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治疗腹型肥胖疗效观察论文_么焕新1柴颖2李雅杰3张永敬1左伯文4

么焕新1柴颖2李雅杰3张永敬1左伯文4

1唐山市协和医院老年病科河北唐山 063000;2唐山市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河北唐山 063000;

3唐山市协和医院医教科河北唐山 063000;4唐山市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河北唐山063000

基金项目:唐山市科技局计划指导项目编号:121302134a【摘要】目的:探讨拔罐治疗对腹型肥胖的作用。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研究对象为40名单纯性肥胖患者,分为2组,A组采用运动及控制饮食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辅以拔罐治疗,记录治疗前后患者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血糖、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腰臀比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患者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腰臀比、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B组较A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罐可以有效降低腹型肥胖患者的体重、减轻腹内脂肪量及胰岛素抵抗程度。

【关键词】拔罐;腹型肥胖;腹内脂肪;胰岛素抵抗

【中图分类号】R375+.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08-0550-01

肥胖症是机体脂肪含量过多或分布异常所造成的一种病态表现。根据脂肪组织分布特点,肥胖分为中心性(腹型)和均匀性肥胖两类。现已有研究表明,人体外周脂肪、腹部皮下脂肪与胰岛素抵抗无明显关系,而腹内脏脂肪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1]。因此,减轻体重尤其是减少腹内脂肪是改善胰岛素抵抗,预防或延缓肥胖人群发展为2-DM的关键,也是遏制DM心血管并发症的根本出路之一。本研究旨在观察拔罐辅助治疗是否可以有效地改善肥胖患者的体重、内脏脂肪量,并有效的改善血脂及胰岛素抵抗状况。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2年5月~2012年10月选择符合要求的志愿者60例,男性28例,女性22例。入选标准:空腹血浆血糖(FPG)<7.0mmol/L,口服75g葡萄糖后2h血浆血糖(2hPG)<11.1mmol/L;年龄25~45岁,血压≤160/90mmHg,腰围男性〉90cm,女性〉80cm,腰臀比(WHR):男>0.90,女>0.85和体质指数(BMI)>26kg/m2,排除存在其他器质性疾病。

1.2方法

1.2.1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男18例,女12例,采用控制饮食及运动疗法,饮食方案:采用问卷形式对入选人群进行每日热量需求估算,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每位肥胖者相应摄取的食物量,每天进食比例为5:4:1[2],即蛋白质占食物净总量的50%,碳水化合物占40%,脂肪为10%。运动方案:慢跑或快步走,靶心率维持在最高心率的60%~70%(最高心率=220-年龄),运动时间30min,第一个月5天以上/周,以后4天以上/周。B组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在A组的治疗基础上配合拔罐疗法;采用中号玻璃罐闪火法拔罐,分别吸附于腹部神阙穴至关元穴长度为半径作的圆周上的8个穴位,和腰部、大腿部、上臂等肌肉脂肪丰厚的部位,留置20分钟,第1周每日1次,1周后隔日1次,1月后改为每周2次。女性月经期停止。治疗3个月结束,观察治疗效果。

1.2.2所有患者均由专人测定空腹状态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常规袖套式血压计测定)。总体脂含量:以BMI表示(BMI=体重(Kg)/身高(m2));局部体脂含量:以腰围(髂前上棘和第十二肋骨下缘连线中点水平,并在平稳呼吸时测量)表示。

1.2.3生化指标测定: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采用日立7080型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清胰岛素以化学发光法(德国罗氏601型化学发光仪)测定;用稳态模式评估法的HOMA-IR公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空腹血浆葡萄糖(FPG,mmol/L)×空腹血清胰岛素(mmol/L)/22.5

1.3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χ±s,所有资料用SPSS16.0医学统计包处理数据。两组间及组内计数资料比较配对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内及组间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比较:A、B两组间患者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身高、体重等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O.O5);其余临床指标统计学比较见下表。

3结果分析

实验过程中A组有3人,B组有2人因不能完成运动方案或按时随访剔除。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饮食控制、运动可以有效降低体重,但以体质量整体下降为主,拔罐治疗可以使实验人群的体重在饮食控制机运动得以降低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下降,而且对腹内脂肪的减少及胰岛素抵抗的改善效果显著,腰臀比及HOMA-IR值比较(P<0.01)。

实验过程中还发现,饮食运动改善体重存在平台期,体重下降5~8%,无外界干预不易继续降低,但拔罐辅助可以缩短平台期,使体重继续下降。

4讨论

脂肪细胞不仅储存能量,也是重要的炎性细胞和生物活性蛋白的分泌器官。脂肪细胞的膨大或数目增多,分泌炎症细胞因子,而炎症因子则参与了IR的发生和发展[3]。腹内脂肪的堆积造成中心性肥胖,可导致血浆游离脂肪酸的升高,并导致肝糖异生的增加。腹内脂肪在受体的分布脂肪细胞分泌性因子、脂肪细胞内酶的活力等方面与皮下脂肪有显著的差异。内脏型肥胖较之皮下脂肪型肥胖更易发生MS[3],其原因可能与内脏脂肪的代谢特点有关。

拔罐疗法作用机制复杂,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等众多的环节,机械刺激和温热刺激可兴奋拔罐局部的各种感受器,进而兴奋不同的神经纤维,转化为生物有效电信息(即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经整合后再沿下行纤维传出,调节相关内脏组织的功能;另一方面,可通过局部反射弧而发挥调节作用[5]。

实验结果提示:拔罐治疗可以改善腹型肥胖体重、腰臀比、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INS、HOMA-IR等指标,对腹部脂肪的改善尤为明显,虽然饮食控制及运动能有效减轻体重,但对腹内脂肪影响要逊于联合拔罐治疗的作用,二组改善腹内脂肪及胰岛素抵抗的改善效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拔罐减肥体现的作用是独立于辅助节食之外的,有待于中医理论给予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Scott A, Lear. Circumference is simpler than body mass index[J].Clinical Chemistry,2005,51:10821084.

[2]李绍忱.控制腹型肥胖观测腰围变化从源头上预防代谢综合征的危害[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3):147148.

[3]陈静,田志强,罗志丹,等.腹部脂肪分布与代谢综合征组分关系的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5,8(8): 683686.

[4]Lydia CM, Virginia NH.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Food Safety Knowledge and Attitude Scales for Consumer Food Safety Education [J]. Am Diet Assoc, 2004, 104: 16711677.

[5]周莹,吴瑞明,曹燕.拔罐对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体会[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32(4):5455.

论文作者:么焕新1柴颖2李雅杰3张永敬1左伯文4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3年8月第23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1

标签:;  ;  ;  ;  ;  ;  ;  ;  

拔罐治疗腹型肥胖疗效观察论文_么焕新1柴颖2李雅杰3张永敬1左伯文4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