亲其中一人,而另外一位则是野生型。
以上12例患儿经基因筛查均为阳性,且全部都是严重或极其严重耳聋患者,共有16名患儿家属进行听力测试,1名一耳中度者一耳轻度,有8名听力正常家属,3名聋哑人,2名双耳轻度感音神经性聋,1名双耳低频SNHL,1名双耳高频SNHL。
剩下的26例患儿将筛查为阳性,23例重度耳聋、3例极重度聋。共有40名家属进行了听力测试,其中有31名正常听力者、2双耳轻度SNHL者、2名单耳轻度SNHL、5名双耳或者单耳高频SNHL。
2.2 分析测序结果
为了准确了解耳聋病发因素,分析了1例PDS IVS7-2A>G杂合突变患儿和父母的基因测序,发现是第6外显子754T>C杂合/IVS7-2A<G杂合。
3 讨论
耳聋主要是患者听觉系统感音、传音和多种听觉中枢神经出现病变导致的听力能力衰弱,进而出现听力障碍,听力障碍或者听力衰退主与要是语言频率平均听阈超出26dB,按照听力的具体情况又可称为听力降低、听力衰退、听力障碍以及重听等,该疾病也属于一种遗传性疾病[3]。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国内中一千个新生儿中就会有1至3名患儿病发[4]。现今耳聋已位居多种残疾首位,有60%新生儿耳聋症状是由遗传因素所致,而大部分迟发性听力减弱患者均是本身的基因存在异变所致,还有40%左右是环境原因所引发的。因此在该疾病并发初期进行有效干预十分重要。
遗传性耳聋存在普遍的异质性,约有30%综合征性耳聋,约有70%非综合征性耳聋,其中3个非综合征性耳聋相联系的X连锁基因、25个常染色体显性基因、40个常染色体隐性基因全部克隆[5]。将相关大型研究显示,国内大多数非综合征遗传性耳聋患者的致病基因主要类型是线粒体基因、SLC26A4、GJB2,检测这三种基因,同时结合查体和临床问诊可以准确诊断出80%以上的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方式主要包含直接测序、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基因扫描、斑点杂交、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等,但是这些方法操作复杂且难度较大,检出率也较低,不能同时检测多种基因的突变位点[6]。而随着基因组计划的发展,遗传性耳聋相关的研究也得到了突破,多数和耳聋密切联系的基因被定位和克隆,基因芯片是新型的高新生物技术的一种,主要优点包括自动化、微型性、多样化、并行性,是现阶段取得生物信息最快捷、高速的主要方式之一。
现今研究出的耳聋基因芯片能够同时检测十个位点突变和线粒体、GJB3、PDS、GJB2四个基因。此次实验对象对本市本市38例非综合征性聋哑儿童和父母开展检验活动,其中有12例患儿被检查出携带耳聋基因,而父亲和母亲双方同时携带同一种耳聋基因,经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和耳聋基因遗传规则相同,这就说明了基因芯片检验的精准性;对比患儿听力检查结果发现,表型和基因型具有良好的符合率。同时对1例PDS IVS7-2A>G杂合突变患儿的基因进行了测序,检出了和芯片相符合的突变位点,这就进一步确定了基因芯片的检测精准性;除此之外还确定了其它基因芯片未检出的突变位点,这就表示可以为遗传性儿耳聋患者先开展基因芯片检验,若检出杂合突变情况则可以开展测序检查。
总而言之,在耳聋疾病中具有较高的遗传率,对患者进行耳聋基因芯片检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应用于筛查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不仅能够预防并减少该疾病产生,还能够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提升治疗疗效。
参考文献:
[1] 韩光宇,徐湛,李全双,等. DNA微阵列芯片法检测遗传性耳聋基因[J].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6,31(4):47-50.
[2] 戴林桐,卿丽华,孙丹洋,等. 基因芯片法检测72例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基因突变的研究[J]. 四川医学,2016,37(6):602-604.
[3] 马宁,杨晓,彭薇,等. 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在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中的应用[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7,25(9):618-620.
[4] 唐宁,严提珍,李伍高,等. 4个遗传性耳聋家庭的产前诊断及再生育指导[J]. 中国妇幼保健,2016,31(10):2126-2129.
[5] 张昊昱,张宁,张华,等. 耳聋基因检测在遗传性耳聋诊断及遗传咨询中的应用[J]. 中华耳科学杂志,2016,14(5):639-643.
[6] 阳彦,刘艳秋,谢康,等. 14个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基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17,32(4):778-782.
论文作者:张晴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8
标签:突变论文; 基因芯片论文; 基因论文; 遗传性论文; 患儿论文; 听力论文; 综合征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