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红[1]2004年在《黑龙江省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世纪的来临,我省农村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省农村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事实证明,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省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如何使全体农民步入小康社会是摆在全党和全省人民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归纳总结了农村小康社会的基本理论、内涵、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剖析了我省农村经济和人民的生活现状,对我省农村小康建设进程进行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我省农村小康建设进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包括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等等;同时提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决走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不断提高农业人口素质等对策措施;为我省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最终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
杨志成[2]2015年在《黑龙江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在此基础上鼓励有能力的省和市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黑龙江省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农业省份城市之一,而且石油,矿产以及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但是,黑龙江省农村的发展一直不尽人意,黑龙江省农村能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直接关系到整个黑龙江省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以,如何使黑龙江省全体农民步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摆在全党和全省人民面前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近年来国内和国外关于小康社会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为第一章,介绍了小康社会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小康社会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观涵义和特点;农村小康社会的涵义和主要特征并结合当下国策,对2015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进行简要概括和分析。第叁部分为第二章,对黑龙江省农村的家庭收入情况,居民消费情况,城乡差距情况和黑龙江省农村的教育情况通过量化图表解析和文字叙述,分析了黑龙江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第四部分为第叁章,通过对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总结,找出黑龙江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从农民收入、农业、农民教育、农村环境、农村法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六个方面阐述了目前制约黑龙江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因素。第五部分为第四章,针对第叁章提出的制约因素,在第四章针对每一个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申玉军, 王晓红[3]2004年在《黑龙江省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实现小康是目前黑龙江省农村工作的中心和重点 ,如何使全体农民步入小康社会 ,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也是黑龙江省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难点。本文在对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现状进行剖析的基础上 ,指出了黑龙江省农村小康建设中存在的农民收入低、农村工业化进程缓慢和农村人口素质偏低等问题 ,并提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加快黑龙江省农村工业化进程和提高农业人口素质等对策
张小兰[4]2003年在《经济转型期农民收入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当人类进入新的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了新历史转型时期:一是中国经济体制由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加速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粗放型加速向现代集约型转变;叁是中国经济社会由“二元经济结构”加速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变;四是中国农业加速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被摆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从中国的国情来看,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是整个国家小康社会建设的短边限制,没有农村的小康社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小康社会。不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这“叁农”问题,就不能实现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从“叁农”问题的关系来看,农民问题是核心;而农民问题的本质是收入问题。事实上,从目前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来看,增加农民收入已经成为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针对如何提高农民收入,专家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理论探讨;上至中央政府,下至县乡村镇,许多地区也“穷则思变”进行了各类实验。但至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速持续走低的现状并没有因此而改观。所以,如何有效地推动农民收入增长,已成为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从而引起了理论界与政府职能部门的高度关注。正是在上述背景下,笔者选择经济转型中农民收入问题研究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叁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将农民收入问题放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加以研究,论述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理论及其重要意义,对1978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情况进行了历史考察,从制度因素与非制度因素两个层面分别解析了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并就如何增加农民收入进行了系统思考与对策设计。 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与农民收入问题的相关理论犷其中对农民收入的相关概念、重视农民收入问题的理论基础、国内农民收入有关理论、从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高度认识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性等方面概述。第二部分主要对经济转型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农民收入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对中国农民收入现状的比较研究;对农民收入现状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要求的差距及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论证。