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义泽老中医治疗中风经验体会论文_王祖芹,, 陶梦友

游义泽老中医治疗中风经验体会论文_王祖芹,, 陶梦友

王祖芹 陶梦友

湖北神农架林区中医医院 442421

摘要:游义泽老中医祖辈三代从医,在中医内、外、妇、儿科都具有很高的学术理论思想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游老从事教学与临床五十余年,在中医药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威望,是当代名医。游老特别在治疗中风一病,更具有独到之处,游老采用古人治疗中风的经典理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学说,根据中风病的演变过程,从血逆、血热、血瘀、血虚四种类型进行辩证论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将游老治疗中风一病的思想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进行了简略的整理和总结,报告于大家,供同道们参考,希望对同道们在今后治疗中风一病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从而达到提高治疗中风一病的治愈率为主要目的。

主题词 游义泽 中医师 中风(中医)中医药疗法

游义泽老中医,从事临床与教学五十余年,治疗内科杂病颇具特色。对于中风一病,尤有独到之处。他认为治疗中风必以治血入手。并据前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论,对于中风一病之演变过程,以血逆、血热、血瘀、血虚四种类型进行辩证论治。

血逆――潜降肝阳

中风起初。常感头痛头胀,目眩耳鸣,头重脚轻,少寐多梦,指端时有麻木,或突然发生舌强语蹇,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甚则呕吐,神识不清,舌质红,脉弦等。证系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偏亢,气血相并,循经络上逆,或由于阳气升发太过,血随气涌,上逆于巅所致。其治疗,根据《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采用潜降肝阳为大法,方选镇肝熄风汤加减,游老认为应重用牛膝、生赭石。用赭石能降胃平肝,镇安冲气,牛膝能引血下行,折其亢阳,可降脑中之冲血,临床上二药必须同用和重用。

典型病例,李某某,男,58岁,退休工人,住院号03556。素有高血压病史多年,于2013年5月7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经抢救后则语,在本院内科住院3个月,转到中医康复科,证见头晕、目眩、耳鸣,半身不遂,步行艰难,语言蹇涩,舌质红,脉弦有力。诊断为中风(肝阳上亢),治法:镇肝降逆,潜阳熄风。方拟镇肝熄风汤化裁:龟板25克,生龙骨20克,生牡蛎20克,天麻15克,玄参12克,白芍15克,淮牛膝35克,赭石35克,地龙15克,当归12克,乌梢蛇12克,加减治之。服药90余剂,住院3个月,诸证悉除,为巩固疗效,将此方配制丸药一料继服。随访两年,一切正常。

血热――凉血散热

凉血散热之法,常用于心肝火盛,通血上行,气血迷乱,而走窜经络,上行头部之证。此类中风,临床除头目眩晕,如坐舟车,身热烦燥,大便秘结,小便赤黄,舌质红绛,苔黄或腻等。临证时,宜在凉血清热,涤痰开窍同时,选用犀角、生地、地骨皮、大黄、黄芩等,如有呕血者,选用三七、生地炭、大黄炭、鲜茅根等味随证加减,意在既可凉血散热,又可活血止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典型病例:吴某某,男,53岁,农民,2012年7月3日发病,门诊治疗。劳动中突发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痰壅气急,脉弦数,邀请游老诊治,法以清肝熄风,凉血散热之法,方有羚羊角汤加减:羚羊角粉15克冲服,菊花12克,黄芩12克,天竺黄12克,丹皮12克,犀角12克(无犀角可改用水牛角60克代替),赭石15克,龟板15克,鲜茅根21克,生地21克,大黄炭15克,白芍16克,鲜竹沥1杯入药,频频灌服,次日微有苏醒,继进3剂后,逐渐苏醒,口干舌强音暗,左半身不遂。上方去大黄、羚羊角、水牛角、茅根,加淮牛膝35克,丹参20克,地龙15克,增强活血通络,引血下行之效。治疗3个月,能扶杖步行。

血瘀――活血化瘀

活血化瘀治疗中风,尤其是中风后遗症效果最佳,由于淤血阻滞经脉之中,脏腑气机失和,阻隔不通,可见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半身不遂。经久不愈者选用此法较多。常用药物如丹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酒大黄、牛膝、玄胡、乌梢蛇、全虫、蜈蚣等,可视病情而选用之,代表方如通窍活血汤,使淤血去,脉络通,则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证逐渐清除。此即血活风自去,血活自能散风之体现。

典型病例:袁某某,男,57岁,工人,住院号:02479,,2013年10月7日中风,在外院治疗半年效果欠佳,后转入我院就诊,证见神志恍惚,体型肥胖,表情痴呆,眩晕欲仆,步行不稳,语言蹇涩,反应迟钝,痴笑,小便失禁,舌体左斜,质紫暗,苔薄白,脉沉涩。治疗以活血化瘀,佐以益气之品。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当归12克,赤芍8克,地龙6克,桃仁7克,川芎8克,红花7克,蜈蚣2条,牛膝21克。后随证加入乌梢蛇、法半夏10克,石菖蒲8克,天麻15克,胆南星7克,黄芪35克,住院治疗3个月,服药70余剂,能扶杖步履,神识清楚,惟吐词欠清晰,继上方去蜈蚣、胆南星,加三七粉30克冲服,麝香3克配制丸药一料继服,以巩固疗效。

血虚――益气养血

益气养血法治疗中风,适用于经久不愈,气血俱虚之侯,是以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治和平为其原则。此法总以阴阳气血相互联系为其根本,当中风久治不愈,阴阳气血俱虚,下元虚衰,阴不能维其阳,虚阳上浮,痰浊上泛,堵塞窍道,肢体痿废,筋脉失养之中风后遗症,宗治病求本之原则,调其阴阳气血,临床用药:益气必用黄芪、党参、炙甘草,助阳宜佐附子、肉桂;补血须用当归、川芎、白芍药、首乌;养阴药如熟地、龟板、麦冬、女贞子等,兼痰宜化,闭窍宜开,随证加减,不可拘泥。

典型病例:胡某某,男,42岁,农民。素有头晕、心慌史,于2012年3月11日因劳累后突发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半身出汗。经抢救苏醒后,右半身不遂,不能步履。后邀请游老中医诊治,证见精神萎靡,神志恍惚,语言不利,吐词不清,面白唇暗。右半身不遂,手足偏废,舌强,舌形歪偏,进食受限,食欲不振,停经半年,二便正常,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诊断为中风气血亏虚,脉络空虚,气不能行,血不能濡,气虚血滞所致。宗“损者益之”之理,以补气活血,佐以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化裁;黄芪35克,当归12克,党参12克,炙甘草10克,赤芍7克,石菖蒲7克,远志7克,地龙6克,川芎7克,红花7克,附子6克。连服60余剂,治疗2个月,神志转清,月经来潮,量少,能起来活动,持筷进食,舌亦灵敏,吐词较清晰,食欲增加。仍半身麻木,有时眩晕,舌红,脉缓有力。上方去红花、附子,赤芍宜白芍;加白术20克,天麻25克,牛膝30克,量增5倍,配制丸药一料,连服3个月后,能自理生活,随访2年,效果满意。

神农架林区中医医院

王祖芹 13677199229

论文作者:王祖芹,, 陶梦友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2月第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0

标签:;  ;  ;  ;  ;  ;  ;  ;  

游义泽老中医治疗中风经验体会论文_王祖芹,, 陶梦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