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 用以促学 学用相长——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态度学习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以致用论文,重要思想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学习贯彻论文,态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当前,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就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务必在武装思想和指导实践两方面都取得新的成效。”这对于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态度学习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新的实践,并努力在实践中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没有止境
全党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已有相当长的时间。当前最重要的是,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把这一学习继续深入下去,决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松劲。要使全党在认识上统一于中央的部署,自觉地投入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新高潮中去。我们必须认识到,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没有止境,前一段学习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但决不是学习的终结。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没有止境是因为它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发展、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不是单纯的学理,而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源于工人阶级的斗争实践,指导和服务于这种实践,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无止境,因而创新无止境,理论的发展无止境。这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一切理论的根本特征,也是它长盛不衰、永葆青春的生命力所在。正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所指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正是把握和运用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把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只有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来对待,才能学到精髓,把握实质,学以致用。那种认为经过较长时间学习、已经理解得差不多了的浅尝辄止、不思进取的思想是十分有害的,必须认真加以克服。
对重大问题的认识要达到新的高度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就是要使广大党员和干部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的认识上达到新的高度。这就为我们进一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明了方向。这五个方面的问题,是下一步深入学习应当注意的重点。现着重谈一下其中的几个问题。
第一,必须进一步提高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的认识。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里讲的历史方位,是指党在特定历史阶段所处的地位和应承担的任务。因此,提高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的认识,就应当集中体现在对党在现阶段的历史方位的认识上。我们党曾经经历了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思想是适应党在这两个历史阶段的地位和任务而形成和发展的,是党在当时所处的历史方位的产物。之后,我们党又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和建设时期相比,党的执政地位虽没有变,但党的任务变了,从一个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党,成了一个领导全党、全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党。邓小平理论的诞生,适应了党的这一历史方位的要求。这一阶段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行得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好。但是,从历史方位的角度看,以改革开放作为区分这一历史阶段同上一历史阶段的标志,是很准确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十六大把从党的成立到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前这段历史时期,划分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三段。到了十三届四中全会,我们的改革已经经历了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了重大胜利,党的历史方位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对这种变化,十六大作出了概括。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处在这种历史方位的党,既要审视国际形势的变化,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又要在国内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中心,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以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一阶段仍有改革的任务,还要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但是作为这一历史方位最突出的特征则是执政兴国,这是区分这一阶段同改革阶段的主要标志。由于出现了这一历史方位的变化,要求我们党必须形成能够适应国内外形势新要求的党和国家工作新的指导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所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地回答了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把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认识上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大使命结合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指导思想和党的任务以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它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果。在进一步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应着重提高对党在现阶段的历史方位的认识,弄清它和党以往的历史方位、特别是改革阶段的历史方位的区别,以加深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发展关系的认识。
第二,必须进一步提高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通过前一段学习,特别是通过对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和十六大报告的学习,我们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在认识上有了很大提高。我们认清了,“三个代表”决不只是三句话,决不只是三个个别的论断,而是包含了十分丰富和深刻的内容;我们认清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特别是认清了它的创新发展、与时俱进的基本特征;我们认清了,做到“三个代表”,是现阶段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要求;我们认清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实现党的执政兴国任务的根本保证;等等。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对这些问题仍然需要加深理解。同时,我们尤其要提高对发展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地位的认识。《纲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引,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纲要》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发展这一主题来贯穿的。这一论断不仅富有新意,而且抓住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我们党是执政党,但执政的目的是什么?归根到底是为了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人民获得真正的幸福。这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实现。在今天,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落实到发展上来,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现阶段的历史任务,才能率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进一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我们还必须加深对“三个代表”有机统一的理解。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接着他又作了具体分析:“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论断清楚地告诉我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是发展,落脚点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原理的具体体现,是现阶段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的理论表现。我们对“三个代表”有机统一的理解决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而必须把握它的内在联系。此外,在进一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除了对其理论核心部分要继续深入领会外,还必须对它在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贯彻和表现进行研究。在这方面,《纲要》是很好的辅导材料。
第三,必须进一步提高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的认识。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在十六大之后发生了根本变化,对此我们的认识必须有相应的提高。我们党是一个十分重视理论指导的党,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经过遵义会议和延安整风,党的七大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统一的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以后几次党代表大会的基础上,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现在,党的十六大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我们党经过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成功实践,所作出的重大的历史性决策。作出这个决策,表明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决心和信念,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识和心愿。经过进一步深入学习,我们必须把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的认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并更加自觉地在各项工作中加以贯彻。
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学风
在进一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学风。
什么是科学的态度?这就是做到坚持和发展相统一,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党的三代中央领导人多次谈到,对待马克思主义只能采取这种态度,而不能采取别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引而迷失方向,以致归于失败。同时,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决不能把它当作僵死的教条,必须根据已经变化了的情况,对原有的某些观点、结论作出修改,乃至代之以新的观点和结论。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到现在已经150多年,这其间无论在世界还是在中国都发生了根本变化,这种变化的剧烈和深刻程度,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所以《纲要》指出,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客观形势的变化,要求我们党在理论上不能停顿,必须继续开拓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各种创新中,理论创新是前提,是关键,其他一切创新都是在理论创新的指导和推动下进行的。只有以创新的理论指导实践,才能使党的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坚持和发展缺一不可,都是必须坚定不移、不能含糊的。江泽民同志指出:“这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始终是检验我们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这也是我们对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的原则立场。
什么是正确的学风?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学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离开了中国的具体实际,既谈不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也谈不上发展马克思主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实际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就既不能促进实践的发展,也不能推动理论的创新,是毫无意义的,也是没有出路的。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只有同指导实践相结合才能把理论学深学透。要深刻认识学习好、运用好科学理论对推进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因此,一定要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当前,尤其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结合起来。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在这一时期内,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后,我们还要再接再励,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任务,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涉及的理论问题,我们一定要深入钻研,但这种钻研不能脱离党的执政兴国的历史任务、脱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而静止地、孤立地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的理论表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的实践贯彻。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既深入地学习理论,又有力地推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