第叁部分主要对经济转型进程中农民收入现状的区域实证分析,其中包括对我国非农产业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现状的实证分析;对我国农业大省农民收入现状的实证分析;对我国民族地区农民收入现状的实证分析;对我国农民收入区域差异成因作了简单归纳。第四部分主要对我国经济转型期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制度性因素分析其中包括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农村税费制度、农产品价格制度、户籍制度与流动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金融支持制度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第五部分主要分析与论证了我国经济转型期农民收入增长的非制度性因素分析,其中包括宏观经济运行与农民收入增长;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民收入增长;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与农民收入增长;加入wTO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等方面。第六部分主要对我国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措施,其中包括我国应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新型农村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改革农村税费制度;调整农村土地制度;调整农业结构;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行农业集约化经营;发展特色性农业;重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具体对策。 本文较有新意的观点和政策主张主要有: 1.将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分为制度性因素和非制度性因素,并提出制度性因素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从而决定着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期走势,而非制度性因素对农民收入增长的短期影响很大,也是不可忽视的。 2.将“农业绿色全程产业链条”概念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之中,并指出在农产品市场普遍饱和情况下延长,健全“农业绿色全程产业链条”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出路所在。 3.在新型工业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农村工业化的概念。新型农村工业化除了具有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之外,还包括了从生物工程技术带动农村工业化、以绿色产品的国际化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内涵。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界定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包括传统城镇化的内涵,而且还包括了集镇化、村镇化以及以市场化和人口与企业化集群化来带动城镇化的内涵。 5.提出了在知识经济新时代,农业技术创新要以实现农业知识化为目标.并将农业知识化的内涵界定为以知识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扩大知识资本投入量,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出效益,从而不断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的过程。 6.在传统农业集约化经营范畴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内涵,并就促进新型农业集约化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举措。
张云峰[5]2010年在《黑龙江省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是以国内外相关理论为基础,调查研究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和供给,创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水平进行客观评价,找出制约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提出建设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长效机制和具体对策,为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推进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参考。本研究的内容共包括十章。除第一章“引言”和第十章“结论”外,正文的八章可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二、叁章,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国内外实践经验;第二部分是第四、五、六章,是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分析;第叁部分是第七、八、九章,是黑龙江省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本研究首先阐述了研究的学术背景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阐述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相关概念界定包括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涵义、基本特征、地位与作用;理论基础包括城乡统筹发展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公共服务供给理论。在基本理论阐述的基础上,本研究比较了国际国内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国际的实践经验主要是介绍了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事业和韩日等亚洲国家建设农村文化的经验做法;国内的实践经验主要是介绍了东部地区的北京、江苏、浙江台州,中部地区的湖南、河北、江西,西部地区的云南、重庆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经验做法。在理论阐述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对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文化服务的需求进行了量化分析和趋势预测,总结了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文化需求的主要特点。为客观评价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水平,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创建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依据,科学评价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水平。通过对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水平的评价,本研究分析了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从量化和定性两个方面对制约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金投入、基础设施、服务活动、人才队伍和政府认识、体制机制、市场发展、农民主体意识、法律法规政策等因素进行分析。在找到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后,本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黑龙江省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为了能够实现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本研究提出要探索建立黑龙江省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长效机制,主要包括资金投入、服务主体和服务方式、事业单位改革、队伍建设、法制化和管理体制改革。针对黑龙江省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本研究提出了黑龙江省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具体措施与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服务内容、挖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市场等。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就是创建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依据,科学地评价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水平,揭示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建设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具体建议。
