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时期的科技文化及其传播价值论文

我国新时期的科技文化及其传播价值

向 鹏

摘 要 科技文化是源于人类社会科技实践活动中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既具有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又具备促进科学技术健康发展的功能,在我国新的发展时期,加强科技文化在全社会的广泛传播,意义重大。我国科技文化源远流长,新时代我国的科技文化主要特征表现为科技文化的先进性、自然性、客观性、整体性与人类性;科技文化体系构成要素包括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技术思想、科技制度政策法规、科学品质道德、科学技术精神、科学技术传播等六个方面;新时期科技文化的传播价值在于:追求其唯实求真的本质与核心,实现批判创新的根本使命,坚持理性宽容的价值观基础,充分保持学术民主与自由探索的重要特质。科技文化的传播,其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科学技术领域、物质生产领域的物化层面,还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与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提升公民的科学认知水平,具备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因此,大力传播科技文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之路。

关键词 新时期;科技传播;科技文化;文化形态;价值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充分表明,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劳动生产力的快速提升与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成为了“一种推动历史进程的革命性力量”。从本质上看,科学技术是一种体现实现追求目的与效益的知识化实物形态,科技文化则是一种体现科学技术活动的人本原则与社会标准的意识形态,融合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由于科技文化是基于人类社会科技实践活动中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既具有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又具备促进科学技术健康发展的功能,在我国新时期实现创新型的强国梦想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作用不可或缺。因此,探讨新时期科技文化的特征、内涵与价值、加强科技文化在全社会的广泛传播,意义重大。

现场共走访牧民22户,查看患病牲畜51头。诊治时正值冷季,病畜临床表现主要为体格相对消瘦、食欲不振、被毛粗乱等,也存在眼脸、下颌及胸下水肿、食欲减退、虚弱以及容易疲倦等症状,少数病畜出现腹泻、黄疸、腹膜炎等症状。病畜症状比较符合寄生虫病的表现。

1 我国科技文化的形成与演化

科技文化是源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过程的具有普遍性、适应性的文化形态。随着科学技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作用的提升,便形成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思想路径与实践活动的行为规范。由于科技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与环境下形成、演化的,因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民族性。

1.1 我国科技文化源远流长

在人类历史上,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科学技术的应用水平,就会形成一定的文化土壤,就会孕育出一定的科技文化。

世界史上之所以产生了 “四大文明古国”,就是因为这些国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创造了前工业化时代辉煌的科技成果,铸就了光辉灿烂的古代科技文化。中国古代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实用的科学技术,在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科技文化。诸如: “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源自《汉书·河间献王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源自《论语·卫灵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源自《老子·道德经》)、“有志者事竟成”(源自南朝《后汉书·耿弇传》)、程门立雪典故(源自《宋史·杨时传》)、愚公移山与纪昌学射的寓言故事(源自《列子·汤问》)、以及磨杵成针的故事(源自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等等,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特点,由此可见一斑。而源于中医巨著《黄帝内经》的“望闻问切”四诊法、集传统医学之大成的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充满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唯物辩证思维与方法,成为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标志性载体与样本;明代的科学家宋应星的综合性科技巨著《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而古代中外罕见的中国地理科学报告《徐霞客游记》,则充分体现出我国古代地理学家在游历探索中寻觅真知的执着精神和超越境界的攀登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构筑起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框架,勾画出新中国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蓝图。继我国取得了“两弹一星”成就以后,又相继取得了载人航天、载人深潜、高速铁路、超级计算等一系列重大科技突破。从器物层面讲,这些前所未有的高科技新器物,使得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器物的创造者和被这些器物影响的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这些思想、观念的内涵正是现代科技文化的一种体现。这些变化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国家实力。

先进科技文化作为现代科技发展同步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具有相应的、完整的价值体系构架。主要体现于科技文化的本质与核心、根本使命、价值观基础与功能要求4个方面。这同时是我国在新时期发挥科技传播为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

1.2 科学文化、技术文化与科技文化的特征

科学文化与技术文化产生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不同历史阶段与客观环境,二者虽不等同但密切相关。科学文化与技术文化一定程度地存在“源”与“流”的关系,实际上是密切互动的并生共存,它们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各自的侧重面、表现的功能与作用不尽相同,但不是孤立或相互排斥。科技文化并非科学文化与技术文化的简单叠加,而是二者互通、交融、升华的结果。

