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把握三个关键环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关键环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把握三个关键环节,这就是:坚持一个“结合”,坚持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做到三个“解放出来”。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也是80多年来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良作用。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一个“结合”
这个“结合”,是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它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也是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必要前提。毛泽东同志曾把这个“结合”称为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重要问题”。邓小平同志把这个“结合”称为“我们吃了苦头总结出来的经验”。江泽民同志把这个“结合”称为我们党八十年来最基本的经验。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途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就其本性、可能性与总的趋势而言,是具有普遍性的,适用于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运动。但马克思主义在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何时发挥作用,以及作用的方向和大小,则取决于满足这个民族、国家实践需要的程度。各个民族、国家的客观情况、实践特点是千差万别而又变化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也不可能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每一历史时期的情况囊括其中,更没有也不可能预先给出解决具体问题的现成答案。正如列宁所说的,“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马克思主义的共性和中国国情、中国实践的个性的差别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性。无视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人性与马克思主义共性的差别性,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正是王明等教条主义者的错误之所在。
坚持这个“结合”,就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当前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不断增强坚持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学风和“三个有利于”的价值评判标准,做到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坚持这个“结合”,就必须联系国情正确回答时代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紧密结合”的要求,即“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我国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的实际,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我们党员干部队伍中发生的重大变化”,抓住那些必须研究回答的重大理论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调研,并努力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寻找正确的答案。坚持这个“结合”,就必须根据实践要求进行理论创新。既然马克思主义不能机械地运用于各个国家的具体实践,我们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实践要求灵活地加以运用。这种灵活运用本身就包含着创新。不仅如此,还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未曾涉及或未曾深入研究的具体实践,通过提炼加工在实践中获取独特经验和感性认识,产生新观点、新观念,形成新思想、新理论。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
江泽民同志在与军队高级干部理论研讨班学员座谈时指出:“进行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理论创新的过程。这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既是对理论创新的要求,也是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立场和科学态度。
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历来就有个学风问题: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个能否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性问题。特别是在形势发生剧烈和深刻变化的时候,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态度,常常直接决定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是否正确,乃至革命的成败。以往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以“两个凡是”的态度或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二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这两种态度都是不科学、不正确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充分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生的重大变化,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如果我们不愿意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只有坚持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的基本立场和科学态度,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性质和方向,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水平和效用。
坚持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必须认清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通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我们已经弄清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那么,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什么?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解释,就是1989年邓小平同志在接见当时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时讲的一段话。他说,“列宁之所以是一个真正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在于他不是从书本里,而是从实际、从逻辑、从哲学、从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上来找到革命道路”。所谓从逻辑,无非就是讲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必然规律;所谓从哲学,无非就是讲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所谓从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无非就是讲我们行动的方向和总的目标。马克思主义就是这些基本的东西,剩下的事就是我们自己根据现有的实际和现在的实践来思考具体的方法、办法、途径和措施。这段论述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理想信念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但对个别结论和行动纲领要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在坚持基本原理的前提下,不要拘泥于具体结论,而要敢于和善于提出符合实际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做到三个“解放出来”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全党同志要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三个“解放出来”,突出了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放思想的三个主攻方向,明确了我们在思想路线、思想方法上所要扫除的三个障碍,确立了我们在新的实践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任务。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离不开解放思想这个前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过程。过去“结合”得好的,或产生过历史作用的东西,随着时代和条件的改变有的也显得落后,甚至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习惯势力。因为实践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处于经常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而理论的发展,观念的变化,却具有相对的滞后性,这就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不同步性。事实上,一种理论体系越严谨完善,越根深蒂固,人们对它越坚信不疑,它指导实践、变革现实的威力便越大;但要对这种理论的突破和创新,阻力和困难也会越大。掌握这种理论的阶级、政党和人们,如果缺乏辩证思维的头脑,缺乏革命、批判的精神,缺乏改革创新的自觉性,就有可能当实践的发展超出这种理论的部分观点、原理甚至整个体系时,仍然固守它们,不敢越雷池一步,从而使主观认识脱离已经变化了的实际。这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便成了防止“脱离”,实现新的“结合”的必要前提。
解放思想是一个常新的课题,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和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形成过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高潮。第一次是始于1978年,以邓小平同志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为标志的思想解放高潮。第二次是始于1992年,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为标志的思想解放高潮。两次思想解放促成了全党思想的两次大飞跃,较好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在新世纪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和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对于这样一个事关全局、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并不是所有党员干部都有清醒的认识,也不是所有认识都符合时代和实践的要求。这就需要在原有思想解放的基础上再来一次新的思想大解放。必须明白,虽然前两次思想解放为新的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但由于新的思想解放涉及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创新,涉及到党的结构和功能的改革,因此,在性质和程度上就显得复杂和困难多了。如果我们不解放思想,不与时俱进,就不能达到新的思想统一和理论创新,就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不能把党的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就不能促进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只有通过解放思想,才能把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统一到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应对复杂国际局势作出的重要判断和重大决策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关于各项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部署上来。因此,我们必须首先做到三个“解放出来”。
“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就是要求我们的一切思想和行动都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任何落后于实践和时代的观念、做法和体制,都不应该成为我们前进的障碍。“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时代变了,思想就要跟着变;环境和任务不一样了,就要采用最合适的办法,创建最合适的体制。“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就是要求我们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坚持与发展的关系。如果仍然困绕在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之中,就无法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就无法解决党的建设和其他工作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所以,要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作用,就必须正本清源,全面、完整、准确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就是要求我们在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上摆脱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脱离实际,不脱离群众,不犯主观主义的毛病;善于按辩证法办事,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任何片面、停滞、僵化的观点。只要我们掌握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就犹如掌握了一把万能钥匙,就能更加顺利地打开各种理论和实践的大门,从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标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三个必须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