宗希云[6]2007年在《黑龙江省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选择黑龙江省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策略研究为题目,原因在于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全国近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取决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只有大力改革和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大幅度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大批的农业生产专门人才,才能实现农村现代化。温家宝总理在2003年10月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讲到:“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农村教育影响广泛,关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叁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尤其作为农业大省的黑龙江省,根据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村的实际需求,探索农村教育发展的途径与策略,对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建设,促进农业及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内容是在作者主持的课题《黑龙江省农村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中俄边境地区基础教育对比研究》的基础上,以黑龙江省作为实证分析与研究对象,运用系统科学、经济学及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对黑龙江省农村教育进行全面分析与研究,提出发展策略。研究的目的在于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农村教育为培养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服务的能力,更好地促进农村生活质量的提高,建设健康、文明、富裕、和谐的农村社会。本研究对国内外农村教育研究现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全面综述,在此基础上确立研究起点。从农村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入手,通过对黑龙江省农村教育的发展环境辨识、态势分析与问题诊断,有针对性提出应对策略。本研究对黑龙江省农村教育发展基本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与统计分析,全面认识并了解农村教育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与条件,将农村教育系统纳入整个经济与社会系统之中,从而科学客观地认识农村教育发展的现实条件及存在的问题。采用特尔菲法对农村教育问题进行排序,用层次分析法对黑龙江省农村教育系统进行战略分区研究,从不同的侧面深刻揭示农村教育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本研究对农村教育的基本理论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是农村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凋发展的理论研究,从经济学与社会学两个视角认识影响与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人力资本理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持续发展与协调理论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关系,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和谐教育理论和人的整体发展理论,为农村教育理论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对农村教育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重新界定“农村教育”的概念。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农村教育是“发生在乡及乡以下,以农村人口为教育对象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总称。”本研究对农村教育的特征进行了总结,农村教育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农村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性、农村学校布局分散性、农村教育内容实用性、农村教育时间季节性,尤其是提炼了黑龙江省农村教育的办学模式,即农村基础教育素质教育模式、农村职业教育自主发展模式、农村成人教育联合办学模式。在办学模式研究中,合作、联合、参与及开放式的特点在办学中发挥优势作用。本研究通过调查整理5年的数据资料,对黑龙江省农村教育的发展态势进行了量化分析,并采用特尔菲法提出问题重要性的排序。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黑龙江省农村教育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运用聚类分析方法与层次分析法对农村教育系统中的基础教育进行了战略分区,对黑龙江省64个县及县级市的农村教育进行排序,根据排序结果划分出一级地区9个,二级地区18个,叁级地区13个,四级地区24个,并结合调研对分区结果进行了综合评价,从宏观到微观给出了对分级结果的分析,为全省农村教育发展提出了总体框架。进行战略分区不仅揭示全省农村基础教育的类型结构,为宏观指导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而且揭示了各地农村教育的类别属性,为微观分类指导提供依据。本研究结合对黑龙江省实证研究的成果,系统地提出了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战略措施,在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农村教育重大意义的认识,推进农村教学改革及加快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提出创新性和建设性的改革与发展策略。对策的提出既站在宏观的角度,又结合黑龙江省具体情况,较好地体现了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使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现实与未来结合的研究思路及方法,针对黑龙江省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系统地提出了相应对策,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国家充分重视“叁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本研究为探索农村教育的发展道路,促进农村教育水平提高,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可行的建议,为教育科学研究及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帮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付洪垒[7]2013年在《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在小康社会中明确要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农村与城市的公共服务一致或接近一致,这标志着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普遍提高。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没有完善的、切实可行的、可持续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是解决“叁农”问题的重要措施。2009年9月1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实行国家投入、政府补贴、个人投入、集体补助相结合,政府主导和农村居民自愿参保相结合的方式,从2009年开始在各省选择10%的县(市、区、旗)试点,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黑龙江省同期选择14个县开始试点,叁年过去了,在试点中发现制度中存在若干需要完善的内容,只有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才能保证制度在黑龙江省农村的全面推广,才能保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小康社会。