1.2.1 科学文化

科学是人类社会认识自然现象、探索其本质、规律的知识总和,其知识特征是理论的、普遍的、规律的、抽象的、恒久的。基于科学形成的科学文化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道德等。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从经济型社会向智力型社会的渐变中,作为智力代表的科学扮演重要角色。科学在此转变中一方面在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还同时体现出其特有的科学文化功能。科学文化逐渐规范道德、规范权势、规范经济,甚至规范一切文化,促使人类社会从经济中轴向智力中轴转变,顺利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文化无论是作为一种人类认知成果的知识体系,还是作为一种人类实践活动的社会体制,成为人类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2.2 技术文化

技术知识是人类社会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的方法与能力,其一般特征是应用的、局部的、独特的、具体的、变化的。人类社会早期得到与发展的先是技术知识,只有当技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形成不同的、专门的科学知识门类。基于技术知识系统构筑过程中产生的技术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转化能力,拓展能力与市场能力,以及体现技术文化特征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由此可见,技术文化是指改进人们的学习过程和行为表现、改进社会生产力的动能与表现。

1.2.3 科技文化

科技文化由科学文化和技术文化融合而成。一般而言,科技文化是指人们运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方法来适应、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方式及所取得的成果,其实质上是一种科学文化层面的精神、意识形态与技术文化层面的技术以及改造能力的综合体。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历史证明,科技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普适性,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融入到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中,成为人类社会文明的共同载体和沟通桥梁。

电话兵找到夏国忠,说营部来了电话,师长胡琏要亲自和夏国忠通话。夏国忠拿过话筒,里面传来师长的声音:“前线战况如何?”夏国忠说:“报告师长,我们打退了鬼子的第一次进攻,伤亡很小,现在正在巩固阵地,准备迎击鬼子的下一次进攻。”

因此可以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的一种认识活动,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科技文化必然表现出一种科技精神本性。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科技文化必定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的主体意识为中心,以人类的主体创造性为基础,多元主义是其思想方法的呈现

2 我国新时代的科技文化

科技文化理念的兴起,丰富了社会广义文化的科技内涵。科技文化理念的形成,创造了一种具有全新价值的文化形态。可以说,科技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亚文化体系。

2.1 新时代的科技文化的主要特征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层面,科技文化也随之更趋丰富、更加体系化。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2.1.1 科技文化的先进性

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类在宏观至微观的不同领域,对自然世界的认识更加客观、更加理性,更加逼近真理。与此同时,源于科技进步的科技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精神、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深刻影响着社会成员,引导着人类社会向正确的方向持续发展。

2.1.2 科技文化的自然性

人类在不断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通过自然和人的相互作用铸造了现代化社会以科学技术文化为主体的人类文化。科技文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这种文化具有自然性。另一方面,人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运用自身的力量创造了一个“人化”的自然,即从自然世界到必然世界,这是由人创造的、属于人类的“自然”,这也是科学技术文化的成果。

对于布病性附睾、睾丸炎,抗菌药物治疗是关键。林晓威等[30]报道22例布病合并附睾睾丸炎患者,采用抗菌药物三联或两联治疗,疗程8周,21例治愈,1例3周后自行停药复发。有学者报道对于阴囊疼痛剧烈的患者,在足量应用抗生素的前提下小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31]。最新专家共识认为布病合并妊娠用利福平(6或4周)+复方磺胺甲唑(孕12周后使用,疗程4周),但是复方磺胺甲唑不可用于孕12周以前或者孕36周以后的患者[32]。目前,首选的抗菌药物方案仍是WHO推荐的利福平联合多西环素,对于有合并症者建议三联抗菌药物治疗。

2.1.3 科技文化的客观性

制度层面的科技文化是一种规范体系,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这一相对完整的规范的体系由伦理规范、法律规范、政策规范、学术规范等要素构成。到了20世纪,发达国家开始以法律的形式来保障、引导、规范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科学技术法制化建设。从根本上看,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与规范,富含科技文化内涵。

比如美国。2015年9月5日举行了第15届国家阅读节,主题是“我的生活里不能没有书”,国会图书馆邀请175位作家、诗人与读者共襄盛举。除了阅读节,美国还把儿童文学作家苏斯(Dr.Seuss)的生日3月2日定为全美诵读日,每年都有数千万人参与阅读与朗诵的活动。

