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论文_刘娜

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论文_刘娜

刘娜

摘要:语文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思想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情感教育,渗透“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辨别能力的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想教育;教师;学生

教育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命运。教书育人是各学科教学都要遵循的原则。作为教育工作者,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型人才,这是必须的职责。学生在校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作为语文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发挥学科的优势,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思想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一、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对青少年学生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兴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而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为了人民的利益、民族的富强和国家的兴盛,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他们是民族的脊梁、祖国的骄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人物的形象分析,使学生在英雄形象的感染中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的教学,紧紧抓住“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这一抒情主线,通过分析典型事例,认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染,深刻理解“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这一主线,认识到“爱国主义”乃是英雄主义、国际主义产生的思想基础,后来则是战士崇高品质的本质体现。由此,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对“爱国主义”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为良好的品德形成打下了思想基础。教师在讲解爱国主义篇章时,对于抒发爱国主义情怀、描述爱国主义者英勇行为的语句、片断或段落,可以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反复朗读、深入理解,体会所蕴含的爱国情感,使学生在朗读、理解、体会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受到感染、熏陶和启迪。如《祖国山川颂》一课,文章中作者的爱国情感十分强烈,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刻理解作者这一思想,情感使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二、在教学中渗透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

拥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是人的立身之本,是立足于当今社会的通行证。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操上有着无与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将知识汲取、道德培养、情操陶冶熔于一体,使学生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语文教材中有许许多多在平凡的岗位上忘我工作,无私奉献、敬业乐业的普通劳动者的形象。他们一心为祖国为人民、兢兢业业、不辞劳苦、不怕牺牲自己的一切、辛勤工作、事迹感人、品质高尚。在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课文中的插图、文字、英雄人物、爱国将士、模范群体活灵活现地展现给学生,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及其感情色彩,运用教材中的语言文字美、人物形象美、道德情操美去熏陶感染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与人之间心灵连接的唯一通道,只有“通情”的孩子,才能“达理”,只有通情达理的孩子,才能听进去父母、师长的教诲。在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教育时,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教育孩子懂得爱别人,学会爱别人。首先要教育孩子要爱自己的父母,只有能够爱自己的父母,才会去爱别人,去爱社会上每一个应当爱、值得爱的人。许多是独生子女的孩子,生活上备受父母、家人、他人的呵护、关爱,思想道德却没有跟上来,不少孩子以我为中心,缺少奉献精神,不能够通情达理,不会关爱自己的父母和他人,只会接受“爱”,却不懂得付出“爱”。

对孩子的情感教育不仅在日常生活细节上来点拨教育,而且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这种教育,结合教材内容,运用教材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点点滴滴撒播在孩子的心灵中。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紧扣父亲疼爱儿子这个中心,重点剖析”望父买橘”的“背影”这一情节,充分体会父亲的用心与艰辛,并通过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分析,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深切的爱子之心。又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写了母亲勤劳俭朴的美德,更写出了母亲宽厚待人,妯娌关系、亲戚邻里关系处理的很好,一家人和睦相处等种种事迹。这些无疑给我们以启迪,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而今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学生却不理解父母,甚至连举手之劳也要父母代劳,实在不应该。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并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关心爱护自己的,父母为自己付出多少心血、多少爱,而自己为父母付出爱了吗?结合教材、结合实际触及孩子的心灵,充分点拨学生的亲情之弦,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而激动不已,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受到强烈的感染,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感受、理解,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懂得并学会爱父母、爱别人是重要内容,懂得爱别人孩子现在快乐,将来也能成功,能够为社会为人民做出更大贡献。

四、在教学中渗透“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辨别能力的教育

孩子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好画最美的图画,如何画出最美的图画,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灵美,这是教师、家长、全社会的责任。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教学中要渗透教育,通过对比、点拨,让学生来认识、明辨是非,提高鉴别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善”“好”的向往与追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通过对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前后态度的比较,点明其变化的原因乃是听说于勒有钱与否,菲利普夫妇根本就没有兄弟情谊,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教学中不但引导学生认识、批判菲利普夫妇的“唯利是图”的丑恶面目,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关系的罪恶,从而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又如教学《孔雀东南飞》一文时,引导学生认识焦刘两人的性格特征及其爱情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与历史原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其悲剧产生的必然性,加深对封建社会罪恶的认识,同时在回肠荡气的焦、刘德真挚爱情感染下,产生同情、惋惜的心理,提高对美与丑、善与恶的辨别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没有爱就没有恨,没有恨就没有爱。没有对“丑”“恶”批判与摒弃,也不可能对“美”“善”的追求与向往。在教学中把思想教育性与知识性统一起来,使学生们快乐接受知识,潜移默化的达到完善品格、丰富感情,用“善”“美”“好”来浸润心灵,并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

在语文教材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对学生思想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教师要始终坚持“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中”,陶冶学生美好的心灵,为国家塑造出一代最新、最美、高尚的接班人。

论文作者:刘娜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7月中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28

标签:;  ;  ;  ;  ;  ;  ;  ;  

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论文_刘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