首先对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供给与需求情况进行了分析,利用降维数据预测模型对未来10年的黑龙江省农村人口结构进行预测,计算出个人养老金供给及总供给,利用趋势预测计算未来15年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人均食品支出等数据,并以此确定黑龙江省农村未来15年后个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需求,以此为依据确定总需求,再计算出供给与需求的差距。接着采用因素分析法对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绩效进行了评价,方法中对经济发展水平处于第二梯队的中西部19个省、自治区有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数据内容进行处理,计算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绩效排名第17位,总体得分较少。通过结果分析,再对照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总结出现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缺乏法律保障、养老金与农民生活水平脱节、养老基金保值增值困难、没有从法律与制度层面保证投入增长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通过对国外养老保险的先进经验分析,日本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着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有“养老未动,法律先行”的特点,这与我国及黑龙江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有着鲜明的对比,另外,日本针对农民有着特殊的养老保险政策,本身是一种养老保险体系的多支柱政策,又是针对农民、农业的保护措施,对黑龙江省有着尤其重要的借鉴作用。总结上述内容后,提出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体系。先对制度体系的目标、指导思想、指导原则做出了分析,提出了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四个主要方面,即资金筹集制度的建设、运作制度的建设、发放制度的建设、监管制度的建设。针对黑龙江省是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对国家的粮食安全有着重要作用的特点,结合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个人养老金积累不足的问题,着重提出了资金筹集时,应将国家粮食风险基金的用途改变为依照农民对粮食的产出贡献,折合出一定金额,在农民配套的情况下投入农民的个人养老保险积累账户,这是提高农民个人账户积累的有效措施,虽然改变了粮食风险基金的用途,但还是将资金交给了农民,是“帕累托最优”的制度效果。其次,提出了应采取国家投入、政府补贴个人投入随时间动态增长的投入方式,以保证个人积累不会因时间增长,被消费价格指数侵蚀而减少,被经济增长速度影响而变小。最后采取用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建立新型保障银行的方式,保证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以弥补银行存款的利率远低于农民人均纯收入速度形成的亏损,措施实施后能保证农民到期领取养老金能够保证农民的养老要求。为了保证制度的实施,提出了完善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措施,提出要完善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必需先完成黑龙江省甚至是中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规划,规划中要确定当前目标、长远目标、最终目标叁个部分,各阶段目标要明确任务与时间表;提出了应建立完善的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保障体系,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制度的执行,并保证制度中各方投入的增长及稳定;加强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信息化建设,要对“金保工程”的功能不断完善加强,使信息化系统成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监管方、执行方、农民的共同平台;完善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与协办机构的设置,要从机构的专业化、机构管理规范化、档案管理规范化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农民收入等。通过对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试点中存在不足,可以通过修订制度加以完善。通过将国家粮食风险基金转变用途、保证国家投入、政府补贴、个人投入以不低于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稳定增加、建立新型社保银行保证基金的保值增值等措施,完全可以实现农民到期领取养老金满足农民的养老需求,逐步实现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实现小康社会目标。
孙浩进[8]2005年在《黑龙江省农村贫困地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难点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贫困型社会—温饱型社会—初级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这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逐步演进升级的过程。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经实现了温饱,在20世纪末实现了初级小康,正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要顺利实现这样一种社会进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没有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奔小康是不行的。 在农村贫困地区建设小康社会,要以反贫困理论和小康理论为理论基础。反贫困理论明确了贫困概念,从提高能力和提供机会两方面来阐述如何扶贫,并叙述了中国历史上反贫困的思想和实践。小康思想起源于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社会理想,邓小平同志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经过近20年建设小康的实践,到2000年末已经建成初级小康社会。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未来的20年中还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全面的小康社会。反贫困理论和小康理论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结合运用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 黑龙江省农村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贫困地区。农村贫困地区建设全面小康的过程可以分为完全实现温饱水平、完全实现初级小康和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叁个阶段。由于黑龙江省农村贫困地区人口多、基础差,和其它发达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该地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时间要相对更长,不能与其它地区同步实现小康。 黑龙江省农村贫困地区存在着农民脆弱性高、低素质屏障难以消除以及区域经济落后等几个难点问题,严重的制约着这一地区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脆弱性风险包括自然灾害、疾病、市场风险等。低素质屏障在不断的扩展、深厚,内部风气不良。区域经济严重滞后,农民收入低、经济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严重落后。解决这些存在的难点问题,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因此,需要采取灾害预警、灾害保险、合作医疗、改善基础设施、控制人口、发展教育、促进农民增收等措施来解决存在的难点问题。此外,绿色GDP核算是一种新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也是农村贫困地区建设农村小康的一个新思路。黑龙江省农村贫困地区工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保护较好,资源开发程度较低,产生了很大的生态效益。经济发达地区应该从GDP增长中扣除生态环境成本,以此作为生态效益的补偿支付给农村贫困地区。