其中,E1,E2,E3,E4,E5,E6,E7,E8,E9,E10,E11是最终隶属于P中的评语隶属度,分别代表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七级、八级、九级、十级、十一级,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可以确定评估结果属于哪一级,即得到评估窖泥质量的具体级别。

2.1.5 科技文化的整体性

事实上,构成科技文化的诸多要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科技文化将科技知识、科学精神、科技体制机制、科技道德规范、科学传播与教育、科技法规等连成一体,相互交织、相互贯通。作为一种文化,科技文化激励着人们求实创新,并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全面进步。

图1 两院院士科研治学心声体现的科技文化内涵分类统计示意图

注:1.纵坐标为格言条目数;2.资料来源: 《中国院士治学格言手迹》,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院士心语》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

2.2 新时代的科技文化组成要素

尽管科技文化的本质可理解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形式,但由于它不具有阶级的信仰和价值取向,因此科技文化更应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总体关系之中加以考察。从具体内容来看,科技文化的要素包括人类所掌握的科技知识、科学技术思想、科技制度政策法规、科技品质道德、科学技术精神、科学技术传播等6个方面。

2.2.1 科技知识要素

科学技术知识是人类社会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科学理论和技术经验的积累与总结,也是一种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知识总和。科学技术知识是科技文化的本源,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提高了人类社会生存与新发展的能力。

2.2.2 科技思想要素

科技思想是人类社会上层建筑中一种精神财富,是科技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理性的提升与规范的出现,公平的倡导与宽容的环境、批判的理解与创新的推动、效率的提高与协作的形成等思想观念,是推动现代化进程中思想观念、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等变革的文化动因。

2.1.4 科技文化的人类性

2.2.3 科技制度要素

科技制度包括涉及科学技术活动的体制与机制,还包括政府或组织对科技活动及相关社会关系进行调整所制定的政策、法律与行业规范。

这是科技文化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其导向作用渗透在科技实践活动的各个层面与节点。科技制度包括与科技实践活动相关的体制机制、组织管理,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成果鉴定及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及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制度等,它是科技领域内的规范和法规,对科技文化具有导向和规制作用。

2.2.4 科技道德要素

科技道德是科学技术领域人类实践活动的思维与行为规范,是科技活动有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准尺,也是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技术臻美性的价值诉求和良心上的自我约束,这是一种伦理性的规范,也是理性社会的道德要求,也是有序、有效开展科技活动的需求体现。

屠呦呦从中药青蒿中提取的倍半萜内酯药物,说明了是通过干扰细胞表膜--线粒体,使疟原虫氨基酸饥饿,从而抑制蛋白合成,大量胞浆快速死亡而治疗疟疾的机理,被国际公认的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2] ;陈竺发现白血病细胞分化的RIG基因,揭示了三氧化二砷(中药砒霜)通过诱导癌细胞程序性死亡,靶向性作用于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关键致病基因编码蛋白质,使中药砒霜治疗白血病的原理得到了科学的证实。这种应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取得成果的范例,开启了中草药治病原理研究与临床应用,步入现代医学科学殿堂的大门。

2.2.5 科技精神要素

科技精神是科技文化的灵魂,是在科技发展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核心思想和精神气质,它引领科技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在中国古代,《周易》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国北魏时期的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为完成《水经注》参阅了数百种书籍,游历天下河川;享誉世界的“授时历”由我国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建,是人类古代最精良的历法,也是古代天文学里程碑式的科学成就。这些卓越的古代科技成就均源自于他们探索自然世界的刚毅坚卓和勤勉献智,当前我们大力倡导的奉献精神、拼搏精神与其一脉相承,这也是科技文化力量的充分体现。

2.2.6 科技传播要素

科技传播是以科技人员为主体,为实现社会大众广泛参与、并提升参与能力的科技活动。为了让公众能够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必须充分利用传播领域中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媒介科技新闻、科技专业性会议、科技成果展示、科学技术讲座、科技咨询与示范等多种方式、手段来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当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主要通过科技传播来实现。