季宇[9]2009年在《新农村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围绕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重大任务和奋斗目标建设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党思想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叁中全会都强调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问题。可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党在农村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而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还存在着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地方。因此,研究新农村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设对策和措施,以使农村基层党组织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担负起带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在分析研究背景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组织者、政治建设的领导者、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和社会建设的推动者;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更新思想观念、明确自身职能、提高综合能力和改进工作方法。在对黑龙江省部分乡镇进行问卷调查、集体座谈、个别访谈和文献查阅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现状,总结了近些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的成就;从带领发展经济、民主政治发展、思想建设工作、管理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六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即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以造就“双带”型党员队伍、壮大集体经济、提高服务农村经济建设的能力叁个途径,来实现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经济的能力;在政治建设方面,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和理顺村级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协作关系,以此来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民主政治建设;在思想建设方面,阐述了以树立共同理想信念建设为核心、构建党内和谐文化为重点、创新党内思想建设方式方法为手段的思想和谐建设途径;在社会建设方面,主要是提出了加强建设党内组织和谐能力和提高化解农村社会矛盾能力;在队伍建设方面,重点从发展、管理和培训农村党员叁方面切入;在作风建设方面,提出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叁项措施,并将加强制度建设贯穿于对策探索的各个部分。
荆玲玲[10]2007年在《黑龙江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工农分割、城乡分割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明显滞后,阻碍了进一步推进工业化,使农村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良性发展模式。黑龙江省既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又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省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稳定发展,因此实现黑龙江省城乡统筹发展问题就成为当前我省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本文首先介绍了二元结构理论、区域结构转换理论、现代要素引入理论及城乡一体化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同时本文从农村发展现状、城市发展现状及城乡对比分析叁个方面出发研究我省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情况。其次,本文建立了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从城乡经济协调、城乡社会协调、城乡生活协调叁个方面出发体现城乡协调的程度,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赋权,对黑龙江省城乡统筹发展的水平进行量化评价。通过与吉林省、广东省的对比分析得出我省在全国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大概位置,我省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接着,进一步对黑龙江省各地市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做了比较分析,找出统筹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市,可以借鉴他们的发展经验,指导我省全面的城乡统筹发展工作。最后,本文总结归纳了国际、国内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进经验,分析得出了先进经验对解决黑龙江省城乡统筹发展实际问题的启示。基于以上研究并借鉴国内外城乡统筹发展实践的先进经验,提出黑龙江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本文以解决黑龙江省城乡二元结构的具体问题为出发点,对实现我省城乡协调发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黑龙江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与对策研究,是解决黑龙江省“叁农”问题的需要;是正确处理黑龙江省工农业关系和城乡关系的需要;是黑龙江省整个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基础;是黑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黑龙江省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问题研究[D]. 王晓红. 东北农业大学. 2004
[2]. 黑龙江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D]. 杨志成. 东北石油大学. 2015
[3]. 黑龙江省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问题与对策[J]. 申玉军, 王晓红.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 经济转型期农民收入问题研究[D]. 张小兰. 四川大学. 2003
[5]. 黑龙江省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D]. 张云峰. 东北农业大学. 2010
[6]. 黑龙江省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策略研究[D]. 宗希云. 东北农业大学. 2007
[7]. 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 付洪垒. 东北农业大学. 2013
[8]. 黑龙江省农村贫困地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难点及对策[D]. 孙浩进. 东北农业大学. 2005
[9]. 新农村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D]. 季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09
[10]. 黑龙江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与对策研究[D]. 荆玲玲.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
标签:农业经济论文; 小康社会论文; 农民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新农保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文; 农村论文; 全面小康论文; 农村改革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小康水平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 三农论文; 贫困地区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