科技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子系统,然而它自身又是一个整体,具有一定特点的结构层次与外延路径。以科学技术及外延形式出现的科技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作为一个有机系统的重要部分而存在和活动着。科技文化特有的结构和层次组成了一种相对完整的文化体系。从图1我们可以得知,我国两院院士在科研治学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的精神、思想与观点主要包括8个方面,较为全面呈现了科学文化的深刻内涵。

2.3 新时代的科技文化结构特点

科技文化已成为作为人类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纵横贯穿和纷繁复杂的结构,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也逐渐形成了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层次。从科技文化的纵深结构来看,可划分为精神、制度和器物3个不同层面的构件。

2.3.1 精神层面的科技文化

科技文化是思想和观念层面的文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深层动力和价值导向。客观、理性、实证和分析,成为了近代科技进步的精神食粮,为近代科学技术的第一次全面繁荣提供了动力保障。在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层面上,科技文化影响着大众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从精神层面来看,社会科技文化的不断演变、凝聚、延伸,就成为了科技文化系统的核心与精髓。

精神层面的科技文化还反映了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尽管人们对科学精神的把握有所不同,但不难总结出其主要包含客观精神、理性精神、实证精神等,其实质是物本、求真、批判、创新等。精神层次的科技文化要求尊重科学技术的价值,强调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注重提升技术能力。

2.3.2 制度层面的科技文化

城南污水厂工程按照项目“四制”要求进行建设管理,安全管理体系、技术质量体系和制度建设等较完善。但在工程建设中,人员、机具等施工资源投入巨大,期间立体交叉作业多,组织管理对象复杂,作业环境多变,工程建设的复杂性、动态性和长期性造成安全管理的高风险性。尤其对于城南污水厂工程而言,随时间推移、作业空间变化发生人员、环境变更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深基坑开挖与防护、河道周边水上和水下等环节交替作业,作业环境、人员同时发生变更时,作业方法、人机功能的再分配、人机界面的适应性和作业空间及负荷也都会发生变化,此时风险性会大幅上升。

科技文化成于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科技文化一经形成,便营造成为一个独立的客观世界,一个可直观的外在世界,成为人面临的客观世界的一部分。人对自然的改造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是人的思维逻辑而建构的理性的批判能力。这是科技文化形成的必要条件。科技文化同时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客观尺度。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成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石。人文文化对社会的推动需要通过它对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在内)发挥作用才能体现。

2.3.3 器物层面的科技文化

器物层面的科技文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包括各种工具、仪器设备、技术产品、人工材料以及科研信息交流必需的图书资料等。器物是科技知识的物化成果,这些富含人类知识成果的科技产品,大大提升了人类的生产能力,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状况。

与此同时,凝结和保存在器物之中的科技文化与器物并存,成为一种物质基础。这时,与人类的活动紧密联系的不仅仅是有形的器物,还有凝结在器物中的科技文化因子。纵观人类历史上历次技术革命,都是以某种包含文化内涵的新技术、新物质诞生作为标志的。在此过程中,富含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奋斗精神的科技文化无疑是生产力先导和推动力量,极大地促进了物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3 新时期科技文化的传播价值体系

研究显示eFAST检查用时为(4.62±1.73)min,显著低于CT检查用时(12.36±4.02)min(t=17.862,P<0.05)。

3.1 求真唯实是科技文化的本质与核心

人类对自然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从本质上看,其探寻目标是一种对真理的追求。近代科学技术革命打破了“神启真理”的统治地位。深刻影响人类思想文化的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结束了仅靠思辨论证、说教来探求真理的历史,进入了依靠科技实践活动认识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世界的新阶段。

从大量的资料中可以看出,冬季冻害和早春霜冻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几乎所有关于葡萄的技术资料中都有很详细的介绍,果农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应用。

近代科学文化强调科学求真,近代技术文化的根本宗旨是注重实效,这实质上是两种文化价值观交汇、融合的产物。因此可以认为,科技文化蕴含的求真唯实价值观,体现了当代社会所追求的价值新观念。

在近代科技发展历史进程中,科技文化深刻影响着理性哲学变革,脉络清晰可见。曾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唯物主义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弗朗西斯·培根和对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法国著名哲学家、科学家勒内·笛卡儿是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典型代表。他们分别自成体系,但都十分注重实验研究,体现出相同的对求真价值观追求的近代科技文化内涵。

在近代科技文化发展史上,求真价值观的确立具有划时代意义。这种求真价值观就是在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全才”的英国著名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的理论体系形成、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中实现的。从世界科技发展史看,以自然科学发展成就为基础,进而形成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成就,都与当时牛顿力学的诞生密不可分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社会的变革。而社会价值观的改变是与社会的变革同步的。求实重效价值观的形成,为人类社会变革中近代科技文化体系雏形奠定了基础。其中,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有随科学技术发展所孕育的先进思想文化、精神的结合,形成了科学文化蕴含的求真价值观、技术文化所体现的注重实效价值观,二者高度融合。由此,作为人类文化进展进入了新的一页,科技文化应运而生。

3.2 批判创新是科技文化的根本使命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自觉继承并不断发展的事业,批判与创新因此并行,这是继承与发展的综合。同时,理性地批判与持续地创新也是科学技术文化内涵、文化功能和影响力的集中体现”。科学技术发展的就是一个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

科学技术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灵魂就是创新。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与不同层面,创新驱动,方兴未艾。在科学研究领域,学术论文水平的高低、科研成果的优劣、重大科研的立项、专利权的授予,无疑不是以创新性为评价标准。立足于批判继承之上的科技创新,体现的是一种富含科技内涵的文化,即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解决科技领域中科学理论分歧、技术目的与手段、不同技术方案之间矛盾与论争的文化基准点,科技创新既是科技发展过程中批判的继承,更是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提升的必然需求。因此,科学技术发展史中批判与创新始终紧密联系是不足为奇的,这是科技文化的使命所在。

人类社会对自然世界的认识是无限的,就必然要求这种认知能够符合客观规律,趋近客观真理。在这一过程中,“否定之否定”法则的基石就是批判与创新。在科学技术领域,批判与创新是现代科技文化的充分体现。因此,弘扬科学认知的批判精神与创新精神,也是新时代科技文化的一种使命。

3.3 理性宽容是科技文化的价值观基础

人们在处理纷繁复杂的社会与个人事务时,理性宽容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人生态度,也是人的一种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具体的、直观的表现。

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有名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君子和而不同”(源自《论语》),充分表现出中国先哲朴素的理性宽容风范。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自然哲学家,对自然界,包括人类自身进行了新的探索。中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与革命性发现,标志着科学的理性冲破了宗教禁锢。在数百年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科学理性从启蒙开始到深入发展,显示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并随着一波接一波的新科技革命浪潮,科学理性的精髓在认同、接受中不断发扬光大。在现代科技文化体系中,科学精神中富含理性的成分。科学理性所表现出的基本特征,是现代科技文化价值观体系的基础条件。

宽容(拉丁文tolerare)意味着容许他人自主拥有行动、判断与发表意见的自由,还表现为对异议具有耐心和公正的容忍。从本质上看,科技文化是一种具有确凿事实和严密逻辑的文化,体现出科技文化宽容的公平性。近现代科技史中,有着太多理性的科学公平性的案例。在物理学领域,从17世纪开始,就有牛顿关于光的“微粒说”与惠更斯的光的“波动说”之争,直到20世纪初,爱因斯坦等现代物理学家揭示光学的本质的“波粒二象性”学说出现,才使得现代光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这种基于尊重科学本质与客观规律的理性宽忍和公平等待,比盲目指责、偏执攻击,更有利于科技文化事业。

科技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对人类来说,它所反映的自然界是一个不分民族、不分地域的统一的大自然。从整体上与本质上看,科技文化一经产生便是全球文化、国际文化。从科学技术原理与方法、科学技术成果的标准,到提倡的科学精神乃至所要求遵守的道德规范,全球都是一致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也开始从全球利益的角度来思考,以期使得人类的共同利益逐步成为科技文化的一致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就是一个反映科技文化精髓的典范。

在我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史上,虽时间不长,但也不乏其例,均表明科学理性的宽容对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科学家群体本身的巨大影响力。科学宽容要求学术上施行自由探索、百家争鸣。可以认为,理性宽容是科技文化的价值观基础。

3.4 学术民主与自由探索是科技文化的特质

学术上充分发挥民主,科学研究允许自由探索,是科技文化的重要特质。也是我们党一贯提倡的指导方针,不可或缺的科学民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

早在1957年6月19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文中强调,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学术观点,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显而易见,贯彻“双百方针”,有利于促进文化艺术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提出“发扬学术民主”的问题,表明在新的历史时期,而科学技术只有坚持学术民主与自由探索,持续创新才具有源源不绝的生命力。

随着我校招生门槛的降低,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现每班均超过50人,甚至达到110人。在健康评估实训教学中,一个班最多配备两位教师,各负责一半学生的教学与指导,很难保证教学质量,也会导致部分监管不到的学生无事可做,出现闲聊、玩手机及其他违纪行为,课堂纪律混乱。因此,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力不从心,已经成为健康评估实训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显然,科学技术领域的新探索、新思想、新方法、新观点与新成果都需要宽松的社会环境与相宜的学术环境。发扬学术民主,要求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人人享有平等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与身份无涉。职务高低,资历深浅,年龄长幼,都不是判断学术是非的依据,也不是评价水平高低的标准。发扬学术民主,应倡导学术自由,鼓励学术争鸣,发扬学术民主,不能套用多数决定、民主集中、协商一致等规则。发扬学术民主还要处理好学术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对于科学上、艺术上的是非,应当保持慎重的态度,提倡自由讨论,不要轻率地作结论。学术民主与学术自由密不可分。

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要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学术民主、自由探索是必经之路。而学术民主、自由探索体现的还是一种文化支撑,这正是科技文化的重要特质。

科技文化的传播,其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科学技术领域、物质生产领域的物化层面,还能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与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甚至产生期待之外的效果。因为这些物质产品和技术发明,还体现了创造者、发明者的精神理念、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体现了人作为某一文化共同体成员所接受的文化传统的濡染和教育。而物质文化和技术文化的传播输出,还传达了这种物质产品所包含的精神内容和文化内涵,因而也就使其成为文化整体的代表而传播并发生影响。

退役复学高职生在部队里经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和全封闭的军事化管理。与普通学生相比,他们有良好的生活作风、严格的纪律观念、良好的作息习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他们发挥自身优势,能带动同学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好习惯。他们有过硬的内务整理能力,能指导同学做好宿舍卫生、宿舍美化、宿舍管理等工作。他们有一切行动听指挥的部队作风,能在高职院校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成为同学的榜样和标杆,并引领同学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2]。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提升公民的科学认知水平,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由此可见,广泛传播科技文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之路。

注释

①吕乃基,等.科技文化与中国现代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29.

②郑斌祥.科技文化观的兴起.自然辩证法通讯,1989(5):16.

生物过滤介质必须保持适当的湿度,以利于微生物生存。在臭气进入布气管之前通过增湿器对臭气进行增湿以确保生物过滤介质有足够的湿度,运行过程中滤池下部积水,经排水泵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习近平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27]等,为我们提供了深厚沃土、丰厚滋养和坚实底蕴。在北师大考察时明确指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28]从民族精神到时代价值、从经典诗词到经典散文,这些经典共同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传统文化教育方式方法,习近平强调加大宣传力度的重要性,并突出学校教育的作用[29]。

③何亚平,张钢.文化的基频:科技文化史论稿.东方出版社,1996:10.

④何亚平,张钢,文化的基顿:科技文化史论稿.东方出版社,1996:45.

参考文献

[1]李浩鸣.中国院士治学格言手迹(后记)[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2]李浩鸣,向鹏.华国锋与袁隆平[N].中国科学报,2008-9-3(头版特约稿).

[3]李浩鸣,向鹏.袁隆平与中国杂交水稻工程[J].工程研究,2009,1(3).

[4]李浩鸣,等.院士心语[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5]李浩鸣,等.科技新闻与科技传播研究文集[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

[6]李浩鸣,栾永玉,等.科技新闻与科技传播研究文集[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

[7]向鹏.基于数字出版的科普产品生产与传播策略[J].出版发行研究,2017(2):71-74.

[8]向鹏,彭福扬.科技文化推动社会文明建设的价值及路径[J].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3):140-143.

[9]向鹏,唐珍名.用好绿色发展的辩证法[J].经济日报理论周刊,2017(8).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28-0019-05

作者简介: 向鹏,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讲师,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

标签:;  ;  ;  ;  ;  ;  ;  

我国新时期的科技文化及其传播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